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9日星期三
第十八章 传承千年的道教叩齿法 《读懂牙齿的秘密》治牙亲历记
牙齿的好坏反应了一个人消化能力的强弱,有的长寿老人90多岁了还有一口小白牙。饭后叩齿,不仅可以起到固齿的作用,还有健脾养脾的功效。
叩齿吞津保健法,是传统中医乃至道家养生功法中重要的养生术之一。古人认为齿健则身健,身健则长寿。中医认为:齿为筋骨之余。经常叩齿还可以强筋健骨、固齿、补肾、健脾、聪耳明目、美容养颜等功效,是不用花钱的人人易知易行的养生方法。
如何保养牙齿,这保养牙齿是道教很注意的地方,道教认为牙齿和骨头好不好和肾脏有关系。这点和现代医学不谋而合。
现代医学上认为,牙齿是人体骨骼的一部分,牙齿松动,与肾气虚衰及气血不足有关。
宋代帏《道山清话》说:“人之叩齿,将以收召神观,辟除外邪,其说出于道家者流,故修养之人多叩齿。”
明代高濂《遵生八笺•却病延年笺》中记载:“齿之有疾,乃脾胃之火薰蒸。每清晨睡醒时,叩齿三十六遍,以舌搅牙龈之上,不论数遍,津液满口,方可咽下,每作三次乃止。及凡小解之时,闭口咬牙,解毕方开,永无齿疾。”并附诀曰:“热极生齿不宁,清晨叩齿自惺惺。若教运用常无隔,还许他年老复钉”。
这里说早上起来和晚上睡觉前,上下牙齿互相叩击,三十七下,然后拿舌头按摩牙龈,这样会让人嘴巴里面有很多口水,这个时候要给口水吞下,每次做三遍。
这里还说了一个秘方,说是小便的时候要咬紧牙关,闭上嘴巴,等方便完了再张开,对牙齿有保健作用。
吞口水可能让人觉得有点恶心,其实口水是很干净的。《黄帝内经》中说:“脾归涎,肾归唾”。吞下唾液对肾脏有保健作用。道教管唾液叫做金津玉液可见历代道人对唾液的重视。
为什么修法前都要叩齿?
有人谈到关于五气朝元功法的修炼问题时,说修法前有“咬牙、咽唾沫”的动作,这个说法虽然可以看懂动作是什么意思,但因为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所以在表达上还是有偏差。以上两个动作在道家的说法是“叩齿、咽津”。
“叩齿、咽津”的奥秘又有哪些呢?
一、叩齿是与三界沟通的桥梁,与九天圣真保持联系的方式
《云笈七签》卷四十五云:“凡书符叩齿三通……”《真诰》云:“叩齿所以警身中诸神,神不得散,则鬼气不得侵。”《太清玉册》称:“叩齿者,是集真而集神,击动天门而神炁应也……所以通真格上帝,朝奏时用之。”
叩齿分左叩、右叩、中叩三种,左之相叩为“天钟”,右之相叩为“天磐”,正中相叩为“法鼓”。
三种叩法各有各的用途,据《类说》引道经云,“若陆却不祥,则鸣钟,伐鬼灵也;制伏邪恶,则鸣磐,集百神也;念道至真,则鸣鼓,朝真圣也。”其中中叩最为重要,故“学道之人须鸣天鼓,以召众神”。《灵宝玉鉴》也认为法鼓可以内正神炁,外灭魔灵,故作法之前先要叩齿、鸣法鼓。
有一点需要指出叩齿中的“集神”、“召神”,指的不是上天之神,而是身中之神。道教不仅认为天上有神,而且认为每个人的体内也有神。如心神名丹元,肺神名皓华,肝神名龙烟,肾神名玄冥,脾神名常在,胆神名龙曜。因此在道教修行和科仪文化中,一旦在叩齿之后便会启动其呼叫,以便与身中之神取得联系,得到该有的护佑,这才能很好的行科演法、修行。
《酆都记》曾记录有一个因叩齿而神不散、鬼气不入的故事:
济北人鲍助,四十多岁亦无道术,中风至口面,齿常自啄。年一百二十七后,遇大水随长寿河而死。北帝数遣杀鬼取之,鬼不敢近。鬼官问其故,杀鬼答云:此人乃多方术,以制于我,常行叩齿,鸣打天鼓,以警身神,神不得散,鬼气不得入。
诵持道教经典时,常与法器、真香相合,配以叩齿自然生津,何来饥渴和鬼祟妖精为害?比如:诵持《黄庭经》需先叩齿二十四通上告玉宸道君,后叩齿十二通上启扶桑大帝、旸谷神王。《玉经隐注》曰诵持《北斗经》时,先叩齿三下,咽液三通。
