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晨,一些不知名的鸟儿飞掠过窗口,微风吹拂着窗外的枸杞枝,我起床了。就象平日里一样,我会站在卧室的南窗前,目视周边和远处的景象。
那棵枸杞是种植在隔壁客厅南阳台花坛里的植物,约栽种了五年之久,枝干粗壮,已越过了阳台,伸展到卧室的南窗前。南窗下的空调架上放置的大花盆里,几株杜鹃花开得正红。
我居住在11层高楼的最顶层,屋顶属于自家的领域,我在那里建了个屋顶花园,种植了许多花木植物。我听到了从屋顶花园传来的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
我将脑袋探出窗外朝东望去,已见到了几分曙光,却见不到太阳,在秋冬的时候,太阳总会在那里升起。奇怪的是每到夏天来临时,太阳升起的位置会北移,被那东面的楼房挡住视野。于是,我就去了卫生间,不是急于洗漱,而是推开朝东的窗户,太阳在东面的两幢高楼之间的空隙处正在冉冉升起。圆盘大的太阳被我的手机摄像录了下来。
我习惯地在微信上发布了“今日天气”的图片信息。告诉微友们:新的一天开始了。
霞光隐去后,淡蓝色的天空飘浮着朵朵白云。
我望着美丽的天穹,脑海里却在回忆着昨夜的梦中经历。
我在梦中开始了第二站的地狱之旅。
我已完成了第一站的冥界旅行,见识了各种土地庙及听闻了一些关于土地公和土地婆的故事。
但是这次冥旅是去地狱,这可是个惊恐的决定。传说地狱是人死后到阴曹地府报到的第二座关卡。这道关卡就叫“鬼门关”。
“鬼门关”是古关名,也是中国传统传说中的阴世、阳间的交界处和死亡的边缘。鬼门关会夺走亡者的形骸。
记得儿时阅读《西游记》第十回,有这样的描述:“忽见一座城,城门上挂着一面大牌,上写着‘幽门地府鬼门关'七个大金字。”
如今,我已是七旬老耋,虽然健康无恙,但也没有必要去游逛鬼门关呀!像我这样期望站在鬼门关上开玩笑的人,恐怕阳间真是少见。
也许我真的是被鬼缠身了,决意已定,10万鬼卒也吓退不了我。
就是这个倔脾气,让我这个倔老头独个儿来到了鬼门关。因为是梦游此地,故记不得我是如何到达这里的。
我环视周边,险恶的境地,却也吓不倒我。我自小就不怕死,为了斗胆,我与孩提时代的伙伴会专程去荒野墓地追逐玩耍,偶见几个杂草丛生孤坟,便坐在坟头上打纸牌。
我还会学唱戏里的曲词: “我与你踢倒鬼门关,踏平黄泉路,赤条条来,赤条条去,休被利锁名缰缠住我身……”
我和很多人一样,常会想这活着还不如死去,死了有两个选择,一是上天堂,二是下地狱。活着只有一种选择,认命,活受罪。我们没有功德,上不了天堂,那么下了地狱又有什么可怕的?地狱惩罚的是恶人,我们何曾做过坏事?那就可以还魂重返人间,只要下辈子投胎到一个好人家就行了。还有一个重要的大事,那就是亲眼看看恶人们是如何在地狱受刑,就象古代中国人围观犯人被杀头刀剐一样,那个爽劲,才叫过隐哩。
岁月如流,唯梦依旧。
2
我梦游到这鬼门关,第一件事便是看到几个凶恶的鬼卒正将一几个孩子押送到鬼门关里头去,实在是可怜。但同情又有什么用?有谁想过鬼是善良的。
我去的鬼门关,位于丰都鬼城,旧名酆都鬼城。古为“巴子别都”,东汉和帝永元二年置县,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今位于重庆市下游丰都县的长江北岸,是长江游轮旅客的一个观光胜地。
重庆酆都鬼门关
丰都鬼城又称为“幽都”、“鬼国京都”、“中国神曲之乡”。鬼城以各种阴曹地府的建筑和造型而著名。鬼城内有哼哈祠、天子殿、奈河桥、黄泉路、望乡台、药王殿等多座表现阴间的建筑。
中国国级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丰都鬼城”,是一座起源于汉代的历史文化名城,被人们传为“鬼国京都”、“阴曹地府”,成为人类亡灵的归宿之地。它不仅是传说中的鬼城,还是集儒、道、佛为一体的民俗文化艺术宝库,是长江黄金旅游线上最著名的人文景观之一。甚至连发源于丰都鬼城的小鬼鸡麻辣鸡也是重庆的一张美食名片。
丰都鬼城景区分为鬼城名山风景区和鬼王石刻风景区。
2015年12月,鬼城名山景区入选长江三峡30个最佳旅游新景观之一。
说起这鬼城,自然要先说说平都山。
据《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记载,平都山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中的第四十五福地,据载,平都山,秦属巴郡,西汉置临江县,唐朝贞观八年唐置忠州)。
平都山呈东北西南走向,从忠县黄金河向西南延伸到丰都与涪陵交界处,绵延70多公里,最高峰在忠县谭家寨。其西北是黄草山与铗凤山(精华山),东南是长江。
主要景区有忠县的巴营森林公园、天池森林公园,丰都的名山鬼城、双桂山森林公园、五鱼山玉皇宫。
“鬼城”名山海拔287.3米,面积0.45平方公里。亦称丰都名山,又作酆都名山。
在丰都“鬼城”旅游,导游一定会给你介绍两个人,因为在把丰都称为“鬼城”的众多传说中,他们功不可没。
这两人一个叫阴长生,一个叫王方平,相传从汉代起,他们曾先后在丰都县城东北角的平都山修道成仙,白日飞升。
到了唐代,有人误将“阴”和“王”两人的姓连在一起,成为“阴王”,再讹传为“阴间之王”,于是丰都就成了“阴曹地府”。
名山景区蜚声中外,“丰都鬼城”誉满天下,苏洵、苏轼、苏辙、王元翰、郎承诜……历代骚人名士、羽流迁客纷至沓来,他们或来年览胜抒怀,或吟诗作赋,留下了层层足迹和厚重的历史文化。
平都山景区
据《丰都县志》记载,平都山“治东北一里。石径萦纡,林木幽秀,梵宇层出。旧志谓平都福地,紫府真仙之居”。
公元198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之孙张鲁,在丰都设立道教“平都治”,道家将其列为“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汉朝方士阴长生、王方平曾在平都山上修炼成仙。
史料记载,极盛时期,平都山上的大型道观寺庙达75座,塑像、殿宇、亭阁和牌坊数以千计。四方文人墨客对平都山仰慕备至,纷至沓来。
吟咏丰都最早的诗句便与平都山有关。据当地文史部门不完全统计,历代描写丰都的古诗有近100首。民间传言,最早描写丰都的古诗是唐朝青城道士所写的《平都山》:
万仞峰峦插太清,麻姑曾此会方平。
一从宴罢乘云去,玉殿珠楼空月明。
青城道士的生平已无从考证,但他这句“万仞峰峦插太清”将平都山的险、秀、奇描绘得淋漓尽致。
事实上,作为仙山福地的平都山一直备受历代诗人青睐。这其中,便有苏轼父子。
宋仁宗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北宋文豪苏轼偕父苏洵、弟苏辙从家乡去汴京,路经丰都,登游平都山,意气风发,写下《题平都山》二首:
(一)
足蹑平都古洞天,此身不觉到云间。
抬眸四顾乾坤阔,日月星辰任我攀。
(二)
平都天下古名山,自信山中岁月闲。
午梦任随鸠唤觉,早朝又听鹿催班。
苏轼在诗中描述出平都山地势高旷,与天为邻,抒发了自己登临平都山山顶时,心旷神怡的感受,将平都山称为“天下古名山”。“自那以后,人们便将丰都平都山改为'名山',沿用至今。
在丰都建县1900多年时间里,唐代李商隐、杜光庭,宋代苏洵、苏轼、苏辙、范成大等人,均写下与丰都有关的动人诗篇。和杜牧合称“小李杜”的李商隐在《送丰都李尉》诗中,用一句“万古商于地,凭君泣路岐”抒发了对友人依依不舍的心情。
同样游览了平都山的南宋名臣范成大,在《平都观》一诗中,用“峡山逼仄岷江潆,洞宫福地古所铭”的诗句,展现了平都山洞天福地、险峻奇美的景象。
南宋宗匠、素有“小李白”之称的陆游当年奉命到前线抗金救国,他逆水而上,过丰都时留下《平都山》一诗(另一说是清代张豫章所写),诗中“名山近江步,蜡屐得闲行”一句与苏东坡的“平都天下古名山”遥相呼应,两者算是“英雄所见略同”,同时也表达了陆游对前辈的尊崇之心。
丰都为何吸引了这么多文人墨客?
