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5日星期日
「动态清零」成为「过去式」的岁末乱象
「动态清零」一词最早由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1年提出。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2021年12月7日出席会议时表示,习近平亲自指挥部署疫情防控工作,确定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动态清零」总方针。2022年是新冠疫情爆发的第三年,这一年,「动态清零」成为了内地防疫工作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惟到了年终岁尾,它却逐渐走下「神坛」,逐渐无人提起。除此之外,这一年,内地还创造了诸多与防疫相关的新鲜词,每一个的出现都是一段时间的见证,亦是防疫背后最直接的反映。不过,随着防疫政策的放宽,它们当中的大多数亦终将成为「过去式」。
1
内地增4103本土病例 上海:居家隔离7天者症状好转即复常
香港01 撰文:陈进安
出版:2022-12-24
10:30
据国家卫健委公布,内地昨日(23日)新增4103宗新冠肺炎本土病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1宗本土疑似病例。
新增本土病例包括广东1737宗,北京580宗,福建338宗,云南309宗,重庆283宗,湖北258宗,湖南109宗,四川94宗,上海80宗,山西52宗,天津51宗,陕西35宗,河南33宗,江西32宗,山东31宗,浙江30宗,河北13宗,广西10宗,内蒙古9宗,黑龙江9宗,青海5宗,海南2宗,江苏1宗,西藏1宗,宁夏1宗。
截至昨日24时,内地现有确诊病例41699宗(其中重症病例515宗),累计死亡病例5241宗,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97195宗。
另一方面,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昨晚发布优化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隔离康复后解除隔离和返岗复工的措施,其中提到,阳性感染者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可结束居家隔离,恢复正常生活和外出,它们为居家隔离应满7天(自出现症状或核酸、抗原检测结果阳性之日起计);居家隔离满7天时,症状明显好转或无明显症状。
而若果阳性感染者居家隔离第7天仍有发热等症状,继续落实居家隔离,待满足上述条件后予以解离;特殊行业、特殊岗位人员居家隔离解离和返岗要求,按照行业主管部门规定执行。相关措施后续会根据疫情形势动态调整。
此外,网民询问家人阳性的话,同住人该怎么管理的问题。对此,「上海发布」响应称,专家建议,同住人如无症状,在做好防护前提下,可以外出。
2
告别2022|
从十大「中国制造」防疫词语
看静默到放宽的步步转变
撰文:孙圣然 香港01
出版:2022-12-25
09:00
2022年是新冠疫情爆发的第三年,这一年,「动态清零」成为了内地防疫工作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惟到了年终岁尾,它却逐渐走下「神坛」,逐渐无人提起。
除此之外,这一年,内地还创造了诸多与防疫相关的新鲜词,每一个的出现都是一段时间的见证,亦是防疫背后最直接的反映。不过,随着防疫政策的放宽,它们当中的大多数亦终将成为「过去式」。
《香港01》即日起推出「2022年中国大事回顾」系列报道,本文为系列报道第一篇,介绍2022年十大最具代表性的内地防疫词语。
「动态清零」一词最早由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1年提出。(新华社)
一、动态清零
「动态清零」一词最早由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1年提出。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2021年12月7日出席会议时表示,习近平亲自指挥部署疫情防控工作,确定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动态清零」总方针。
何为「动态清零」?
2021年12月11日,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介绍,「动态清零」是指出现本土个案时,所采取的综合防控措施的一种集成,以快速扑灭的总结和提炼。他并强调,「动态清零」并非达至「零感染」。
及至今年3月17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5月5日,习近平在另一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中表示,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坚决同一切歪曲、怀疑、否定我国防疫方针政策的言行作斗争。」
随着行程码的下线,「动态清零」已然成为历史。(视觉中国)
另外,官媒亦曾在这一年内多次强调「动态清零」的重要性,称它可持续而且必须坚持;到今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还发表评论文章指,中国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充分体现国家防控疫情的坚实实力和强大能力,证明防控政策是经得起历史检验。
不过,随着内地防疫「新十条」措施的发布,各地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放开进程,行程码的下线、不再对无症状感染者进行通报、阳性感染者可以返工等都无不印证「动态清零」已然成为历史。习近平12月6日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时亦未有提及「动态清零」四字。
静默期间的河南郑州街景。(视觉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在「动态清零」总方针之下还诞生了「社会面清零」一词,是指所有新增感染者均在隔离管控场所发现,社会面不会出现阳性感染者。海南三亚更是在今年9月9日称,经过一系列严格防控后,当地达至「清零」目标,实现了「高质量社会面清零」,这一表述当时还引起了不少争议。而上届港府亦曾在本港爆发第五波疫情时表示,将防疫视为压倒一切的任务,跟随中央坚持「动态清零」。
二、静默(静态管理、静态管控)
静默的本意有两个,一是宁静沉默,不发出声音;二是肃立不作声,表示哀悼。但自今年5月6日起,这一词在内地「清零」进程中被赋予了封锁、封控之意,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官方极少提及的「封城」二字。
静默又分为静态管理和静态管控,当中,静态管理意为三个「暂停」和三个「不」,包括除参与防疫工作的人员之外,全市所有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全部居家办公;除相关重点企业、保障民生的公共服务类企业之外,所有经营性场所暂停营业;除具备条件的超市、药店、医疗机构等外,其他商户暂停营业;出租车、网约车停运。以及居民不聚集、不流动、不出门。
而静态管控则在静态管理的相关要求上,对人员、车辆流动提出更多限制。包括除保供人员和防疫工作人员及车辆外,其他所有人员、车辆禁止流动。主城区所有小区实行完全封闭式管理,所有居民除参加核酸检测外,非极特殊情况不得外出。
由于Omicron变种病毒的传播速度加快,传播链很难在短时间内切断,因此不少内地城市在这一年中对静默的日数进行多次或大幅度的延迟,此前曾连续920天无新增确诊或疑似个案的「净土」西藏,8月7日突发本土疫情,拉萨当局宣布全市域范围内实施3天静默,惟因应疫情的发展当局一再延长静默期限,直至11月30日才宣布逐步有序复工复产,有网民还就此调侃拉萨3天静默分别是:夏天、秋天、冬天。
西藏拉萨曾连续920天无新增确诊或疑似个案。(Getty Images)
三、集中隔离、居家隔离、居家健康监测
内地今年先后三次公开调整防疫政策,分别是6月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将原有的对密切接触者及入境人员的「14+7」隔离措施调整为「7+3」,即是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11月,官方又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再次调整隔离政策至「5+3」,即是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12月发布的防疫「新十条」措施又称,具备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轻症患者、密切接触者均可采取居家隔离。
随着防疫政策的调整,集中隔离、居家健康监测、居家隔离相应的天数亦备受关注。所谓集中隔离,即是指对确诊个案、疑似个案、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入境人员;其他根据防控工作需要「应隔尽隔」人员在指定场所接受集中留观
,并按照防疫要求每日早、晚进行体温和健康状况监测,定期采集核酸。
而居家隔离是指,被观察人足不出户且最好单独居住,若与家人同住,应单人单间、使用单独卫生间,房间内不能使用和其他房间共通的中央空调。期间尽量不要和家人有过多的重迭和接触,若与其他家庭成员近距离接触时,必须规范佩戴口罩。
居家健康监测则要求,「期间不外出,如就医等特殊情况必需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内地多地早前实行的居家健康监测均是以居家隔离为标准。
集中隔离、居家隔离、居家健康监测要求各不相同。(新华社)
四、大白
电影《大英雄联盟》(Big Hero 6)中的角色「医神」(Baymax),在内地被译作「大白」。但这一名称却在疫情期间,成为了对身着白色连体防护衣的防疫人员的代称,官媒更早在2020年3月就将该词用来指代防疫人员。
由于防疫工作的复杂性,大白们在工作期间为了便于辨识,通常会在防护服外佩戴工作证、写上所属单位、职业或是姓名等信息。
大白此前因连续工作时间、工作强度、工作属性等原因,多在媒体和舆论中获得正面评价。但这一年与大白相关的负面新闻却屡有发生,西藏有大白掌掴未做核酸老翁、云南大白在西双版纳机场持枪戒备、山东临沂大白围殴1名居民等,穿上防护衣后的防疫人员像是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权力,因此他们还曾被讽刺为「白卫兵」。
西双版纳机场有身着防护衣的武警人员手持枪支、盾牌维持秩序,引发众人不满。(微博)
五、层层加码、一刀切
层层加码一词出自《彭德怀自述》,意为每经历一个层次,就增加一些砝码,常指在贯彻某项政令或执行某项规章时,逐级增加新的内容或提出新的要求。而一刀切就比喻忽视他人利益、只为一方利益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导致实施中片面、极端,不可避免地损害他人利益;亦比喻用划一的办法处理情况或性质不同的事物。
有些指标逐级提高,层层加码,把本来需要几年或者十几年才能达到的要求,变成一年或者几个月就要做到的指标。《彭德怀自述》
虽然官方曾屡次强调防疫中要防止简单化、一刀切,坚决整治层层加码,不过各地就屡有类似情况发生。9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记者会上,河南省商丘市、三门峡市、开封市,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台州市、湖州市德清县,河北省邯郸市邱县、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被通报因疫情防控层层加码。
11月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称将加大典型案例通报和曝光力度,并对黑龙江省大庆市,山西省太原市、运城市,河南省郑州市,广东省深圳市进行通报,涉及对来自低风险地区人员采取强制劝返、隔离等限制措施;随意将限制出行范围由中高风险地区扩大到其他地区;随意扩大采取隔离管控措施的风险人群范围。
