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5年8月14日星期五

另类的嬉皮士服饰文化



服饰这事还真不能小视。往大里说,它即便不是“治国之纲”,至少也是“治国之方”。往小里说,它是一个人内心美丑和道德修养的表现,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和一种礼仪。也就是说,服饰、礼仪、道德是三位一体的。失仪必失礼,失礼必失德,失德必失国。因此,中国文化在传统上,是反对和厌恶“奇装异服”。在许多国人眼里,奇装异服简直就是坏人、流氓、色鬼和品质恶劣的代名词。
现如今世界上流行“另类”服饰,其实另类服饰也是一种时代文化的象征,按理说无可厚非,可这些另类怎么看怎么让人有那么点不舒服的感觉。另类,说白了也就是标新立异,和别人不一样,别人没有的我独有,别人不能用或者是根本就不敢用的我就敢用,呵呵,我走我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去吧!持这种想法的人一般就是属于另类范畴的人了。
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在一帮“嬉皮士”的倡导下,在全国范围掀起了一场带着“革命”色彩的服饰运动,其风潮袭卷了整个美洲大陆和大半个欧洲,嬉皮士们提出的口号就二个字“自由”,表现的形式就是在服饰上要奇装异服。称为美国现代史书的《光荣与梦想》里,在描写嬉皮士一章中曾描述了这样的一个关于嬉皮士们是怎样追求服饰的另类的事情。在加利福尼亚的一所大学里,有这样的一群为了追崇和响应嬉皮士运动的女生,她们为了成为真正嬉皮士,提出的口号是男女平等,在表现形式上,开始穿男士的裤子,穿上男士的裤子觉得还不够“前卫”,因为一进厕所就不那么“平等”了。男人们小便太方便了,只需解开裤裆前那一小块地方,掏出那家伙就能立马(当然是站着)解决尿急之事了。生理上的差异看样子光靠身体上的包装(服饰)是不能达到男女的平等的,得想个办法呀。我们还真应当佩服这帮女生了,也亏她们想得出来。她们将裤裆前的开口延伸到屁股后面,且装上够长度的拉链,一切搞掂。现在她们可以挺起胸膛入厕,非常悠闲地拉开裤裆处的长拉链,叉开双腿,高傲地立马(肯定也是站着)解决尿急之事了。也许此事有点可笑之极。史学家把上世纪的六十年代未七十年代初称之为“嬉皮士年代”。这种近似风狂的追求所谓“自由”的时间并不长,随着人们从荒诞梦幻中清醒过来后,这种“嬉皮士式的革命”也随之寿终正寝。
虽然嬉皮士运动一去不复返了,但其余波还是或多或少对当代人带来一定的影响,且不说在思想文化意识上的影响,就拿服饰上来说,我们现在大众熟知和喜爱的牛仔裤就应该感谢上世纪的嬉皮士运动了。
    是“嬉皮士运动”才真正让大众给予了牛仔裤生命,而且让牛仔裤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奠定了一种“坚如磐石”的消费模式,并在二十世纪中期作为美国文化(应该说是嬉皮士文化)的代表,不分国度、不分民族、不分老少和男女,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里流行开来。现如今,不管是什么阶层、什么职业的人,谁没有一二条属于自己的牛仔裤呢。
服饰作为文化应该说是不言而喻了,而且这种文化往往还存在一定的时间段落,在它刚出现时一般不会被认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人们接受它,并给予它文化的炽印。牛仔裤不是称之为二十世纪中期作为美国文化的代表吗!