二、叩齿是道医强调千年的护齿之道
在道医文化中,叩齿是为最基本的功课,更是生津活命之泉源,如若能常叩齿,其身体、身心及健康,能显著的提升并维持相等的阴阳平衡。
叩齿可以调和气机保健牙齿,上下颌牙齿相碰,不要太用力,其力度掌握最好不出声。所以“咬牙”则太过,太用力会反伤牙釉质,也不能过急,过急过响反伤神。
东汉《金丹全书》记载:“今人漱齿,每以早晨,是倒置也。凡一日饮食之毒积于齿缝,当于夜晚刷洗,则垢污尽去,齿自不坏。故云晨漱不如夜漱,此善于养齿者。今观智者每于饭后必漱,则齿至老坚白不坏,斯存养之功可见矣。”
晋代葛洪曾推行“叩齿”术,即“坚齿”术。他认为每天清晨上下齿轻轻叩击三百次可固齿、醒脑、健身。他在《抱朴子•杂应》篇载:“或问坚齿之道,抱朴子日:‘能养以华池,浸以醴液,清晨建齿三百过者,永不动摇。’”
同时这里还提到“养以华池,浸以醴液”的说法,这鼓漱之法既为“咽津”,是指用舌头在口腔中反复搅动多次后至津液满口,再将之在口中反复含漱,自觉津唾甘甜时将津液徐徐咽下,以意念将之送入小腹,通过完整锻炼叩齿咽津保健法可以使津液下归于丹田,达到滋阴养肾的功效。
北齐颜之推见葛洪坚齿之道后,身体力行,果然受益匪浅。其《颜氏家训•养生》曰:“吾尝患齿,动摇欲落。饮食热冷皆苦疼痛。见抱朴子牢齿之法,早朝叩齿三百下为良,行之数日, 即便平愈,今恒持之。”
据文献记载,1400年前梁武帝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陶弘景,出生于中医世家,他十分擅长养生功法,在其《养性延命录》一书的导引按摩篇他提到说,如果每天清晨起床前,先叩齿十四下,然后闭目握固,以舌潄口,使津液满口,然后分三次慢慢将唾液吞咽下去,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陶弘景用这个方法健身,活到80岁,仍然齿紧完好,身体健壮。
在中医看来,“齿为骨之余”。全身的骨骼好、骨髓充足,牙齿才能健康,而骨骼的健康与否取决于肾,因为肾主骨且在液为唾。肾是生命之根,从本质上讲人老先老肾。
从现象上讲,人老先老牙。道教里面重齿先护肾,是治标固本的理念。而其具体的方法,如漱口、叩齿也是中国古人现代医学卫生知识的重要体现。
叩齿是一种至简至深的道教法术和养生良方。说它简单,是因为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实践叩齿的方法而从中受益。说它深奥,是因为道经和医书中都有大量叩齿的文献,很多人却不知。
三、潮州佛家的叩齿古寺
叩齿吞津保健法,是道家养生功法中重要的养生术之一。同时也是佛家的养生之道。可以说叩齿吞津是传统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叩齿古寺位於广东省潮州市城南(今之道後巷),现为潮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於唐朝,原名“大隐庵”。唐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因谏迎佛骨而被贬为潮州刺史,闻大颠禅师之名,乃三次致书请禅师至郡,殷勤问道。
叩齿古寺
据《潮州府志》(卷十五、寺观)记载,叩齿庵在城南,韩文公招大颠至郡曰住此。
又章士钊著《柳文指要》中记述:
文公既见大颠,叙谈之间,公曰:“和尚春秋几许?”颠乃提起佛珠示云:“会么?”公云:“不会”,颠云:“昼夜一百八。”
文公归宅,怏怏而已。夫人问“侍郎情思不快,复有何事?”公遂举前话。夫人云:“何不入问尽夜一百八意旨如何?”
