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7日星期六
世卫称:中国放松清零前疫情已“爆炸增长”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位主任周三(12月14日)表示,早在中国政府决定放弃严格的“新冠清零” 政策之前,中国的COVID-19感染就已经爆炸式增长。他反驳了关于政策的突然逆转导致病例激增的说法。12月15日周三,世界卫生组织的公共卫生紧急计划执行主任迈克・瑞安(Mike
Ryan)表示,“中国病例爆炸性增长并不是因为取消了新冠限制”,早在中国解除严格的防疫措施之前,新冠病毒就已在该国“密集传播”。 并表示新冠病毒在中国密集传播“是因为防控措施本身并没有阻止疾病的发生”。 瑞安表示,随着具有超级传播力的奥密克戎变异株(Omicron)出现,中国式防疫并不像过去在疫苗接种覆盖率低的情况下,对流通的病毒株那样有用。他肯定中国转变防疫政策称:“我相信中国当局已经从战略上决定,对他们来说,这不再是最好的选择。”他指出,许多国家已经取消了对追踪病毒至关重要的检测和监测策略。中国在控制病毒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是确保足够数量的人群接种疫苗。
在这次记者会的早些时候,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表示,他“希望”自三年前新冠病毒在中国武汉出现以来已造成660多万人死亡的大流行病,在明年某个时候将不再被视为全球紧急事件。
1
世卫:中国放松清零前疫情已“爆炸增长”
德国之声
日期 15.12.2022
世界卫生组织周三(12月15日)驳斥了中国新冠病例激增是因为放松“清零”政策的说法,并指早在这之前,中国疫情已经“爆炸性增长”。与此同时,有中国药厂宣布与辉瑞签约,将进口新冠口服药倍拉维(Paxlovid)。
12月13日,北京医护人员转送一名发烧病患入院。
(德国之声中文网)世界卫生组织的公共卫生紧急计划执行主任迈克・瑞安(Mike Ryan)周三(12月15日)表示,“中国病例爆炸性增长并不是因为取消了新冠限制”,早在中国解除严格的防疫措施之前,新冠病毒就已在该国“密集传播”。
“目前有一种说法是,中国取消了限制,突然间疾病就失去了控制。”瑞安向媒体驳斥了这个说法,并表示新冠病毒在中国密集传播“是因为防控措施本身并没有阻止疾病的发生”。
瑞安表示,随着具有超级传播力的奥密克戎变异株(Omicron)出现,中国式防疫并不像过去在疫苗接种覆盖率低的情况下,对流通的病毒株那样有用。他肯定中国转变防疫政策称:“我相信中国当局已经从战略上决定,对他们来说,这不再是最好的选择。”
在历经海内外的“白纸运动”示威活动后,中国当局在12月逆转了维持近3年的“清零”政策,颁布所谓的“新十条”,放松诸多严格防疫措施。由于放弃大规模核酸检测,官方更新的新增病例数呈下降趋势。中国国家卫健委周三(14日)再宣布,即日起不再公布无症状感染者数据。
此前,世卫负责人谭德赛(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曾表示,他希望新冠疫情将在2023年的某个时候,不再被视为“全球紧急情况”。
疫苗与口服药
在中国,放松防疫政策所带来的喜悦很快就被人们的担忧冲淡,民众越来越担心由于人口缺乏群体免疫力、老年人疫苗接种率低,导致新冠感染率激增。
12月13日,北京一家药局,架柜部分药物被横扫一空。
世卫组织的瑞安警告:“中国和其他国家仍然面临的挑战是:需要接种疫苗的人是否充分接种了正确的疫苗和正确的剂量,以及这些人上次接种疫苗是什么时候。”
同时,瑞安也肯定中国疫苗的有效性,但强调施打第三剂的重要性。他说:“来自香港等地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灭活疫苗,加上第三剂,表现非常、非常好。但它确实需要第三剂疫苗来显示这种效果。”
根据中国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截至11月28日,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的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老年人口的90.68%和86.42%,完成加强免疫接种1亿8151.1万人。其中80岁以上老年接种的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80岁以上人口的76.6%、65.8%,完成加强免疫接种约占80岁以上人口的40%。目前,还有约2500万60岁以上的老人未接种疫苗。
世卫组织高级流行病学家范克霍夫(Maria Van Kerkhove)说,联合国机构正在向中国提供技术咨询。瑞安亦表示,双边存有沟通的开放渠道。
中国医药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周四(14日)表示,已和美国药厂辉瑞公司针对新冠口服药倍拉维(Paxlovid),签署了进口与分销协议。
经济压力和民众抗争下,中国放弃清零政策
中国宣布新十条
2022年12月7日午后,当许多市民正和往日一样排队做核酸之时,中国官方宣布了优化疫情防控的新十条。除了没有再提"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外,有关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不再查跨地区流动人员核酸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等规定也显示,中国告别了长期坚持的清零政策,开始通过放松防疫措施逐步将社会导向经由感染奥米克戎病毒实现“群体免疫”的道路。
(法新社、路透社等)
2
中国防疫封控松绑一周后,疫情飙涨令人忐忑不安焦虑不已
2022年12月15日21:58
美国之音 松仁
一名女子走过北京街头一幅抗疫宣传画。(2022年12月11日)
华盛顿—
中国政府在无预警、无准备和无计划的情况下突然对极端防疫封控措施松绑已经过去一周,但是部分民众对期盼已久的解封的欢呼与喝彩很快就被疫情飙涨以及药物和检测盒紧缺带来的恐惧所淹没,绝大多数民众更为担心疫情未来的走向,以及患有基础病又未接种疫苗的老年人如何躲过一劫。
中国官方并未公布防控措施松绑后中国重症病人的染疫人数,不过中国互联网和社媒上到处都有大批民众核酸检测呈阳性或迅速染疫的图文和证据。在疫情较为严重的北京等城市,各家医院和发热门诊门口大排长龙,感冒发烧与咳嗽药物以及快速检测盒也早已被抢购一空。澳大利亚等地的华人代购,已经开始在海外为国内的亲友和客户抢购感冒发烧和咳嗽等相关药品
北京一家医院发热门诊外排长队的市民。(2022年12月14日)
大批医护人员因为自己感染被迫居家隔离与治疗,而染疫之后核酸检测恢复阴性的人又重返医疗岗位,继续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
新冠疫情爆发三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坚持“动态清零”的极端防疫封控措施,通过没完没了的全员核酸检测,几乎对每一例染疫者及其密接者都能进行追踪和控制。但是随着封控措施的松绑和全员核酸检测的终止,当局现在表示已经不可能像过去那样追踪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以及他们的密接者。
中国国家卫健委星期三宣布,从当日起停止统计和公布新增无症状感染者的病例数。但是当局并未说明是否会或何时会公布新增重症病例的数量。
北京一家药店已经售光感冒用药。(2022年12月15日)
