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nyang
秭归新滩南岸纤夫
1
1894年,莫理循乘坐中国商船“威力号”从汉口前往宜昌,4天后,也就是2月21日那天,抵达了长江流域最重要的内地开放口岸宜昌。
宜昌是个过境码头和消费城市,现代工业比较落后,相对活跃的是传统手工业和商贸服务业。这些行业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业者都是各行当手工艺人,有一个统一的称谓——“九佬十八匠”。他们支铺开店、走街串巷、排忧解难,用辛勤的劳动和不懈的追求,展示、传承了旧时宜昌的风俗民情和工匠精神。
清末,宜昌木匠驮着自制的木碗去卖
“九佬十八匠”泛指中国传统的能工巧匠,他们主要集中在人口较多的城区、县城、集镇,以家传和师承的独有手艺为生。各地都有大致差不多的具体行当和称谓。在宜昌一带,九佬的行当一般指杀猪佬、阉猪佬、骟牛佬、打榨佬、剃头佬、补锅佬、打墙佬、修脚佬和吹鼓手;十八匠的行当为金、银、铜、铁、锡,石、木、雕、画、皮,弹、轧、机、蔑、瓦,染、棕、漆。
隔行如隔山,不同的行当自有不同的绝活和习俗,但业内有一个共同的习惯就是祭拜祖师。各行各业均有一脉相承的祖师爷,如土木建筑业是鲁班,金银铜铁锡业是太上老君,理发业是吕洞宾,纺织业是黄道婆,染坊业是葛洪,缝纫业是轩辕等等。行会、帮会会址均供奉有祖师的画像和牌位,并在每年祖师寿诞之日例行群体祭拜。聚会时,先祭宗师,再设酒宴豪饮一顿。本行业成员之间,或行业之间在年内发生的纠纷,可在此时得到解决。初开张者,须向与会者说明,征得同业人员的支持。
在旧时的中国乃至宜昌,这些有专门技艺的手工艺人,一般自持有一技之长,独立营生,开店设铺者少,流动经营或帮工者居多。他们“农忙种田,农闲挣钱”,走乡串户,俗称“做上工”,除供吃喝外,另付工钱,故有“天干饿不死手艺人”之说。特定的营生条件,形成“艺不轻传”的习俗,传艺条件苛刻,学艺甚为艰难。若有独特技艺,只能家传,不传外姓人。有的家传则规定传男不传女,此谓“门第师”。
各行业均有行规,如木器业内有互不逾类的行规。业内分水木匠和旱木匠两大类,水木匠承接造船、修船和行船所用的跳板、跳墩(凳)及其构件用具,旱木匠承接其余的木匠活,互不逾类。旱木匠中又分有大木、小木、圆木、细木几个小类:大木,即建屋造楼;小木(又称方木),为打造床台桌柜家具;圆木是箍盆箍桶、制圆形木缸;细木则从事精雕细刻的床雕、窗雕、屏风雕、梳妆盒、首饰盒等业务。这些类别的匠人只做各自的木活,忌讳承接的行当不对路。若逾类承接制作,形同抢夺同行的饭碗。
清末,宜昌的木匠在干活
行内使用行话(又称市语、切口)是行业的又一特点。各行各业的行话多不相同。如代替从一至十的暗码,各行各业各有自己的称谓。古董行是:“由、申、人、工、大,王、主、井、羊、非”。此十字中依次露出一个头、二个头、三个头至十个头,行内一听即明知所指代的数码;土产杂货行是:“丁、天、春、罢、吾,交、化、公、旭、克”,十字中分别内藏有一至十的字形;裘皮行是:“坦底、抽工、眠川、杀西、却丑,劈大、毛根、人开、未丸、药花”,分别以字的减损、移位、开拆、会意来代替数码一至十。总之,都带有谜语色彩,颇有文化内涵。
随着财富和经验的积累,一些手工行业者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经营方式,而是进入城镇开设作坊门店。店铺门外都兴支挂“招子”又称“幌子”,用以招徕宾客。如酒店招子上写“酒”字,茶馆招子上写“茶”字,米铺挂“米”字,当铺挂“当”字等。城镇店铺在招牌、招子之外,多于门柱、厅堂内挂设楹联,楹联内容与经营项目紧相关联。