除了壮美的山川外,更重要的是其地理位置。丰都自古出入四川盆地有两条重要通道,一条是从成都向北,经广元出川翻越大巴山的金牛道;另一条是沿长江而下,穿三峡向东的水路。与李白感叹“蜀道难”的陆路相比,长江水路相对高效便捷,当时的长江,便如同一条水上高速公路。丰都,地处三峡库区腹心,恰好是进出巴蜀的必经地。
所以,唐宋直至明清,丰都可谓群星闪耀,一大批文人在此反复吟诵,华章绝句题咏不断。
3
洞天福地为何变成“幽冥鬼都”?
“炼丹福地此嵯峨,下界无如上界何。若论神仙官府事,韩擒袛愿作阎罗。荒唐谈鬼笑灵巫,剑树刀山果有无。莫是世途机太险,反将地狱号平都。”这首针砭时事的诗是清代诗人贝青乔所写的《酆都县戏题》。
有关这位贝青乔,当地的史料并无过多记载,“只知道他是一位晚清诗人,诗词风格冷隽、辛辣。”虽说该诗讽刺了世人在丰都平都山‘装神弄鬼’的做法,但也说明了在清代,丰都‘鬼城’的说法已经流行。
可早在汉朝,平都山是道家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为什么历经千年,平都山却变成了“幽冥鬼都”?
清道光重臣陶澍,在《酆都望阴王山》一诗云:
官府真人事渺茫,传讹谁与问阴王。
扁舟此日山前过,惟见疏林挂夕阳。
一句“传讹谁与问阴王”,说明“丰都鬼城”的来历另有原因。
事实上,“丰都鬼城”文化是以平都山为载体,围绕着民间信仰的建构与传承而展开的民俗文化。
历史上丰都县曾多次更名,东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丰都被称为“平都县”。隋恭帝义宁二年(公元618年),其从临江县(今忠县)分出单独置县,人们取平都山下丰民州的“丰”字与平都山的“都”字,将“平都县”更名为“丰都县”。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下诏将“丰都县”改为“酆都县”。1958年,“酆都县”又更名为“丰都县”至今。
明朝改名是重要转折。首先,长江三峡地区的巫鬼信仰和阴、王两人修道成仙的传说,为丰都鬼城信仰体系铺砌了基石。第二,“罗鄷山”“北罗酆”“北酆”“酆都”均是道教传说中地狱、冥府的称呼,当时人们可能下意识地将“丰都”理解为“酆都”。第三,朱元璋出于教化民心、巩固政权的需要,将“丰都县”改为“酆都县”,助推了“丰都鬼城”民俗文化形成。再加上,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西游记》《喻世明言》《聊斋志异》《封神演义》等,把“丰都鬼城”描绘得具体生动,“丰都鬼城”便深入人心。
参观鬼城,给人的直觉是来游览古寺庙建筑群。这里的庙观始建于西晋,明、清时最盛。清代,名山上就有建筑风格独特的庙观达48座,至今大部分保存、修复。
名山上的主要景点有:有哼哈祠、报恩殿、奈河桥、玉皇殿、百子殿、无常殿、大雄宝殿、鬼门关、黄泉路、望乡台、天子殿、二仙楼、城隍殿、九蟒殿等30多座。
山上还有苏轼、陆游、范成大等历代名人的碑刻题咏。参观完名山的阴世鬼都之后,人们踏过跨在两山之间的壮观的仿古建筑铁索吊桥--“阴阳桥”,就到了“阳间”双桂山。
在名山西部有仿古建筑“鬼国神宫”、“阴司街”,是国内最大的鬼神文化人文景观,亦是西南地区最壮观的动态人文景观。
位于名山顶的天子殿,这是北阴大帝之所,专管地狱的最高统治机关。正殿内大堂上坐着庄重威严的阴天子,后面是天子娘娘。阴天子前两旁六位功曹站立,其下有4大判官和10名阴帅相对而立。4大判官或微笑,或面无表情,使人感到有阴阳莫测之意味。10大阴帅青面獠牙。正殿两侧厢房为东、西地狱,壁上是执法诸王。还有地狱行刑图景,有炮烙、上刀山、下火海、锯解、磨推、五马崩尸等等刑罚之状。有人批评鬼城有伤风化。
其实,整个鬼城蕴含着这样一个道理:由于社会现实有“鬼”,人们思想观念中有“鬼”,于是又有人们造神收鬼。“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鬼城世界的阴森恐怖,正是为了衬托出治鬼的手段高强。
历朝历代的人们在沧桑的岁月积淀中,凭着丰富的想象和心中的奢望在名山之上,日积月累修建了阴阳界、奈河桥、十八层地狱等众多的景点,并根据道、佛、儒教的学说,塑造了大量的人、鬼、神的形象。传统中国迷信颇多,传说人死之后阴魂不散,都要到长江北岸的丰都“鬼城”这个地方来报到,在这里接受“阎罗天子”的审判,判定功罪善恶,安排来世去向。这些游动的亡魂手持盖有“阴司”、“城隍”、“丰都县府”三枚大印的“路引”(通行证),匆匆赶到丰都“鬼城”转世升天,不敢耽搁,否则来迟一步就会成为孤魂野鬼,永无宁日。
4
鬼门关
这次前往酆都鬼城走一遭,
终于来到鬼门关了。
我首先看到的是鬼门关前在新时代新刻的十六大鬼,传说是阎罗王专门挑选的一批恶鬼来此镇山把关的。他们对劣迹斑斑、恶性未改的亡魂野鬼盘查得格外苛刻、严格,不使一个蒙混过关。这组石刻体现的是鬼城民俗文化的“惩恶扬善”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主旨。
令我困惑的是,主张无神论的大国,居然人造了那么一些新鬼,是承认鬼的存在,还是造鬼蒙人?这是揭示鬼城民俗文化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吗?