在中国的医疗体系中,北京、上海以及深圳这样的大城市对医护人员和医疗设施的投资比较多,医疗条件也相对要好。但是在二三线城市以及广大的农村,应对大规模疫情的医疗资源显然非常不足。
美联社在报导中指出,中国人出于各种各样经济和文化的原因,比其他国家的民众更倾向于依赖医院治疗疾病,包括那些并不严重的小病和轻症。中国政府已经一再呼吁轻症患者居家隔离治疗,让医院和医疗机构腾出手来,去处理和救治重症患者。
耶鲁大学全球健康政策与经济学教授陈希向美联社表示,如果中国民众没有听从政府的呼吁,坚持前往医院求诊,那就会给中国整个医疗体系增加巨大的压力。
“如果民众没有居家治疗的习俗,以便把医疗资源留给重症患者,那么就很容易瘫痪整个医疗体系,”陈希说。
北京目前已经把全市提供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从94家扩大到303家,一夜之间扩充了三倍。美联社记者在北京走访了多家医疗机构的发热门诊之后报导说,这些提供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气氛平静,秩序井然,基本看不到拥挤不堪的状况。
北京儿童医院里候诊的病孩和排队的市民。(2022年12月14日)
美联社报导说,北京一家儿童医院星期三下午大约有五六十人在排队,但是其他三家儿童医院的排队人数要少一些。在北京南部的一家诊所,有几位老人在打点滴,其中一位老人还戴上了氧气罩。
陈希认为虽然中国大城市的医疗机构目前看起来还能应付疫情飙升,但是目前还不清楚疫情高峰何时出现。他认为明年一月的农历新年将构成重大挑战,因为成百上千万的人将探亲访友或回家团聚。
“我担心春节会成为超级传播期,”陈希说。他还表示,选择在冬季松绑封控措施也增加了挑战,因为病毒在冬季更容易传播。
中国国家卫健委发言人米锋星期四在北京举行的一场防疫记者会上坦承,中国目前疫情防控的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
“小区、农村是医疗卫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家庭医生、乡村医生是群众健康的守门人,”米锋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推进感染者分级分类收治、风险人群健康检测管理、老人和孩子等重点人群医疗服务保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北京市市中心星期四仍然相当冷清,仍然开门营业的店家和餐厅光顾者寥寥无几。很多人因为染疫而被迫居家隔离治疗,尚未感染的市民则选择待在家中,担心外出会遭病毒传染。
医学和经济专家早就预言,中国以动辄封城和反复全员核酸检测为标志的“动态清零”极端防疫封控措施很难持久,特别是在面对传染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时。中国极端封控措施不仅影响民生、重创经济,而且引发了十分罕见的大规模抗议示威。
中国目前累计染疫死亡的人数为5235例,大大低于美国的110万死亡病例。但是专家担心,随着中国政府匆忙松绑防疫封控措施,中国的染疫死亡病例有可能快速上升,最高可达一两百万死亡病例。
3
习近平的清零政策终被终结,他的权威受损了吗?
2022年12月16日12:05
美国之音 林枫
北京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博物馆以视频和图片赞扬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在新冠疫情中的指挥。(2022年10月12日)
华盛顿—
一直宣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中国抗击新冠病毒疫情的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上周突然来了个政策急转弯,戏剧性地结束了他标志性的“动态清零”政策。但紧接着,中国各地、特别是首都北京的新冠疫情就像潮水一样席卷而来。中国公共卫生官员预测,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中国将有多达8亿多人被感染,至少50万人死亡。观察人士指出,匆忙结束清零相当于间接承认该政策的失败,但这不足以撼动习近平的地位,尽管中国民众对他和中共的信心将跌入低谷。
习近平为何突然放弃“清零”?
12月6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第二天,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公布了被称为“新十条”的十条优化防控措施,包括不得随意对小区、小区和街道实施临时封控;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不查检健康码;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不进方舱采取居家隔离;严禁以各种方式封堵消防信道、单元门和小区门等。
新加坡管理大学法学院教授高树超(Henry Gao)对美国之音表示,促使习近平决定放弃“清零”的最后一根稻草可能是不久前的“白纸抗议”。在12月1日与欧盟理事会主席米歇尔的会晤中,习近平自己亦已承认,此前在中国各大城市出现的手举白纸的抗议活动原因是中国民众对三年来的疫情感到沮丧,抗议的主要人群是学生和青年人。
2022年11月28日,在中国北京,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人们在为乌鲁木齐火灾遇难者守夜后,手持白纸抗议新冠肺炎疫情限制措施。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中国问题学者黎安友(Andrew Nathan)也认为,“白纸运动”至少起到了推动作用。他对美国之音说:“显然,中共政权曾在考虑放宽'清零政策',但就我们这些局外人看来,反对该政策的示威活动似乎加快了这些变化的出台,也迫使中共政权做出更广泛的改变。”
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清零政策已重创中国经济。哈德逊研究所中国中心主任兼高级研究员、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的中国政策顾问余茂春对美国之音表示,习近平的清零政策已经让中国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除了放松别无选择。
“全国大规模的失业,上百万企业的倒闭,还有外资大量的撤离中国,有些是永久的撤离,”他说,“国家已经到了烂摊子的地步,非常像50年代末大跃进造成的大饥荒、大死亡,那么一个烂摊子,所以没办法,中共内部对他的反弹也是非常强烈的。”
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1月中国经济各项数据出现全面下滑。其中,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5.9%,远高于10月份的0.5%;11月规模以上同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2.2%,大大低于10月份的5%;1-11月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幅为5.3%,低于1-10月份的5.8%;11月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高于上月的5.5%,虽然16-24岁劳动力的调查失业率回落至17.1%,但仍处于历史高位。
逆转清零难撼习近平地位?