一些佼佼者,则在宜昌创立了自己独有的品牌。如享誉宜昌的朱大顺榨坊、裕恒发烛坊、高万顺织布厂、森茂肥皂厂、李正顺机器厂、洪兴永皮行、孙万丰山货号、马兴泰青果行、福康生茶庄、致祥百货店、裕丰昌绸锻号、吴文泰钟表留声机唱片店、王日新酱园、志成春蛋卷、陶珠酒楼等等,不胜枚举,有数百种之多。有的几经演变,技艺和经营理念传承至今。
但是这些民风民俗和民间技艺并没有引起莫理循的关注,他的回忆游记中只谈到了一件事,那就是“宜昌教案”。
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9月湖北宜昌美国圣公会教士向群众开枪伤人,激起民愤。数千人焚毁美国圣公会、法国天主教堂和英人住宅,毁损英国领事馆,打伤法、意、比教士。英、法、美等九国公使为此联合威胁清政府,派军舰游弋汉口、宜昌江面恫吓。湖广总督张之洞将民众十余人充军或笞杖,赔银十七万五千余两结案。
宜昌教案是清末长江流域影响较大的典型教案,其缘于偶然突发还是蓄意密谋,中西双方各执一词。导火索和纵火事件证明该案是由哥老会密谋煽动而发,张之洞之所以掩盖真相,以偶然突发性事件奏报办结,原因主要在于规避责任和保护属官。清政府在应对宜昌教案过程中,中央、省府与宜昌三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异和微妙互动,社会控制看似卓有成效,其实已呈失控态势。
莫理循在书中写道:“宜昌是开放口岸,也是1891年9月2日反外国入侵暴乱事件的发生地,当时一群暴徒掠夺、放火烧外国租界,这件事还得到驻宜昌的军事头目即总兵罗大杰手下士兵的支持,默许暴民发动暴乱。”
但站在列强立场上的莫理循并非是想了解宜昌教案的真相,也没有旅游浏览此地的情趣,他只是想将宜昌作为一块跳板,从这里取道去重庆。
2
滚滚长江纤夫泪
莫理循打听到的消息是,宜昌距离重庆有412英里,一个石板小桥在此段流域从下往上走,大部分的路段由一群纤夫拉着,要30到50天的时间,而从上往下走却只花2天半的功夫。因为觉得能够节省几天在路上的时间,他决定雇佣一个苦力陪他一起步行去重庆。
显然他此行并非为了欣赏水流湍急的三峡风景,他的目的不在游山玩水。
莫理循自称在宜昌海关遇到了一个奥德里奇博士,这个博士建议他坐一条小船去重庆,虽然有点冒险,但只需半个月时间就能抵达重庆。
在奥德里奇博士的帮助下,为他找到了一条小船,挑选了一个叫杨兴中的船老板和4个年轻的船员。按莫理循的说法:“船老大只有20岁,体格健壮,面容英俊。我想一定有许多少女对他怦然动心,他可以从中挑选一个做他孩子的母亲。”
莫理循与船老板签订了书面协议。协议约定:如果15天到达重庆,莫理循支付30000文,包含所有的费用。如果13天就到达,则支付31000文,12天到达则支付32500文。出发前得先预付现金14000文。
3
赤身裸体的纤夫
晚上8点,莫理循从海关码头上了船。船是五板船,船帆像蝴蝶的翅膀,龙骨由轻巧的竹子制成,船尾像双翅合拢的飞燕尾巴。船老大为莫量循临时搭建了一个船舱。
出航时,周围一片漆黑,却响起了鞭炮,以敬水神。
船划离岸边,经过了宜昌城。天亮后,到达了平善坝。平善坝设有一个帝国海关,负责人是一位来自南澳大利亚的海员。两个澳大利亚人的交谈主题不是有关三峡的风景,而是关于中国的女人。莫理循西南游记第二章的“中国女人”一节中,将日本女人的颜值举止嘲笑了一番,对中国女人则大赞了一番。在莫理循的眼里,那些缠脚的中国女人,“走起路来能脚踩莲步,腰肢轻摆,婀娜多姿,如此才算是体面。”
