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1年8月23日星期一

第3章 打工者患了富贵病

 



病房记事21

 

 

1

诗曰:

 

鸟语花香变夕阴,稍闲复恐病相寻。

繁花似锦花丛中,胡侃贫者富贵病。

 

今天是周六。邻居小月到医院看牙病,顺便到病房探望了我。她还送了500元钱。情意可留,但我一定会用其他方式予以归还。

不一会,龚副主任医生到病房巡诊时见到了我,非常热情地带我去她的办公室。她查阅了我的就诊资料,告诉我:你的状况良好。除血糖高及注意可控外,骨质疏松,动脉血斑,皆为正常。

龚副主任是这个医院的资深糖尿病专家,她的诊断结论,让我轻松了许多。

入院几天来,主要是全日吊针测血糖多次。

说来也好笑,我这一辈子,从没有在半夜睡着时,会有女孩时不时地轻轻拍醒我。睡上这个病榻后就不一样了,这事每天夜晚都会发生,而且绝对不是梦。

半夜间那个女孩又轻轻走来,推我胳膊:“测血糖喽,测血糖。”于是我迷糊中伸出手掌,中指又是一次针痛。

那女孩会告诉我血糖测试数据。

我用拇指按住酒精棉球,酒精棉球压在针刺过的中指微伤口上。我翻个身又睡了。

天亮时才发现食指上留下不少血迹,甚至床单上也有血痕。但我不怪那个女孩,也许她是个刚来的实习生。对于一个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人来说,任何指责都会让她受到严厉的批评和沉重的打击,我不会随意去增加年轻人的心理压力。

但与我的想法完全不同的事还是发生了。

半夜里,23床的老太发怒了,对其陪床的老头说:“护士为何不给我测血糖?2次都没测!你去找护士,要她说个明白!”

老头说:“你安静点,现在是半夜,明天去问她也不迟。”

老太的嚷嚷吵醒了同病房的糖友,她不在乎这些。

与她邻床的24床糖友被惊醒了。

老太就问24床:“你测过血糖吗?”

24床说:“测过了。”

这时,老太愤怒地起身下床,要去护士台讨个解释。

由于半夜里出现的嚷嚷声,值班护士赶来了。

护士对老太说:“护士是按医生诊断病情来确认是否测血糖。”她手上拿着的就是病员的诊断记录本。

我看了一下手表,时间是半夜310。半夜110,我也测过一次血糖。几次血糖测试皆为6左右。

现给老太一折腾,我无法睡觉了。只能打开手机看信息了。微信上的信息五花门,可以自由选择。

我无意中查看了糖尿病与骨质疏松并发症的关系。

所有的信息归纳起来也就是以下这几点: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骨质疏松?首先要了解一下骨的代谢,骨代谢依靠两种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

糖尿病可通过多种机制影响骨代谢,引起骨量流失。

① 高血糖导致成骨细胞凋亡,抑制成骨细胞分化成熟;增强破骨细胞的骨吸收能力。

② 高血糖抑制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合成和释放,而IGF-1可刺激成骨细胞样细胞的增殖作用。

③胰岛素可促进成骨细胞和骨胶原组织合成,而2型糖尿病常伴有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

④ 糖尿病多尿的症状,促进大量的钙、镁、磷等元素随尿液排出,导致骨合成的原料缺乏。

⑤糖尿病肾病可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导致骨钙动员增加,加重骨量丢失;此外肾功能不全时1-α羟化酶活性降低造成1,25二羟维生素D合成减少,进一步加重钙吸收障碍,引起骨质疏松。

今天,龚副主任医生已告诉我,我没有骨质疏松现象,因此看完这些信息,我就合上了眼,再睡上一会。

 

 

2

 

天还没亮透,我就起床了,这一夜没睡好。那个23床老太的瞎折腾,让我心生厌恶,我离开病榻后,便准备下楼散步去。

窗外,还是黎明前的黑暗,医院大楼的建筑群闪亮着不少灯光,也许医务人员仍在忙碌着。

医者父母心。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是医生的职责,垂危病人的生命常会因医生的努力和付出而再次生辉。

离开病房,沿着走廊,来到电梯口,我感觉不到任何直扑口鼻的消毒水味。

医院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地方,有重病患者的对新生的希望;也有新生命诞生所带来的欢乐;还有亲属与患者有生离死别时的哭喊。