也有一种看法认为,由于习近平在中共二十大上如愿拿到了第三个任期,因此他此时放弃“清零”不会损害到自己的权威和在中共党内的地位。
“我对于(清零政策)的改变并不感到惊讶,因为我长期以来一直认为,维持清零政策是出于政治原因,在中共二十大后,当党代会前维稳的政治目的实现后,就会被废除,”新加坡管理大学的高树超说。他表示,习近平在抗疫政策上的急转弯可能会带来一些小的政治上的损失,但这并不会破坏他的权威和合法性,因为毛泽东和邓小平也都犯过严重的错误,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权力的掌握。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向中国流行病专家钟南山授予“共和国勋章”。(2020年9月8日)
余茂春也认为,习近平已经掌握了足够的政治资本,所以即使是朝令夕改,对他来说,也没什么太大问题。但他指出,此前的“白纸运动”已经上升到政治层面,威胁到了中共的政权稳定,结束清零是“舍车保帅”。他说:“民众的抗议目标已超越了清零封城,提到自由、民主、公民权和共产党下台的高度,而且习近平孤家寡人,没有任何重量级政治人物出面为他站台,使他成为一个千夫所指的齐奥塞斯库似的人物。”
民众对中共的信心正损耗殆尽
尽管习近平本人的地位可能依然稳固,但在反对清零的“白纸运动”后,中国民众对他本人和中共的信心正损耗殆尽。
哥伦比亚大学的中国问题专家黎安友说,“首先对所有中国人自己来说,很明显习近平正在进行一个180度的大转弯,让宣传机构讲述一个与他们之前讲述的故事截然不同的故事。习近平在他持续了三年的清零政策上看起来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
在中国宣布“新十条”后,几乎所有此前表示支持清零的流行病学专家现在都说,奥密克戎的毒性已大大减弱,病程相当于流感。中国最知名的呼吸道传染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说,感染奥密克戎不可怕,感染一次相当于打一次疫苗,似乎是鼓励民众都自行感染上。
与此同时,中国官方的新冠统计数据也令人难以捉摸。中国星期二(12月13日)仅通报了2291个新增病例,是取消大规模核酸检测前日增3万多例的零头。中国政府还表示,自放宽清零政策以来,没有发生过一例死亡病例,北京仅有50个重症病例,且大部分患者都有基础病。
余茂春表示,自新冠疫情2020年初在武汉暴发以来,中国所公布的疫情数字都是不可信和匪夷所思的。他说:“中国人民解放军有250多万现役人员,他们报导的疫情数字几乎是零,这能相信吗?中国那么大一个国家,在大城市里,它现在报导的疫情人数和死亡人数低得出奇,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这种说法老百姓心中有数。中国真正心里有数的人不是躺平就是润,中国现在的现状就是这样。”
世界卫生组织的官员则警告说,中国的困难日子还在前面。流行病学家、香港大学的本·考林(Ben
Cowling)说,中国现在正面临着可能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新冠病例的激增。
北京市民在药房外排队购买药品。(2022年12月6日)
但中共机关报《人民日报》12月15日在头版署名“任仲平”的题为《三年抗疫,我们这样同心走过》的文章中称,“工厂车间,机器轰鸣;大街小巷,人来人往;公路铁路,车辆穿梭;超市商场,物丰价稳;广袤田野,生机勃勃……壬寅岁末,神州大地正升腾着澎湃活力,展现万千气象。”这段描述与当下空空荡荡的北京街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如果过去的政策是错的,那新政策就一定好吗?”哥伦比亚大学的黎安友反问到。“它可能会导致大量的感染,可能有数据会被藏起来,中共政权会宣传相当多的不实之词。人们会对这个政权所说的话保持警觉。”他说。
4
“我不反对放开,我反对的是拍脑袋的决策”:中国疫情管控下的民众心声
2022年12月16日05:35
美国之音 斯洋
北京一家医院发热门诊外排长队的市民。(2022年12月14日)
华盛顿—
“这是我人生第一次感到重大幻灭,”26岁的石乔然(化名)在被问到如何看待中国政府在12月7日突然放开对新冠疫情的控制时这么说。前一次让石乔然感到有点幻灭的是三、四月的上海,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封控。那次,石乔然因为封控一个星期没吃过肉也曾有过小小的抱怨。
政府决策像“赌气”和“拍脑袋”
他说:“感觉(政府)就像跟女朋友赌气。女朋友说,你对我不好,你对我管得这么严。那我就不管你了,撒手什么都不管了。赌气一样。”
石乔然所说的“你不让我管”指的是不久前在中国多个地方爆发的“白纸运动”。该运动的一个直接诉求是放弃“清零”,放开管控。很多观察人士指出,“白纸运动”直接促成了中国政府突然放弃“清零”政策。不过,也有人认为,中共领导人习近平放弃清零是因为屈服于中国经济的糟糕表现。
但是,无论如何,石乔然说,很难相信这突然的转弯不是政府中某些人“一拍脑袋”后做出的仓促的、不负责任的决定。在采访的过程中,“拍脑袋”和“不负责任”在石乔然的话语中多次出现。
他解释说,他不反对放开,因为放开是最终的趋势,但是“现在绝对不是最好的时间”。“至少不应该在冬天,在流感容易爆发的时候。……政府也没有放开让民众打第四针的权利……,没有做好药物储备……甚至舆论宣传也没做好。
…… 你可以放开,但是,你不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放开。”
11月21日,负责防疫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赴重庆调研指导疫情防控工作的时候说,要“坚定不移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9天后,孙春兰说,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减弱。
仓促放开,政府准备不足
年轻的石乔然对中国政府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突然放开百思不得其解。他说:“我都能想到的,政府里的人会想不到?”