第一天的旅程结束后,就抵达了水流湍急的新滩。在急流末尾处,三个船员跳上岸成了纤夫,船老大则负责掌舵。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小船才划入平稳安全的水域。此后又化钱雇佣了几个纤夫,负责拉着缆绳的两端。
纤夫苦力
中国古代水路交通,依靠木船。在流急或滩浅的江河中逆水行舟,出现过匍伏两岸、拉纤助船行进的劳动者,后世称“纤夫”,宋代则唤做“纤户”。拉纤劳动倍外辛苦,然而,在封建史家的笔下,却把他们和牛、驴相提并论。甚至称他们为勒索行人的地头蛇。
在奔腾的江水中,木船由山岩裂隙间经过,涛声如雷,触到礁石,不断激起雪般的浪花。“纤夫”们像蚂蚁般行进,手稍松弛,船就倒退,船尾篙师手中的长篙,多次折断。
“纤夫”们在山间挽纤而行,船上敲锣鸣鼓,为他们“加油”鼓气。可是,逆流冲力太大,得花很大力气,方能向前走出一步。“纤夫”们挣命地攀爬山崖,弯腰拉纤,头上的破帽,脚上的鞋子常常掉落在地上。他们的妻儿也来帮着拉船。如果纤绳中有一根突然折断,全体都会失手。拉不住船,船向后退,往往触礁翻沉。
纤夫奴工
当年,河上百舸争流,煤、木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全靠船只运进运出,纤夫在那时就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他们屈着身子,背着僵绳,步态一瘸一拐的往前迈。有许多纤夫拉纤的时候是不穿衣服的,暮春、夏季、初秋等温暖的时节多是光着身子,即使面对大姑娘也是泰然自若。
纤夫拉纤为什么不穿衣服?纤夫多是家境贫寒之士,如穿着衣服,汗浸盐汲加上纤索的磨损,衣服能管几天?拉纤时要频繁下水,在时间上容不得宽衣解带。最重要的是防病,如果穿着衣服,一会儿岸上,一会儿水里,衣服在身上干了湿,湿了干,不仅不方便,而且容易得风湿、关节炎之类的病,所以不如不穿衣服。纤夫除了拉纤之外,就是会喊一口沙哑的船工号子。号子有声无字,“嗨,嗨哟哟,嗬嗨,拖呀,拖、拖拖拖……”每当逆水行船或遇上险滩恶水时,全靠纤夫合力拉纤,号子声声,空谷回荡。
4
苦难的三峡纤夫
莫理循新雇佣的纤夫们使劲地拉着小船逆流而上,终于到达了西陵峡。船在西岸沙滩靠了岸。
莫理循离开了湖北宜昌。宜昌位于长江北岸、三峡东口,它“上控巴蜀,下扼荆襄”。
自古以来号称“川鄂咽喉,西南门户”,交通、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宜昌古名夷陵(彝陵),历史悠久。
宜昌风光旖旎,境内有三游洞、白马洞、桃花村、黄陵庙、金狮洞、白果树瀑布、晓峰悬棺、猇亭古战场、高岚风光、三国古战场、玉泉寺等众多历史文化古迹和风景名胜。但莫理循对此却毫不感兴趣。
宜昌还以“三国故地”而著称,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有三十六个故事发生在这里。
“夷陵之战”火烧连营七百里,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张飞横予“当阳桥”,关公败走“麦城”被擒“回马坡”等等故事和遗迹俯拾皆是。这里还是埋葬关公正身的“五阳”之地,建有气势恢弘的关帝陵。同时也是关公文化的考察研究之地。
被誉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的王昭君都出生在古宜昌境内,屈原祠、昭君村、读书洞、娘娘井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向人们反复讲述着无数优美动人的传说。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原的“求索”精神。
