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2日星期四
多个专家推断中国在2023年有超百万人死于疫情
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多名科学家12月20日认为,中国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或会大爆发,因此宣布全球疫情结束仍是言之过早。外界虽然普遍认为疫情已经放缓,但中国政府日前突然放宽防疫措施后,多个专家推断都预计中国在2023年有超过100万人死于疫情,而且容许病毒在本地传播,或为病毒再次变种制造机会,造成可能更危险的病毒株诞生。
1
世卫:
中国疫情可能大爆发
结束全球紧急状态言之过早
香港01撰文:杨中文
出版:2022-12-21 12:44
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多名科学家12月20日认为,中国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或会大爆发,因此宣布全球疫情结束仍是言之过早。
路透社报道,世卫就疫情紧急状态提供建议的荷兰病毒学家科普曼斯(Marion Koopmans)表示,世界上非常重要的部分正面对第二波疫情,因此如何称之为后疫情时代。
她指出,全球处于不同阶段的疫情,但认为中国可能出现的新一波疫情或难以预料。
科普曼斯及其他世卫顾问委员会成员原定在1月底就警戒级别提出建议,再由总干事谭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作最终决定。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12月2日表示,全球在今年的抗疫政策出现失误,为出现更致命的变种病毒创造「完美条件」。
外界虽然普遍认为疫情已经放缓,但中国政府日前突然放宽防疫措施后,多个专家推断都预计中国在2023年有超过100万人死于疫情,而且容许病毒在本地传播,或为病毒再次变种制造机会,造成可能更危险的病毒株诞生。
2
世卫:
防疫措施出现差距 或导致产生新变种病毒
香港01撰文:张子杰
出版:2022-12-03 02:27
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12月2日表示,全球在今年的抗疫政策出现失误,为出现更致命的变种病毒创造「完美条件」。
路透社报道,世卫的数据分析,全球大约90%人口已经因为感染或接种疫苗而对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力,谭德塞认为,现时已经非常接近结束疫情紧急状态阶段,但仍未达到这个目标。
他指出,各国在病毒检测及疫苗接种工作出现偏差,为新变种病毒的出现创造最佳条件,并可能造成严重人命损失。
现时的疫情感染高峰已经过去,惟中国近日的确诊个案有反弹迹象,世卫新冠疫情技术负责人范克尔克霍夫(Maria Van Kerkhove)敦促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政府集中为60岁以上及长期病患等高危人士接种疫苗。
不过世卫紧急情况主任瑞安(Michael Ryan)就对中国放宽防疫措施表示欢迎,他希望北京方面可以推行一致而明确的政策,在控制病毒及维持民众生活、健康及人权之间取得平衡。
3
全球逾300种Omicron亚系
世卫:新冠仍是公卫紧急事件
香港01撰文:洪怡霖
出版:2022-10-20 08:20
世界卫生组织(WHO)10月19日表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仍是全球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尽管近期防疫有所进展,降低警戒层级别仍言之过早。