疫情防控放开后,中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表现和声明验证着石乔然的担忧--政府在决定放开时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12月9日,也就是中国疫情政策急转的第三天,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做好医疗资源的准备,可以说是我们做好下一阶段医疗服务工作的'先手棋'和'关键棋'”。根据焦雅辉提供的数据,目前每10万名中国居民中,只有不到4张重症监护病床(ICU)床位,绝大多集中在较富裕的城市。
拥有理工科背景的石乔然对此也有疑问,政府不是掌握大数据吗?三年了,他们难道不能据此算出一旦管控放开后可能出现的大爆发,可能需要的ICU病床数,以及可能出现的发烧药供应量?
有不少人质疑,抗疫三年来,中国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错了地方--他们将更多的资源放到了建方舱以及核酸检测上,而不是为将来的放开做更积极的准备,包括研发更有效的疫苗,加强医疗资源的储备--建设重症医学床位以及药品供应上。
12月13日,在放开政策出台差不多一个星期后,中国国务院应对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才发布消息说,允许“感染高风险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较严重基础性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开展第二剂次加强针免疫接种”。这个“第二剂次加强针”也就是石乔然所说的第四针疫苗。
根据中国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28日,中国80岁以上老年人加强针接种率刚刚达到40%。目前,还有约2500万60岁以上的老人未接种疫苗。许多家庭至今仍对老年亲属接种疫苗的安全性犹豫不决。
12月7日,《金融时报》援引美国总统拜登的首席医疗顾问安东尼·福奇(Anthony Fauci)警告称,中国退出清零政策可能会给中国的卫生系统带来压力,并为可能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新变种创造条件。
而春运将为这样的感染和变种创造完美的条件。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大家已经用“亿阳迁徙”来形容即将到来的春运期间的疫情大爆发。
春运还没有来临,除了北京外,其他地方还没有出现疫情大爆发的情况,届时,中国的医疗系统能否承受住压力令人担忧。
北京南站戴着口罩的旅客在候车室里等待。(2022年1月14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国家新冠病毒肺炎联防联控机制专家组成员冯子健12月6日对中国媒体表示,根据数学模型测算,在第一波大规模冲击达到最高峰时,人群中的感染率可能达到60%左右。随后会逐步回落到一个平稳期,最终可能80%至90%的人都会经历感染。按照中国14亿人口来算,60%意味着约8.4亿人口感染。目前全世界约有6.48亿人感染。
退烧药、黄桃罐头、电解质水和医疗挤兑
虽然中国政府现在强调,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减弱,但民众仍对未来会发生什么非常惶恐。在中国媒体和社交媒体上,有关民众囤积发烧药和抗原检测试剂盒的报导随处可见。黄桃罐头和电解质水也成了紧俏的物资。民众认为它们可以帮助患者补充维生素和水分。
石乔然居住在上海,因为上海预估的疫情高峰还有一个月才会到达,一些上海人并没有很恐慌,但囤药已在进行。
陈晓雅(化名)是上海一所高校的老师。面对政府疫情政策的急转,陈晓雅的反应是“早该放开了。其实,应该三、四月份就放开的。”
陈晓雅在政策放开的第三天才想起买备用的退烧药,还好她买到了。12月14日,陈晓雅开玩笑说,她现在药准备好了,“就等什么时候阳了。”
根据上海澎湃新闻12月15日的报导,上海的多家药店没有出现排长队的现象,但是非处方类退烧药均暂无货。药店的店员表示,何时到货并不清楚。
生活在合肥的退休教授文军(化名)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无法买到退烧的药品。他在微信朋友圈里写道:“我们小区不到一百米的地方多达四家药房,居然没有一家能买到要买的药,像(莲花)清瘟胶囊、布洛芬这类药品早就没货了。实体店没有,就在网上试一试,结果可想而知。现在老百姓不是害怕放开,而是害怕放开后如何应对第一波。”
文军的朋友圈记录了放开后他的心路历程--从无措,到欣喜,到担忧。12月7日,他写道“热闹了近三个月的小区核酸采样点终于在今天下午偃旗息鼓了。晚上散步路过昨天还灯火通明的小屋,今天却黑咕隆咚的,突然有一种失落感,就像身上丢掉了一件盔甲似的。没有了我们已经习惯了的每天核酸,倒是有点无措了。”
12月8日,文军继续写道“从昨天到现在,整个网上都是一片欢天喜地,幸福来的如此突然,好像有点接不住。”可是,后面他又写道:“这场疫情,我们忐忑不安地经历了开头,却被突如其来的结尾搞得无比惶恐不安。”
如果说,担心感染没有退烧药令文军恐惧的话,对生活在北京朝阳区的杨先生来说,退烧药的缺乏已经是必须面对的严峻的生活现实。
一向防护严密的杨先生在放开的第三天就感染了新冠,想不出在哪里感染的,发烧也买不到退烧药。
杨先生告诉美国之音,他的夫人赶紧出去买药,但是发现“哪里都买不到了。走到药店旁边都是大排长龙,需要至少一个小时才能排到前面。”
杨先生的夫人最后买到了一些中成药,好在女儿的高中同学给他送来了8粒泰诺,后来,他在美国的女婿,通过公司在北京的办事处给他寄了点药,现在杨先生的病情已经得到了缓解。
北京一家药店已经售光感冒用药。(2022年12月15日)
杨先生的其他亲友在一个星期不到的时间也相继感染了新冠。杨先生在美国的女儿已经给他寄了退烧药和维C泡腾片。
香港《明报》报导,中国大陆的这股抢药潮延烧到香港,香港药房的“必理痛”已严重缺货。
在北京,市民的新冠感染率大幅上升,医院和药房正在经受冲击。据中国一家专业健康媒体《八点健闻》12月11日的报导说,“近两周,奥密克戎以迅雷之势撕开了北京众多医院的防线。感染的医护人数从几十人飙升至几百人,似乎只是一瞬间的事。”报导说,很多医院因此只能不断调整政策,从要求阳性医护集中隔离迅速转变为阳性轻症医护继续带病工作。
中国南方某个城市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员告诉美国之音说,他目前的工作重点是“考虑老人家的安全和医疗资源不被挤兑。”不过,他不愿说地方政府到底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改善他所说的工作重点,只是强调,他现在负责的地方并没有出现他担忧的事情。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守护的第一责任人”
在政策急转的同时,政府也在改变了叙事,开始强调“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守护的第一责任人”。
对此,一些中国人表示响应。在网上有这样的帖子,“国家保护了我们三年,已经尽力了,以后再也没有大喇叭,喊我们做核酸了,所以我们要做好防护,照顾好自己和家人。”
石乔然对政府准备不足,却呼吁民众成为自己健康守护的第一人感到愤怒:“我依法纳税,我让渡部分自由,现在凭什么让我自己负责自己的健康?”