造鬼者说,这些新鬼塑像以写实和夸张相结合的手法并按大众审美心理要求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渲染烘托鬼城特有的文化氛围,形像个性突出,神态生动,造型新颖,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
在这些假鬼面前,我没有任何恐惧,却有一种沉默的愤怒。
我浏览这里的景色。眼前的鬼门关关口是一座古式楼亭,四角飞檐。漆黑的山门空阔如宇,古意苍茫。血锈般的横匾上,镌刻着苍劲有力却骇人的“鬼门关”三个大字。
关侧古树荫蔽,雀鸦聒噪,寒星凉月,给人阴森恐怖之感。我却感到有点儿凉风习习,在此避暑乘凉到是不错的享受。
导游说着鬼话向游人作介绍:无论哪个亡魂来到这里,必遭检查,看是否有通行证。这个通行证就是“路引”。它是人死后灵魂到阴曹地府报到的凭证。一张长三尺,宽二尺的黄纸上,印有“为酆都天子阎罗大帝发给路引”和“天下人必备此引,方能到酆都地府转世升天”,上面还盖有“阎王爷”、“城隍爷”、“酆都县太爷”三枚印章。
导游继续说着鬼话:凡是人死后,即烧掉它,亡魂就拿着它到鬼门关,经查验无讹后,方能入关。
“路引”一说起源于唐太宗贞观年问。丞相魏征梦斩泾河老龙,唐太宗李世民受到牵连而被阎罗王传讯到了地府,当阎罗王问明情况后,知道李世民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他不但文韬武略,而且安邦定国,创造了唐朝初年的盛世局面即“贞观之治”。于是决定放李世民还阳。
临行前,阴天子委托阳天子把鬼国护照“路引”带回阳间,发给善臣善民,使他们死后凭此路引进入鬼国首都——丰都,可以免受地狱众鬼欺凌和刑罚折磨。
所以自唐以后,路引就像圣物一样被流传了下来,从无变动。所以这种路引只有好人才能买到,作恶的人是买不到的。
以前来酆都旅游的人都要为家里的老人买一份路引回去,以表示自己的孝心。因此,以前酆都城里的路引非常流行,很多人就靠卖路引为生,使得酆都鬼城名声远扬。
那个“路引”,按现今的话说,也许就是跟本就是阴间的护照吧。这路引的传说,我看在今天的追悼会或遗体火葬时,早已失传了吧。这么说来,今人死后都变成没有护照的孤魂野鬼了。
5
鬼门关前塑有“阴曹地府”门亭,右侧外树了一碑,碑上隶书“此冥府也”四个大字,这应该是来源于《聊斋志异》的传说。
进门两侧塑十八个形象狰狞怪异、张牙舞爪,姿态各异,花颜色绿,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罚恶刑鬼,让愚民们觉得阴森恐怖,让我却觉得是造鬼吓人。
我头不晕,脚不软,漫步过了鬼门关牌楼,上了梯坎,便见有一个无常殿。入殿,见内塑黑白无常、无常娘娘和保山大王。传说无常是阴间捉拿亡魂的差头,保山大王,是专管山间猛兽,保护人畜安全的山神。这无常也就是民间传说的那两个黑白无常鬼。
我小时候,曾戴过自己用纸做的无常帽,也就是顶端尖尖的那种帽子,我吓唬过同伴,还伸出舌头来假鬼。当然,我们谁也不怕,因为传说中的黑白无常鬼没来抓捕我们下地狱。只是在文革中被批斗的那些牛鬼蛇神戴过这类高帽子。
6
酆都大帝
在古代阴曹地府中,除了十殿阎罗和北阴酆都大帝外,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鬼神,比如那个传说中的五方鬼帝。
五方鬼帝乃是在地府中仅次于东岳大帝和北阴酆都大帝的鬼神,他们的职责是辅佐北阴酆都大帝掌管地府;而从阳间入地府的入口一共有五个,而这五个入口就由五方鬼帝负责镇守。
在古代中国传说中,酆都大帝位居冥司神灵的最高位置,主管冥司阴间天下的所有鬼魂。
酆都大帝也称丰都大帝,是地狱之神。在道教的传说中,管理地狱的神有好几位,有时把酆都大帝称为地狱的总监。凡生生之类,死后均被打入到地狱,其魂魄无不隶属于酆都大帝管辖,以生前所犯之罪孽,生杀鬼魂,处治鬼魂。
酆都大帝说:“地藏王菩萨想超渡所有阴间的鬼魂,令世人不再行恶,堕入阴间地狱受苦。于是恩准所有鬼魂,在世虽曾犯过错,因为真诚忏悔、改过,则所做罪业,可以从宽抵罪,免于受诸苦刑。”
酆都大帝居住在酆都山,就在现中国西南部重庆市附近的酆都县的东北,有一座平都山,后来也叫酆都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传说中这里是通往地狱的大门。
酆都山又高又大,方圆300里。人们认为酆都大帝生活在地底下,那里有一系列地狱,分别有神负责。人死后,按照不同情况,要经过不同的地狱。第一个是每个人都要去的纣绝阴天宫,第二个是那些突然死亡的人去进行调查的地方,第三个是杰出或道德高尚的人去的地方。人们如果每天念这几位神的名字,就能驱逐鬼魂。
还有的说法认为,酆都大帝管理着36个地狱。直到今天,酆都这个地方还被中国人称为“鬼城”。
葛洪在《元始上真众仙记》和《枕中书》中记载了“五方鬼帝”,文称:中央鬼帝治抱犊山;东方鬼帝治桃止山,南方鬼帝治罗浮山,西方鬼帝治幡冢山,而北方鬼帝为张衡杨云,治罗酆山。其实这九位五方鬼帝,大多都是历史上的名人,其实有些名人和道家没有任何关系,但因为他在历史上卓绝的贡献,而也被后人尊为五方鬼帝之一。
西方鬼帝:赵文和,王真人,治“嶓冢山”。
南方鬼帝:杜子仁,治“罗浮山”。
7
说过了酆都大帝,还得说说专治“罗酆山”的北方鬼帝为张衡和杨云。
这道教传说中的罗酆山,为酆都大帝统领的鬼所。后附会为重庆市丰都区的平都山,指为冥府所在之地。
酆都山在北方癸地,故东北为鬼神,死气之根,山高二千六百里,周回三百里,其山洞元在山之下,周回一万五千里,其上下并有鬼神宫室,山上有六宫,洞中又有六宫,一宫周回千里,是为六天鬼神之宫。故称“北罗酆”,简称“北酆”。
在北方有座死者聚集的酆都山,山上有外宫的“六宫”,也有洞中内宫的“六宫”。由于外宫与内宫的制度相同,就称“六天”治理“六宫”。因此,东晋时的“六天”被认为是治理死者世界的酆都山的鬼神。
东晋初中期的天师道对“六天”有所了解,但当时的天师道还未视“六天”为恶鬼。因为作为在上清派、葛氏道中间流传的“六天”魔鬼传说,在江南一带盛行。当东晋初天师道移居江南时,信徒们的信仰还是依赖自家天师道的传统,即相信泰山是死者的世界。
西晋时与东晋一样,酆都山也被称为是死者鬼神居住的地方。不但有“六天”宫,而且存在由“六天”来统辖。
刘宋时期天师的“六天”说,是根据东晋初中期上清、葛氏道诸派有关酆都山“六天”的传说,企图重新确立理论、弘扬教祖张陵创教的伟大,突出天师道优于别派的特点,来拯救自身组织涣散、教团混乱、日益没落的局面而形成的。从教祖张陵创教到刘宋时期,“六天”一直作为魔鬼的形象存在。天师道之所以这样做,是出于反对外来文化对中土文化的渗透和反击儒家祭祀制度的需要。
道教神话中称酆都大帝又称酆都北阴大帝,主管冥司。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地狱之神。
酆都大帝,又称北阴大帝、北太帝君、酆都北阴天子,他的职责是统管酆都之下的罗酆六天的六天鬼神,是中天北极紫微大帝在幽冥界的化身。他的生日是九月九日。上清派宗师陶弘景《真灵位业图》说其任期是三千年,任期一到即改任。
他所管辖区域是酆都,即地狱,内分有六官,其专责处阴间事物。古语说:十恶不赦及大奸大恶的人及鬼怪魑魅等都要关进此地酆都地狱,永不能超生天界。
酆都大帝亦称“北帝大魔王”,是中天北极紫微太皇大帝在幽冥界化身。
到南朝时,道教对酆都大帝的描绘比较成系统了。南北朝时道教已形成酆都大帝主管地狱的信仰,当时多称为北帝君,简称北帝。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地狱说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有所谓十八层地狱及十殿阎罗治鬼之说,道教汲取了这些思想,逐步形成了酆都鬼狱并塑造了酆都大帝的形象。
道教的酆都大帝,原说住在北方的罗酆山,称为北帝;而后世却以今重庆市的酆都县为鬼城,系酆都大帝的治所。这一转变大约发生于宋代。
大约自宋代起,就有人实指罗酆山为重庆市酆都县,并且在酆都地区,累世修建各种与地狱有关的建筑,成为中国有名的“鬼都”。酆都县原有平都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传说西汉王方平、东汉阴长生等曾在此修道成仙,白日飞升。后人误将王方平、阴长生之首字字连读成为“阴王”,并作阴间之王解释,于是,福地酆都县就被视作阴曹地府之所在地。
令人弄不明白的是酆都大帝既然又称为北帝主管,怎么又冒出张衡、杨云治二个北方鬼帝,并由这二个鬼帝来管辖罗酆山。
更令人不解的是这张衡是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人。他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蜀郡太守张堪的孙子。举孝廉出身,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担任尚书。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曾获封西鄂县伯。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着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已经散佚。明代学者张溥辑有《张河间集》。
蒋兆和绘《张衡像》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后人誉为“木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
这样一个张衡居然还是管辖罗酆山的鬼帝。恐怕联合国天文组织也解释不了其中之原因。又是一个只有鬼才知道的谜。
但是我们不知道的是,那时候有两个张衡,一位是东汉时期的全才,是那个发明地动仪的张衡。另一位则是祖天师张道陵的长子张衡,是道家学派一把手,人生走到巅峰成为了正派道教天师符的第二代天师,继承了正一道这张衡生前本领也是不小,看家本事就是幻化术,一生道骨仙风,活到了九十八岁高龄。显然,后者张衡才是传说中的北方鬼帝之一。