世卫紧急委员会开会作出全球疫情仍处于最高警戒层级的结论后,世卫秘书长谭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19日在瑞士日内瓦(Geneva)的世卫总部告诉记者,他同意这项建议。
谭德塞表示:「委员会强调,有必要加强监测,并让最危险族群获得更多检测、治疗和疫苗。」
世卫正追踪逾300种Omicron亚系变种病毒株。世卫组织新冠疫情技术负责人范克尔霍夫(Maria Van Kerkhove)提到:「所有Omicron亚系变种病毒株都展现出更强传染力,以及能避开免疫系统的特性。」
4
谭德塞:
结束疫情大流行在望 呼吁各国把握机会
香港01撰文:张子杰
出版:2022-09-15 00:45
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9月14日表示,结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大流行的目标在望,呼吁全球把握这个机会。
谭德塞在每日疫情简报会上称,全球在上周公布的新增个案跌至2020年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认为目前是结束疫情大流行的最佳情况,虽然现时尚未达成目标,不过亦距离不远。
他指出,如果全球现在无法把握今次机会,就可能有面对更多变种病毒株、病殁人数、生活受到阻碍和不稳定的风险。
谭德塞呼吁,如果要结束疫情,各国政府应向长者及医护人员等高危群组完全接种疫苗,并继续检测和病毒排序,同时重新审视防疫政策,利用今次教训作为将来应对新冠肺炎和其他可能引起疫情的病原体,重申各方必须合作抗疫。
根据世卫的最新流行病学报告,截至9月4日的一周,全球一共新增420万宗个案,比对上一周减少12%,但世卫强调,不少国家已经削减病毒检测数目,而且亦可能没有报告较轻微的病例,因此认为有关数字是被低估。
世卫新冠疫情技术负责人范克尔克霍夫(Maria Van Kerkhove)警告,预计新冠病毒的Omicron亚变种或其他病毒株可能在将来不同时候引起新一轮感染,呼吁各国应事先准备充足医疗物资和医护人员。
5
世卫:
防疫措施出现差距 或导致产生新变种病毒
香港01撰文:张子杰
出版:2022-12-03 02:27
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12月2日表示,全球在今年的抗疫政策出现失误,为出现更致命的变种病毒创造「完美条件」。
路透社报道,世卫的数据分析,全球大约90%人口已经因为感染或接种疫苗而对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力,谭德塞认为,现时已经非常接近结束疫情紧急状态阶段,但仍未达到这个目标。
他指出,各国在病毒检测及疫苗接种工作出现偏差,为新变种病毒的出现创造最佳条件,并可能造成严重人命损失。
现时的疫情感染高峰已经过去,惟中国近日的确诊个案有反弹迹象,世卫新冠疫情技术负责人范克尔克霍夫(Maria Van Kerkhove)敦促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政府集中为60岁以上及长期病患等高危人士接种疫苗。
不过世卫紧急情况主任瑞安(Michael Ryan)就对中国放宽防疫措施表示欢迎,他希望北京方面可以推行一致而明确的政策,在控制病毒及维持民众生活、健康及人权之间取得平衡。
6
疫情︱IMF总裁:中国是时候摆脱大规模封锁
香港01撰文:房伊媚
出版:2022-11-29 22:35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11月29日接受美媒访问时称,中国是时候摆脱大规模封锁,并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来对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
格奥尔基耶娃29日接受美联社访问。期间她促请中国重新调整其旨在隔离每一名病人的强硬「清零」方式,因为它对人民和经济造成影响。