莫理循对此同样漠不关心。
5
靠拉纤维持生计的苦行人
很多老纤夫都是家里几代人依靠拉纤维持生计。扁舟形状如豌豆,俗名“豌豆角船”,传说这种渡船由炎帝神农氏所发明,故也称“神驳子”。船底为稠木或花栎树木,船椋子由清一色的椿树木制成,船身里外要漆上数次桐油来防腐,凡是有接缝和孔洞的地方还要用特制的麻瓤子塞满来防止漏水,其长度约为四丈二尺,宽度不等。
纤夫拉纤所用的纤绳是用均匀的12股老丛竹篾编制而成,放在滚开的水里煮过后,极具韧性,也不会伤害纤夫的手。拉纤时,纤夫们将搭脖子拴在纤绳上,倾斜着身体,将体重压在纤绳上转化为拉纤的动力。
清末纤夫印象
一艘“神驳子”往往会安排5个纤夫,排序不同,分工各异,拉头纤的纤夫则负责领头喊号子。
当时纤夫吃住都在船上,天气好的时候还可以在岸边搭建个简易的窝棚,但最怕的还是“放下水”,“放下水”是需要极高的驾船技术的,船驾驭不好就会撞上岩石,船毁人亡。
由于长期的艰苦劳作,很多老纤夫都患有比较严重的风湿病、皮肤病和其他肌肉劳损等疾病。
古代,船只上滩必须靠纤夫拉纤,小船上滩要数十人拉纤,大船上滩要百人拉纤。那一根根粗粗的竹缆套在扯滩纤夫的背上,嵌进肩膀,有如绞索。他们背朝天,脸朝地,,一步一声号子,一步一把血汗。
图为秭归新滩南岸纤夫
6
莫理循登岸后,发现身后有一座小村庄。村民们纷纷围过来看这个外国人。小孩子们躲在他们的身后,对着莫理循大叫:“洋鬼子!洋鬼子!”
这里是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也是莫理循从宜昌出发后到达的第一座有护城墙的城镇。
从汉代起至20世纪初,奉节为巴东郡、巴州、信州、夔州、夔州府和江关都尉、三巴校尉等治地。一直为巴蜀东北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县城永安镇,历代曾为路、府、州、郡治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 在6万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
清末纤夫
6000多年前,境内人民就与重庆三峡库区、鄂西南和湘北地区人民一起共同创造出闻名全国的大溪文化。夔州初为夔子国,是巴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在巴国被灭亡前,整个巴族的幸存者曾经退却到这一带,背水一战,全部壮烈牺牲。在当地人民中,至今流传着许多关于巴人可歌可泣的故事。
关于“鱼复县”的名称,还有一段悲凄感人的传说。战国时候,爱国诗人屈原忧国忧民,主张联齐抗秦,以保楚国,却受奸臣陷害,进贬官放逐.后来楚国被秦国侵吞,他悲愤至极,便投湖南汨罗江而死。汨罗江有一条神鱼,十分同情屈原,它张开大嘴吞入屈原的尸体,从汨罗江游经洞庭湖,然后进入长江,再溯江而上,送往屈原的故乡秭归。当神鱼游到秭归时,百姓们拥到江边,失声痛哭。神鱼越发受到感动,也跟着淌下泪来。泪水模糊了神鱼的视线,它早已游过秭归。还在继续往上游,直到撞着了瞿塘峡的滟滪堆,才猛然醒悟。神鱼急忙掉头往回游,将屈原的遗体送到了秭归.就这样人们将神鱼从滟滪堆往回游的地方,叫做“鱼复县”了。
刘备兵伐东吴,遭到惨败,退守鱼复,将鱼复改为永安县。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改称奉节县,隶属夔州府。
夔州城雄踞瞿塘峡口,形势险要,历来是川东军事重镇、兵家必争之地。历年以来是渝川陕鄂要道,水上交通繁忙,常有客货商船往来。夔州自古以来还是巴渝的造船中心,夔州人无论贫富以船为生,其所驾之船出自当州是事所必至,理之固然。