至于另外一个北方鬼帝杨云,那才算有点鬼气。因为搜遍全世界的网站,也找不到他的踪影,没人知道他的生前死后的历史,连个蛛丝马迹的线索也没有。不过,《抱朴子》还是有过记载,据说杨云是一个将中国传统酒文化宣传的最成功的人,因为他别的不爱,就好喝一口,这可不就是行走的活酒缸吗?它走到哪儿,那就酒飘香。此外,他才思敏捷,高瞻远瞩,在古代算是一个土豪极人物,正因如此,他不为身外之物所动,潜心修道,爱好饮酒,狂放不羁,同时他久病成医,不仅把自己这一身老毛病给治好了,还学到了独门医学药理之术。这么神奇的存在,这死后待遇自然也不会差到哪儿去,五方鬼帝,他就能有一席之地。
8
这次梦游鬼门关,我弄明白了丰都大帝和北方鬼帝究竟是什么神怪后,心中没有一丝恐惧或敬仰,原来这都是人造的鬼神。
现在我启程去会见东方鬼帝蔡郁垒和神荼。
神荼和郁垒
东方鬼帝蔡郁垒和神荼,其实这二人在中国民间被称为门神。
门神,即司门守卫之神,是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作为民间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人们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中国民间深受人们欢迎的守护神。按照传统习俗,每到春节前夕,家家户户便忙碌起来写挥春贴对联和门神,祈福来年。
根据史料记载,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祀门”的活动,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典礼。在门神的传说中,神荼和郁垒二神的传说在民间早有流传,《山海经》、《风俗通义》、《重修纬书集成》、《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典籍都有记载。
《山海经》里就有这样一段记述:“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蟠屈三千里,其卑枝东北曰鬼门,万鬼出入也。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众鬼之害人者。”说的是在东海之中有一座神山“度朔山”,这度朔山上有一株特别大的桃树。这棵大桃树盘曲三千里,在枝干延伸出去的最东北处,有一座“鬼门”,那里是众鬼出入的门户。而把守着鬼门的两位神将,一位叫神荼,一位叫郁垒,防止害人的鬼进入人们的家中。
神荼、郁垒两兄弟是驱鬼辟邪之神,其形象自然不会慈眉善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有一幅画,画中即有神荼、郁垒的肖像。二神坐在桃树下,袒胸露腹,虬髯虎须,头上长角,手执桃木剑,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这种“凶神恶煞”的形象,显然是人们想象出来的。
另外,还有一些传说更加详细地描述了这两位门神:
传说商末周初,东海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二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树顶都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这桃树有都拱形的枝干,树梢一直弯下来,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
度朔山上生有奇桃,肉甜味美,食之可延年益寿。桃下住着兄弟二人,哥哥叫神荼,弟弟叫郁垒,他们为人正直,力大无比,凶猛老虎为他们护林看桃。
西南方的门叫“神门”,由神荼守卫,凡有邪神入山偷桃,神荼就用桃木剑砍其颈,用桃枝贯其腮,并将邪神投入海中喂毒龙。
东北方的门叫“鬼门”,由郁垒守卫,如发现饿鬼上树偷吃,就缚以苇索,射以桃弧,扔到山里喂护林看桃的老虎。这两位门神还各有十名壮士协助。
度朔山住着各种妖魔鬼怪,要出门就得经过这二扇鬼门。每当清晨金鸡啼叫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就必须赶回鬼域。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将它们捉住,用绳子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所有的鬼魂都畏惧神荼、郁垒。
但当时的野牛岭上有个野大王,心狠手毒,喝人血,吃人心,残害百姓。
一天,野大王派人到度朔山上索取仙桃,被神荼、郁垒轰走,野大王气得七窍生烟,一个黑夜,野大王带领他的信徒装扮成恶鬼前去报复,被神荼、郁垒用桃条捆起来扔给了老虎。
这样在民间就流传开用降鬼大仙神荼、郁垒和桃木驱邪、避灾的风习。他们用桃木刻成神荼、郁垒的模样,或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挂在自家门口,用以避邪防害。这种桃木板被称做“桃符”。“悬桃符”,每年换一次。
桃符,顾名思义,以桃木为材料。在古代,桃木有“鬼怖木”之称,桃木驱鬼辟邪的信仰由来已久,并且从来都关乎于门户。
门神之神诞之日为正月十五日,民间多有在新春时节,祭祀门神并于大门口张贴门神的习俗。
张贴门神应以进门者为视角,贴于门两侧,画中门神以对脸相视为正确的传统贴法,反之则为民间流传的“贴错门神”。
从《山海经》等神话故事中可以发现,贴门神,贴桃木,是当时的习俗。
到了后来,五花八门新增加的门神取代了神荼、郁垒等先秦门神,门神的含意、形式和内容随着历史的延续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后期新增的门神主要有“祈福类”、“道界类”、“文官类”、“武将类”及“其他杂类”等等。
祈福类如赐福天官,道界类如钟馗与王灵官,文官类魏征、包公和文天祥,武将类如秦琼与尉迟恭等等。
到元代以后,民间所贴的门神再次演变,上述诸类门神慢慢淡化,新增的秦叔宝、尉迟恭二人作为武门神普及最广。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转型”为门神是源于《西游记》和《隋唐演义》两部小说。
《隋唐演义》里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成就帝业其间杀人无数,既位后身体极差,夜间梦寐不宁,多做恶梦,李世民惧之,受不住折磨,召众将群臣商议,让元帅秦琼与大将军尉迟恭二人每夜披甲持械守卫门于宫门两旁果然无事。然久而久之,太宗念秦琼,尉迟恭二将日夜辛劳,便让宫中画匠绘制二将之戎装像,怒目发威,手持鞭锏,悬挂于宫门两旁,此后邪崇全消。”
《西游记》里面也有类似的情节描述:“头戴金盔光烁烁,身披铠甲龙鳞,护心宝镜幌祥云,狮蛮收紧扣,绣带彩霞新,这一个凤眼朝天星斗怕,那一个环睛映电月光浮;他本是英雄豪杰旧勋臣,只落得千年称户尉,万古作门神。”
小说毕竟是小说,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小说情节怎样编都可以,牵强附会,真实性不太可信。
如前所述,神荼、郁垒既是门神又是五方鬼帝中的东方鬼帝,专治“桃止山” 、“鬼门关”。令人百思不解的是这个“桃止山”究竟在哪里,没人能讲清楚,只有鬼才晓得了。
但令人惊诧的是,虽然人们没能找到这“桃止山”在哪里,却找到了东方鬼帝神荼、郁垒管辖的“鬼门关”所在地。
这个鬼门关的地点居然是位于如今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之北流县西,介于北流、郁林两县间。这里双峰对峙,中成关门,其间不过三十步。由于地处热带,亚热带潮湿环境。古时候这里瘴气滋生,蚊虫鼠蚁繁多。夜里被一团白雾笼罩,鸦雀悲鸣,甚是可怕,所以被称为“鬼门关”,但具体是不是传说中的“鬼门关”就不得而知了。
北流“天门关”石壁
鬼门关是中国神话传说中阴曹地府的一个关隘。今广西北流县西北流镇甘村有卒天门山,“鬼门关”是古关名,省称“阴阳道”。“鬼门关”是个俗号。
唐代之前,“鬼门关”有过多种称呼。《旧唐书》和《舆地纪胜》等都说鬼门关原称“桂门关”,元代的廉访使曾将它改为“魁星关”,明代又称“泗明关”。明宣德五年(1430年)时人于山门东侧的石壁上刻凿“天门关”三个大字和一首小诗曰:“行行万里度天关,天涯遥看海上山,剪棘摩崖寻旧刻,依然便拟北流还。”迄今,峭壁之上“天门关”三个大字依旧赫然在目,但那首小诗已字迹漫漶,难以辨认。
“鬼门关”这称谓是唐代之后才形成的,而真正使鬼门关广为人知、闻名天下的是唐朝宰相李德裕的《贬崖州》:“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当时他被贬谪海南,处于人生仕途最低潮,路过鬼门关,悲哀蓦然涌上心头,不禁吟出这无边的凄楚和绝望。
那时,中原与南方的交流逐渐频繁起来,但南方相对中原来说,交通仍然非常闭塞。
鬼门关以南,路途险恶、荒凉,由热带、亚热带潮湿环境滋生的“瘴疠”病散发的气息令人窒息,提到它,人们如谈虎色变。
钦、廉、雷、琼一带,属封建王朝流放“逆臣”之地,特别是“鸟飞尚需半年程”的琼岛,荒芜凄凄,人烟稀少,天涯尽头,海角无边。
习惯在北方和中原生活的官员被贬谪,经过鬼门关,如临生死之界,几乎无生还之望。从此,“鬼门关”之称盖过了它原来其他的称呼流传至今。
唐代起,“鬼门关”也进入无数诗人的吟咏之列,与“天涯海角”并驾齐驱,扬名天下。
明代大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其游记中写道:“鬼门关在北流西十里,颠崖邃谷,两峰相对,路经其中,谚所谓:‘鬼门关,十人去,九不还。’言多瘴也。”鬼门关的险峻恐怖跃然于纸上。
明代广东人朱琳,由琼山县卸任后北返,写了一首《出鬼门关》:“北流仍在望,喜出鬼门关。自幸身无恙,从教鬓已斑。昔人多不返,今我独生还。回望琼山县,昏昏瘴疠间。”诗人尽情释放着狂喜与激动,似乎远离的不是鬼门关,而是那扇生死荣辱之门!