她说:「我们看到摆脱大规模封锁、以及采取非常有针对性的限制的重要性,这种限制容许(政府)在不涉及重大经济成本的情况下,遏制新冠病毒的传播。」
她促请中国政府检视新冠疫苗接种政策,以及专注于为「最脆弱人群」接种疫苗。
德国政府提议:
中国应让民众接种新冠复必泰等mRNA疫苗
香港01撰文:欧敬洛
出版:2022-11-29 12:55
中国多地民众不满防疫政策爆发示威,德国政府表示,中国政府应让民众接种西方的mRNA疫苗,以终结目前的状况。
德国政府发言人黑贝施特赖特(Steffen Hebestreit)在11月28日的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德国政府注意到中国国内的抗议活动。他表示,中国应该让民众接种西方辉瑞(Pfizer)/ BioNTech的复必泰及莫德纳(Moderna)疫苗。
黑贝施特赖特表示,这些mRNA的疫苗成功使世界大多数国家解除了几乎所有的新冠疫情限制。他还透露,在早前总理朔尔茨访问中国时,明确提出了这个建议。
朔尔茨(Olaf Scholz)在11月4日访问中国,与总理李克强会面后的记者会上,表示中德同意合作抗击疫情,包括批准在中国的外籍人士接种复必泰疫苗。但这并不包括中国人民,朔尔茨希望能符合条件接种疫苗的范围会尽快扩大。
中国至今坚持使用国产疫苗,由沃森生物研制的mRNA在10月已获印度批准使用,但在中国仍未获得许可。而即使是国产疫苗,中国在老龄人士及弱劫群组的接种比例仍然不高。
7
福奇质疑中国清零政策
未有疫苗及政策配合 着重清零毫无意义
香港01撰文:联合早报
出版:2022-11-29 09:39
美国高级卫生官员对中国的新冠病清零政策提出质疑,认为不通过改进疫苗接种计划来扩大群体免疫力,单单着重清零的防疫政策是毫无意义。
美国首席传染病专家福奇(Anthony Fauci)11月27日接受美国广播公司(ABC)节目访问时说,中国防治冠病疫情的做法非常严厉,且相当苛刻,又表示中国国产冠病疫苗没有莫德纳、辉瑞、琼森等公司研制的疫苗有效。
福奇指出,中国政府在实施封控之际,似乎没有制定良好的为开放做准备方案:「他们进入长期封锁前,似乎未定下目标或想好收场,从公共卫生角度来看是毫无意义的。」
白宫冠病应对协调员杰哈(Ashish Jha)同日表示,中国要通过清零政策来控制冠病疫情是非常困难的。
杰哈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电视节目上表示:「我给他们的建议是,确保所有人尤其是老年人接种疫苗……我认为,这是摆脱冠病的途径。封锁与清零的做法很难维持下去。」
面对持续的严格封控措施不满,近期中国多地出现抗议活动。
本文获《联合早报》授权转载
美国卫生官吁中国全民接种:
封控+清零「难以为继」
香港01撰文:联合早报
出版:2022-11-28 09:05
美国两名高级卫生官员质疑中国的清零政策,称很难单靠一己之力来遏制冠病传播;而且如果不通过改进冠病疫苗以扩大群体免疫力,这种防疫政策是没有意义的。
彭博社报道,美国白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应对协调员贾阿(Ashish Jha)星期天(11月27日)在美国广播公司(ABC)节目中说:「中国要通过清零政策来遏制冠病,是非常、非常困难的。」
「我对他们的建议是,确保每个人,特别是老年人接种冠病疫苗。我认为这才是摆脱冠病的正确途径。封控和清零很难维持下去。」
再过两天就卸任的白宫首席医疗顾问福奇(Anthony Fauci)接受全国广播公司(NBC)访问时也说:「中国的做法非常非常严厉,相当苛刻,没有任何目的或结果地进行长期封锁,这对公共卫生来说是毫无意义的。」
福奇认为中国的冠病疫苗效果,不如莫德纳、辉瑞、琼森等疫苗有效,他也认为中国政府在实施封控时,似乎也没有一个「为开放做准备」的良好策略。
12月24日就82岁的福奇也是美国国家过敏症与传染病研究所(NIAID)所长,12月正式卸下所有公职,包括总统首席医疗顾问职位,结束他长达54年的公务员生涯。
本文获《联合早报》授权转载
是否坚守动态清零?