石乔然解释说,他和他的朋友们之所以愤怒,第一是担心医疗挤兑;第二是担心有限的医疗资源被特权阶层垄断。
北京的一名网友12月14日的发帖说,自己的婆婆发烧,早上6点多在家无意识,9点多打120说有1万多人等候。10点多钟老人没有了生命的体征。
然而,12月12日,北京广播电视台女记者吕梓源感染新冠后,体温只有38度左右,没有感到任何不适,却被送进了小汤山方舱医院进行治疗。
吕梓源住的方舱和一般的几千人挤在一起,连隔离带也没有的方舱大不相同,它是有独立小单间的,各种设施一应俱全。
吕梓源的双人房中,还有一个床位空出来,她说是给同事留着的。医院提供了普通市民抢破头也很难买到的布洛芬等退烧药,房间里有空调、卫生间、热水壶,环境相当之好。
吕梓源自然遭到了中国网友们的唾骂。连中国著名媒体人胡锡进也看不下去了,点名批评了她。他在微博上写道:“老胡看到BRTV记者小吕住进小汤山方舱医院'单间'的报导,那么好的条件,肯定不是大多数感染者能享受到的。”
12月13日,辉瑞新冠口服药Paxlovid在中国开放网售的消息也令很多中国人失望和愤怒。在网上,Paxlovid每盒售价高达2980元。第一批药上架后,半个小时后销售一空。现在相关平台已经将药品下架。当时网友们就问:为什么这一种在其他国家基本上都是由政府采购和免费提供给高危人群的药物,在中国可以卖这么贵?如果远程诊疗就能开药、有钱就能买,普通老百姓怎么能够获得?2020年中国总理李克强曾说,中国6亿人月收入仅1000元。
2022年2月,送到意大利一家医院的辉瑞新冠口服药Paxlovid。
不过,在疫情发展态势和“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普及中,人们对于外出聚餐和线下消费有了更谨慎的态度。在北京,三年来第一次无限制开放的商场和餐馆人影寥寥。
“清零封控,共存放开,皆一个祸根”
浙江杭州的许戈(化名)一直是坚定的“放开派”,也一直不遗余力地“躲避”或是“反抗”着各种地方要求的核酸检测。不过,许戈认为:“无论是'清零封控'还是'共存放开',(中国)政府都没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能。”
他说,中国政府的“清零”政策给自己带来了很多的麻烦和不便。地方政府防疫层层加码更是带来了不少的“人祸”,包括贵州的大巴翻车和乌鲁木齐居民楼的大火。前者造成27人死亡,后者10人丧生。
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现为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国际政策与策略学院21世纪中国中心主席谢淑丽(Susan Shirk)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曾说过,中国目前的很多问题,包括清零防疫上的层层加码都是中国个人化的政治系统运作的结果。
她说:“中国官员和政客,为了在这个自上而下的高压体系中保护自己的职业生涯,必须相互竞争,以证明他们对党和习近平的忠诚。他们这样做的方式是'追随'习近平的政策,赞扬他并执行他的政策,甚至超出他的预期。”
在“清零”政策被地方官员层层加码造成人祸之后,一些地方开始在“放开”政策上加码。浙江桐乡市新规,凡域内工作、生活、学习、出差、旅行的所有人员,全部纳入“全民戴口罩”行动范围。对因不佩戴口罩,造成疫情传播扩散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美国公民力量负责人杨建利对“清零”带来的次生灾难以及“放开”可能造成的疫情大爆发的看法更加明确。12月12日,他和同事凌霖在公民力量网站“议报”上共同发文说,“'清零封控'之祸,'共存放开'之祸,皆一个祸根。”
文章将疫情爆发中国政府的应对措施分为六个阶段。文章说:“中国正面临着清零政策退场后疫情的大爆发,中共当局很有可能将此嫁祸于'白纸运动',用此来反证清零的英明正确,”但“人们要十分清楚,清零政策退场后中国不可避免的疫情灾难的罪魁祸手不是白纸运动而是习近平和中共政权,是习近平和中共政权从头到尾把防疫政治化,一而再再而三地贻误了提高中国集体免疫力的时机。”
在中国的网络上,这样的趋势已经出现。随着疫情的急剧升温,不少民族主义博主的“清零派”们没有把矛头指向中国政府,而是将责任归咎于此前反对封控的抗议者和响应当局“放开”政策的中国媒体。
(美国之音记者易林对本文亦有贡献)
5
清零政策下台后,中国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2022年12月7日07:26
美国之音 易林
北京市民在宣传习近平思想的标语墙前排队等候进行核酸检测。(2022年12月5日)
华盛顿—
在经过三年严格的清零政策之后,中国在11月底开始放宽对于新冠疫情控制的措施。此前,中国一直称自己是新冠防疫的优等生,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祇有5200个死亡病例,远远低于欧美国家。然而专家认为,北京最大的防疫挑战也许就在放松清零之后。
中国官媒新华社12月5日发表时评,称疫情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走过,中国的应对能力在增强。
“三年来,中国医疗卫生和疾控体系经受住了考验,实现了全人群疫苗完全接种率超90%”, 文章说,“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走过,现在奥密克戎病毒致病力在减弱,人们的应对能力在增强,这为持续优化完善防控举措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高斯廷:清零退场缺乏规划,习近平治国一大污点