河北迁安市政府曾强制居民上交锁匙,以将居民反锁屋中实施统一封控。(影片截图)
六、团长
原指解放军军队中团级单位的最高指挥官,但在新冠疫情期间却被赋予新含义。年初,上海爆发大规模本土疫情,在全程封控、物流受阻的情况下,小区居民面对线下商超关闭、在线购物平台难以下单的情形,通过群策群力,一些有能力、有资源的人自愿组织起小区团购,帮助居民共渡难关,因此被称作「团长」。
不过,「小区团购」期间乱象频生,上海市监局发布《关于规范疫情防控期间「小区团购」价格行为的提示函》并进行告诫。有「团长」更曾被揭靠篡改价格牟利,其转手的保供食品价格贵出最多80%。
团长的「团」是团购的意思。(科创板日报)
七、管长
内地开展大规模核酸筛查进程中,一般采取「10 in
1」的检测方法,通常以10人为一个周期,1人持试剂管到采集处检测,后续9人则可直接到采样处采样。因持试剂管者排在队伍最前列,而被调侃为「带领10人团队完成国家级大型检测任务」、「享受核酸届的至高荣誉」,故产生「管长」这一称呼,他们亦可被称作「捅领」、「十户长」。
而做完检测后,「管长」辖内十个人的唾液就会被收集在试剂管内,萍水相逢的十人,命运就此联系在一起,一阳俱阳、一封俱封,即是若有一人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其余9人就都会被列为密切接触者。
而上述核酸采样就被称为核酸检测混管,内地公布防疫「新十条」政策后,多地相继撤销核酸采样点,更取消了混管采样,采取自愿自费、单人单管形式核酸检测。
内地开展大规模核酸筛查进程中,一般采取「10 in 1」的检测方法。(新华社)
八、就地XX
因应疫情,内地多地在去年春节前,倡导在外打工民众非必要不返乡,并以真金白银作为福利对「就地过年」进行鼓励。此后,几乎每逢年节,政府部门都会倡议「就地过节」、「就地过年」等。
不过,「就地XX」的应用在此后就愈发广泛。11月7日,著名旅游景点平遥古城所在的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在发现本土疫情后,对全县域实行静态管理,并要求游客需在所居住的酒店、民宿等「就地静默」。河南郑州亦有小区在疫情期间以大声公播放录音称,将对外来人员「格杀勿论」、「就地正法」。
但在内地防疫「新十条」措施发布之后,「就地XX」一词就甚少出现,与之相反的是,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委副书记、县长梁高武12月公开喊话在外乡亲「有钱无钱,回家过年」,一瞬间在网络引起广泛热议。
就地过年、就地过节,逐渐演变成就地静默、就地正法。(新华社)
九、一天一检、落地检
一天一检即是每日进行一次核酸检测。今年3月,深圳市罗湖区就曾宣布,因应疫情针对市区内居民开展「一天一检」核酸筛查,全体居民需落实每日做核酸的法律义务。同时,各地亦为了加强防疫管理,规定重点人群必须完成「一天一检」,北京就于11月5日宣布要求餐饮行业从业人员「一天一检」。
虽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1月11日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指出,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纠正「一天两检」、「一天三检」等不科学做法,但就并未要求纠正「一天一检」的做法,部分地区其后更是推出「三天三检」甚至「五天五检」。
上海率先宣布加强「来沪返沪人员」健康管理,规定抵沪不满5日者,禁止进入餐厅、酒吧、商场等公共场所。(视觉中国)
而为了确保中秋、国庆前后不发生本土规模性疫情,疫情防控工作在全面落实第九版防控方案的基础上推行「落地检」。所谓落地检即是面向跨省流动人员,在机场、火车站、长途客运站、高速公路省界服务区、港口等地设置核酸采样点,按照「自愿、免费、即采即走、不限制流动」的原则开展的核酸检测服务。
上海更是率先宣布加强「来沪返沪人员」健康管理,规定所有抵达上海且「随申码」为绿码的人员,将在「随申码」、「场所码」等展示界面显示「来沪返沪不满5天」的标记提示,期间禁止进入餐厅、酒吧、商场等公共场所,但就可乘搭巴士、地铁,随后多个省市都有推出类似措施。
不过,随着防疫「新十条」措施的发布,一天一检、落地检等逐渐退出「防疫的舞台」。12月6日,多地就相继取消强制性落地检。
一天一检、落地检等逐渐退出「防疫的舞台」。(新华社)
十、阳过、阳康、阳敌
随着防疫政策的逐渐放宽,内地阳性感染者数量激增,不少与「阳性」相关的新鲜词语亦在临近年尾时相继诞生。当中,「阳过」意为曾经对新冠病毒快测呈阳性;「阳康」则为阳性康复者的简称;而「阳敌」就为阳性敌人的简称,是人们对「不想变阳」的一种期待,又因内地艺人杨迪与「阳敌」同音,网民们还纷纷将杨迪的照片制作成表情包并配文「阳敌护身符保你平安」,就连杨迪本人亦加入其中自我调侃称:「阳敌祝大家健健康康」。
此外,内地艺人杨紫的照片亦被制作成表情包,与「阳止」(阳性止步)相对应。就连影视剧《神雕侠侣》中的剧情亦成为表情包的创作灵感,因郭襄暗恋杨过但从未有得到,所以网民纷纷将扮演者曾华倩的剧照制作成「转发这个郭襄,一辈子没有阳过(杨过)」的表情包。
3
指健康码存在限制个人权益
北大教授:彻底退出势在必行
香港01 撰文:孙圣然
出版:2022-12-24
10:16
内地防疫「新十条」措施发布之后,多地相继取消出入公共场所查验健康码的要求,「通信行程码」亦在服务了1034天之后下线。
《上海法治报》周五(23日)刊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锡锌的评论文章,称随着疫情防控策略的重大调整,健康码彻底退出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文章指,健康码将数字技术嵌入社会治理,是技术权力与国家权力深度融合的典型样本,不过「黄码」、「红码」、「弹窗」近三年来成为很多人焦虑不安的生活体验,今后无疑也将成为最深刻的全民集体记忆。
文章认为,健康码通过采集个人身份信息、疫苗接种、核酸检测、场所等行程轨迹信息,集合大数据分析,对个人疫情传播风险进行画像,做出相关自动化决定。基于这种数字工具的风险判定,进而管理主体采取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可见,健康码的底层技术是对社会成员的大数据监控,通过大规模、持续化、高强度的监测、评价和管控,进行风险防控。」
内地防疫「新十条」措施发布之后,多地相继取消出入公共场所查验健康码的要求。(视觉中国)
文章表示,健康码作为治理工具必然涉及到政府权力和个人权利的此长彼消。虽然政府疫情风险管控能力大大提升,但这是以限缩个人权益和自由为对价的。「健康码对个人进行全方位监控,处理大量涉及隐私的敏感个人信息,实施大数据分析及相应的风险判定,进而采取隔离、封锁等管控措施,无疑都对个人权益产生限制和克减。」
文章指,健康码是对个人权益产生限制和克减。(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文章指,将技术、管理和个人权益进行权衡的治理逻辑,只有在应急管理场景中才可具有正当性。如果说在疫情防控早期,健康码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案的话,随着疫情防控策略的重大变化,健康码继续存在,本身就将成为问题。
文章又称,今日之中国,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治理场景,在带来显著治理效用的同时,也对社会心理造成巨大冲击。技术手段一旦得以应用,是否会形成惯性和路径依赖?是否会形成新的权力—利益格局?这些焦虑和担忧已弥漫于当下。健康码在完成其特定阶段的能效后功成身退,不仅可以增进政府公信力,还可彰显技术可逆性,这对迷茫于当下社会中的技术恐慌和社会焦虑具有一定的抚慰和疗愈功能。
文章强调,随着疫情防控策略重大调整,健康码退出已势在必行,并且不能打埋伏、留尾巴。健康码应从中央和各地的应用端下线,停止数据处理和服务,并依法删除已收集处理的信息。「基于特定应急管理场景、特定权责、特定目的而生的健康码,若超出这些特定时空场景和法律环境,必将面临合法性和正当性挑战。」
4
传北京死者现白肺
中国专家:已发现130多变异株
自由亚洲电台
记者:方德豪 责编:温晓平 网编:刘定坚
2022.12.23
中国面临严峻疫情。路透社数据图片
中国突然放寛防疫措施后面临严峻形势。北京等地疫情出现大量死亡个案,社媒流传有不少染疫者出现严重的「白肺」症状,据称死者之中包括中国知名智库专家胡鞍钢的岳父。同时,中共官员自爆中国境内有130多个变异毒株。由于疫情严重,中国多个地方的公共服务受到严重影响。
综合陆媒及社媒消息报道,近日社媒流传中国的新冠个案中有多人出现「白肺」现象。其中,大陆经济学家梅新育周三(21日)在社媒发帖说,知名左派学者北京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长胡鞍钢的岳父在当天早上去世,死因是新冠引发肺炎。其岳父前几天在医院做CT时,肺已经白了四分之一。
大陆经济学家梅新育周三(21日)在社媒发帖说,知名左派学者北京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长胡鞍钢的岳父在当天早上去世,死因是新冠引发肺炎。其岳父前几天在医院做CT时,肺已经白了四分之一。(微博截图)
武汉市第四医院风湿免疫专科医生「pentokary2」亦在周二发帖说,「早上一接班,就听说发热门诊收了一个重病号,⋯⋯一扫CT,两个肺白了······」
武汉市第四医院风湿免疫专科医生「pentokary2」亦在周二发帖说,「早上一接班,就听说发热门诊收了一个重病号,⋯⋯一扫CT,两个肺白了······」(微博截图)
微博大V新知博主「手抖毛大夫」也曾在周日(18日)发帖说,「返岗后支援一线的第一天,就遇上了一个⋯⋯突然喘不上来气的晕倒在路边的50岁男性。一扫CT,肺已千疮百孔,血氧饱和度最低时86%。」
微博大V新知博主「手抖毛大夫」在周日(18日)发帖说,「返岗后支援一线的第一天,就遇上了一个⋯⋯突然喘不上来气的晕倒在路边的50岁男性。一扫CT,肺已千疮百孔,血氧饱和度最低时86%。」(微博截图)
「白肺」是三年前武汉疫情大爆发时,病人的典型症状,指重症肺炎病人进行X光检查时,肺部显影呈现一大片白色,表明肺部已被炎症严重侵蚀,病人生命受到极大威胁。
不过,陆媒「每日经济新闻」引述浙大一院感染科主任盛吉芳说,目前浙一收治的还没有白肺、肺实变等危重症病人。
12月20日,中共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许文波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三个月以来,中国境内已经监测到130多个奥密克戎的亚分支,同时有50个亚分支爆发流行,包括BQ.1和XBB。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增加。
由于疫情严重,中国多个地方的公共服务受到严重影响。「澎湃新闻」周四报道,河南濮阳、天津等地公务办理柜枱出现严重减员情况,无法正常办公。
5
北京私立医院每晚床位过万
人民日报前分社长质疑防疫
文章来源:RFA自由亚洲
2022-12-23 09:10:47
在河北省高碑店殡仪馆,有家属拿着为亲人送葬的物品。
中国全面放弃严厉的"清零"疫情防控措施后感染人数猛增。有网民爆料,北京一家私立医院收挂号费两千元,每晚床位费超过万元。《人民日报》四川分社一位前社长则发文质疑,为何当前疫情如此严重,但相关内容随后却被删除。
网民曝北京有医院每晚收床位费一万五千元(网上截图/古亭提供)
中国新冠死亡人数可能每天超过五千人
中国官方内部通报:全国20天2.48亿人染疫
十二月初以来,北京、石家庄以及武汉等地疫情全面爆发,造成医疗系统崩溃。网民“王小怪在北京”本周五(23日)爆料称,她带发高烧的孩子到北京和睦家医院,交了近2000块钱的挂号费,等了三个小时,孩子的体温丝毫没有降,需要住院观察。护士来了第一句说:15000一晚床位费,其他治疗费用单算。该网民说,她不理解为什么收费这么高,诺大的北京就是如此对待这一条条的小生命(当时等候的有三百多名患儿)。
网上信息显示,和睦家医院为私家医院,在疫情前一般门诊挂号成人收费1200至1500元,儿童患者收费1000元。