对抗美国批评不应是中国行动指南
香港01撰文:郑真
出版:2022-11-30 22:00
近来,中国北京上海一些地区出现反抗过度防疫的示威活动,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再次出现对动态清零政策的批评声音。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11月29日接受美联社访问时称,中国是时候摆脱大规模封锁,并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来对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她促请中国重新调整其旨在隔离每一名病人的强硬「清零」方式,因为它对人民和经济造成影响。
白宫在11月28日就中国国内的示威发表正式声明,表达支持中国的和平抗议者。同时也提到:「『清零』不是我们这里追求的政策。正如我们所说,我们认为中国政府将很难通过『清零』战略来抑制新冠病毒。」
图为福奇在华盛顿白宫出席疫情简报会情形,他对清零政策持负面评价。(Reuters)
美国传染病专家福奇(Anthony Fauci)11月27日接受美国广播公司(ABC)节目访问时说:「中国的做法非常非常严厉,相当苛刻,没有任何目的或结果地进行长期封锁,这对公共卫生来说是毫无意义的。」美国白宫冠病响应协调员阿希什·贾(Ashish Jha)11月27日在美国广播公司(ABC)节目中说:「中国要通过清零政策来遏制冠病,是非常、非常困难的。」
法国驻华大使馆11月24日透过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呼吁中共官方真正落实二十条措施政策,取消不必要和过度的限制,以及尽快放弃动态清零政策。
国际社会对动态清零的质疑并非近来才有。今年上半年上海封城时,关于动态清零的质疑达到了一个小高潮。而在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初召开会议表明要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坚决同一切歪曲、怀疑、否定中国防疫方针政策的言行作斗争后,中国各地追求动态清零的防疫路线执行得更加严格。
8名香港大学学生11月29日晚在港大悼念响应悼念11.24新疆乌鲁木齐封控区大火死难者,他们都仿效内地示威者手持白纸抗议,有女生高呼「不要封控要自由」等口号。(苏炜然摄)
目前在疫情形势严峻,各地收紧管控措施之际,民众的讨论和不满被认为是掀起了对动态清零政策的再次大讨论。
11月11日中国官方公布的二十条措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众对封控的焦虑。不过Omicron传播速度非常快,不进行严格的社交限制,病例数量下降几乎是不能实现的。中国新疆乌鲁木齐进行了长达三个多月的封控,才得以初步管控住疫情。中国其他城市是否要通过长达数月静默的形式来管理疫情?这样的代价是否过于巨大,都有待探讨。
封控小区的口头指令来自于当地政府,而由于小区是居民自治单位,封控被称为居民自愿。此举引发内地不少民众强烈不满。北京一些民众自发拆除隔离护栏后小区封锁被迫解除。(Getty)
当清零并非指日可待,病例数降低变得越来越困难时,该怎么办?中国内地一些地方政府不再公开发文指示封控,转以口头的形式指挥小区封控,要求学校和培训机构停课商业门店关门。依靠官威,就能达到静默效果,巧妙规避被上级追责的政治风险,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执行二十条措施和动态清零目标之间并非绝对的促进关系。
不少地方政府对于二十条措施阳奉阴违,二十条措施需要中国中央政府三令五申、重拳整治才能推行的背后,是地方政府防疫无能,还是动态清零的目标已经不切实际?
疫情三年多来,病毒在变异,世界在变化,中国民众的承受能力和心态也在变化。无论如何,中国都到了重新审视防疫政策的时候了。继续坚守政策,就要在回应质疑、赢得各界支持上下更大的功夫,尤其在保障底层民众福祉上有切实动作。