我们生病了,离不开去医院治疗,有的时候会痊愈,有的时候会在这里永远的离开这个世界。谁都不会喜欢医院,但谁又都离不开医院。谁都希望不要生病,甚至希望医院最好不要存在;同时又希望医院能够更多更好更全,可以治疗更多的疑难杂症,让人们生存的机率更大。这就是人们对医院的矛盾看法。

我下楼后,离开了住院部大楼,穿过小道,走到了一条大路上,原来沿着这条大路往南走便是医院的正门,自己平时进出的西门则是离住院部最近的出入口。

黑暗的天色褪却了,太阳正从东方缓缓升起。我站在连接大路的石桥上,望着桥下清澈的河水,还有不时从空中飞掠而过的白鹭,心中感到无限的惬意。

我看到一个年轻男孩正沿着大路朝桥头走来。我便等他走近时,将自己的手机递给他:“请你帮我拍张照,我刚住院,我想留下这段记忆。”

年轻男孩爽快地答应了。

拍完照,我又与他闲聊了几句:“你是这里的医生?”

男孩笑了:“我是二医大的学生,正在这里实习。”

“你为什么选择学医?”我出于当过记者的习惯,又唐突地问了一句。

男孩没计较我的问话,他坦诚地说:“我妈妈病得很重,我老家在贵州农村,那里没有很好的医院和医生,我想为妈妈治病,妈妈得了糖尿病,我父亲也因糖尿病并发症去世了。”

我无语了。男孩向我挥了挥手,走了。临走时还对我说:“我学的是内分秘学,包括糖尿病知识。”

男孩没有说自己学医是为了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也没有想当白衣天使、杏林高手的愿望,他的回答十分朴实真诚。

 

 

3

 

因为,早上要空腹测血糖,我没能去星期8小超市吃早餐。

我重新返回了住院部大楼。

此时医院的走廊上人来人往,医生护士正在紧张的工作中。

穿过那段长长的走廊时,走廊上临时安放了一张病床,医务人员正围聚在床边抢救一个重症病人,那个病人是个50多岁的男人。

透过那些惨白的灯光,我才看到与我下榻的病房隔壁,已经有很多患者家属聚集在那里,偶尔传来几声凄厉的哭叫声。

我不敢多看这一场景,也不愿妨碍医生们的工作,就直接回到了病房。

没想到病房里也聚集了一堆人,原来是那个23床老太准备出院了,出院的原因并不是医生的建议,而是她不愿意呆在这里。

老太骂骂咧咧地:“晦气,我不能再呆在这里了。回家,立即回家。”

一堆人在帮助她整理行李,其实全是些吃货罢了。

23床老太走了,就这么任性地走了,她放弃了在这里的治疗。

24床的“糖友”终于与我说上了话:“这个老太已经联系了上海的医院,她不相信这里的医生和医疗条件。”

“糖友”姓陈,他告诉我,那个老太曾经担任过村支书,现在的村支书是她的儿子,她的大儿子是副镇长。是他的大儿子帮她联系到了上海的医院。

陈姓“糖友”还告诉我,这个老太的霸气出了名,在动拆迁时得罪了很多人。村里的男人们大多外出打工了,留村的都是七大姨八大姑的,不得不听她的发号使令。

这位新结识的陈姓“糖友”与老太是同村人,但早在八十年代就到上海打工了,在建筑公司当过施工员。现已退休了。回乡带孙子,孙子上小学四年级。

 

4

 

我正和老陈闲聊时,一个50多岁的中年人走进了我们的病房,中年人见到老陈后就说:“好久不见了,刚到这医院,听说你在这里,就顺便看看。”

中年人身材高大,四方脸庞,由于长年在野外干活,脸上的皮肤显得很粗糙。好像好几夜没睡上安稳觉,他两只眼睛深深地陷了进去,眼角留下浅浅的鱼尾印迹。鬓角的头发略微秃进去一些。穿着一条蓝色牛仔裤,腰间扎着一条很宽的牛皮带;紧身的T恤,显示出发达的肌肉,在肩膀和两臂棱棱地突起,更增可了他那强悍的躯体。

中年人见到我后主动地打起了招呼。

中年人对老陈说,也是对我说,病房门口正在抢救的是他的同事,都是机场的航运工。

老陈说:“小胡,你那同事得了什么并发症?”