为什么中国文化对另类服饰那样的反对和厌恶呢?要想把这样的事情道明还真没法说清,不过有一点是应该承认的,那就是中国文化特注重等级意识,等级意识已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根深缔固了。皇上有皇上的制服,大臣有大臣的制服,将军和士兵的服装也不能一样的,即使是大臣,也得分文臣与武臣,衣冠禽兽,恰恰是反映了中国古代服饰的等级观。老百姓只能穿布衣,有钱人可以穿绫罗绸缎。即使在今天,穿名牌的和穿盗版的身价也绝对不一样。谁要是在穿着上越位,与众不同,那就是大逆不道。所以在“文化革命”时代,中国人一律穿灰制服、绿军装,即使亿万人一个穿着打扮样,也得拉开档次,那就是衣料的区别啦。说到底,奇装异服之所以遭人非议,表面上看是所谓的不合“礼仪”,实质上则是不合“等级”。想想看呀,穿着上与众不同,骨子里肯定是谋反,不是公然不把等级制放在眼里吗?不是太狂妄、太自以为是了吗?难道别人都不会爱美就你一个人懂呀?厌恶、反对、痛恨,甚至绞杀奇装异服者,大多是这种心理。对衣着打扮也要滥扣政治帽子,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专利产品了。不过反过头来想想,这些人的想法也不无道理。道理其实也很简单:既然服饰也体现了等级制,是对朝庭的尊重,那么,穿着“奇装异服”,当然也就是视为对当权者的蔑视。并且不仅仅是对某一个领袖或上司的蔑视,而是对公众、对专制制度的蔑视,这就理所当然地会引起“政治公愤”。
中国的等级意识正在被改革开放的大潮冲破,渴望自由与民主的年轻人,在衣着上也就成为追求服饰“另类”的“弄潮儿”,中国已经无法再统一全国的服饰。中国的T型时装舞台也是多姿多变。“嬉皮”作为上世纪美国60年代的一种反主流亚文化形式,也影响了当代中国青年,而在其精神影响下产生的嬉皮风格服饰,则成为一种街头的流行时尚,得到广泛流传,并衍生为各种街头风格服饰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时装界的设计师们也从中受到启示,产生创作灵感,对嬉皮风格进行了新的诠释,从而设计出许多带有嬉皮风格的高级时装,由此,“嬉皮”这种街头风格服饰登上了高级时装界的历史舞台。但由于“嬉皮”是“反主流文化”(The Counter Culture)的代表,嬉皮风格服饰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成为大众文化被社会接纳。近年来,在青年人中流行的嬉皮风格服饰展现的是独特、前卫和个性的特征,与最初的嬉皮精神有了很大的变化。
 1940年代和1950年代,美国的垮掉的一代称爵士乐音乐家为“hipster”和“beatnik”,同时这两个词也被用来称呼围绕着这些艺术家而出现波希米亚主义似的反文化。
1960年代,从垮掉的一代中演化出嬉皮士,同时从爵士乐中演化出摇滚乐。嬉皮士(英语Hippie的音意译)本来被用来描写西方国家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反抗习俗和当时政治的年轻人。嬉皮士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化运动,它没有宣言或领导人物。嬉皮士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反应出他们对民族主义和越南战争的反对,他们提倡非传统的宗教文化,批评西方国家中层阶级的价值观。
嬉皮士批评政府对公民的权益的限制,批评大公司的贪婪、传统道德的狭窄和战争的无人道性。他们将他们反对的机构和组织称为“陈府”(the establishment)。
在美国东海岸的格林威治村年轻的反文化者称他们自己为“hips”。许多来自纽约市区的失望的年轻人聚集在那个村中,他们穿着他们最旧的衣服。第一个用嬉皮士这个词来描写这些穿着旧衣的中产阶级子女的媒体是一个广播电台。
196596旧金山的一家报纸《旧金山纪事》的记者赫柏·凯恩,使用首先使用了嬉皮士这个词来描写这些年轻的波西米亚主义者,但其它媒体在此后两年中几乎没有使用过这个词。