一些声音担忧,动态清零政策已经上升为不可动摇的中国路线,美法等国的反对和批评可能会促使中国为了彰显制度自信和道路正确而固守动态清零。这种担忧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符合事实,从二十条措施的出台来看,中国在积极尝试疫情防控的最佳方式。是否坚守动态清零,最根本的依据是中国国情。相信中国不会以对抗外界的指责为行动指南。
二十大|中国坚持疫情「清零」政策
日经:中国仍在孤独作战
香港01 撰文:欧敬洛
出版:2022-10-13 16:36
中共二十大在即,《人民日报》连续三日刊登署名文章,强调动态清零的重要性。外界预期中国会在二十大的同时,改变方向逐步放宽防疫政策,但北京连日释放信号,示意「清零」政策不会在短期内改变。
这对外界观察人士来说是失望的。中国自新冠疫情开始时,一直采取着严格的清零政策,尽管后来加上了「动态」一词,但本质上未见改变。染疫者需要被隔离,同小区的居民会被禁止外出,并进行大规模的检测。
在疫情初期,这些措施的确奏效,但随着新冠病毒变种,措施逐渐显得其局限性与困难。相对较低致命性,但传染力更强的Omicron很容易从防疫网络中溜走。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截至10月10日,中国大陆共有15404宗本地阳性病例。相比之下,在Omicron成为主流病毒之前,2月28日只有 1,535宗本地病例。
图为3月24日,广西梧州一个小区的居民正进行检测。(AP)
《日本经济新闻》10月12日发表长文,以「中国仍在孤独作战」为题分析现状。中国大陆目前的困境是显而易见的,如中国继续在明年采取严格的防控政策,会让公众不满的情绪增加,企业亦将属找替代市场,对中国经济造成打击。然而,若中国贸易开放,将不可避免出现大规模的感染。
中国弱势社群和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不高,且实验证明中国的疫苗保护力有限,加上疫情以来只有很少人感染了病毒,距离群体免疫还很远。复旦大学 5月曾发表的一项研究预测,如果中国放宽防疫,六个月内将有近160万人死于新冠肺炎。
还有政治因素
日经把政治的因素也加进来,称中国过去三年一直塑造其防疫政策优于欧美,改变清零政策无异于承认错误。分析引述华盛顿一名分新师指出,清零政策的问题一直是在科学和政治方面之间取得平衡:「有时政治优势,有时科学优先。但在改变政策之前,两者必须趋同。」
中国近月一度就应否维持清零政策进行辩论,但声音很快被压制。华泰证券的9月一份报告称,Omicron变种不比流感更危险,很文章快在中国的网上被封锁。总部位于北京的安邦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呼吁中国调整其清零政策,导致社交媒体的账号被封锁了两个月。在互联网上充斥的,均是清零政策挽救性命,是政府的「历史成就」。
香港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教授金冬雁表示,中国两年前在经济增长和疫情控制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但现在的政策并不遵循科学,令人感到荒谬。如果清零政策持续下去,那实际上是在退步。」
「在没有爆发的情况下进行大规模检测是没有意义的,这就像要求没有怀孕的女性每天进行妊娠检测一样。」
图为6月13日,北京一个检测站,居民正在等候检测。(AP)
日经指出,中国大陆终究会被迫开放。如在4月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上的一篇文章,中国首席流行病学家钟南山和合著者关伟杰认为,长期的清零政策是不可持续的,中国需要重新开放,以使社会经济发展正常化并与世界接轨。
只是何时与如何开放是未知数,世界卫生组织在9月时表示疫情看见了终点,当世卫宣布疫情结束时,中国的处境将会更为尴尬。高盛和野村投资银行研究员分别预测,中国不太可能在2023年第二季度之前进行大动作改变政措。传统上党代表大会之后的3月政府将会改组,因此可能会推迟至第二季才决定。
8
不能忘记中国官方和官媒在解封前接连发声说了些什么?
明年春天能回到疫情前吗?
