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6日星期日
第十六章 漫谈“咬牙切齿” 《读懂牙齿的秘密》治牙亲历记
中国成语“咬牙切齿”,释义:咬紧牙齿,表示非常悲痛愤恨。
语或本出《韩非子.守道》:
人主离法失人,则危于伯夷不妄取,而不免于田成、盗跖之祸,何也?今天下无一伯夷而奸人不绝世,故立法度量。度量信,则伯夷不失是而盗跖不得非;法分明,则贤不得夺不肖,强不得侵弱,众不得暴寡。……人主甘服于玉堂之中,而无瞋目切齿倾取之患;人臣垂拱于金城之内,而无扼腕聚唇嗟唶之祸。
甘服:甘食美服。
玉堂:宫殿的美称。
瞋目:瞪大眼睛怒视。
切齿:咬紧牙齿。表示非常悲痛愤恨。
倾取:覆灭的意思。
典故说明:“切齿”的“切”,是“密合”、“咬紧”的意思,所以与“咬牙”同义,因而组合成“咬牙切齿”。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非常痛恨的样子。较早的文献只用“切齿”,《韩非子.守道》谈论保全国家的方法。韩非子认为,如果国家能够将法度确实建立,厚赏严刑,让人民有所依循,那么“人主甘服于玉堂之中,而无瞋目切齿倾取之患。”意思是说将法度建立好,君主就能在宫殿享受豪华的生活,没有人会瞪着眼睛,咬紧牙齿,愤恨地想要倾覆他了。后来“切齿”之上,另增同意的“咬牙”二字,成为“咬牙切齿”的成语,广为后人所用,用以表示非常悲痛愤恨。
咬牙切齿近义成语有切齿腐心、恨之入骨、痛心疾首、深恶痛绝。“切齿咬牙”即“咬牙切齿”。
近代西方对磨牙症的研究是一百多年前开始的。1907年玛丽•皮特凯维奇创造了法语“La bruxomanie”(磨牙癖)一词。
1931年,弗罗曼将此症英文名定名为“bruxism”(磨牙症)。最近的医学出版物有时会使用“bruxomania”(磨牙癖)一词特指清醒时发生的磨牙症;然而,这个术语可以被认为是历史性的,现代的用语是“awake bruxism”(清醒磨牙症)或“diurnal bruxism”(昼夜磨牙症)。对磨牙症的研究类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变化。
总体而言,1966年至2007年间,发表的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咬合调整和口腔夹板上。研究中的行为方法从1966-86年期间超过60%的出版物下降到1997-2007年期间的约10%。
在1960年代,一位名叫Sigurd Peder Ramfjord的牙周病学家支持咬合因素导致磨牙症的理论。几代的牙医在当时关于咬合的著名教科书中接受了这种观念的教育,但是消除咬合干扰的治疗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很多牙医仍然认为认为咬合和磨牙症密切相关,但是大多数研究人员现在反对将咬合不正作为主要病因,支持磨牙症多因素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人类和其他动物通常会通过咬牙表示愤怒、敌意或沮丧。人们认为,在人类中,咬牙可能是一种将牙齿作为武器展示的进化本能,目的是威胁对手或捕食者。“咬牙切齿”或英语“to grit one's teeth”用于表示愤怒地磨牙或咬牙或接受困难或不愉快的情况并以坚定的方式处理它。
《圣经》《旧约》和《新约》都多次提到“切齿”,其中“哀号和切齿”一词描述了一个想象中的国王认为在他儿子的婚礼场地外面的黑暗中正在发生的事情。
在大卫•林奇1977年电影《橡皮头》中,亨利•斯宾塞的搭档(“玛丽X”)在睡梦中辗转反侧,下巴猛烈地咬在一起,发出很大的噪音,描绘了睡眠磨牙症。
在斯蒂芬•金1988年的小说《敲门砖》中,主角芭比•安德森的妹妹也有磨牙症。在2000年的电影《迷上瘾》中,莎拉•戈德法伯一角色(艾伦•鲍丝汀饰)开始服用安非他明类减肥药,患上了磨牙症。
在2005年改编自盎格鲁撒克逊诗歌《贝奥武夫》的现代电影《贝奥武夫与怪兽格兰戴尔》中,女巫塞尔玛告诉贝奥武夫巨魔的名字Grendel的意思是“磨牙者”,并说“他有恶梦”,这可能暗指格伦德尔在孩提时目睹了父亲在赫罗斯加国王之手下的惨死。Geats(猎杀巨魔的战士)则将这个名字翻译为“男人的骨头研磨机”来妖魔化他们的猎物。在乔治•R•R•马丁的《冰与火之歌》系列中,史坦尼斯•拜拉席恩国王经常磨牙,声音大到可以在“半个城堡外”听到。
中国谚语也将咬牙与社会心理学因素联系在一起。如民谚中说:“男孩咬牙,恨家不起;女孩咬牙,恨妈不死。”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俗话说“牙痛不是病”,但是,我突然遭遇了痛苦的牙痛经历,牙痛要了我的命。除了让牙医诊治外,我开始研究起世界牙痛史。并开始撰写《读懂牙齿的秘密》,记述自己的治牙亲历记。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