小胡回说:“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我生平第一次听到这个医学名称。

小胡向我介绍起什么叫糖尿病足。由于糖尿病会不断伤害患者的神经及血管,尤其是下肢的周围末梢神经更容易受损,从而导致周围的肌肉以及皮肤功能下降,所以糖尿病患者在受伤后非常不容易愈合,特别是下肢出现损伤后,由于不容易愈合,伤口就会越来越严重,最终引发糖尿病足部并发症,也包括溃疡和感染。这是糖尿病一种代价高昂的常见并发症。

大多数糖尿病足部溃疡均是由于活动期间结构异常的感觉缺失足部持续遭受重复性创伤所致。糖尿病患者足坏疽一般是由溃疡引起的,这些患者往往有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一旦发生足溃疡,就容易并发感染且不容易被治愈。

溃疡是细菌感染的入口。严重的患者还有截肢风险。

我非常惊讶,这个看上去五大三粗的小胡竟然对糖尿病足知识了解那么多。

小胡说,我对医学知识一窍不通,但对糖尿病足知道些。因为我的同事是我最要好的朋友,他的老婆得知了他患上了糖尿病足就离开了这个家,现在哭的最伤心的那个女人不是他的老婆,是他的小妹。

我同事年轻时爱踢足球,平时就爱看足球比赛电视,所以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足迷”。

足迷患上糖尿病病程较长,算一下大概超过10年了。起先也没有什么痛觉。后来,发现他的足部溃烂、肢端红肿、变黑、坏疽等。由于行路不便,搬运艰难,不得不去检查,这才查出了是糖尿病足并发症。糖尿病足分为6级,他是最严重的那一级。

当糖尿病足处于0级时,即存在糖尿病足的高危因素,常表现为肢端供血不足,肢端发凉,颜色紫绀或苍白,麻木、感觉迟钝或丧失,肢端刺痛或灼痛,足趾或足畸形等。如果从0级就开始预防,效果将远胜于治疗。因此,糖尿病患者 每天都要仔细检查脚部,清洁脚部,若发现脚部有水泡、红肿、溃烂、鸡眼或胼胝等异常表现,要及时去医院治疗。为了避免脚部受损,糖尿病患者应该选择透气性好、吸水性好、内部接线不太粗糙的松口纯棉或羊毛等天然材料制成的袜子。另外,尽量穿浅色袜子,以便脚部皮肤受损后及时发现血迹。每天更换、清洗袜子,不穿有洞或修补不平整的袜子。

这些道理说起来也很简单,但实际上总是没有加以重视。足迷平时很少洗脚,更不要说坚持温水洗脚了。

小胡说,足迷早就患有糖尿病,但他并不在意。他得了并发症是因为一次搬运货物时,扭伤了脚,脚底被碎玻璃划破了,当时也没多在意。

只到病重时,我才经常陪他去医院,当然只是社区医院,因为医疗费用太贵。我也就是在陪医时学到了有关糖尿病足的知识。

现在医生们正在抢救足迷,看来不行了,他已停止了心跳,人工呼吸能抢救成功吗?一个医生已偷偷地告诉我,没希望了。我这才打电话通知了他的家人及朋友。

小胡:“不说了,我得去看看足迷了,但愿医生们真能让他起死回生。”

小胡走了。

病房里沉寂无声。我和老陈相对无言。

 

5

 

老陈终于开口了。他对我说:“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由于糖尿病早期几乎没有症状或者症状轻微,很难引起糖尿病患者的高度重视,直至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才如梦初醒。有人说糖尿病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这话也没错。一般人都认为,绝症是癌症、白血病等。其实,有不少糖尿病患者,长期忍受着疾病的折磨,但最终仍然走向了死亡深渊。我得了糖尿病已有7年了,虽然没有并发症,但血糖总是居高不下。”

我问道:“糖尿病并发症,到底有哪些?”

老陈说:“久病成医,除了小胡刚才说的糖尿病足并发症,还有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心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肾病就是微血管并发症的一种,特别是一型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肾病,二型糖尿病患者病史超过十年以上,也会增加肾病出现机率。高血糖会损害神经,那眼底神经自然也无法逃过,而且糖尿病患者中患糖尿病眼病的人数很多,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视力下降严重。患有糖尿病的人,往往会出现高血脂、高血压类疾病。这是由于高血糖影响到体内脂类物质的代谢,从而导致血管中脂类物质过分堆积,血液粘稠度增加,所以高血脂、血栓等问题也就相继出现。”

老陈问我:“你知道酮症酸中毒吗?”