放宽疫情控制是很多人的诉求,但对于家住北京朝阳区的杨先生来说,政府不断更改的政策似乎让他的生活更混乱了。
“上周说不用强制每两天测核酸之后,检测点少了很多,但是去超市还是要48小时核酸”,杨先生对美国之音说,“上周四,零下1度(的天气),我排队排了快两个小时才测上,结果48小时没出结果!还是没去成超市买菜。”
杨先生有些哭笑不得:“我打了12345投诉,但是也没解决问题。不过这周政策又变了,去超市已经不用核酸了,只需要绿码。”
在微博微信上,也有不少人有类似的抱怨。许多地方虽然取消了遍布城市各处的核酸检测网点,但人们进入许多公共设施还需出示核酸检查结果。
北京市民在药房外排队购买药品。(2022年12月6日)
大批居民被迫前往医院或是剩下的检测网点进行核酸检测。现在冬季降临,北方气温降到零度以下,网络上传出的照片显示,医院外面,出现了一眼望不到头的队伍,很多人得在寒冷中等待数小时才能做完检测。
除了测核酸,还有隔离政策以及旅游政策仍然模糊不清。很多市民在微博上抱怨,政府对于放宽疾控措施似乎准备不足, 由于政策不够明确,让人们有些无所适从。
“中国缺乏规划的退场机制将导致大量的病患住院和死亡病例,而这本来都是可以避免的”,乔治敦大学法学院教授、世界卫生组织公共卫生法暨人权协调中心主任拉里·高斯廷(Larry Gostin)对美国之音说。
他认为,三年的清零政策导致中国境内人群的自然免疫力非常低,疫苗加强针施打率不足。这些因素碰上传播性极强的奥密克戎变种病毒,中国可能会出现住院和死亡人数激增的情况,特别是老年人和有慢性病的人群。
“总的来说,我很惊讶地看到中国退出清零的策略如此混乱,没有明确的计划来防止卫生系统负担过重”,高斯廷解释道,“中国应当在几个月前就开始逐渐过渡退出清零政策...我认为这将是习近平在高效治国方面的一个重要污点。”
杨大利:中国医疗和政府面临严峻挑战
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杨大利则说,尽管晚了很多,取消动态清零是一个正面的发展。
“因为动态清零就是给地方领导,整个官僚体系,整个的医疗体系加了一个紧箍咒。所以只要把动态清零这几个字拿掉了,那么马上中国整个的体系中,上上下下各个环节大家都松一口气”,他说。他认为三年的动态清零给地方政府的经济带来很大压力,所以能够不大规模做核酸,建方舱,将舒缓地方的财政压力和执行压力。
但他同时指出,中国的医疗系统和政府系统都将面临非常严峻的考验。
“只要开始放松一点,这个病毒是不会等人的。这个传播的过程,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杨大利强调,“所以整个社会不可避免要经历学习怎么防护,尤其是从个人,从家庭的角度来学习怎么防止感染,或者是感染了以后怎么处理这么一个过程。”
中国过去三年一直致力于强调新冠病毒的严重性,以证明清零政策的正当性。官方媒体和自媒体都强调新冠最坏的消息,大量报导美国和欧洲国家新冠疫情的死亡人数,以及感染病毒之后可能带来长达数月的易于劳累、味觉丧失等长新冠症状。
“早期的时候(这样宣传)是有道理的,但是过去一年,尤其是在奥密克戎变异出来之后,实际上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芝加哥大学的杨大利说,“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面临很大的挑战,就是怎么来指引民众比较客观的来处理目前的状况。”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卫生安全中心的阿梅什·阿达利亚医生(Amesh
Adalja)也同意这一点。他认为,防疫最重要的就是让民众逐渐学会计算自己可以接受的风险,“但这个过程过去由于威权的防疫措施完全停滞了”,他通过邮件告诉美国之音。
台湾与香港的经验
香港和台湾都在此前经历了与病毒共存的初期阶段,港台的专家指出,中国可以藉鉴香港和台湾的一些经历。
“香港和台湾刚开始的时候主要就是医疗体系没有办法负荷。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和一些本来就有慢性疾病的人”,台湾长庚大学新兴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医生说。
“刚开始解封以后,势必感染的案例会增加很多”, 她通过电话告诉美国之音,“中国让我们比较忧心的一点是打加强针的人不多。所以说感染的范围会比较广,可能重症比例也会比香港和台湾高一些。”
台湾在今年5月出现大量确诊病例时,曾一度带来了急诊室爆满等问题。BBC此前的报导说,急诊爆满的原因并不是重症过多,而是民众的恐慌带来焦虑情绪,导致很多不需要前往急诊的病患都涌向急诊室。
施信如说,台湾给中国的经验就是做好疫情分流,即决定紧急治疗的处理次序和优先级别,救护运输的次序和优先级,以及病患送达的地点。
台湾总统蔡英文2021年9月30日接受疫苗加强针
“我们看到台湾的数据,每天(死亡)几十个人里面,大概90%是有慢性病的人。那是病毒导致这些慢性病的人死掉呢,还是说在照顾上面比较困难让他们的病情更严重而导致死亡?这个就已经有前车之鉴了,所以说中国在医疗体系上可能要想一下怎么样照顾这些人,减少死亡率”,她说。
她补充说,可以先为医护人员测试抗体,让那些已经拥有奥密克戎抗体的医护人员来对有慢性病的感染群体提供更多的照顾。在她看来,台湾花了大概六个月的时间达到了一个相对的平衡,而更好的分流可以帮助减少医疗资源挤兑。
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家金冬雁在给美国之音的邮件里为中国政府提出了一些建议:“(中国放开)会有大量的病例,而且可能不止一波。教育公众至关重要,给老年人施打疫苗是当务之急。允许mRNA疫苗以及大量买进辉瑞的口服抗病毒药会挽救很多生命。必要时,组织健康的老人在方舱医院进行反向隔离。”
彻底结束清零?