武汉居民刘先生对本台说,现在医院是最繁忙的地方。他发出质疑:“医院的医生也阳了,真有点蹊跷。你看看,刚宣布不做核酸,全民放开管控,病毒就来了,全武汉人感染了。感觉有点蹊跷,传染不可能来得那么快。疫情死亡率比2020年疫情时稍低,但是火葬场人员现在忙不过来,这次死的多数是老人和有基础病患者。”
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小区居民郭先生对本台说,当地的疫情也很严重。居民买不到感冒药、退烧药,进医院前抗原测试阴性,出医院却成了阳性:“我接触几个人,十有八九要么居家,要么在发烧,总而言之,都不太安宁。”
网传中国内部通报20天2.48亿人感染,发热门诊求诊者人满为患。(网上截图/古亭提供)
中国为何一放开 病毒就扩散
中国官方宣布放开疫情封控已经二十多天,但是官员和流行病学专家未出面解释病毒肆虐的原因。
对此,《人民日报》四川分社前社长林治波本周三深夜在朋友圈发文写道,“卡塔尔世界杯,观众密集,不戴口罩,没事;阿根廷队夺冠,举国欢庆,不戴口罩,没事;俄罗斯忙于乌克兰战事,疫苗核酸都不做,口罩也不戴,没事;唯独中国,刚刚放开就全民传染,而且所有变异毒株全部、迅速进入我国,这是为什么?不感到奇怪吗?”上述文章发出数小时后,就被屏蔽。
《人民日报》四川分社前社长林治波发出灵魂拷问(网上截图/古亭提供)
中国传染率高且毒株各异
郑州时事评论人士贾灵敏认为,政府应该出来向民众解释人群大规模被感染的原因,稳定民众的情绪,消除恐慌。她对本台说:“从各种信息来看,这波病毒在每一个地区好像说毒株都不一样,而且感染数量是大面积的。现在各地政府也躺平了,按照病毒性感冒处理。我们国内毒株不一样这是新闻媒体报道过的,而且感染率特别高,很奇怪每一个城市的毒株怎么会不一样。现在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有民间数据估计,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北京、四川疫情分居第1、2名,累计感染率均已超过50%;介于20%至50%者依序为天津、湖北、河南、湖南、安徽、甘肃和河北。但截至目前,本台尚无法独立核实上述信息。
中国网民发现,各城市的毒株爆发和感染情况有所不同。(网上截图/古亭提供)
网民指新冠病毒“一城一株”
有网民发帖称:有一些非常奇怪的现象值得关注,比如第一批病毒在人口最密集的超大型城市爆发,但广州、成都、北京、重庆的毒株居然都不一样,而身处内地按理说与外国隔绝最远的战略腹地成都,出现的株种居然和国内任何正在流行的毒株都不同,是一种特异品质的毒株。人口超大城市居然呈现出“一城一株”的景象。
本台记者近期采访了北京、上海、石家庄及武汉居民,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这波疫情来得突然。北京、武汉等地当局从放开封控到医疗系统瘫痪,只花了一周时间。
6
从人民日报四川分社社长林治波被删文说起
2021-08-30
来源:新思财经
左手执刀
昨天,人民日报四川分社的社长林治波先生,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医药在两次抗疫中的卓越表现!》的文章,发表的时间是在凌晨的2点多。
但是几个小时候后,该文章就已经看不到了。一些网友还有网站,截图和转发了该文章,相信很多人都已经看过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此处就不再赘述。(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查找)
这里主要想说说这个勇敢的知识分子,林治波先生。
大家都知道现在网络极红的几个医生,他们的影响力非常大。但是林治波先生偏偏要去公开点名和质疑他们。
这无异于站在了大多数人认知的对立面,林先生作为体制内的人,这样做,不免会为自己惹来一些“麻烦”,但是他还是选择这样做了。
这是需要勇气的。
每个人做事,都有自己的发心,从文章看,林先生更希望的是中医药的发扬光大,其中难免指出了一些导致中医药发展受阻的因素,比如网红医生和西医既得利益者们的混淆视听等。
也就是说,林先生的立场是站在体恤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关心民族的长远发展的这么一个立场。
网络上,不少人发声,说林治波先生文章被删,是因为某些利益集团的施压。我想不排除有这个可能,但是还有另外的可能,就是无奈为之。
朋友们,我们处在一个十几亿人的大国,疫情并没有离我们而去,国外势力一直在南海游弋,虎视眈眈。
我们身处的局面,虽然说在抗疫方面做的比较好,中医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和牺牲,但是,我们并没有十分地安全。刚才说了,疫情没有离我们而去,且敌人环伺。
在这样的局面中,我们需要的是多方力量的联合,需要稳定,团结。很多事情,我们要联系起来看,比如中医近段时间来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再比如对比非典时期,中医药的地位已经明显提高了许多,这些变化,相信大家都能感觉到。
说到这里,可能一些中医爱好者们会开启喷人模式,希望轻喷。喷人不能解决任何问题,除了让局面更乱,让气氛更尴尬之外。
有的人,看到林先生文章屏蔽了,就垂头丧气,郁郁寡欢,还有的气急败坏,认为这是西医打击中医的又一次胜利。其实大可不必,这不是一个真正相信中医哲理的人该有的表现,如果对中医文化有笃定的信心,我们就不应该只有对抗思维。
过去,中医的衰落,不是立马衰落的,是经过一系列的手段和一段比较长的时间之后,才出现的衰落;同样的,中医的复兴,也需要一系列的手段和一点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复兴。
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中医治病不也是这样的道理吗,如果一个人疾病缠身久矣,其治疗和康复同样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两岸.中医抗疫
2021年9月20日
【一一两岸.中医抗疫】这一年半的肺炎疫情,病毒之难缠和变种之迅速,令专家们结舌,人们亦愈发感到当代医学局限。与此同时,本文作者留意到中医药在治疗肺炎具体病例起了相当成效,认为传统医学的价值,值得今人继续深挖。
全文:https://bit.ly/3Cng2dQ
2021年9月20日星期一
文.魏锦光/编辑.王翠丽
世纪.一一两岸:疫症、病因与辨证施治——从大湾区治疗新冠肺炎的不同方法讲起
【明报文章】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袭击全球,几乎所有国家都动用了尽可能多的资源来对抗疫情,连一向具有最先进医疗系统的发达国家都陷入穷于应付的困境。疫情已近两年的时间,但仍未有国家研发出公认的对付病毒的特效药,匆匆炮制出来的疫苗又可能赶不上病毒变种的速度。现代医学似乎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尴尬,而传统中医在经验和临床实证角度都有出色的表现。与此同时,本地不少人认为传统中医缺乏标准化、数据化,尤其是缺乏双盲实验的证明,在西方医学面前似乎相形见绌,愈来愈有走向边缘的倾向。
没有很多人知道,在内地,中医院是跟西医院正规对等的医疗体系,各市、县均按规定设有一定比例的中西医院。中医院规模虽然稍逊,但得到的专业重视程度是相若的。以始建于1955年的中国中医科学院(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为首,集科研、医疗、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药研究机构,以中医药科学研究作为目标。近年最著名的国际医学贡献,有终身研究员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应用于治疗疟疾的杰出研究,于2015年10月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内地医案之间也有统计对比:据《人民日报》四川分社社长林治波的一篇文章《中医药在两次抗疫中的卓越表现》称,SARS时期名老中医邓铁涛率领的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治疗70余名病人,无一例死亡,平均退烧时间3天,且医护人员无人感染,无治愈患者复发。而西医型医院治疗的117名病人,有10人死亡;其中有71名病人接受中医介入治疗,仅1例死亡。另外值得一提,接受中医治疗的病人基本没有后遗症,而接受西医治疗的病人则大量出现肺部纤维化和股骨头坏死症,且治疗费用比中医高出一截。
基于此前成功经验及近年来的重视,这次疫情内地中医介入得更早、更积极,也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绩:上海在救治新冠患者过程中,实行中医药「轻症全覆盖,重症一人一方案」,华人中医药全覆盖、外籍中医药治疗超30%。目前已形成了3条海派特色救治经验,优化创新12条「治则治法」。江西省也确保所有定点医院都有中医人员参加新冠救治,所有病例尽早、及时、全程使用。此外,江西还组建了以中医药为主体的联合工作组赴乌兹别克抗击疫情,受到一定好评。
7
上海医院对员工发出悲壮动员令:
整个城市即将陷落,准备迎接一场惨烈的战斗
风传媒 新新闻
2022-12-23 12:00
2022年12月,中国新冠疫情大爆发。
中国的疫情解封已经使全国陷入了一场混战,医疗系统发生严重挤兑,死亡和重症患者远远超过官方的数据。上海一家医院发出“临战”动员,大上海即将陷落,每个人都要做好“阳”的准备。
中国官方对外宣传声称中国正在“有序”退出清零抗疫模式,但许多迹象显示,各地情况远非“有序”,而是一片混乱。路透社周四(12月22日)的报导说,上海一家医院通知该院员工,要准备迎接一场“惨烈的战斗”。按照目前的速度,上海2500万居民中将在年底前全部感染。
随着中国解封运动在全国的快速展开,奥密克戎毒株攻城略地,攻陷了中国全境。上海这个中国经济商业中心在今年四五月刚刚经历了惨痛的封城,如今也随着解封准备迎来奥密克戎的更加猛烈的攻击。
人们看到了这场突如其来的解封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恐怖,数以万计或者或者百万计的民众以极快的速度“变阳”(感染),死亡随时都在身边发生,火化尸体的队伍在各个火葬场越排越长。而官方的疫情统计数据依然停留在解封之前的状态。
“由于报告的严重疾病越来越多,世卫组织对中国不断变化的情形深感关切,”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对记者说。谭德塞表示,世卫组织需要更详细的信息,包括疾病严重程度、住院人数和必须提供重症监护室支持的信息,以便对疫情进行全面评估。
世卫组织突发卫生事件规划执行主任迈克·瑞安指出,中国的ICU(加护病房)严重不足,威胁到很多人的生命。瑞安说:“在中国,公开报导的ICU病例相对很少,而实际上ICU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
英国卫报引用瑞安的话说,“我不想说中国正在积极掩盖真相。我认为他们的统计已经跟不上形势了。”世卫组织表示愿意与中国合作,改进数据收集方式,要集中围绕在住院率和死亡率等关键因素进行数据收集。
周三,北京一家殡仪馆外面停靠了数十辆灵车。但官方还在声称没有新的新冠病毒死亡病例发生。这引起了公众对官方数据的强烈质疑。
路透社采访的一名目击者说,北京通州区的一个殡仪馆外面的停车场停满了车辆,大约有40辆灵车缓缓驶入,排队等候火化,周围有很多警察。
目击者说,殡仪馆内,死者的家属和友人身穿白色孝衣,带着白头巾,聚集在大约20具灵柩周围。十五个焚尸炉有五个在不停地冒着黑烟。
八宝山殡仪馆有人提供服务,帮助顾客办理尸体火化事宜,顾客把尸体交给他们之后就可以离开,不用排队和登记,服务收费标准是一具尸体收费26,000元人民币。
英国健康数据公司Airfinity本周表示,中国目前的每日感染人数可能已经超过了一百万,每日死亡人数超过了五千。Airfinity公司说,它研究了中国各省的数据,发现首都北京和南方的广东两地的感染病例增加的速度比其它地区更快。
上海德济医院周三在微信公众号上公布的数据是,上海已有大约543万人感染病毒,剩下的1250万居民将在年底前全部感染。这家私立医院告诉它的四百名员工,今年圣诞节、元旦和春节注定是一个不安全的阶段。
德济医院在微信官方账户上发出了充满悲壮的“临战”通知。通知说,“这是一场惨烈的战斗,整个大上海都将陷落”。“医院全体员工”都将感染,每个家庭也都会感染。“我们所有的病人也都要感染!”