在历代被贬谪经过鬼门关的名人中,不得不提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苏东坡被贬海南儋州,其弟苏辙亦被贬雷州。已经62岁高龄的苏东坡和儿子苏过先到藤州与苏辙一叙,然后乘船走水路直到北流城东沙街码头上岸,穿过阴森恐怖的鬼门关到儋州去。
苏东坡在儋州生活了三年,直到1100年,宋哲宗死,宋徽宗赵佶继位,苏东坡的人生有了转机。同年苏东坡被改贬到条件好点的廉州,刚到廉州准备上任,再次被赦免,朝廷准许他北还,并任他为舒州团练副使。于是,苏东坡与儿子苏过从廉州出发北上,经博白、玉林、北流,再次经过遐迩闻名的鬼门关。
不知是狂喜或是激动,他诗兴大发,挥毫写下了《过鬼门关》:“自过鬼门关外天,命从人瓮头船;北人坠泪南人笑,青嶂天梯问杜鹃。”意指过鬼门关后,人命就如南方装有人骨的水瓮船一样,在河中凶险地行驶,安全没有丝毫的保障。
临近北流城,他又吟出一句:“养奋应知天理数,鬼门出后即为人。”政治上重生的希望,在他心中复燃,欣然再吟:“天涯已惯逢人日,归路犹欣过鬼门。”
同年,苏东坡父子轻松走过鬼门关,再次在北流逗留。据说当时全城老百姓都赶来一睹苏学士的风采,整整一个下午,苏东坡在县官和众乡绅的陪同下观赏了北流河的“圭水秋波”,苏东坡和大家赋诗唱和,对吟秋风。数个时辰之后,他才依依不舍告别北流的老百姓,时值圭江水清变浅,不能行船,便在城东的圭江码头雇人扎竹筏。
黄昏时分,苏东坡与儿子苏过在斜阳中撑开竹筏,顺着清澈的圭江秋波,一路放筏北上。
人们为了纪念苏东坡,在其登筏北归的地方,建了一座“景苏楼”,并将东坡乘筏北归的形象镌刻入石,镶在山墙,以万世景仰。该石像至今保存完好,成为北流的一道人文景观。
唐宋诗人迁谪蛮荒,经此而死者迭相踵接。因其瘴疠尤多,去者罕有生还。
明万历苏浚纂的《广西通志》所标识的北流天门关
鬼门关历来是交通要道。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古代与外部世界海上交往伊始,周成王十年(公元前1054年)越南中部的越棠,遣使万里迢迢到周都镐,向周王室进贡白雉。道路遥远,山川阻隔,礼轻义重。使者从本国乘船沿北部湾海岸向北航行,至合浦海边登岸,再取水路和陆路北上,最后到达镐。这条路就必经鬼门关。
秦汉到东吴初期,中国的南大门不在广州,而是在北部湾,即北部湾徐闻、合浦、日南(今越南境内)等几大港口,从这里开始,有一条通往中原大地、京师所在地最便捷的交通要道———南流江、北流江、西江、桂江、灵渠、湘江、长江、汉江(及其支流丹江),绝大部分水路,小部分陆路。从南流江转道北流江中间有一小段陆路,须经鬼门关。
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带上译长,装上黄金、丝绸、陶器,组织商船出海,走的也是这条最便捷的通道。他们一路跋涉,浩荡南下,经过北流、合浦、广东徐闻和今越南北部的日南港,然后在日南港扬帆,经马来半岛之南端,循马六甲海峡西北行,出海峡后越过安达曼海,到达缅甸当时繁荣之区伊洛瓦底江口,然后继续航行到南亚的印度、斯里兰卡等国,这便是古代著名的海陆丝绸之路。
此路来回经过北流,先从水路折上陆路再转入水路,中间的咽喉地带便是“鬼门关”,无疑是最险峻的一段。
正因为鬼门关地处交通要隘,在原始兵器时代显现出其重要的军事战略作用。东汉建武年间,伏波将军马援就曾于此屯兵。当时纳入大汉版图的交趾郡(今越南境内),有个朱鸢人诗索,触犯了汉朝刑律,交趾太守苏定将其法办,其妻是交趾雒将之女,名叫征侧,为报夫仇,与其妹征贰二人举兵反汉。
当地官兵无法剿灭,急奏朝廷,光武帝刘秀遂封名将马援为伏波将军,统率大军南征,率军开到鬼门关时,已人疲马乏,而前路关山重重,瘴气萦绕,马援即令部队停下歇息,待备足粮草再南征。随后马援军队挥师南下,战于浪泊,斩乱贼征则、征贰,传首洛阳。
凯旋时,浩浩荡荡经“鬼门而立碑,五里而歇马”。如今,在鬼门关旁歇马岭,人们依稀看到当时马援军队屯兵痕迹。
北流民国县志载有清代李延柱的诗《歇马岭怀古》:“传闻马伏波,南征懔兵仗。此地偶停骖,连营开玉帐,想当挥鞭时,酣战貔貅壮。军声山动摇,杀气林震荡。铜鼓鸣渊渊,飞骑龙走塘。铜柱奠南交,功成万古仰……”
详实地描述了当时马援率军在关前歇马之壮观场景。岁月流逝,当年遐迩闻名的“鬼门关”在历史的沧桑中,渐渐沉寂萧条。
如今“鬼门关”正筹划着将周围14平方公里建设成为“鬼门关大文化旅游景区”,把鬼门关、伟人山、廉石文化园、玉林文化园等景点都纳入其中。
“鬼门关”是与“天涯海角”齐名的千古名关,又是古代南方海陆丝绸之路陆路与水路的连接点,极具文化旅游潜力。鬼门关大旅游风景区的建成,将把北流乃至玉林的历史文化展现给游客,再现古代鬼门关的险峻雄伟和海陆丝绸之路的繁华。
东方鬼帝神荼、郁垒管辖的“鬼门关”所在地总算在广西找到了,不知东方鬼帝神荼、郁垒是否会认可?但这已并不重要了。
中国有句俗语:和尚不说鬼,袋里没有米。如果一个新开发的风景区,能够扯上鬼文化,那么肯定游客如织,不怕赚不到香火钱。如果景区扯上的不是小鬼,而是鬼帝,那可以肯定地说“财源滾滾”。
在这个宣扬无神论的大国,鬼神文化却正得到崛起,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历史中,没有任何一个朝代能比拟当今的寺庙道观建筑规模和宏伟程度,也没有任何一个神怪能得到当今的如此恭敬。
当出现贫富两极分化的时候,鬼神能帮助愚民分忧,牛鬼蛇神也不再害怕被批斗和横扫出门了。
这次梦游鬼门关,我无忧无虑,原来鬼帝很亲民。
9
梦游鬼门关,处处是风景,鬼神可人造,人比鬼高超。
东方鬼帝神荼、郁垒专治的“桃止山”居然在广西,专治“嶓冢山”的西方鬼帝赵文和、王真人两位神仙,究竟是谁,至今也没人能讲清楚,也是一个鬼才知道的谜。
不过,人间流传的那个嶓冢山还在。嶓冢山呈东西走向,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境内。
在《尚书·禹贡》中有云“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按照所言,便是汉江源头(今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大安镇汉王山),后人所著地理书籍《水经注》中“汉中记曰,嶓冢以东水皆东流。嶓冢以西水皆西流,故以嶓冢为分水岭。”
嶓冢,又名汉王山。山势巍峨,东西走向,横跨宁强县内大安,代家坝和略阳县部分地区。
《山海经》云,“汉水出鲋愚山,盖嶓冢之别名也,本在汉中郡沔阳县界,西南接葭萌,自后魏以来,言山之所在,曰嶓冢,曰西县,曰金牛,曰三泉,曰大安,曰宁羌,地名六变,而山则一,皆在古梁州之域,其为禹贡之嶓冢也无疑”同时证明嶓冢是汉水的正源。
汉江全长1532公里,就长度而言为长江第一大支流其发源地在陕西省西南部秦岭与米仓之间的宁强县(隶属陕西省汉中市,旧称宁羌)嶓冢山,而后向东南穿越秦巴山地的陕南汉中、安康等市,进入鄂西后北过十堰流入丹江水库,出水库后继续向东南流,过襄樊、荆门等市,在武汉市汇入长江。
《书˙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
《山海经》云,“汉水出鲋愚山,盖嶓冢之别名也,本在汉中郡沔阳县界,西南接葭萌,自后魏以来,言山之所在,曰嶓冢,曰西县,曰金牛,曰三泉,曰大安,曰宁羌,地名六变,而山则一,皆在古梁州之域,其为禹贡之嶓冢也无疑”
《嘉庆一统志˙汉中府˙山川》:“汉水,在宁羌州北,源出嶓冢山。东流经沔县南,又东经褒城县南,又东经府治南郑县南.....东南流入兴安府石泉县界。”