路透社周一报导说,北京政府计划在周三追加10条放宽疫情的措施。随着北京和其他至少16个城市三年来首次开始允许人们不需要提供48小时核酸检测证明就可以搭乘公共交通系统,人们开始讨论中国彻底结束清零的可能性。
然而卫生专家和经济学家们警告说,这一期望可能在短期内难以实现。美联社的报导援引专家的话说,疫苗接种率必须先要提高到一定程度,医院要做好接纳大批感染病例的准备工作。要做到这一步,专家认为,可能需要到2023年中期,甚至是2024年。
芝加哥大学的杨大利说,中国在今年春夏错过了一个好的时机,因此多付出了半年的经济代价。“理想的情况下应该是今年春天的时候,相对来讲做一些前瞻性的实验,可能就做的比较好”,他说。
他解释道,今年四月上海疫情抬头的时候,上海卫生部门的人想做精准防控的一个探索,但是这个探索被非常严格的政策打断了。
“在这种情况下,不但上海探索的经验没有得到,反倒又加强了对动态清零的支持,让动态清零变成了一个政治性的口号。我们讲一个政策,它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方可能是合适的,但有时候在它的有效性已经大幅度减弱的情况下,应该及时调整”,杨大利说,“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这次坚持动态清零的时间可能过长了。”
6
世卫组织:中国新冠病例激增并非取消限制导致
2022年12月15日04:03
美国之音
资料照片:世界卫生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划主任迈克·瑞安与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2020年2月6日参加一场新闻发布会。(路透社照片)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位主任周三(12月14日)表示,早在中国政府决定放弃严格的“新冠清零” 政策之前,中国的COVID-19感染就已经爆炸式增长。他反驳了关于政策的突然逆转导致病例激增的说法。
世卫组织突发卫生事件规划主任迈克·瑞安(Mike Ryan)在发表这番评论时警告说,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需要加强疫苗接种。
他在记者会上说,早在取消封控措施之前,新冠病毒就已经在中国“密集”传播了。
“目前有一种说法,是因为中国取消了防疫限制,突然之间疾病就失控了,”他说。
“这种疾病之前就在密集传播,因为我相信控制措施本身并不能阻止这种疾病的传播。我相信中国从战略上决定这已经不再是最好的选择了。”
他说,中国在控制病毒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是确保足够数量的人群接种疫苗。
中国政府终于允许与病毒共存,这种政策转变一度引来兴奋,但是这种兴奋情绪很快被冲淡了,感染病例的激增让人们越来越担心,中国的人口缺乏“群体免疫力”,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也较低。
在这次记者会的早些时候,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表示,他“希望”自三年前新冠病毒在中国武汉出现以来已造成660多万人死亡的大流行病,在明年某个时候将不再被视为全球紧急事件。
瑞安说:“很难相信但不得不说的是,大流行病已经三年了,仍然还存在重大缺失,”他指出,许多国家已经取消了对追踪病毒至关重要的检测和监测策略。
“我们必须非常地小心,”他说。
(本文依据了路透社的报导。)
7
中国疫情在农历春节恐达高峰,专家吁“就地过年”
2022年12月14日00:04
美国之音 陈筠
中国湖北武汉火车站外的旅客。(2022年12月10日)
台北—
中国上周发布放宽防疫的“新十条”措施后,北京发烧就诊人数暴增16倍。最新一期的《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两个重量级期刊不约而同发出警告,中国可能迎来大规模染疫与死亡浪潮。专家表示,如果中国持续放松防疫措施,预估到明年农历春节将会达到感染高峰,建议中国各级政府倡导“就地过年”,通过NPI(非药物介入措施)调控延后并降低中国疫情高峰的速度。专家还说,中国现阶段最明智的作法就是尽快引进西方mRNA次世代疫苗,将危老族群的疫苗“打好打满”,才不至影响到中国医疗体系或是ICU (加护病房)占床率,对中国会比较有利。
北京朝阳医院发热门诊12月10日爆满的情况。(读者提供)
发烧就诊暴增16倍
中国当局上周发布“新十条”后,意味着中国“清零”政策正在逐渐走向松绑。北京市卫建委副主任李昂周一表示,北京市染疫人数在放宽清零后呈现爆炸性增长,截至12月11日,北京的发热门诊患者达2.2万人次,比一周前高出16倍,120急救电话的呼入量急剧增加,在9日达到高峰,24小时呼入量3.1万次,达到常态时的6倍。
在医疗机构尚未准备充足应对大量染疫患者下,伴随这波“解封”而来的,是中国医院人满为患,很多人在低温中排了几个小时的队等着拿退烧药,但最后被告知已经没有药了。
住在北京从事软件服务业的Lion对美国之音说,北京多家医院这几日出现很多的阳性患者,尤其是医院里的医生还有护士和护工,医疗系统全部瘫痪,医院出现挤兑现象,有些医院的发热门诊也停止收受病人,“连医生都被挤兑出医院了”。
他说,政府现在不鼓励居民到医院去,因为医院已经挤满了人,很多人冒着零下几度的冻寒低温在医院门口排队,有的人穿着棉袄大衣或者直接裹着被子在医院门口排着一、两百米的长龙,包括北京的民航医院、东四的几家医院,还有传染病医院地坛医院全都满了,不接待其他患者。他说,他有邻居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了两个小时都拿不到药,连中药制成的连花清瘟胶囊都没有了。
Lion并表示,政府现在印发很多手册给市民,希望人们按照手册上的指引在家里静养,不要出门。如果家中有人感染的话,感染者被要求单独一室并使用单独的厕所,即使在家里也要戴口罩。
Lion认为,政府现在提出很多的指引是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完整因应全面开放以后的应变措施,导致各个地方都出现混乱,尤其是医院,因为此前医院也没有做过这方面的训练,所以很多医生护士都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搞得都很紧张,“这次破防纯属是被动的”。
科学界示警