通知还说,“我们没有选择,我们不能逃避。”
不过,记者周四到德济医院的微信公众号核实,没有找到。路透说,这个通知可能已经被屏蔽。
中国抗疫政策突然发生180度大转向,让脆弱的医疗系统措手不及,医院床位严重不足,血液储备和药店的储备都极为紧张,地方政府不得不仓猝增加诊所。
中国官媒说,各地政府都在全力解决药物短缺问题,许多医药公司紧急加班加点增加供应。
周四,上海许多地区依然像封城时期那样一片寂静,街道上看不到人,居民们都选择呆在家里不出去,商店因雇员差不都已感染病毒无法上班而不得不关门。
一名王姓的超市店员说,店里的员工都病了,只好关门。他对路透社说,希望能够在12月30日开店营业。
一名医院部门负责人在中共官媒央视上说,他们医院现在每天接收四百名病人,超过平时病人人数的四倍。他说,这些病人大多是老年人,有基础病、发烧、呼吸道感染,情况非常严重。
8
中国疫情海啸:每日百万人染疫、数千人死亡,明年这个时候达到高峰!
2022-12-23 08:10
英国一家健康资讯分析公司的数据模拟显示,中国眼下每天新增新冠感染者超过百万,数千人死亡,最终可能有上百万人死于新冠。此前另一些团队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论。
路透社报道,据健康数据分析公司Airfinity估计,目前中国每天可能有超过5000人死于新冠疾病。这家总部设在英国的公司称,使用在中国各省区数据基础上建立的模型,得出的数字表明,目前中国的每日新增感染人数在百万以上。
2022年12月,中国新冠疫情大爆发。病殁者。(AP)
以上估计 "与官方数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Airfinity在21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说。在过去的一周里,官方报告了18000多个病例,只有7人死亡。
中国国家卫健委周四(12月22日)的通报显示,过去一天本土新增确诊(有症状感染)2966例,没有新增死亡病例。
中国放弃大规模核酸检测后,大量染疫者无法被纳入官方统计数据中。中国疾控官员日前还证实,中国更改了新冠死亡的判定标准,仅死于呼吸衰竭的患者才计入。
世卫组织紧急情况负责人瑞安(Mike Ryan)随后指出,中国对新冠死亡的这一定义过于狭隘,称这将大大低估与新冠有关的真正死亡人数。”
明年达到高峰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赛也表示,世卫需要获得更多关于中国新冠疫情、特别是医院和重症病房收治情况的及时信息,以便对当地情况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
按照Airfinity的估算,首先在北京和广东爆发的本轮新冠感染潮将在明年1月中达到第一个高峰,日新增感染者可达370万。第二个高峰将出现在明年3月,届时疫情扩散到全国其他省份,日新增感染可能上升到420万人。
该公司的死亡风险分析显示,在中国目前这一轮疫情中,死亡人数可能达到130万至210万人。此前另一些研究团队的分析也预测了在特定条件下中国的新冠死亡人数。
华盛顿大学下属的美国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IHME)的最新模型预测,中国的病例将在4月1日左右达到峰值,至2023年将有超过100万人死亡。
香港大学研究团队发布的一篇尚未经过同行评审的论文指出,依据模型估计,从2022年12月到2023年1月,如果不采取大规模疫苗接种措施,预计死亡人数为96.44万人。
9
“我不反对松绑,但我反对拍脑袋下决策”疫情管控下的中国民众心声
2022-12-16 11:09
2022年12月的北京。(美联社)
“这是我人生第一次感到重大幻灭,”26岁的石乔然(化名)在被问到如何看待中国政府在12月7日突然放开对新冠疫情的控制时这么说。前一次让石乔然感到有点幻灭的是三、四月的上海,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封控。那次,石乔然因为封控一个星期没吃过肉也曾有过小小的抱怨。
政府决策像“赌气”和“拍脑袋”
他说:“感觉(政府)就像跟女朋友赌气。女朋友说,你对我不好,你对我管得这么严。那我就不管你了,撒手什么都不管了。赌气一样。”
石乔然所说的“你不让我管”指的是不久前在中国多个地方爆发的“白纸运动”。该运动的一个直接诉求是放弃“清零”,放开管控。很多观察人士指出,“白纸运动”直接促成了中国政府突然放弃“清零”政策。不过,也有人认为,中共领导人习近平放弃清零是因为屈服于中国经济的糟糕表现。
2022年12月的北京。(美联社)
但是,无论如何,石乔然说,很难相信这突然的转弯不是政府中某些人“一拍脑袋”后做出的仓促的、不负责任的决定。在采访的过程中,“拍脑袋”和“不负责任”在石乔然的话语中多次出现。
他解释说,他不反对放开,因为放开是最终的趋势,但是“现在绝对不是最好的时间”。“至少不应该在冬天,在流感容易爆发的时候。……政府也没有放开让民众打第四针的权利……,没有做好药物储备……甚至舆论宣传也没做好。 …… 你可以放开,但是,你不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放开。”
11月21日,负责防疫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赴重庆调研指导疫情防控工作的时候说,要“坚定不移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9天后,孙春兰说,奥密克戎(Omicron)病毒致病性减弱。
仓促放开,政府准备不足
年轻的石乔然对中国政府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突然放开百思不得其解。他说:“我都能想到的,政府里的人会想不到?”
疫情防控放开后,中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表现和声明验证着石乔然的担忧--政府在决定放开时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12月9日,也就是中国疫情政策急转的第三天,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做好医疗资源的准备,可以说是我们做好下一阶段医疗服务工作的‘先手棋’和‘关键棋’”。根据焦雅辉提供的数据,目前每10万名中国居民中,只有不到4张重症监护病床(ICU)床位,绝大多集中在较富裕的城市。
2022年12月的北京。(美联社)
拥有理工科背景的石乔然对此也有疑问,政府不是掌握大数据吗?三年了,他们难道不能据此算出一旦管控放开后可能出现的大爆发,可能需要的ICU病床数,以及可能出现的发烧药供应量?
有不少人质疑,抗疫三年来,中国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错了地方--他们将更多的资源放到了建方舱以及核酸检测上,而不是为将来的放开做更积极的准备,包括研发更有效的疫苗,加强医疗资源的储备--建设重症医学床位以及药品供应上。
12月13日,在放开政策出台差不多一个星期后,中国国务院应对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才发布消息说,允许“感染高风险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较严重基础性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开展第二剂次加强针免疫接种”。这个“第二剂次加强针”也就是石乔然所说的第四针疫苗。
根据中国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28日,中国80岁以上老年人加强针接种率刚刚达到40%。目前,还有约2500万60岁以上的老人未接种疫苗。许多家庭至今仍对老年亲属接种疫苗的安全性犹豫不决。
12月7日,《金融时报》援引美国总统拜登的首席医疗顾问安东尼·福奇(Anthony Fauci)警告称,中国退出清零政策可能会给中国的卫生系统带来压力,并为可能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新变种创造条件。
而春运将为这样的感染和变种创造完美的条件。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大家已经用“亿阳迁徙”来形容即将到来的春运期间的疫情大爆发。
春运还没有来临,除了北京外,其他地方还没有出现疫情大爆发的情况,届时,中国的医疗系统能否承受住压力令人担忧。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国家新冠病毒肺炎联防联控机制专家组成员冯子健12月6日对中国媒体表示,根据数学模型测算,在第一波大规模冲击达到最高峰时,人群中的感染率可能达到60%左右。随后会逐步回落到一个平稳期,最终可能80%至90%的人都会经历感染。按照中国14亿人口来算,60%意味着约8.4亿人口感染。目前全世界约有6.48亿人感染。
2022年北京雪景。(美联社)
退烧药、黄桃罐头、电解质水和医疗挤兑
虽然中国政府现在强调,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减弱,但民众仍对未来会发生什么非常惶恐。在中国媒体和社交媒体上,有关民众囤积发烧药和抗原检测试剂盒的报导随处可见。黄桃罐头和电解质水也成了紧俏的物资。民众认为它们可以帮助患者补充维生素和水分。
石乔然居住在上海,因为上海预估的疫情高峰还有一个月才会到达,一些上海人并没有很恐慌,但囤药已在进行。
陈晓雅(化名)是上海一所高校的老师。面对政府疫情政策的急转,陈晓雅的反应是“早该放开了。其实,应该三、四月份就放开的。”
陈晓雅在政策放开的第三天才想起买备用的退烧药,还好她买到了。12月14日,陈晓雅开玩笑说,她现在药准备好了,“就等什么时候阳了。”
根据上海澎湃新闻12月15日的报导,上海的多家药店没有出现排长队的现象,但是非处方类退烧药均暂无货。药店的店员表示,何时到货并不清楚。
生活在合肥的退休教授文军(化名)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无法买到退烧的药品。他在微信朋友圈里写道:“我们小区不到一百米的地方多达四家药房,居然没有一家能买到要买的药,像(莲花)清瘟胶囊、布洛芬这类药品早就没货了。实体店没有,就在网上试一试,结果可想而知。现在老百姓不是害怕放开,而是害怕放开后如何应对第一波。”
文军的朋友圈记录了放开后他的心路历程--从无措,到欣喜,到担忧。12月7日,他写道“热闹了近三个月的小区核酸采样点终于在今天下午偃旗息鼓了。晚上散步路过昨天还灯火通明的小屋,今天却黑咕隆咚的,突然有一种失落感,就像身上丢掉了一件盔甲似的。没有了我们已经习惯了的每天核酸,倒是有点无措了。”
12月8日,文军继续写道“从昨天到现在,整个网上都是一片欢天喜地,幸福来的如此突然,好像有点接不住。”可是,后面他又写道:“这场疫情,我们忐忑不安地经历了开头,却被突如其来的结尾搞得无比惶恐不安。”
如果说,担心感染没有退烧药令文军恐惧的话,对生活在北京朝阳区的杨先生来说,退烧药的缺乏已经是必须面对的严峻的生活现实。
一向防护严密的杨先生在放开的第三天就感染了新冠,想不出在哪里感染的,发烧也买不到退烧药。
杨先生告诉美国之音,他的夫人赶紧出去买药,但是发现“哪里都买不到了。走到药店旁边都是大排长龙,需要至少一个小时才能排到前面。”
杨先生的夫人最后买到了一些中成药,好在女儿的高中同学给他送来了8粒泰诺,后来,他在美国的女婿,通过公司在北京的办事处给他寄了点药,现在杨先生的病情已经得到了缓解。
杨先生的其他亲友在一个星期不到的时间也相继感染了新冠。杨先生在美国的女儿已经给他寄了退烧药和维C泡腾片。
香港《明报》报导,中国大陆的这股抢药潮延烧到香港,香港药房的“必理痛”已严重缺货。
在北京,市民的新冠感染率大幅上升,医院和药房正在经受冲击。据中国一家专业健康媒体《八点健闻》12月11日的报导说,“近两周,奥密克戎以迅雷之势撕开了北京众多医院的防线。感染的医护人数从几十人飙升至几百人,似乎只是一瞬间的事。”报导说,很多医院因此只能不断调整政策,从要求阳性医护集中隔离迅速转变为阳性轻症医护继续带病工作。
中国南方某个城市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员告诉美国之音说,他目前的工作重点是“考虑老人家的安全和医疗资源不被挤兑。”不过,他不愿说地方政府到底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改善他所说的工作重点,只是强调,他现在负责的地方并没有出现他担忧的事情。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守护的第一责任人”
在政策急转的同时,政府也在改变了叙事,开始强调“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守护的第一责任人”。
对此,一些中国人表示响应。在网上有这样的帖子,“国家保护了我们三年,已经尽力了,以后再也没有大喇叭,喊我们做核酸了,所以我们要做好防护,照顾好自己和家人。”
石乔然对政府准备不足,却呼吁民众成为自己健康守护的第一人感到愤怒:“我依法纳税,我让渡部分自由,现在凭什么让我自己负责自己的健康?”