公翌曰凌晨遂去,才到门首乃遇首座,问:“侍郎入寺何早?”公云:“特去堂头通话。”座云:“堂头有何言句开示侍郎?”公举前话,“昼夜一百八意旨如何?”座乃叩齿三声。
公至堂头复进前话:“昼夜一百八意旨如何?”颠亦叩齿三声,公云:“信知佛法一般。”师云:见甚道理乃云一般。”公云:“适才来门首,接见首座,亦复如是。”
颠遂唤首座:“适才抵封侍郎佛法是否?”座曰:“是”。颠遂打首座赶出院。
後人为纪念这段公案,乃改寺名为“叩齿庵”,后又称叩齿古寺。
宋周敦颐曾题诗堂壁曰:“退之自谓如夫子,原道深排佛老非。不识大颠何以者,数书珍重更留衣。”还有周侯梅叟题堂额:“聪明宏博”。惜年代久远,不知湮没何时。
叩齿古寺
叩齿古寺元时重修,占地面积1523平方米,1947年住持澄修法师又募资重修。“文革”期间,佛像全部被毁,1987年经市宗教局、佛教协会决定,推选宏生法师住持该寺后,法师发动海内外善信,共兴祖庭。历数年大功告成。
重修后的寺院,是仿唐建筑,殿堂庄严,雄伟壮观。中间供奉准提菩萨,后面供奉韦驮菩萨。两侧为金刚殿,菩萨及金刚力士皆是汉白玉雕刻。东边是客堂,西边为斋堂。
过了山门,但见大雄宝殿巍峨耸立,高9.9米,宽18.56米,深13.33米(建筑面积计300平方米)。椽拱层叠厚实,屋顶呈歇山式,坡度平缓,出檐深延,石柱粗大有力,具有高度抗震能力,砖瓦都是仿唐特制。整座殿宇显得古朴、典雅、宏伟;佛及罗汉像均采用脱沙工艺塑造,妙相庄严,精细工巧,华灯星布,珠纲映彻。四边檐下悬挂铜钤,微风吹动,叮咚作响。
殿前又有两双汉白玉大象和一对石经幢。殿中有联云:“叩齿礼释尊梵宇庄严今胜昔,古寺承相德宝殿玲珑振宗风。”
大殿两侧有宽敞通道布设花园,修竹婆娑。后庭有楼三层,三厅并列,底层中厅为大颠祖堂,堂前一对石狮雄峙。东厅为方丈室,西厅为报恩堂。二层中厅为藏经阁,东西为客房。第三层中厅为玉佛阁,供白玉佛高1.2米。东厅为药师阁,西厅为弥陀阁。祖师堂前两株古榕,至今仍苍郁繁茂,树干挺拔,盘旋而上,状似龙凤飞舞。客堂上有定持法师题联道:“叩齿露机锋终闻盛唐法化,古寺藏龙象再现时节因缘。”
那么如何叩齿是正确的呢?
每天叩齿60下,固齿强肾皱纹少。叩齿也叫“叩天钟”,是古代盛行的一种养生术。民间有谚语形容叩齿的功效:“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每天早晨上下牙齿反复相互咬叩300次,不仅能强健牙齿,对身体其他器官也是很好的锻炼。经常叩齿,能使经络畅通、强肾固精。还可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增加大脑的血液供应,使皱纹减少,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方》中的也主张,清晨叩齿三百下。
明朝有位长寿者叫冷谦,历史记载活了150岁,他的长寿秘诀就是“每日睡醒时,叩齿36遍。”
宋朝大诗人苏东坡也有叩齿健身的习惯,他曾说:“一过半夜,披上上衣,面朝东南,盘腿而坐,叩齿36下,当会神清气爽。”
乾隆皇帝是清朝在位最久、寿命最长的皇帝,活了89岁,他的长寿秘诀之一也是“齿宜长叩”。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俗话说“牙痛不是病”,但是,我突然遭遇了痛苦的牙痛经历,牙痛要了我的命。除了让牙医诊治外,我开始研究起世界牙痛史。并开始撰写《读懂牙齿的秘密》,记述自己的治牙亲历记。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