汉江是汉朝的发祥地,她的源头就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大汉民族”、“汉文化”、“汉学”、“汉语”这些名称,都是因有了汉朝才定型的,而汉朝得名于汉江,发祥于此山。
嶓冢,孕育出这条流淌在秦岭南麓的大江,即使在工业化空前的今天,它依然如诗画般地清澈、安宁、美丽。沿汉江而下,仍可见到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对这里生活方式的影响。虽然用现代眼光看,汉江颇为沈寂,但正是这里过于的沉寂使得它比中国其他许多河流更接近自然与人文的原生态。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汉江又一次在人们的视野中凸现了出来。但没人说这里曾是由赵文和与王真人曾经专治过的西方鬼帝城。
不知这二个西方鬼帝赵文和与王真人是鬼功神力,故意远离人间视野,还是那些编造神鬼的“假佯鬼子”们在鬼话连篇地愚弄民众。反正没人能说清这二个鬼帝的真实历史。
10
在冥府五帝中还有一个中央鬼帝。我原先以为“中央”就是最高统治者,到了鬼门关考察后,我才明白这个“中央”是个“伪中央”,这里的中央则是指“东西南北中”地理方位中的“中央”。
这个中央鬼帝的治所名为抱犊山,抱犊山又名萆山,位于河北省会石家庄市西16公里处的获鹿县城西;这里曾是汉淮阴候韩信“背水一战”的古战场,亦是著名道人张三丰成道涉足之福地。这里风光奇异独特,景色宜人,被誉为“天堂之幻觉,人间之福地,兵家之战场,世外之桃源”的天下奇寨。
我又懞了,按“东西南北中”地理方位分解,“伪中央”为何不在中原河南,却在河北?怪异。
中央鬼帝为周乞和稽康。那这五方鬼帝的治所在哪呢?那就是传说中的抱犊山。
今日抱犊山位于河北省会石家庄市西16公里处的获鹿县城西,距首都北京288公里,这是一处集历史人文和自然风光为一体的名山古寨。
《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伐赵,使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者即此。后魏葛荣之乱(普通四年),民有匿此山中抱犊而死者,遂名抱犊山。
抱犊寨海拔580米,四周悬崖绝壁,顶部平旷坦夷,有肥沃良田660亩,土层深达66米。
葛洪按引仙经,其中提到华山、泰山、霍山、恒山、嵩山、少室山、长山、太白山、终南山、女儿山、地肺山、王屋山、抱犊山、安丘山、潜山、青城山、峨眉山、緌山、云台山、罗浮山、阳驾山、黄金山、鳖祖山、大小天台山、四望山、盖竹山、括苍山等二十余座,并谓:“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上皆生芝草,可以避大兵大难,不但于中以合药也,”而其中不少就被道教认为是洞天福地。
中央鬼帝为周乞和稽康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嵇康自幼聪颖,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他博览群书,广习诸艺,尤为喜爱老庄学说。早年迎娶魏武帝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拜官郎中,授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司马氏掌权后,隐居不仕,拒绝出仕。景元四年(263年),因受司隶校尉钟会构陷,而遭掌权的大将军司马昭处死,时年四十岁。
嵇康与阮籍等人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名列“竹林名士”之一。他的事迹与遭遇对于后世的时代风气与价值取向有着巨大影响。
嵇康工诗善文,其作品风格清峻,反映出时代思想,并且给后世思想界、文学界带来许多启发。又注重养生,曾着《养生论》。今有《嵇康集》传世。
但令人想不到的是,死后的嵇康居然在冥府打工,成了中央鬼帝。
至于另一个中央鬼帝周乞却名不见经传,他的简历在生死簿上也查不到。不过鬼话总能蒙人,信鬼的人是不会追查周乞档案的。
11
南方鬼帝杜子仁掌管罗浮山,此山就是当年葛洪的隐居之所。
我漫步在丰都鬼门关,问遍了所有能问的鬼帝信徒,这杜子仁生前是干什么的?他有何本事?他鬼寿多少?居然没一人能答。
无奈中,我打开手机从网络上查找相关信息,能查到的只是最早记载五方鬼帝的《元史上真众仙记》,葛洪隐居之地也在此罗浮山。葛洪根据听到一些关于杜子仁的传说故事,便将其整理成册,杜子仁也就由此成了南方鬼帝。那么,葛洪描写的杜子仁故事,到底讲了些什么?也许是用鬼符书写的,没人看得懂,因此讲南方鬼帝杜子仁的故事定需用鬼话去说吧。
因为实在找不到有关南方鬼帝杜子仁的先进事迹,我翻来覆去的一夜不眠。也许我的幽灵好友白娃知道我心里烦燥,便托梦给我,让我去罗浮山转转。
相传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处游憩之地。世人以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咸怀仰慕。道教潜隐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静之山林,故多择有仙迹传说之处,兴建宫观,期荫仙风而功道园融。历代以来,道侣栖止,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故洞天福地已成为中国绵绣河山之胜境。洞天福地,又名三十六小洞天。其中第三十四福地“泉源”就在罗浮山中。
说来也怪,幽灵好友白娃之托梦,让我的梦显灵了。此刻,我已在罗浮山风景区了。
这个罗浮山风景区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西北境内东江之滨,横跨博罗县、龙门县、增城市三地,离惠州市博罗县城35公里,与增城、龙门两县接壤。距离博罗县城25公里,西距广州60公里,南距东莞45公里、深圳150公里,东距惠州55公里,广惠高速公路、广汕公路、广梅公路从山脚下穿过,广惠高速公路设有罗浮山出口。位于东经23度和北纬114度。著名景点有飞云峰、铁桥峰、玉女峰、骆驼峰和上界峰。
《后汉书》中的《郡县志》,后人立注这样描写罗浮山:“博罗有罗山,以浮山自会稽来傅之,故名罗浮”。意思是说罗浮山是罗山和浮山撞在一起形成的,但这只是传说。
但据地质学家考证,罗浮山形成于八千万年以前,这一带地壳发生断层,花岗岩体受挤压而隆起。经过长年的风雨侵蚀,形成奇峰林立的罗浮山。
罗浮山刚好处在北回归线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足,植物茂密,呈垂直分布变化明显。山顶是低矮的灌木林和草甸,山腰是灌木林和松木林,山底是常绿阔叶林。山上生长着1200多种药用植物和各种水果,罗浮山药用植物达1200多种,有天然中草花库之说。粤东四市之一的药市就设在罗浮山冲虚古观的左侧,称洞天药市。著名土特产酥醪菜、云雾甜茶和盛产的柑、橙、桔、柚、荔枝、龙眼、柿子、杨梅等岭南佳果别具风味。
酥醪菜,又名仙人菜,产于罗浮山北麓海拔600多米、环境独特的酥醪村,此处土壤、水质、气候特殊,用无公害的方法种植,使酥醪菜别具独特风味,不但味美清甜、香滑可口、食而无渣,更有清凉解毒、润肺通肠、强身健体之功效,是上等到的纯天然绿色食品。据史书记载,苏东坡曾誉酥醪菜为“肥美如羔仙人菜”。
罗浮山云雾仙茶,采摘于海拔500米高度的白云洞天之中,山上常年祥云环绕,鸟语花香,溪流淙淙,云雾充足,故取名为云雾茶,为古代罗浮三大贡品之一。