正因为如此,到达夔州后,船老大要莫理循将护照给他,他拿了上岸后请地方官员验证签字。
7
在船老大拿了护照上岸时那一会,两个海关官员上船搜查是否有走私物品。
船老大回来后,不得不在海关站向他们支付厘金税。
船老大驾船时用带钩的竹竿钩着四川当地的船和他们一起走,又被一艘厘金船逮着,船老大不得不交了更多的钱。
继续前行时,又遇到了厘金船收费,船老大只好第三次交厘金税。
巫山云雨
莫理循一行离开夔州,便坐船经过巫山县。
巫山,作为地理名词,历史上曾出现在中国各地。现在主要指横贯湖北、主峰为重庆奉节县境内乌云顶,海拔2400米,是中国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北与现在也指重庆市
“巫山”作为山脉名词,现在主要指四川盆地东部湖北、重庆、湖南交界一带“南-北”走向的连绵群峰。
“巫山”之名源自上古时代今山西晋南一带的宗教神话“巫咸山”,而不是“巫山县之山状若巫字”。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赤帝(即炎帝、南方天帝)之女,名曰瑶姬,未嫁而死,葬于巫山之阳,精魂依草,实为灵芝。“巫山神女”常用以比喻美女,“巫山云雨”遂成男女欢好之典,千古传诵。唐末五代时期三峡民间流传有巫山神女斩杀十二妖龙、为行船指点航路,为百姓驱除虎豹,为人间耕云播雨,为治病育种灵芝等传说。
但三峡沿途无论景色多美,历史文化多悠久,都无法打动莫理循的心。因为他此行并非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观景旅游。他的游记中没有一句赞美中国传统名胜古迹的话。
他的目标渐近了,那就是万县,他可以看到美丽的罂粟花和鸦片种植基地了。
清末三峡风光
8
中国的一些学者或许说是莫理循的粉丝,对莫理循的评价很能盅惑一些人,不妨看看他们对莫理循的赞颂:
很快,这个怀揣着一个中文名字的外国人,就这样走进了一条浩淼而博大的江河。他,被巴蜀大地上的风土人情折服了,更为重要的是,他一路上接触到的四川人逐渐打动了他内心深处最为柔软而隐秘的部分。
清末万县
起先,是三峡上命悬一线而又敢于搏击波浪的纤夫给了他全新的认识:“看他们的所作所为,你才知道,你从未见过像他们那样冷静、果敢和技艺高超的人。”接着,离开万县的那天,他们的船在过布满滩石的险滩时,又第一次得到了别的船只的帮助,一只大船在危急关头伸出援手,把他们拖出了险境。“帮助是诚心诚意的”,从生死关头回过神来的莫理循由衷赞叹。
一路上,他碰见的纤夫和背夫的命运也让他感慨万千:“我们由于生活在优越的西方文明当中,因而无法理解中国兄弟负荷的重量。四川一位普通快脚脚夫要背80斤在行走困难的乡村一天走40英里。走短途的脚夫须背负更重的货物……有的脚夫背着160磅重的货物一天走30英里。有人雇用脚夫爬7000英尺高的山,把四川的砖茶运到西藏。”
在石块上攀爬的纤夫
莫理循的中西南行游记中确实有一些对纤夫发出的感叹之词,但别忘记了在同一本书中他又是如何用辱骂的词语来嘲笑中国的纤夫们。
莫理循写道:
“赤脚的纤夫常常百人一帮,在石块上攀爬,像一群猎犬大声嚎叫,每个人肩膀上都挂着纤绳,嘴里整齐地喊着号子……他们就像奴隶一样使劲拉紧纤绳……”
而对于西部地区还遭受着缠足痛苦以及男权枷锁的女人,他发现,她们是如此美丽,这让他倍感同情:“我在中国见过的一些少女,即使在欧洲任何一个首都,都可以称得上是美女。她们聪明美丽,和蔼可亲,忠诚可靠,贞洁谦让……”
清末小脚妓女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