科学界两个重量级期刊《自然》和《科学》双双在最新一期的内容中示警,在中国尚未做好应对新冠疫情的准备下,放松限制可能会引发大规模的感染浪潮,使医疗机构不堪重负,并导致大量死亡。
它们都引用了今年七月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 )期刊上的论文,该研究以今年三月的疫苗接种率为基础做出的数学模式预估,中国如果贸然解除清零,可能会在6个月内引发新冠病例海啸,出现1.12亿有症状病例,270万人住进ICU,并导致160万人死亡。ICU床位的高峰需求将达到100万张,是目前中国容量的15.6倍以上。主要原因是80岁以上老人打两剂疫苗的比率只有66%,打第三剂的只有40%。
另一份根据11月28日英国伦敦一家Airfinity医疗风险公司的分析,中国如果现在放宽严格的清零政策,可能会导致1.67亿至2.79亿人感染,130万至210万例死亡,其中大部分是未接种疫苗的老年人。
资料照:美国公司研发的新冠病毒疫苗
引进西方mRNA疫苗
英国GMC(英国医疗管理委员会)注册医师、前剑桥大学附设医院内科医师叶庭瑜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上述预估的上亿感染还是指有症状感染者,如果再加上漏掉的检测黑数以及无症状病例,感染人数恐怕会更多。对一个自然感染人数比较少、且自产疫苗保护力较差的易感族群的中国来说,现阶段最明智的决定就是直接引进西方的mRNA次世代疫苗,并且尽速打在危老族群身上,而不是再打国产灭活疫苗。
叶庭瑜说,因为中国自产的科兴与国药两支疫苗都是灭活疫苗,它对于预防原始武汉株的感染以及德尔塔的死亡与重症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其抗体浓度远低于mRNA疫苗,仅不到mRNA疫苗的1/3,难以抵御奥密克戎变种病毒,自然也对现在染上奥密克戎为主的重症跟死亡的保护力效果大打折扣。
叶庭瑜说:“因为Moderna(莫德纳疫苗)跟Pfizer-BioNTech(辉瑞疫苗),他们已经有Omicron(奥密克戎) BA45再加上原始武汉株的两价疫苗,那其实这个时间点对于中国最好的做法就是赶快引进西方的次世代疫苗,然后打在60岁,尤其是80岁以上的族群,赶快把这群最脆弱的族群打起来,保护起来,让他们降低传播病毒的速度跟能力,这个是它们(中国政府)真的必须要非常seriously consider(严肃考虑)的做法。”
中国湖北汉口火车站里的旅客。(2022年12月10日)
叶庭瑜表示,终结疫情的最好方法就是达到群体免疫,不管是自然感染还是透过疫苗都可以,这也意味着中国要达到一定数量的感染,成为放松疫情管控的一种“必要”。从其他国家的经验可以看到,大概在开放后两个月内的时间就会达到染疫高峰,之后就会开始往下降,比如台湾也约莫在开放两个月的时候飙高到每天10万人左右染疫,然后才下降,大部分国家的曲线都是如此。
农历新年是挑战
他表示,病毒在冬天更容易传播,下个月还将面临有“地表最大规模人口迁徙”之称的“春运”,将有数百万人会返乡跟家人庆祝农历新年,同时有很多无症状感染者潜伏其中,预计染疫人数将会扩大,对中国构成一个很大的挑战,香港就是一个前车之鉴。
拥有740万人口的香港在今年初奥密克戎大爆发时,造成6000多人死亡,其中96%为60岁或以上的人。香港当时也是遇到农历新年,有很多的人口移动与团聚餐会,所以在农历春节过后的二月底,一天之内就新增五万多名确诊案例,单日死亡人数达170多人,死亡比例全世界最高。
叶庭瑜说,如果中国持续开放,预估在农历春节期间将达到疫情高峰,然后一路往下;但是如果过年无法团聚、开始封锁,峰值则会延后1至2个月。他说,对中国而言,峰值延后、倡导“就地过年”以减少人流比较好,因为这样可以让更多老人打完疫苗,并将ICU床位、呼吸器以及药品备齐,比较安全。
北京一家药店空荡荡的货架。(2022年12月13日)
适时调控染疫时机
叶庭瑜说,虽然疫苗无法避免感染,但什么时候要感染却是可以透过一些人为干预手段去做调控。高龄跟高危险族群至少要打完3剂疫苗,甚至在打完第4剂次世代疫苗之后,再接触一点病毒,达到微幅的感染,这样会是伤害比较低的做法。
他说:“这个调控的时间,目前的共识是上次打完疫苗的90天内再去接触病毒,会是一个比较好的做法,拖久了之后,死亡率跟住院重症率会再拉高回去,所以在对的时间接触病毒,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叶庭瑜表示,透过尽快引进mRNA疫苗、将新冠口服药物投送给高危险族群,以及维持一定强度的NPI直到明年春天为止,综合这几个方向去做,应该可以进一步调控中国现在遇到的问题。
他还说,中国现在退烧药大缺货应该只是一个暂时性的情况,反映了人民一下子面对解封的恐慌情绪,其实绝大部分的人即使染疫不吃退烧药也没有关系,因为退烧药只是缓解症状而已。
政治层面的挑战
分析人士说,中国清零政策的松绑,是源自于社会上“白纸运动”的压力,而非来自于科学证据。放宽清零,中国政府除了要面对大规模染疫的挑战外,还要面对来自政治层面的民怨挑战。
亚太政经风险预策家范畴。(取自采访视频)
亚太政经风险预策家范畴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我这里可以断言一句,疫情如果要退场,只能硬着陆,没有软着陆的机会了!”
他表示,中国因为疫苗施打率不高、本土疫苗无效,加上不肯进口西方mRNA疫苗,以致人们身上对于奥密克戎的免疫力很低,一但开放势必造成感染数大增并导致全国医疗系统崩溃,这是可想而知的事,但这也会引发更大的民怨,可能呈现出比“白纸运动”还要翻倍的力道,人民对政府的仇恨值也持续增加。
范畴表示,根据国际上的经验,如果中国当局要采取逐步解封的方式与病毒共存,以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规模来说,比如先解北京封天津,或者倒过来先解天津封北京,如此要达到群体免疫,他估计,少说也要一年,甚至要延续到两年。
范畴说:“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类似今天的白纸革命这一种力道的抗议,又会在全国各地不断地此起彼伏,所以整个疫情从这个角度来看,所引起的民怨是没有软着陆的可能的,不管他(中共)怎么做。”
范畴表示,中国在清零封控了3年之后,不管是同步全部开放还是逐步解封,民众都有怨气,其所累积的仇恨值一定会反映出来,而这个仇恨值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未来一个月到两年之间所要面对的民怨四起的社会状况。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