梁万年解读中国为何坚持动态清零
香港01 撰文:林芷莹
出版:2022-10-13 12:33
内地疫情升温,连日的感染数字都维持在过千宗水平,至少5地检出Omicron BF.7(BA.5.2.1.7) 变异株。
10月10日起,人民日报连续三日发表评论文章谈论「抗疫」,新华社、经济日报亦接连发声,提到疫情防控绝不能躺平。
昨晚(12日),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接受央视《新闻1+1》访问时,就解读了为何中国要坚持「动态清零」。
主持人提到,媒体连日发表评论强调信心和耐心,不少人都关心国内是否要打持久战。梁万年表示,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还处在大流行阶段,世卫组织尚未宣布大流行结束,它仍然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卫生公共事件。
他提到,中国外防输入压力逐渐加大,虽然Omicron 各变异株的传播速度加快,隐匿性增强,但其致病率正在下降。不过,Omicron 变种病毒对人群的健康威胁仍然很大,因此应该坚持动态清零。
梁万年接受央视《新闻1+1》访问,解读为何中国要坚持「动态清零」。(影片截图)
梁万年解释,动态清零的核心问题并非病毒的清除,也并非一宗病例都不能发生,而是对于疫情的清零。简单而言,发现一宗疫情就扑灭一宗疫情,禁止出现连续性的小区传播和规模性的反弹。
他指出,目前人类的卫生健康系统的抵抗力,和病毒、疾病之间尚无法做到完全的平衡,所以必须要介入社会公共卫生的干预措施来取得平衡。若不加以严格管控,就会出现大量感染,重症病例乃至死亡病例;一旦感染人数增多,就会产生医疗系统挤兑,最终只会加剧大家的恐惧心理,对社会经济造成大冲击,「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的一个最重要的考虑」。
不少国家已松绑防疫政策。图为巴西里约热内卢,歌迷在摇滚音乐节上欢呼。(新华社)
主持人提到,不少国家已松绑防疫政策,但中国仍坚持动态清零。梁万年指出,绝大部分国家是放松和调整入境政策,将防止医疗机构挤兑、防重症和死亡作为最重要的防线,并非完全躺平和放任不管,同时会根据疫情需要再适度采取相应的社会公共卫生措施。
至于中国的发病率、感染率、重症率、死亡率,在全球来看是最低的国家之一,若没有严格的措施执行,当面对新的Omicron 变异株就会很容易「破防」,一旦「破防」,造成的损失和危害将会是巨大。
5月1日,一名临床试验志愿者在杭州注射Omicron变异株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新华社)
梁万年强调,Omicron 变异株的致死率、重症率下降,但传播速度、病毒隐匿性一直增强,同时对疫苗免疫的逃避能力也在增加,因此它仍然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会导致超额死亡,所以现阶段对疾病的防控手段,包括药物、疫苗尚未完全达到理想状况的情况下,加强防控,对保护生命也是必要。
对于中国会否在明年两会召开后放松疫情防控政策,梁万年则称,从科学上而言是无法明确划定时间,但过去3年的疫情抗击中,国家一直优化和完善防疫策略和措施。他希望接下来能将长者、弱势人群的接种率进一步提升,同时加快药物的研发和生产,令逐步放松防控政策一事变得可行。
二十大前夕官媒接连发声谈抗疫
欲传递什么信息?
香港01撰文:林芷莹
出版:2022-10-12 17:00
在中共二十大召开前夕,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官媒连日发表评论文章谈论「抗疫」。
自10月10日起,人民日报接连发表三篇署名文章,分别为《增强对当前疫情防控政策的信心和耐心》、《「动态清零」可持续而且必须坚持》、《「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
除此之外,10月11日,经济日报刊发了《精准防控疫情不容松懈》一文;新华社同日发表时评《增强定力耐力,疫情防控绝不能「躺平」》。
官媒连日发表评论文章谈「抗疫」,除了是二十大即将召开,更因为国内正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
国庆假期后,全国疫情持续升温,每天的本土感染数字都过千宗,本周一(10日)的本土感染更突破二千宗大关。截至今日(12日),国内已有5地发现Omicron
BF.7变异株。
专家介绍,相比以往的Omicron 变种病毒,BF.7的传播速度快、传染力强、代际间隔更短,极易造成大面积传播。
海口市第十四中学核酸采样点,志愿者在信息采集点维持秩序。(新华社)
值得注意的是,「增强信心」是上述几个媒体共同传递的信号。
10月10日,人民日报在评论文章中写道,「抗击疫情,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奥密克戎变异株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隐匿性高等特点,无症状和轻症感染者较多,导致一些早期的感染者不易被发现,确实给当前疫情防控增加了不少难度和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做不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10月11日,人民日报提到中国当前的疫情防控政策是符合国情、符合科学,「不断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不断优化疫情防控举措;提高防控措施的科学性、精准性、有效性,才能减少对经济发展和群众正常生活的影响」。