我摇头说:“没听说。”

老陈说:“这是糖尿病最凶险的并发症,从病发到死亡可能就在短短一天之内出现。最常见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往往和感染有关系,本身能量代谢已经异常,消耗的脂肪无法进入无氧酵解的状态,导致酮体堆积,血液中ph值急速下降,从而引发酮症酸中毒症状。”

“糖尿病日常怎么调理?”我问。

老陈说:“糖尿病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吃多了血糖高,吃少了营养不够,身体缺乏营养反而比血糖高更容易出现并发症。我们都知道一句话: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这句话同样适合糖尿病人,但在糖尿病人的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这一句话。你可以问下自己,你每天吃的东西是有营养的食物,还是填饱肚子的废物?每天是否喝够了8杯水?是否戒掉了烟酒?是否定时定量的用餐了?中午饭是不是将就了?晚餐是不是又贪吃了?为了活的更长,医生和朋友都会劝你管住自己的嘴。哈,我和很多患者一样,还是管不住这嘴。”

老陈又说:“经常有糖友问,怎么血糖就是降不下来呢?于是医生和朋友们又会说,如果你吃的没问题,血糖依然居高不下,这时候就要考虑动起来。只有动起来,人的生命才能得以延长,糖尿病人依然也是如此。我是个打工者,我的劳动比运动更强烈,难道还要天天去练跑步?我缺少的只是睡觉的时间。”

这时,门外哭声大起。

我和老陈一起走出了病房。只见医务人员已用白布给足迷蒙上了脸,正在缓缓地推走那张病床。

小胡走到了老陈面前:“他走了。”

 

6

 

足迷就这样走了。他原先的病房空了一张病榻,尽管也有乐观的孩子努力破坏这沉闷的气氛,但始终比不过那股死亡的气息。

每个房间里充满着死亡的气息,吊瓶滴答作响,彷佛在给每一位穿着条纹病服的人们的生命倒计时。

同室的病房里,一个患糖尿病的女人正在安慰一个少年。女人希望他的儿子乐观。

尽管她对糖尿病产生了巨大的恐惧,但她的儿子却倔强的说:妈妈没事的,相信医生。

足迷走了,死亡笼罩着住院部的建筑,暴雨倾盆,屋外刷刷作响的雨声又让这里的病房多了一分绝望的死寂。

人们期望悬壶济世的华佗能复活,扁鹊能再生,但更希望医生们妙手回春,能给了垂危患者第二次生命。

医务人员开始对走廊等处消毒了,刺鼻的消毒水味,伴随而来的是一股阴冷的风,无端的恐惧侵蚀着来到这里的患者和家属,人们总说医院是一个晦气的地方,布满死亡气息的地方,绝望,悲伤,害怕,但是人们仍然将所有的希望押在医院里。

偌大的病房外的走廊,已没有凌乱的脚步声,所有的人都刻意放轻谈话声。

质量是医院的生命,诚信是医院的灵魂。

尊重病人就是尊重自己,爱护病人就是爱护医院。

医务人员仍在默默地忙碌着,他们总会以心为灯,愿作生命的守护天使。将心比心,用自己的爱心、诚心、细心,换取病人的舒心、放心、安心。

入院的患者,对他们而言,此时所有的财富、地位、权势都似乎变得微不足道,所有的希望都来自于“嗞嗞”作响的打印机打出的那一张张检查单,生命就随着打印纸的移动,或延续或停止。

 

 

7

 

窗明几净的病房里,沉默的可怕。只有雨点在敲打着窗玻璃。

为了打破这恐怕的沉默,我无话找话地对老陈说:“你那个朋友小胡,也是糖尿病患者?”

老陈说:“不是,他身体很结实。他曾经是我在上海工作时的同事。为人热情,乐于助人,他一直照顾着那个足迷。”

老陈又对我说:“你别看他象个粗人,其实在我们这些打工者中,他可算得上是个文化人了。他爱写作,还向报社投过稿。”

我感到很好奇:“他写诗歌,还是小说?”