石乔然解释说,他和他的朋友们之所以愤怒,第一是担心医疗挤兑;第二是担心有限的医疗资源被特权阶层垄断。
北京的一名网友12月14日的发帖说,自己的婆婆发烧,早上6点多在家无意识,9点多打120说有1万多人等候。10点多钟老人没有了生命的体征。
然而,12月12日,北京广播电视台女记者吕梓源感染新冠后,体温只有38度左右,没有感到任何不适,却被送进了小汤山方舱医院进行治疗。
吕梓源住的方舱和一般的几千人挤在一起,连隔离带也没有的方舱大不相同,它是有独立小单间的,各种设施一应俱全。
吕梓源的双人房中,还有一个床位空出来,她说是给同事留着的。医院提供了普通市民抢破头也很难买到的布洛芬等退烧药,房间里有空调、卫生间、热水壶,环境相当之好。
吕梓源自然遭到了中国网友们的唾骂。连中国著名媒体人胡锡进也看不下去了,点名批评了她。他在微博上写道:“老胡看到BRTV记者小吕住进小汤山方舱医院‘单间’的报导,那么好的条件,肯定不是大多数感染者能享受到的。”
12月13日,辉瑞新冠口服药Paxlovid在中国开放网售的消息也令很多中国人失望和愤怒。在网上,Paxlovid每盒售价高达2980元。第一批药上架后,半个小时后销售一空。现在相关平台已经将药品下架。当时网友们就问:为什么这一种在其他国家基本上都是由政府采购和免费提供给高危人群的药物,在中国可以卖这么贵?如果远程诊疗就能开药、有钱就能买,普通老百姓怎么能够获得?2020年中国总理李克强曾说,中国6亿人月收入仅1000元。
不过,在疫情发展态势和“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普及中,人们对于外出聚餐和线下消费有了更谨慎的态度。在北京,三年来第一次无限制开放的商场和餐馆人影寥寥。
“清零封控,共存放开,皆一个祸根”
浙江杭州的许戈(化名)一直是坚定的“放开派”,也一直不遗余力地“躲避”或是“反抗”着各种地方要求的核酸检测。不过,许戈认为:“无论是‘清零封控’还是‘共存放开’,(中国)政府都没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能。”
他说,中国政府的“清零”政策给自己带来了很多的麻烦和不便。地方政府防疫层层加码更是带来了不少的“人祸”,包括贵州的大巴翻车和乌鲁木齐居民楼的大火。前者造成27人死亡,后者10人丧生。
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现为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国际政策与策略学院21世纪中国中心主席谢淑丽(Susan Shirk)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曾说过,中国目前的很多问题,包括清零防疫上的层层加码都是中国个人化的政治系统运作的结果。
她说:“中国官员和政客,为了在这个自上而下的高压体系中保护自己的职业生涯,必须相互竞争,以证明他们对党和习近平的忠诚。他们这样做的方式是‘追随’习近平的政策,赞扬他并执行他的政策,甚至超出他的预期。”
在“清零”政策被地方官员层层加码造成人祸之后,一些地方开始在“放开”政策上加码。浙江桐乡市新规,凡域内工作、生活、学习、出差、旅行的所有人员,全部纳入“全民戴口罩”行动范围。对因不佩戴口罩,造成疫情传播扩散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美国公民力量负责人杨建利对“清零”带来的次生灾难以及“放开”可能造成的疫情大爆发的看法更加明确。12月12日,他和同事凌霖在公民力量网站“议报”上共同发文说,“‘清零封控’之祸,‘共存放开’之祸,皆一个祸根。”
文章将疫情爆发中国政府的应对措施分为六个阶段。文章说:“中国正面临着清零政策退场后疫情的大爆发,中共当局很有可能将此嫁祸于‘白纸运动’,用此来反证清零的英明正确,”但“人们要十分清楚,清零政策退场后中国不可避免的疫情灾难的罪魁祸手不是白纸运动而是习近平和中共政权,是习近平和中共政权从头到尾把防疫政治化,一而再再而三地贻误了提高中国集体免疫力的时机。”
在中国的网路上,这样的趋势已经出现。随着疫情的急剧升温,不少民族主义博主的“清零派”们没有把矛头指向中国政府,而是将责任归咎于此前反对封控的抗议者和响应当局“放开”政策的中国媒体。
10
中国春运前“解封”,当心疫情大爆发!
研究警告:130万至210万人恐丧命
2022-12-12 16:10
2022年12月,中国新冠疫情(AP)
在决定放弃“动态清零”之后,中国正面临病例暴增、数百万老人未完全接种疫苗、医院缺乏医疗量能等严峻挑战。根据中国国家卫健委12日公布统计,前一天全境新增8800多例确诊,比月初单日破3万的新增确诊人数还少了许多。
不过,中国防疫专家钟南山周末接受官媒采访时表示,“全国几个大城市感染的人数大概十几万、几万”。他并指出,目前官方病例数量有所下降,主要归因于政策转变导致筛检急剧变少。
此前,中国是唯一实施“动态清零”的大国。基于病毒传染力越来越强、重症率与致死率越来越低,中国藉由大规模筛检、封控与隔离来遏止病毒的战略越来越站不住脚。“动态清零”不仅耗费高昂社会和经济成本,基层任意执法、封锁社区的大门,更加剧民众的不满情绪,最终导致大规模抗议。
中国当局现在放宽防疫措施是合乎逻辑的。钟南山乐观预测,Omicron当前的致死率只剩下不到0.1%,中国社会最快在2023年上半年回到疫情前的生活。然而从清零过渡到与病毒共存,对于中国来说可能是漫长且痛苦的转变。
2022年12月4日,中国驻伦敦大使馆外,一名戴着习近平面具的抗议者。(AP)
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遗传学研究所(Genetics Institute)所长巴卢(Francois Balloux)在评论网站《对话》(The Conversation)指出,现在中国感染人数迅速上升,恐怕导致医院人满为患,死亡人数急剧上升,假设未来几个月内有70%人口染疫,而致死率为0.1%,那么表明将有大概100万人因此丧命。
健康分析公司Airfinity上个月28日公布一项研究指出,中国放弃清零政策之后,可能出现与香港今年初类似的疫情高峰,医疗系统濒临崩溃,推估全国将有1亿6700万至2亿7900万人感染,导致130万至210万人死亡。
巴卢认为,尽快让中国老年人接种疫苗虽然有用,但现阶段该国几乎难以避免大规模重症及死亡。他指出,中国医疗体系太脆弱,尤其加护病房床位太少,应该一边逐步放宽限制,一边“拉平曲线”,同时做好患者分流收治,确保只有最需要治疗的患者才能入院,才能在疫情失控时避免医疗系统过载,减少死亡人数。
2022年12月,中国新冠疫情(AP)
“时机真的很糟糕”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引述专家说法表示,未来几周和几个月的疫情发展还有很多未知数。虽然Omicron变异株比以前的毒株温和,而且中国疫苗覆盖率很高,但即使病毒致死率只有0.1%,如果14亿人当中感染数量激增,重症病患仍可能会耗尽医疗量能。中国卫生官员焦雅辉上周警告说,中国每1万人才有1张加护病房床位。
“这是一场迫在眉睫的危机,”耶鲁大学全球健康政策与经济学副教授陈希指出,民怨可能加速了中国的战略转型,但中国放宽防控的“时机真的很糟糕”,在冬季流感季节突然放弃大多数清零措施,这代表当局没能够按计划进行。
2020年1月以来,中国向世界卫生组织(WHO)通报近1000万例确诊,这仅占14亿人口的一小部分,还有非常高比例人口从未接触过病毒。此外中国80岁以上老年人只有40%接种过三剂疫苗,大约有2500万名老年人没有接种过任何疫苗。
中国灭活疫苗虽已证明可以预防重症和死亡,但研究表明,与mRNA疫苗相比,灭活疫苗的保护效力较低,而北京尚未批准任何mRNA疫苗进口。对于先前几乎没有免疫力的人口,尤其是老年人,omicron仍然是威胁。按照WHO建议,老年人应至少接种三剂疫苗,并接受第四剂施打以保持免疫力。
2022年12月,中国新冠疫情(AP)
今年初,香港面临与中国类似的问题,香港的医疗体系更为健全,老年人疫苗覆盖率比现在的中国还要低。3月席卷香港的omicron疫情累计超过千人死亡,大部分是长者或没有接种疫苗的人,也让香港医疗体系在崩溃边缘。
耶鲁大学的陈希表示,中国的基层医疗设施数量并不多,大多数中症病人可能会涌向医院,而非向地方诊所视讯就医。在筛检量减少、城市年轻人即将返乡过农历新年的情况下,农村地区的医疗基础设施也面临危机。
可能发生的灾难
巴卢指出,中国感染数量暴增不一定会对全球防疫形势产生重大影响。目前在中国传播的Omicron亚型变异株,例如BF.7,也在世界其他地方蔓延。而且由于中国多数人口都尚未感染过新冠,因此不太可能会迫使病毒再变异出能够绕开人体免疫力的新型变种。
“但中国确实可能出现一场人道主义灾难,”他指出,中国是第一个爆发疫情的国家,也是最后一个放弃完全清零的国家,然而最终,清零被证明是徒劳的,等到中国这最后一张骨牌倒下,病毒将像在其他地方一样地席卷中国全境,随之而来的是疾病、死亡和社会激烈争论。
中国重新开放的过程将是坎坷的,而且至少需要几个月时间。(AP)
11
华尔街日报》防疫管控不只影响中国经济,结婚登记与新生儿数量也同步下跌
2022-11-28 11:00
一对情侣在北京使馆区的银杏树下抱着宠物自拍。(美联社)
中共强调家庭价值观,而中国的防疫措施正日益对此构成挑战;新数据显示,今年早些时候上海等多个国内城市实行封控时,结婚登记数量大幅减少。
迫于要扭转越发令人担忧的人口趋势的压力,中国政府试图通过鼓励年轻人结婚和强调女性在教育子女、照顾老人方面的作用,来抵消结婚和生育率不断下降的影响。为了使嫁娶花费更可控,有关部门已鼓励改变高嫁妆、高彩礼习俗。
然而,许多年轻人都表示不急于结婚,城市里尤为如此。另外,抗疫限制措施已扰乱全国很多城市的正常生活,许多年轻人对如何谋生感到不确定。
据中国民政部公布的数据,今年第二季度,结婚登记数量同比下降20%。当时,为遏制新冠疫情而采取的封控波及中国各地,许多地方的婚姻登记处暂时关闭。
今年上半年结婚登记总数减少10%, 至370万对,是2007年民政部开始公布季度结婚登记数据以来最低的半年度数据。
先前,2021年的数据显示,当年结婚登记760万对,是几十年来最低的年度水平。
上半年的结婚登记数据通常在每年的7月或8月发布。民政部上周发布了今年上半年的数据。该部没有回复通过传真发送的关于今年上半年数据为何这么晚才公布的问题。
在过去五年中,中国的出生人口每年都在下降,一些人口学家现在预计,2022年的人口数据将显示中国总人口数减少。
威斯康辛星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长期监测中国人口统计数据的科学家易富贤说,鼓励生育的政策抵不过动态清零的影响。
他估计,中国的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在2021年和2022年导致出生人口减少了约100万,预计这些政策也将对2023年的出生人数造成不利影响。
一些年轻人说,由于中国经济放缓加剧了不确定性,他们已搁置了重大人生规划。根据官方对城镇居民的调查,9月份16-24岁青年人失业率接近18%。
26岁的河北人Judy Wang说,她头等大事是找工作,而不是结婚。失去在一家会展公司的工作后,她说至少有三个工作机会因防疫限制而泡汤,有的是因为她错过了面试,有的是因为雇主取消了职位。她说,自己只想要一份工作。
由于很难让更多年轻人结婚,中国政府有关部门试图通过为离婚设置更多障碍来保护婚姻。去年,有关法律为协议离婚的夫妻设置30天冷静期,这项措施被广泛认为发挥了作用,使2021年离婚登记数量从2020年的370万对减少到210万对。协议离婚夫妻占中国离婚夫妻数量的80%。
中国人大代表在推出冷静期制度时表示,离婚太容易了,现有规定缺乏必要的限制措施。1995年至2019年期间,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在经济上获得独立,对离婚的耻辱感减弱,中国的离婚登记数量增至原来的四倍多,在2019年达到接近470万对的峰值。
最近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约有100万份协议离婚申请。
在离婚诉讼案件中,法官经常要求夫妻双方进行调解。根据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社会学家Ethan Michelson基于官方数据进行的计算,近年来,只有约38%的离婚诉讼申请得到法官批准,而10年前约为58%。
70%以上的离婚诉讼是由女性提出的。Michelson称:“离婚率的大幅下降让我不寒而栗栗。我毫不怀疑,许多处于有毒婚姻或婚姻中存在虐待的女性都无法摆脱这种婚姻。”
今年,中国电影监管机构批准的影视片中,至少有两部涉及分手冷静期的。影视片中描述夫妻在离婚申请被搁置期间重燃爱情。