旧金山海特•亚许柏里地区的嬉皮士是以一个叫做Diggers的团体为中心。这个街头剧团体将即时性的街头剧、无政府主义行动和艺术表演结合在一起,他们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自由城市”。他们受两个不同的运动影响:一方面受波西米亚主义的、地下艺术的、剧团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左派的、民权主义的、和平运动的影响。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也有一个非常活跃的嬉皮士社团。1967年夏许多年轻人(警察估计有七万五千人)聚集在海特•亚许柏里分享他们的新文化的音乐、毒品和反抗。远东形而上学和宗教实践及原始部落的图腾信仰,对嬉皮士影响很大。这些影响在1970年代演化为神秘学中的新纪元运动。当时的嬉皮士想要改变他们的内心(通过使用毒品、神秘的修养或两者的混合)和走出社会的主流。嬉皮士后来也被贬义使用,来描写长发的、肮脏的吸毒者。直到最近保守派人士依然使用嬉皮士一词作为对年轻的自由主义人士的侮辱。
1960年代末嬉皮士运动达到其高潮。197677《时代》杂志将嬉皮士运动作为其封面故事:《嬉皮士:一个次文化的哲学》
由于许多嬉皮士在他们的头发里带花或向行人分花,因此他们也有“花癫派”的外号。
在政治上,嬉皮士经常参加和平运动,包括反越战的游行和争取人权的游行。青年国际党是嬉皮士中特别政治活跃的亚群。从2005年的观点来看,嬉皮士性别歧视相当大,但实际上嬉皮士很快就接受了女性主义和平等主义的原则。一开始嬉皮士对同性恋不十分容忍,但随着运动的发展他们越来越接受同性恋。
嬉皮士也通过“落出”社会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政治愿望和实现他们所寻求的变化。回到农村去、合作企业、替代性能源、新闻自由运动和有机农业在嬉皮士运动开始时都受到青睐。
许多人认为嬉皮士滥用毒品的程度被支持越战的人夸张。他们用这个借口来反驳嬉皮士反对越战的理由。但实际上的确有许多嬉皮士使用毒品。他们尤其希望利用毒品所产生的幻觉来达到内心的修养。尤其大麻和其它能够产生幻觉的药品如LSD和裸盖菇素。虽然也有许多嬉皮士不用毒品,但毒品往往被看作是嬉皮士的一个标志和他们不肯遵从社会守则的原因。使用毒品至今被看作是嬉皮士文化的一个中心内容。 许多人还认为嬉皮士不抽烟,因为他们认为抽烟有害,但当时的照片显示许多嬉皮士抽烟。
1970年许多嬉皮士的生活形式进入了主流文化,但其下的实质却很少被主流文化吸收。媒介渐渐丧失了对这个次文化的兴趣,年轻人对它也丧失了时髦感。随着庞克摇滚的出现,嬉皮士甚至受到了年轻人的反感。但也有许多嬉皮士保持了他们的生活方式,甚至在主流文化中保持他们的生活方式。直到2005年全世界到处依然有嬉皮士的社群点,有些人随着他们喜欢的乐队流浪。从1970年代初开始出现的为和平祈祷的彩虹聚会今天依然保持,其它聚会和音乐节则致力于生命或爱。
嬉皮士的生活有着自己的特点。一般是留长发,蓄大胡子。许多人觉得长发是一种冒犯,因为它代表不整洁或女性。他们喜欢穿着色彩鲜艳的衣着或佩戴不寻常的衣饰。他们也喜爱听一定的音乐,比如杰米•亨得里克斯和杰菲逊飞艇的幻觉性的摇滚乐,还有詹妮斯•乔普林的布鲁斯、斯莱和斯通家族、ZZ顶级乐队、死之民乐队等的音乐。 他们偶尔自己演奏音乐,一把吉他作为乐器。一般是在家里与朋友一起,或在公共绿地上或节日上。他们主张自由恋爱、主张过公社式的生活。但也常会近距离与毒品接触。
新嬉皮士是对21世纪的嬉皮士的称呼,他们恢复了一些1960年代嬉皮士运动的观点,比如他们也强调自由,穿他们愿意穿的衣服,做他们想要做的事。与1960年代的嬉皮士不同的是新嬉皮士一般不参与政治,而1960年代的嬉皮士实际上是一个政治运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