初达波特兰时,我每天都陪着女儿接送正在上幼儿园的小外甥Jerry。小外甥Jerry那年五岁,他就读的是一家私立幼儿园。当时,我就很奇怪:为什么不到公立幼儿园就读呢?我在用中国人的思维提出了这个问题。
因为女儿在美国主要的职业也是从事教育,并且还在读硕。我又来回往幼儿园跑,看到的教师和学生,要比看到的普通美国人多。同时,每天都要和小Jerry聊起幼儿园和同学、教师的事,美国的教育体制、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教材选择……全都成了我这次赴美探亲的文化之旅考察内容。
谁都不否认,美国的科学技术总体实力名列世界第一,其文化教育水平也是最高之一。美国拥有更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拥有一大批世界上最具有才能、最为杰出和最具有价值的工程师、科学家,以及各种高级管理人才。美国的辉煌就得益于美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美国教育的软实力,使美国成功地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挑战性的时代。
但对美国教育的起步,了解和研究的人并不多。美洲大陆的早期移民大部分是新教徒,即使在移民之初的创业期,他们也都有是教育的倡导者。新教徒都有酷爱读书,那是源自对宗教的热情,他们总是虔诚地希望通过读懂《圣经》,来理解宗教的真理,去指导人们的生活。因此,美国的教育,重在对社会、对人生、对生活的理解和责任。中国虽然有着上下五千的文化历史,也有着很好的道德行为教育,但仔细观察,从古代的“学而优则士”、“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科举制度”、“四书五经”,再到今天的“升学率”和“学历文凭”,中国人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并没能体现一种面向社会的责任教育,偏重的只是个人的功名进取、状元及第。当个状元郎、做个驸马爷,这是中国读书郎的最大目标。
孔子办学,追求的是什么?孔子学院遍及全球,追求的又是什么?说法不一,尤其不管何种说法,都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政治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毛泽东回来了,相信中国的专家学者们一定又会有新的说法。中国的老百姓,能有几人去研究孔子?遗憾的是,孔子不应成为口号中国的代言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反孔的是那些人,尊孔的还是这些人,只要查一下这些人的讲稿和文章就知道了。
在孔子时代,中国就有私塾,但那是有钱人的学校,是一种特权的体现。穷人的孩子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样,也没听说过孔子为穷人的孩子进行免费教育。美国不一样。马萨诸塞最早的法律就规定,每拥有50户居民的市镇,就必须拥有一名教师,而每100户居民的市镇,都必须拥有一名能教希腊文和拉丁文的教师。有些地方还规定,如果不按要求配备教师,就予以罚款,罚来的款项还是用于教育,可给临近已办学的村镇作为教学经费使用。1785年通过的土地条例规定,土地在出售之前要经过测量,并必须划出一块专门用于教育的地块。美国的富家子弟可以在私立学校或家庭教师那里学习,穷人家的孩子则可以在父母或教会学校、慈善学校中得到教育的机会
。随着美国公共教育制度的应运而生,也就开创了政府管理和资助教育的历史。1852年,马萨州率先通过一项法令,规定所有学龄儿童必须入学,成为美国制定义务教育法的第一个州。1867年,国会批准成立了教育部。1874年,密歇根州通过了《克拉马佐法案》,规定公立中小学的经费由地方税收承担。这一法案陆续为各州采纳,使得公立学校迅速发展。
美国的高等教育与中国也完全不同。在中国学历越高,显得越有成就;大学品牌越响,学生身价也骤升。美国人最初创办高等院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合格的牧师,新教徒来到美洲大陆的第六年,就在马萨州建立了哈佛大学。教育成了美国的一种新宗教,大学则是一所大教堂。在19世纪初,美国就已经相继出现了一大批由教会参与创办的大学,包括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宾夕法尼亚、哥伦比亚、华盛顿、弗吉尼亚等。这些大学从波士顿到华盛顿,由北至南分布在一条线上,颇像一条长春藤,所以现代人称之为“长春藤”大学。美国的高等院校从一开始的定位,就是从高人一等的事业,转变为服务民众的事业。这种源于宗教目的的办学方式,为美国推行全民教育和发展高等教育,打下了基础。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