其中一部名为《幸福从天而降》的剧集中,描述了一对年轻夫妇在男方获得一笔意外之财后,在冷静期重归于好。一位网友在微博上提到中国政府让夫妻不要离婚以提高出生率的做法时调侃道,这部片子实际上应该叫“婴儿从天而降”。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夫妻发现难以修复两人的婚姻。
广东省一位女性在去年年底发现她的丈夫有外遇,她说她今年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试图离婚上。
这对夫妇在今年2月申请协议离婚。但离婚冷静期在3月中旬结束后,当地的婚姻登记处因为疫情封控而关闭了,导致他们错过了完成离婚办理的一个月窗口期。
他们之后提交了新的离婚申请,但在冷静期内,这位女性的丈夫改了主意,离婚申请也失效了。最后在今年秋季,这位丈夫让步了,在经历了第三个冷静期后,这对夫妇终于办完了离婚。
这位女性说,这一切简直是太耗人了,觉得自己好像老了10岁。
也有相反的例子,内蒙古的一名男子对离婚冷静期表示欢迎。他说,今年夏天与妻子发生争吵后,他回家发现妻子已经清理了她的物品,并要求和他离婚。他们在10月经历了一个冷静期。
该男子是一名公务员,他说两人要等到11月下旬才会递交正式的离婚申请。他说,在那之前,他希望能赢回妻子的心。
12
国务院研究员江宇点名批评胡锡进:
正试图把二十条误导引向全面放开“躺平”,频繁带节奏
祖上管子 2022-12-24 00:00
发表于浙江
原文标题:“江宇:“放开”“躺平”将导致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知识中心研究员,兼任北京市卫生经济学会副会长)
党中央“20条”是对防疫政策的优化,是在“动态清零”前提下的微调。中央特别明确强调这不是“放开”和“躺平”。但最近越来越多的声音和个别地方的做法,把“20条”引向“放开”“躺平”的方向。一些网络公知、大v频繁带节奏(例如对辽宁锦州市严格遵循20条的防疫措施进行无端指责),试图把疫情防控措施引向全面放开、躺平,把防控责任完全转移给个人。这些趋势不符合党中央精神,是非常危险的。如果放弃“动态清零”,走向“放开”“躺平”,人民健康、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安全都将面临巨大压力,将导致无法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一、奥密克戎的毒性虽然减小,但传染性更强,综合来看,对人群的危害不低于原始毒株。我国目前死人少,正是“动态清零”带来的效果,并不说明病毒的危害变轻了。要坚决反对“奥密克戎就是感冒”的轻敌论点 看一个病毒的危害,仅看毒性是不够的,而要综合考虑致病性、传染性、隐匿性、变异的可能、人工干预的可能等因素,还要充分考虑我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因素。截止到目前为止,新冠仍然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严重传染病。我国一旦“放开”“躺平”,结果比美国等西方国家更加严重。
第一,奥密克戎毒性虽低于原始和德尔塔毒株,但传染性极强,综合起来导致的死亡人数仍相当巨大。如美国2020、2021、2022年公布的新冠死亡人数分别是35.1万、47.5万、25.4万(截至11月29日),奥密克戎并未导致死亡人数大幅下降。再考虑到美国是在前两年“应死尽死”的基础上,今年的死亡人数才降到25.4万的。按美国数据估算,奥密克戎将至少导致我国4亿人确诊,100万人以上死亡,将使我国人口死亡率提高10%,这是巨大的社会代价。 再以香港作对比,香港2020、2021年疫情死亡人数很少,2022年(奥密克戎已成为主要毒株)累计感染人数达到205.5万人,占人口27.7%;累计死亡10531人,占人口1.42‰(数据均为2021-12-31至2022-11-30)。直到11月下旬还在保持每天15例上下的死亡,按此估算,相当于大陆每天死亡2842人,每年死亡104万人。何况,香港医疗制度是世界上领先的,早就实现完善的基层卫生和分级诊疗制度。我们如果“放开”,损失只会更大。
第二,奥密克戎并不是病毒进化的终点,病毒变异是随机的,目前没有证据证明病毒必然向毒性减弱的方向变异。一旦我国有上亿人口感染,就会成为巨大的培养皿,不排除出现毒性更加严重的变异株。而且,目前病毒溯源并无确定结论,不能排除人为“投毒”或干预病毒传播的情况,必须防备一旦“放开”之后再出现毒性更强毒株的可能。
第三,我国和美国、香港地区的医疗体制不同,我国尚未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平时大多数患者仍然习惯于首先去大医院就医。我国大医院主要是公立医院,不像西方私立医院那样平时就可以用高价把普通群众拒之门外。因此,一旦“放开”“躺平”,大医院必然出现更加严重的医疗挤兑。一旦疫情处在高流行状态,医生感染导致院感,医院就会成为病毒传播中心,而医院是脆弱人群集中的地方。无论是新冠患者还是其他患者,生病找不到医生、排不上床位的现象将十分普遍。这种情况近几天来已经在一些一线城市出现,就更不用说二线以下城市了。
第四,我国的文化和西方不同,老人在社会和家庭中有着崇高的地位,中国的家庭、社会和国家都不可能接受老年人大量死亡或者处于险境的状态,这和美国自由主义、弱肉强食的社会文化以及碎片化、原子化的家庭伦理是根本不同的。因此,新冠攻击老年人,对我国社会的冲击比对美西方还要大得多。另外,我国特殊的国情也决定了,一旦儿童感染数量增加,对社会也将产生巨大扰动。
第五,我国的社会制度和美国不同。新冠某种程度是“穷病”,收入高、居住条件好和医疗资源丰富的人群可以得到及时救治。美国已经阶层高度固化,大量底层民众死亡,统治者可以不当回事,也很容易通过移民补充劳动力。但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不能这样做。
二、不怕苦吃苦一阵子,怕吃苦吃苦一辈子。“放开”“躺平”的结果绝不是岁月静好,而是一场更惨烈的持久战。“动态清零”导致的各种不舒服,一旦“躺平”之后还会更加严峻
近日,一些城市放松了疫情防控措施,据说一些微信群里因此兴高采烈、弹冠相庆,认为疫情终于结束了。这种情绪是有代表性的,也是很危险的。
诚然,当前坚持“动态清零”的难度在增大,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如果放弃“动态清零”,甚至走向“放开”“躺平”,结果不可能是一些人想象中的岁月静好,而只可能是一场更加艰苦的长征的开始。 “放开、躺平”了经济就会好?错误。一旦病毒进入高流行状态,大量产业工人染病,我国最具优势的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配套能力就将被破坏,将大大增加投资的不确定性和风险。2020年以来,虽然隔三差五“封城”,但是总体上疫情是处在低流行的,企业投资和经营的预期是比较稳定的。而一旦“放开”,中国经济最大的优势——完整的产业链和配套能力以及相对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就被完全破坏。
实际上,2020年以来,正是由于我们实行“动态清零”把疫情保持在低水平,广大疫情常态化管理区域才能“店照开、马照跑、舞照跳”。正是因为我们保持了疫情低流行水平,所以在全世界主要经济体贸易逆差的情况下,我国出现大规模顺差,巩固和加强“世界工厂”的地位。2021年我国制造业吸收外资金额337.3亿美元,同比增长8.8%。今年前10个月,我国吸收外资规模10898.6亿元,接近去年全年水平。德国巴斯夫、空中客车中国研发中心、奔驰smart工厂等落户中国。这一切都是“动态清零”换来的。
相反,前不久某中原省份省会的大型企业因为园区发生聚集性疫情,工人群众出于对自己和家人健康的考虑,用脚投票,拒绝带病坚持开工。这个例子就生动地说明,“放开躺平”必然对制造业带来严重冲击,这是必须守住的底线。
那种用“我的XX朋友得了新冠没什么后遗症”案例是没有说服力的,用我国一些城市重症死亡率低的数据也是不准确的。我国绝大部分患者只得了一次新冠,而且是居全国之力进行救治,还不足以充分观测到“应染尽染”、多次感染的后果。据美国CDC2022年9月统计,美国全部成年人中感受过新冠的占48.2%,感染者中有后遗症的占29.6%,有后遗症的成年人中,生活工作受影响的81.4%,其中受严重影响的25.1%。这些将给财政、社会运行和家庭生活都带来巨大压力。
所以,需要提醒一下那些内心希望“躺平”的地方党委政府:由于上述原因,一旦你们当地“放开”“躺平”了,别说不会出现你们想象的繁荣,甚至也不可能出现美国、香港那样表面上还混得过去的局面。医疗机构的挤兑、完整产业链被破坏、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乃至公务员和教师普遍阳性,将带来经济崩溃和社会动荡,到时候还有谁愿意来你这个地方投资?那时候再来收拾局面所要付出的工作量和财政投入,比今天认真防疫要大多了。
三、“动态清零”难度越来越大怎么办?应该进行战术调整、战略迂回,寻找“动态清零”的新办法,但是不能投降
有读者会问,你上面说的都对,但现在客观上“动态清零”越来越难、甚至不可能了,那怎么办呢? 这确实是当前疫情防控必须面对的问题。我的回答是:
第一,同任何战争一样,战略目标必须和战略能力相匹配。在“动态清零”难度增大的情况下,在具体操作上确实应该进行战术的调整。“20条”就是体现“走小步、不停步”的战术调整。第九版、二十条是高质量防控,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更高的治理要求和防控要求,绝不是要躺平。
第二,无论战术调整还是战略迂回,都不能改变“动态清零”这个总目标,不能把战术调整搞成了投降。战术调整是为了争取时间进行反击。这就好比,我们党在抗日战争初期避其锋芒、开展敌后斗争,在解放战争中曾主动放弃延安,但是退一步是为了将来进两步、进三步乃至全面反击获得胜利。正如我们上面分析的,放弃“动态清零”的损失比坚持“动态清零”要大得多,如果放弃延安之后,不是积极东渡黄河组织新的战役,而是一溜烟跑下去,一直跑到大海边,那么革命怎么能胜利呢?所以要严格区分战术调整和投降主义的界限,坚决反对把“20条”有意无意误读为“放开躺平”的主张(而这种主张在干部和群众中都是有一定市场的)。
第三,再说说“动态清零难度大”“动态清零不再可能”的看法。我们真的已经把所有的潜力发挥出来了么?是否有可能充分挖掘制度的优势,优化“动态清零”呢?事实证明是能做到的。
例如,福建省三明市是党中央肯定的医改典型,2016年开始就推动了“治未病、大健康”的改革,通过设立总医院,把医疗资源下沉社区,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全要素的互联互通。山东烟台的基层党建基础扎实,农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社区、村党支部在疫情之前,就实现了对社区的有效管理,社区或村干部对每家每户都很熟悉,党员平时就牵头成立各种社会组织,团结和联系群众,党员一呼百应、群众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如果每个地方都有这样的基层基础,那么“动态清零”就容易实施的多,就不再需要“一刀切”。
“一刀切”的原因是个别地方基层工作的薄弱,社区干部不认识群众、群众找不到党员、党员也找不到群众,所以一旦有了疫情苗头,就两眼一抹黑,不得不“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但如果基层的社区党建、集体经济、基层卫生工作做到位了,精细化管理实现了,就可以不再“一刀切”,降低动态清零的成本,减少对群众生活的影响。
如果全国各地都能够坚定“动态清零”的意志,开动脑筋去想办法,就能够不断优化“动态清零”的路径。如果一切努力都已经做了,仍然难以实现清零,那么也不会留历史遗憾。但是如果没有做这些努力,就轻言放弃,这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我们党的作风。
再例如安徽合肥,长期坚持严格执行动态清零总方针,三年来疫情未出现过规模性爆发。今年1-10月,合肥的财政收入同比增长6.97%,增幅位于全国省会城市财政收入十强前列。安徽全省也几乎没有发生过规模性疫情。除此之外,全国像这样的省份还有不少,这就充分证明,只要全国一盘棋,动态清零是能够做到和坚持的。
总之,“动态清零难度大”是一个客观事实,但不是放弃的理由,因为放弃“动态清零”带来的损失更大。在暂时工作难度很大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战术调整。但战术调整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动态清零,而不是相反。
四、疫情防控必然是持久战,用空间换时间、集小胜为大胜。我们的子弹还远远没有打完,要抓紧换来的时间装子弹