罗浮山百草油,是采集百余种产于罗浮山的草药,承袭古方提炼配制而成的一种药油。由于其成份比例合理,药性平和,气味芬芳,药效显著,内服外用均可成为家居、旅游必备的良药。
苏东坡的“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一诗,正是罗浮山盛产各种水果的真实写照。
这罗浮山还有三大特色:奇峰怪石、飞瀑名泉和洞天奇景。罗浮山共有432座山峰,较有名的有飞云峰、铁桥峰、玉女峰、骆驼峰和上界峰等。其中飞云峰是主峰,海拨1296米,因为高耸入云而得名。罗浮山共有980多处飞瀑名泉,著名的有白漓瀑布、白水门瀑布、黄龙洞瀑布、白莲湖、芙蓉池、长生井,还有北宋文人苏东坡所推崇的卓锡泉等。罗浮山还有朱明、蓬莱、桃源、蝴蝶、夜乐等18个大洞天,有通天、罗汉、伏虎和滴水等72个小洞天,其中朱明洞是山上最大的洞穴。
华首寺也叫华首台,它位于罗浮山的西南面。华首寺建于唐开元年间二十六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据说当年有500真人汇集此地而得名于华首寺,明万历年间,罗浮山香火旺盛,有十八寺,而华首寺被列为“第一禅林”。
原有的鼓楼、钟楼、大殿在文革期间都被砸毁,只留下残墙断壁。直到1987年才由香港人关耀昌先生募集巨资重新修建。新修建的华首寺有1万多平方米,游览时间需要1个多小时。主要佛教建筑有:望海观音、天王殿、万佛塔、大雄宝殿、五百罗汉堂等。华首寺不仅佛教历史悠久,而且自然景观和摩崖石刻也数不胜数,最有代表性的摩崖石刻是“领南第一山”和“闻钟发省”。而最负胜名的自然景观是“飞云溅雪”瀑布和千年银炼古树。
酥醪洞在罗山北面、浮山南面的深山幽谷之中,被称为“神仙古洞”和“洵栖灵之奥区、修养之福地”。而是洞中的佳境,后倚青山,前临荷沼、旁有两山,左台右亭十壮观。它为葛洪北庵旧址。葛洪仙逝后,北庵日渐颓废。
唐宋年间道人在北庵旧址建观,并取观名为酥醪观。由于年久失修,观宇渐颓。
民国时期,由酥醪观住持四十余年的张寓泉与道中同人“幕集巨金,重修殿宇”。于庚午年(1930年)五月落成。道观总面积2700多平方米,正殿墙有《重修酥醪观碑铭》、《重修酥醪观碑记》、《酥醪林园种梅书》、《奉宪严禁碑》等碑文。
罗浮山--酥醪观
殿内供奉雷祖、吕祖和葛祖。正殿向天井伸出8米长宽4.75米的亭参,是主持训示徒众打醮传经之地,天井内有百年古茶树。
观内存有清代“聚宝炉”花盆和蒋介石、陈济堂、蔡廷楷曾睡过的古道床。
黄龙洞位于罗浮山西南麓,玉女峰之下,是罗浮山著名的十八洞天奇景之一。为葛洪西庵故址,又是南汉王刘岩所建天华宫的所在地。
清代康熙年间,冲虚观道士张妙升到黄龙洞开创了崂山派的独立道场并取名为黄龙观。
文革时期黄龙观完全被冲毁,留下残墙断瓦。
至1992年,当地政府切实地落实了各项宗教政策。在当地政府的应邀下香港道教青松观长侯宝垣先生耗资巨额重建黄龙观。
罗浮山--黄龙洞
经过多方努力,黄龙观终于在1997年10月得以竣工。重建的黄龙观总面积为15000多平方米。
重建的黄龙观雄伟壮观,金碧辉煌成为华南一带道教全真龙门派占地和建筑面积最大,宗教文化氛围最浓的主要道观之一。
罗浮山风景区-冲虚古观
冲虚古观该寺建于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年)由江苏句容县人葛洪所创建,此观是他当年在罗浮山开创的东、南、西、北四座庵堂的南庵,距今已有1670多年历史。
葛洪分别在罗浮山东西北三面增建3庵,往来讲学,著书立说,留下了《抱朴子》内外篇116卷、《肘后备急方》、《神仙传》、《集异传》、《金匮药方》等著作。
朱明洞南南庵称都虚,又名玄虚。葛洪逝世后的405年(东晋义熙元年)改建称祠,诏赐祭祀。
714年(唐开元二年)明皇遣道士到罗浮山求雨。
742年(天宝元年)筑坛百尺以祀山神,不久又派申太芝祭山。期间还下诏循州(今惠州)长官来此祭祀并改祠为观称都虚观。设置10家人看守并安排道士2人专职祭祀。
809年(唐元和四年)韩愈的得意门生李翱任循州知府时亦曾到冲虚观祭山。北宋冲虚观道士南宗七祖之一的白玉蟾称“此时大显,遂兴观像”。
1087年(宋元二年)诏赐额,都虚观改名冲虚观,这个观名一直沿用至今。至于今日冲虚观大门清代督粤使者瑞麟所书的匾额,则多一“古”字,成为冲虚古观。
而我们看到的冲虚古观于清朝同治年间重新修建的,有护法殿、三清宝殿、吕祖殿、赤松黄仙祠;还有丹房、斋堂、库房共计一百多间,整座道观的建筑面积4400多平方米。
据说香港、上海、杭州西湖、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黄大仙都是从这里分支出去。
冲虚古观不仅道教历史悠久,而且在革命斗争史上也具有光辉的一页。1945年,东江纵队司令部就设在冲虚古观内。冲虚古观作为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已于1979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二十二座重点观宫之一。如今的冲虚古观已作为游客来此求财、求福、参观游览于一体的主题景点。
早在民国初期,孙中山、宋庆龄、蒋介石、陈济棠等军政要员就亲临过冲虚古观。
50至60年代,周恩来总理和陈毅等七位元帅也亲临过罗浮山。其中周总理对冲虚古观的建设作了具体的指示,还调拨了二十两金泊对三清殿内的神像进行刷新,使之大放光彩。2004年原国家主席江泽民先生也前来参观指导。
那么多不信奉道教的国共要人都如此重视冲虚古观,实属罕见。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葛洪13岁丧父,生活贫寒,自幼好学,徒步到各处借阅书笈。以上山砍柴购买纸笔。夜间常以柴火照明,读书抄录。有时为了借书或求教,不惜跋山涉水数千里,不达目的不罢休。由于博览经史百家,近万卷,以儒学知名。十几岁便开始著作《抱朴子外篇》。
据说,葛洪为人淡泊寡利,不好荣利。不喜星书、算术、九宫、三棋、太一、飞符之类。晚学风角、望气、三元、遁甲、六壬、太一之法,好神仙导养之法。
葛洪以郑隐为师,得到他的炼丹诸术后于是南下广州。在罗浮山逗留几年后,归返乡里。
司马睿(瑞)时为丞相,赐其关内侯。后历任州主薄、伏波将军、司徒掾(怨)、咨议、参军等职。听说交趾出丹,求为勾漏令。路经广州被刺史邓岳挽留,邓劝葛洪到罗浮山炼丹,葛洪第二次坐船至东江入罗浮,在罗浮山此次一住三十六年。
葛洪开辟了岭南的道教圣地,在罗浮山创建了东、西、南、北几座庵堂。八十一时岁吞服自炼九转金丹在罗浮山羽化成仙。
葛洪知识渊博,撰写的著作很多,远远超过司马迁和班固。又善于辨论玄理,分析得非常精辟细致。其主要著作《抱朴子内外篇》,是道教史上一部具有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有多种方术的包罗万象的重要著作。是研究我国晋以前道教史不可缺少的资料。
罗浮山会仙桥是一座单拱石桥,宽2.9米,高3米,面为青麻石条砌成,柱头均雕有花纹承四方体。
相传绍圣元年苏东坡到罗浮山,酒后巧遇一村姑,诗兴起,吟到“寻幽探胜入罗浮,乘醉策杖觅归途。雨后山花香更美,村姑回眸胜仙姑”的打油诗。
村姑见其放肆,回敬道:“东坡游罢过西湖,举杯邀月作狂徒。是非只为多开口,记得朝廷贬你无。”
东坡顿时心头一惊,知遇仙姑,待回头去寻找时,却突然倾盆大雨,溪水暴涨冲走了回去的木桥。正遇铁拐李路过,把铁拐变成一座桥让苏东坡过了溪。
后人为纪念苏东坡与何仙姑、铁拐李相遇而建此桥以作纪念。