老陈叹了口气:“都不是,他写自己的打工经历。他身边一直带着一部小说,书名是《中国式民工》。我看过这本书,这本书很厚,大概有近50万字吧。作者是一个老家在四川达州,到福州打工的农民工。北京和全国的媒体采访报导过他。”

我有点惊讶,说真话,我对农民工的生活关心不多,更没想到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工也会用写作来作为抗争的武器。

“他写的书,能出版吗?”我问。

“出版了, 为什么不能出版?他的作品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首印三万册,一周后又加印了一万本。图书编辑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一位副部长‘点名要看这本书’。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他给自己取名周小凡,他还有不少‘亲朋好友’,像堂兄周小林、同乡张志伟、女友英子、工友刘全海⋯⋯但他写的都是真实故事,只不过名字改了。”

老陈告诉我,作者叫周述恒,他对农民工有自己的理解,“没有固定工作就是农民工。”在他的打工生涯里,多数工作都是如此,接个散工干几天,立马又得另换一家。

  这种日子很难捱。有段时间,散工也不好找,他只好骑着一辆破旧自行车满福州乱转,寻找招工信息。

  最惨的一次,周述恒持续失业半年,没有任何生活来源,实在没饭吃,只能找同乡借钱,再通过关系央求一家工厂收下他,“不要工钱,只要包吃包住就好。”

  和他年纪相仿的农民工,大部分都饿过肚子,“一个月生活费80元还要活下来”的日子,也经历过。

  尽管早已成熟练工,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时,周述恒又一次失业。他不得不重新开始找工作。

  只是,这一次,多年的情感积累,让他有把话说出来的冲动。他把一成不变地生活下去看成是“逆来顺受”,把这次写作视为“反抗”。

  一个农民工写什么书?

农民工文学,究竟写给谁看?

周述恒的投稿,经历了无数次泥牛入海后,他改将小说发布在读者群体更为小众的网络文学网站“红袖添香网”,居然当天引来一万人“围观”。几天后, “围观”人数迅速蹿至2万人。

转机来了。不少网友开始联系他,支持他。更多的网友希望这本小说可别写着写着就“太监”了。他坚持了下来,并因为网上的火爆而受到出版社垂青。小说终于出版了。

  老陈感慨地说,我同样经历了周述恒同样的打工噩梦,

若干年过去了,自己当初把打工想象得太美好了。

  他说,周述恒谈到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时,那是用香蕉水抹去塑料桶上的字。这份工作需要每天工作12小时,月工资仅120元。他每日闻着刺鼻的香蕉水味,拼死拼活干了一整月,月终时不仅没拿到工资,还因为没有擦干净等原因被工厂扣钱,最后反而欠了工厂80元。由于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他得了急性哮喘。因为这个病,周述恒得以从工厂出来,但是没有拿到一分钱赔偿,工厂说他是被“劝退”的。

  周述恒不少从事装修业务的朋友,需要每日用电锯切割建材,却没有口罩可戴。有人为了省钱,甚至干脆住在装修屋里。积年累月的工作给这些农民工的身体种下恶果。周述恒亲眼见到一些农民工得了职业病,回乡后就死去了。还有些农民工,因为长期接触化学材料,生下智障的孩子。

  周述恒还谈一个叫秋娥的工友,在一次开工时,因为成品模具螺丝没固定好,一整块掉了下来,整只右手被齐齐砸断。工厂除了支付医药费外,另外给了一万五千元补偿金。秋娥伤愈后回了老家,没法再找工作。同样是这家工厂,另一位工友被喷出来的足有1000多摄氏度的塑料熔浆打在脸上,当即毁容。可事故后,她竟然没有去找老板赔偿,原因是这个职位能拿到1400多元工资,如果她去讨要赔偿,赔偿金能拿到多少不说,这份工作是肯定保不住了。

老陈说,那些触目惊心的工伤之痛,在农民工中经常发生。

老陈拉起了自己的裤腿,让我看他脚肚子上的伤疤,这是一次意外工伤时留下的。

老陈还告诉我,前几天,他的一个当建筑工的朋友,由于太累,在推水泥车的时候从三楼脚手架上摔了下去,虽然得以保命,却摔断了三根肋骨。令人想不到的是,在医院检查时,被告知他患有严重的一期糖尿病。他伤心透了。他不愿意到医院去诊治,理由是没钱,没工作,一切都是天命,活着是累了要命,死了也就一了百了。

老陈苦笑着问我:“多说糖尿病是富贵病,现在我的不少打工朋友都有三高,糖尿病者也不少,为什么打工者会生富贵病?那是在说打工者吃得太好了。我们那有钱大吃大喝,吃什么营养补品?我不相信糖尿病是吃出来的病,但又不得不听医生的。进医院,住上几天,得化多少钱?我们那些打工者根本就没什么劳保可享受。好在我现在退休了,比那些真正的农民工要好多了。我明天下午就出院了,不能在这里呆太久,还是回家最好,省钱省心,免得去看去听那些病死的消息。”

  

诗云:

 

华佗扁鹊若重生,无法根治贫穷病。

人分等级三六九,如今又添农民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