客观上,“20条”为长期紧绷的抗疫队伍提供了难得的喘息机会,但这个机会不是用来“放开”“躺平”“摆烂”的,而是在战斗的间隙用于休整、练兵、继续装子弹的。如果认为“20条”的导向就是走向“放开”“躺平”,那么就失去了进行战术调整的意义。
在这个难得的喘息机会,应该做哪些事呢?那就是,要为疫情防控的长期持久战做好准备。我们再次强调,今天的“20条”绝不是疫情防控的结束,而是新长征的开始。在这个喘息的机会,应该尽快为长期的持久战做好思想、组织、物质等方面的准备。
第一,要继续统一思想,进一步凝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共识,凝聚“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共识,坚定对疫情的斗争意志,反对各种自我麻痹的观点。
第二,要加强城乡基层社区党建。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开展一轮社区党建补课,让每个党员都承担起联系群众、组织群众的任务。
第三,要加强城乡集体经济。这既是经济发展、容纳就业、对冲疫情影响的需要,也是坚持“动态清零”的物质依托。
第四,要加强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作用的研究和推广。
第五,要抓紧疫苗和药物的自主研发。
第六,要抓紧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基层医疗体系,制定在疫情高发条件下把公立医院资源疏解到社区的方案,确保在疫情高发条件下,街道以下的医疗机构能够承担80%的普通门诊和急救等业务的正常开展。
五、“防疫至上”就是“人民至上”,不能把“防疫至上”和“人民至上”对立起来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本来就是防疫的目标。健康是1,没有健康,其他的都是0,所以面对新冠疫情这个威胁人民健康的传染病,“防疫至上”就是“人民至上”最直接、最深刻的体现,这本来是非常简单的道理。
有些媒体提出的“人民至上不是防疫至上”的口号,有很大误导性。这个口号的出发点也许是批评层层加码影响人民生活,但是须知,“层层加码”不是“防疫至上”而是对防疫的破坏。把“层层加码”偷换概念成“防疫至上”,客观效果就是把防疫和人民利益对立了起来,这个说法是造成相当多基层干部群众对疫情防控思想松懈、准备不足、工作不足的原因。
六、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地方党委政府是当地人民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这个说法不错,但只说这一句是不完整的。
对慢性病、非传染病等主要由个人生活方式决定的疾病,对于抽烟喝酒这类问题,个人责任更大。但传染病防治是典型的公共产品,提供公共产品是政府责任,古今中外,防治传染病都不是靠个人力量能够做到的,所以不宜把主要用于一般健康问题的“个人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说法简单套用于传染病,地方党委政府是比个人更重要的“第一责任人”。
有一些地方政府,坚定按照“20条”,真正做到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如安徽合肥市提出“坚持人民至上,防控寸步不让!”,辽宁省锦州市根据本地是老工业基地、基层基础扎实、退休人口比例高的特点,提出“再坚持几天就能清零、放弃太可惜”的正确观点。这些地方是模范执行“20条”的典范,应该好好宣传和推广他们的做法经验。
七、吸取历史教训,避免“忽左忽右”。既不能“层层加码”,也不能“层层躺平”,更不能搞“放开躺平”的大跃进
有网民评论“今天搞层层躺平的人,也正是昨天搞层层加码的人”。这个说法有相当的道理。
在党史上,多次出现个别干部违反中央精神,把政策要么推向这个极端、要么推向那个极端的情况。把既定的政策执行到极端和走样,引起群众的反感,是消极怠工和搞破坏的一种有效手段。在中央纠正一种错误倾向的同时,他们往往又把政策推向另一个极端,制造另一种错误倾向。前一阶段搞“层层加码”是这样,现在搞“放开躺平”也是这样。我们在疫情防控中,一定要擦亮眼睛,看到无论是搞层层加码还是放开躺平,实质上都是缺乏“四个意识”、缺乏“两个维护”的表现,都应该进行批评和纠正,而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比如,有的人口大省已经宣布放弃了“落地检”,这就是完全不符合中央“二十条”第15条“严格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避免战线扩大、时间延长,决不能等待观望、各行其是”的精神的。要坚决避免各地这样自行其是、层层躺平的做法。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曾说过:“最后的胜利,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事实证明,谁坚持到最后谁就能看到曙光,谁有不屈不挠的精神谁就更有胜算。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够迎来战胜疫情的曙光!
13
华山医院感染科医生:
急诊室重症老人普遍营养不良,请把老人当宝宝养
季觉苏/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2022-12-24 14:11
奥密克戎奔袭,各医院门急诊室压力山大。很多人关切,这一波奥密克戎仍是攻击上呼吸道吗?会不会引发肺炎,甚至导致“白肺”现象?除了基础病,加重病情的因素都有哪些?大江东工作室采访了华山医院感染科主治医师艾静文。
12月23日当天上午,华山医院急诊室有30多位新冠留观病人,听到急诊间医生说,情况都比较危重,艾静文医生和她的同事王瑾瑜医生便赶过去,将30多位患者的肺部CT一一看过,发现其中有着典型病毒性肺炎表现的大约10例,其中典型的病毒重症型肺炎(即弥漫性间质性病变)患者1位。“从一线临床来看,奥密克戎引起的重症型肺炎、以及需要插管治疗的概率,和2020年之初原始株和2021年国际上流行的阿尔法、德尔塔等毒株的数据相比,大大降低了。”她说。
艾静文发现一个“特殊”的现像:除了那位典型的病毒重症性肺炎患者,他的周围还躺了一圈八九十岁新冠感染的老人,尽管肺部CT显示病毒性肺炎的影像学表现不是很重,但大多伴有基础疾病,且整体状态非常糟糕,均为重症患者。她一个个耐心询问家属关于病人的病程细节——“发热后什么都吃不下”“已经连着2天仅仅喝了稀饭了。”家属们异口同声。
这引起了她的担忧。
在和急诊科坐诊的杨士波、王一朵医生等交流后,他们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现象。“我们发现,急诊室的重症老人,普遍都有营养不良问题。”艾静文说,“人发烧的时候,的确都不想吃东西。几天内的营养摄入不足,年轻人扛一下能过去,但老人的身体就像一个茅草屋,本身已经摇摇欲坠,如果营养跟不上,身体一下子就垮了。家属着急,于是纷纷送来急诊室。”
图片为12月21日晚间仁济医院门急诊现场。夏悦超 摄
然而,现在急诊室已经不堪重负。华山医院急诊科主任陈明泉说,之前每天来30辆救护车,现在翻了三到四倍,有90-120多辆救护车。急诊医生也因感染倒下一大片,很多急诊医生不得不带病上岗。急诊等待就诊和补液的时间都会较以往延长。很多老人又饿又虚弱,此时肺部可能还未感染病毒,但随着病情发展,再叠加细菌感染或其他基础疾病,就比较危险了。与上海其他三甲医院ICU病房医生交流后,艾静文得知,他们接收的老年患者也有很多都是患有基础疾病且合并细菌感染的,常常存在营养支持不够。
因此,艾静文医生提醒,要警惕老人在感染初期由于营养匮乏导致抵抗力下降的现象。在家庭护理中,在老人感染早期就要特别注重补充营养和液体,感染期间的能量摄入反而应该增加,这是协助我们人体抵抗病毒的重要手段之一。粥和汤水等柔软的饮食在患病期间会更易消化,但同时要注意搭配其他营养元素的摄入。最好的方法是一天吃两个鸡蛋,也可以是容易消化的炖蛋羹。如果实在吃不下东西,可以喝牛奶、蛋白粉或其他营养制剂等来帮助摄入能量,如果有基础疾病,最好能够咨询自己的医生,应该如何增加营养的补充。就像艾静文常听她的导师张文宏教授说的一句话,患病期间,要把饭当药吃。一定要避免由于营养不良引发的感染下行,导致危急重症的情况。
只要家庭把住老人的营养关,把老人当宝宝养,保证充足的主食与辅食最重要。同时还要对老年患者进行密切监测,如果能够用家用的指脉氧仪监测血氧饱和度就更好。如果没有氧饱和度仪器,要注意老人是否变得迟钝,能不能完成平时的一些活动,如走路,聊天,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在早期就发现疾病的加重,一旦发现异常再及时就医会来的更高效。相反,如果病情稳定的时候到急诊去挤,并无益于老人的健康。
14
“中招”之后如何自救:一点个人经验的分享
原创 胡伟 著名政治学者,上海市公共政策研究会会长
2022-12-23 17:25 发表于上海
我国的疫情防控政策在全世界堪称独一无二,从严防死守到彻底放开,只在一夜之间。据官方估计,12月1至20日,全国累计感染人数2.48亿,累计感染率达到17.56%。这应该还是比较保守的估算。有专家认为,明年初有数亿人感染也不奇怪,最后全国大多数人口都会“中招”。由于预先没有必要的准备,目前造成包括北京在内的许多城市医疗资源挤兑和殡葬业瘫痪。在此情况下,如何不挤占公共资源,进行“自救”,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绝大多数感染者是可以治愈的
首先要说的是,大家不必恐慌。目前新冠病毒虽然不断变异,但总体杀伤力不大。日本厚生劳动省12月21日公布了新冠重症率及致死率的最新数值。在日本2022年7~8月的感染者中,不满60岁的重症化率为0.01%,60~79岁为0.26%,80岁以上为1.86%,与季节性流感基本处于同等水平。这个数据对中国有重要参考意义。目前死亡率骤增,主要是有基础病的老人感染之后未能得到及时救治,造成病故的时间集中在目前这一段。另外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据医生朋友告诉我, 阳过以后千万不能劳累,病毒很容易累及心脏,导致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出现猝死。这个经验很重要,可能把这个病毒易致人特别是老年人死亡的原因找到了。防治新冠,要特别注意防心脏,老年人尤其要注意。
我从12月19日开始感觉不舒服。之前我太太最先中招,接着是我1岁多的小女儿,她们经过发烧和痛苦,目前都已经康复。我和家里的阿姨差不多同时发病。唯独我3岁的大女儿至今没有什么症状,应该属于无症状感染吧。我太太的反应最严重,除了发烧,头疼和肚子痛得难以忍受。我和阿姨相比,我的情况还是比较好的,阿姨高烧曾达43度,我体温只稍许高一些。我今天感觉已经没有太大的不适,所以才可以写这篇文章。可见,这个病毒对于每个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全家都没有打疫苗,只有阿姨打了三针疫苗(来我家之前打的),疫苗与致病及康复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我之所以没有感到特别的不适,除了自身的抵抗力,正确的“自救”也是很重要的。在此,我把自己的经验分享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味药可以解决大问题
第一点要领,需要正确用药。我这个人一贯讳疾忌医,生病靠自己硬扛,很少吃药。所以发病后,前两三天没有吃药,症状愈加严重,直到昨天开始发烧,浑身酸痛。由于预先没有准备,家里也没有买什么药,而现在所有的药店都买不到退烧药。于是我翻箱倒柜,竟然发现家里有一盒布洛芬颗粒,虽然已经过期数年,但也顾不了那么多了,立即冲了一包喝下,瞬间大汗淋漓,浑身湿透,但症状也明显减轻。昨天一共服了3包布洛芬颗粒,可谓立竿见影,今天已经可以写文章了。
在此必须感谢布洛芬的发明者——斯图尔特·亚当斯。现在的一盒布洛芬缓释胶囊,大概只需20元人民币,这是一种人人都能吃得起的平价药。早在1962年布洛芬就取得了专利权,后来又被批准作为处方药以及非处方药销售。但亚当斯很快就把配方公诸于世,放弃了专利费,但造福了所有的国家。有人估计,这让他至少损失了几十亿美金的收入。终其一生,他都生活在诺丁汉城的一所简陋小房子里,有个头疼脑热,他也会像普通人一样,来到药店花钱购买一盒布洛芬。2019年,他以95岁高龄仙逝。著名学者孙立平教授等人最近都在撰文纪念。这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应当永远记住他!