桥板正中刻有“会仙桥”三字,是台湾著名爱国诗人丘逢甲于清宣统三年所书。
吕洞宾,唐代道士,后道教奉为神仙。吕姓,名岩,字洞宾,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是山西人。被全真道奉为北五祖之一,通称“吕祖”。
相传吕洞宾原姓李,在唐朝宗室担任过进士,因见武则天屠杀唐室子孙,以童孩精血炼丹服后想长生不老,故携妻子抛官后隐居碧水丹山之间,改姓吕,常居岩石之下,故名岩,又因洞口石碑上刻有洞宾二字,为躲避官员抓获,所以隐姓埋名,叫吕洞宾。
相传吕洞宾得道之前,曾在长安酒楼巧遇汉钟离,“黄粱一梦”于是感悟,求其超度。经汉钟离生死财色十试,心无所动,于是得受金液大丹与灵宝单法,后又遇火龙真君,传以日月交拜之法和天遁剑法,自称“一断贪嗔,二断爱欲,三断烦恼”,并发誓尽度天下众生。据记载:宋代封其为“妙通真人”。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吕洞宾的诞辰。
吕洞宾在民间还流传着很多的故事,众所周知的有“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这句歇后语,我们在《哪叱》电视剧中看到是因为吕洞宾用画困住天犬,后来天犬被逃脱出来后追着吕洞宾咬。然而,在我们民间却又有另外一个传说,讲到有一天,吕洞宾云游时,经过罗浮山北边的酥醪洞,被酥醪洞的美景所吸引,于是就在酥醪洞搭建了山房想逗留数日。
有一天,其他七仙来找他,碰巧他出去后山练剑,只留了只狗在看家门。于是,七仙就用仙法点化了狗,让狗去把吕洞宾找回来。主子是找到了,但它不会说话,就朝主子吠了两声,用嘴巴咬住吕洞宾的裤角拖着就走。
此时吕洞宾生气说:“狗啊狗,我从来没虐待过你,你怎么一来就咬我一口”,说完就走了,从那以后,“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这句话就流传开来。
洞天奇景是罗浮山最具道教文化特色的旅游景观。全山有大洞18个,小洞天几百个。这里指的洞并非洞穴,而是洞天,是由几座山峰和一些古树自然环抱而成的小天地,道教称之为洞或洞天。洞中清静幽香,泉水淙淙,古木森森,鸟语花香,蝉鸣蝶舞,景色迷人。洞景最佳的有朱明、华首、白鹤、黄龙、酥醪等洞。众多的道家洞天,是历代神仙道士修炼的“洞天福地”,也是文人墨客神往并为之倾情的地方。
史上道、佛、儒三家长期在此繁衍共存,历代名人墨客也慕名而来,历代著名诗人陆贾、谢灵运、李白、杜甫、李贺、刘禹锡、苏轼、杨万里、汤显祖、屈大均等仰慕罗浮、赞美罗浮,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使罗浮山成为一个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文化山。并在罗浮山留下了众多赞誉的题词石刻、诗篇佳作和名胜古迹,其中重点名胜古迹景观景点达到200多处,摩崖石刻180多处,宗教寺观13处。位于朱明洞景区内的冲虚古观为东晋著名的道教理论家、炼丹家、药物学家葛洪所创立,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葛洪在此修道炼丹著书立说,留下了《抱朴子》内外篇70卷、《肘候备忘急方》、《神仙传》、《集异传》、《金匮药方》和碑咏诗赋600多篇,冲虚古观成为全国有影响的道教胜地。在近现代到过罗浮山的名人则有,孙中山、宋庆龄、廖仲恺、何香凝、陈济棠、蒋介石、周恩来、陈毅、林彪、林文龙等。
罗浮山风景区还建有一个东江纵队纪念馆。东江纵队纪念馆于2003年12月1日暨东纵成立60周年之际建成开馆的,它坐落在罗浮山风景名胜区朱明洞景区内。三面环山,前面是秀丽的白莲湖,右侧不远处为东纵司令部旧址,也就是那个冲虚古观。 “东江纵队纪念馆”馆名,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题写。
东江纵队纪念馆
纪念馆建筑面积为3300平方米。馆内设4个展示厅及工作服务区,4个厅分别为“序幕厅”、“陈列厅”、“英烈厅”、“映视厅”,以及两条长60多米、宽3米的参观走廊。厅展厅内以大量的文献资料、真实的历史照片,以及珍贵的革命文物,全面反映东江纵队、两广纵队、粤赣湘边纵队的革命事迹。陈列的文物有70多件,主要是东纵战士生活用具,以及缴获敌人的武器。重要文物有东江纵队《前进报》印刷机和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当年出示的布告等。陈列的内容分为五大部分:(一)抗日战争爆发,组建东江人民抗日武装;(二)坚持敌后抗战建立惠东东宝抗日根据地;(三)东江纵队成立夺取抗日游击战争胜利;(四)奉命北撤山东转战大江南北;(五)坚持南方游击解放广东全境。
如今的罗浮山风景区,是中国国家AAAAA级景区。是惠州市首个、广东省第九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我在梦醒之后,才知在梦中爽快地游览了罗浮山风景区。但这个梦仍没能告诉我掌管罗浮山的那个南方鬼帝杜子仁究竟是谁?罗浮山则是当年葛洪的隐居之所而已。
12
天渐渐亮了。隐隐感觉狗二宝又跳到床上,正躺平在我的身边。我转过身,睁开慵懒的眼睛,用胳膊肘支起身子,睡眼朦胧地对狗二宝说:“二宝,你也睡不着吗?”
狗二宝伸出舌头舔着我的手背,摇着尾巴,示意我应该起床了。我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呵欠,一骨碌从床上爬了下来。
我睡眼朦胧地瞧了瞧窗外的景象,天上的云雾犹如远处忽隐忽现的峰峦。我在识别这些云垒的山峰,其中有没有桃止山、嶓冢山、罗酆山、罗浮山和抱犊山。我仍然陷入了梦游丰都鬼门关的那些回忆中。
我晃晃悠悠,睡眼惺忪地穿好了衣服。完成了洗漱和解手程序后,回到了电脑桌前。
我开始梳理梦中的经历,敲打着键盘。
现代的流行文化中常常会构思一些梦境,就像弗洛伊德所说,表达做梦者深处的恐惧和欲望。电影《绿野仙踪》曾描绘了一个彩色的梦境,使得多萝西发现了现实是黑白色,于是开始用新的方式生活。在《爱德华大夫》《谍网迷魂》《梦幻之地》和《盗梦空间》这些电影中,主人公必须从非真实的梦境中找出有用的线索。
在流行文化中,大部分的梦并非符号化的,而是直白和现实化地刻画了做梦者的恐惧和欲望。梦中的情景和做梦者的真实世界难以区分。这些梦会使得恐怖电影的主人公,例如《魔女嘉莉》《黑色星期五》或者《美国狼人在伦敦》的主人公在看起来似乎在很安全的地方休息时,遭到黑暗势力的袭击。在奇幻作品中,梦境和现实的分界会表现得更为模糊。梦可能从生理上被入侵或者篡改,例如《魔域煞星》《猛鬼街》《全面启动》,或者直接变为现实,比如在娥苏拉·勒瑰恩的《天钧》这本书中,主人公发现自己的某些梦可以追溯过去、改变现实。
梦是某种现实的影子。事实上有些记忆在生活中确实会变为现实。梦是长期记忆持续的激活,即使在清醒状态也存在。梦之所以古怪,只是因为长期记忆的建构行为。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依然坚持自己的看法。这次为了解读阴间的冥府、地狱,我查阅了太多的资料,又有了梦的体验。在清醒的时候,我的决策能力则会使用真实世界来不断解释那些梦境和梦的记忆。
我即将开始第三站的地狱之旅了,我的梦中行程规划是去黄泉路走一回。有了梦闯鬼门关的经历,我不担心自己在黄泉路上会遇到什么麻烦,这是又一次的梦中行,梦醒之后,“梦的工作”也就结束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