除了服用布洛芬,我有用冬凌草冲水喝的习惯,因为发病初期,并未发烧,但嘴上长泡,就是传统说的“火”大。于是我就冲冬凌草喝,效果很好。上海交通大学老校长谢绳武教授的“抗疫心得”也提及,如果喉咙痛可以服用冬凌草片。也许由于一开始我就冲冬凌草喝,所以我始终没有感觉嗓子疼。冬凌草产于愚公的故乡,若干年前我去济源讲课和调研,第一次知道有此神草。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冬凌草成品,有袋泡包装和含片两种。冬凌草冲水极苦,含片就好吃多了,但良药苦口,我建议大家购买袋泡包装冲水喝,效果更好。
昨晚开始,我又开始有点咳嗽。于是找出家里早就有的京都念慈庵蜜炼川贝枇杷膏(一款香港品牌很有效的止咳糖浆),尽管也早已过期,但也没有更好的选择,服用后基本就不再咳嗽了。就以上三味药——布洛芬、冬凌草、川贝枇杷糖浆(时下类似糖浆很多,我只吃香港品牌这一种),就基本把新冠病毒压下去了。其中,布洛芬服用3包,川贝枇杷糖浆服用2次,只有冬凌草还在坚持喝,因为感觉“火”尚未完全消下去。由此我的体会是,生病完全不吃药看来不对,但病急乱投医也不对,一些虎狼之药是不能乱吃的。正确、适度用药很重要。
可以尝试一下“电热毯疗法”
第二点要领,发病后一定要注意休养,不要再工作了。前面说了,感染病毒之后千万不能劳累,否则容易导致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出现猝死,这一点对于老年人尤其重要。我是一个惜时如金的人,但染疾之后我就停下了手中的工作,每天静养,唯一例外就是写了一篇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召开44周年的文章——《什么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点击阅读)。因为我觉得这件事情是必须做的,哪怕以生命为代价也在所不惜。
如何休养呢?我个人也有独特的体会。因为感染之后身体通常会不同程度地怕冷,除了正确用药,就是充分利用电热毯的功能,把电热毯调至最高档,盖好被子睡觉。要睡到浑身发热,不再有冷的感觉,哪怕大汗淋漓也不要紧。每天坚持开电热毯睡觉,每天至少睡10个小时以上,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应对浑身发冷的问题,还可以缓解身体酸痛等症状,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有效抑制咳嗽。我个人的经验是,一旦受凉,必然咳嗽。只要开电热毯睡觉,浑身暖洋洋,咳嗽就会大大减轻甚至完全消失。
所以感染之后不光是多睡觉,而是如何更好地休养。开电热毯睡觉,就是更好的休养。有人说我家里有暖气,温度很高,还需要电热毯吗?我的建议是,室温再高也达不到电热毯的高温直接接触身体所产生的效果。我称之为“电热毯疗法”。当然,这需要配合药物治疗,同时还要补充水分,多喝热水,这也有利于排毒。
不是结论的结语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仅供大家参考,虽然如何克服新冠病毒肯定存在一定程度的个体差异。我也是快60岁的人了,而且有糖尿病,也没有打过疫苗,但从我自身的经验来看,这个病毒的确并不可怕,我没有去挤兑医疗资源,甚至连药都没抢购,还谢绝了友人送药的好意,吃了点过期药就好了,完全靠“自救”。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惊慌,也不要破罐破摔,自生自灭。树立信心也是战胜病毒的重要因素。
最后,作为上海市公共政策研究会会长,想就如何完善政策制定再说一点。11月10日新一届政治局常委召开的第一次会议,研究新冠疫情防控,提出了“三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定不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坚定不移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11月27日,新华社向全国发出通稿:《“三个坚定不移”是制胜法宝》。仅仅过去一周多时间,整个社会就猛调头,令人猝不及防,造成诸多社会问题。希望今后的决策能够实现科学有序。谨此建议!
15
警惕!越来越多人阳性康复转阴后激烈运动导致猝然离世!
魔都囡 2022-12-24 00:03 发表于上海
阅读 10万+
文章已于2022-12-24修改
我们还是老规矩,想到什么就写点给大家,希望我们的连续提醒能够帮助我们的粉丝度过难关,还没阳的不要阳,已经阳的尽快恢复健康同时避免二次感染。重复感染什么后果不必我们多说了吧?
入正题,先写个非常难过的事情,今天中国工程院一天连发了5个讣告!前所未见!太令人悲痛了,都是中国的脊梁,功勋院士们啊!
更有媒体做了热搜:
很多大V在悲痛之余都表示非常的愤怒。
至于为什么短时间内那么多老院士离世,讣告上没有明确写,只写了因病,很多网友都把愤怒归结于:
我们也写过,最近几天各种讣告特别多,我们在也算是上网多年,记忆里从没看到过如此密集的讣告:
我们这2天连续写了现在的病毒极有可能感染肺部,引发肺炎,都是临床一线医生的话,今天再次有一位临床医生证实了:
这是CT:
有同行一眼就看出问题:
很多医生都发现了问题,不仅高龄有基础病的老人挡不住,连没有基础病的青壮年也挡不住?
铁粉“小之”的爆料:
我们更要强调的,也是本文的主题,我们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网友已经从杨过变成了阳康,开始慢慢复原。
可能是憋了太久,超多热爱运动的人在刚刚康复之后就重新投入了运动,然后我们就看到了N多更加悲伤的信息!比如这位,前途一片光明的小伙子,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
这个问题其实比其他的更加严重。
因为后续几天,我们知道马上会迎来一大批人康复的日子,如果不加提醒,觉得自己ok了,重新生龙活虎了,马上投入激烈的运动或者劳动工作,极有可能产生悲剧后果。
我们查找不知道,竟然有那么多人???
这是跑步去世的:
大家有没有发现规律?
1、康复后就马上激烈运动。
2、运动中或者之后出现不适。
3、迅速倒下,医院救都来不及。
而且康复后马上投入运动的大部分都是青壮年,从二十几岁到四十几岁都有:
有人打羽毛球打着打着就吐血了:
听到消息的网友都比较害怕:
这是另外一个班级群的案例:
这是另外一个羽毛球案例,据说这是这位的最后一条朋友圈:
这是另外一个案例:
案例超多:
一个40多岁的律师踢球猝死的事情传的非常广泛:
就是这位:
走了几步跑了几步之后直接倒下,注意:
虽然经过现场全力施救:
最终还是没能抢救回来:
这位律师据说还是长期的跑马选手,身体素质远超一般人:
但据称律师没阳,也没有阳后踢球?待核实!
有跳舞跳没的:
其实不仅仅是激烈运动,甚至有人洗澡时水温过高,也不行了:
乃至于工作量过大都会有危险:
这个事情上了热搜:
人民日报报道了,证实是真的:
N多网友都表示自己康复后身体情况大不如前,体力瞬间差了很多很多:
许多人的心率在没有什么动作的情况下都保持在高位:
前面说的冬天洗热水澡本身也算是一个比较耗费体力需要心肺功能健全的“运动”,同样不可忽视:
那么到底康复转阴后多长时间才能慢慢恢复运动呢?
3年来,国外已经有不少机构研究报告出炉,普遍的观点是1个月以后才能视身体情况慢慢恢复运动,还不能一下子恢复到原来,否则就有猝死的风险。
国内的医生大多也是这个观点,4周比较稳妥:
聊几句?其实康复是一门极其讲究的学科,里面包涵了大量的科学知识,康复做不好非但不会让病情减轻反而会加重乃至于产生生命危险,可惜国内在这方面真的是科普力度太小了,也不知道本文能有多少人看到:
我们最后再次奉劝各位已经在康复期的同学,千万千万不要马上就激烈运动,好歹也撑过1个月再说,看看身体情况,慢慢恢复,万不可一下子提高运动量,新冠专治不服,从不和你妥协,随时随地可以带你走,切记!不知道各位已经处于康复阶段的同学们感觉如何?
令人无法想象,魔都上海被看不见的病毒沦陷了。
回复删除It is unimaginable that the magic city of Shanghai has been occupied by an invisible vir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