同时,中国疫情防控有良好的成本效益比,「动态清零」是综合社会成本最低的抗疫策略,是现阶段国内及时控制疫情的最佳选择。
除了人民日报,新华社都在文章中提到,「第九版防控方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是行之有效的,我国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实现动态清零」。
重庆中心城区开展全员核酸检测。(新华社)
除此之外,官媒再度驳斥「躺平」一说。
10月11日,人民日报指出,Omicron 的传播力远大于流感和此前的新冠病毒毒株,且部分Omicron 变种病毒亚分支的免疫逃逸能力明显增强,对长者及长期病患仍具较大威胁,「如果选择『躺平』,疫情蔓延开来势必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更严重损失,其所带来的公共卫生风险难以估量」。
另外,经济日报写道,「我们要有清醒认识,切不可懈怠放松、『躺平』应对」;新华时评则称,「『躺平』没有出路。目前来看,绝大多数『躺平』国家都付出了巨大代价,感染新冠病毒仍是一些国家人民的主要死因之一」。
同时,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等都提到,要防止简单化、「一刀切」和层层加码,警惕过度防疫。
消费者在海南海口日月广场免税店选购化妆品。(新华社)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一直备受外界关注。今年7月28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提到「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要综合看、系统看、长远看,特别是要从政治上看、算政治账」。
近期官媒的几篇文章,再度重申「疫情防得住,经济才能稳得住」的信息。新华社文章称,多名外国专家表示,新冠后遗症会导致医疗成本增加、劳动力减少,对经济发展将产生负面影响。
人民日报则认为,一旦形成规模性反弹,疫情蔓延势必会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冲击,最终付出的代价会更高,损失会更大,「正是因为坚持动态清零,我们才保证了极低的发病率、死亡率和住院率,以及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
人民日报连续三日发表评论
强调「躺平」不可取 「躺赢」不可能
香港01撰文:林芷莹
出版:2022-10-12 11:00
内地疫情升温,官媒《人民日报》连续第三日发表评论文章,指当前全球疫情仍在高位流行,病毒仍在不断变异,强调「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坚持动态清零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疫情失控造成巨大损失。
评论称,部分长者尚未完成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接种,加上儿童和有禁忌症无法接种疫苗的人群,疫苗接种率尚未形成足以抵抗重症和死亡的屏障。一旦放松疫情防控,势必会在短期内造成大量人群被感染,出现大量重症和死亡病例,造成医疗资源挤兑,让正常的医疗服务需求得不到解决,形成恶性循环。
正因为坚持动态清零,才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实践充分证明,动态清零符合国情、符合科学、有效可行,坚持动态清零实质就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部分长者未完成全程接种,加上儿童和有禁忌症人士无法接种疫苗,国内疫苗接种率尚未形成足以抵抗重症和死亡的屏障。(新华社)
评论又称,「躺平」没有出路,消极防疫后果严重。以日本为例,该国「躺平」后遭遇感染病例激增潮,全国病床使用率居高不下,多地医疗系统严重承压;而美国更是放任新冠病毒传播,导致累计死亡病例数超过103万宗。《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U.S. News & World
Report)报道,目前美国有近2400万成年人患有「长新冠」。
评论称,从科学角度而言,「躺平」增加了新的变异毒株出现的风险。新冠病毒变异和进化存在不确定性,感染病例愈多,新冠病毒变异的机会也就愈多。放松防控将大幅提升病毒变异风险,而新的变异毒株出现后又可能带来新的传播风险和感染威胁。
世界卫生组织早前预计未来仍将出现新的感染潮,各国须保持高度警惕。作为Omicron BA.5变异株衍生的第三代亚型,BF.7正在全球蔓延,国内已有多地检出BF.7。
相对于Omicron BA.4或BA.5,BF.7的传播速度快、传染力强、代际间隔更短,极易造成大面积传播。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疫情的底线。
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一小区内,工作人员为核酸检测居民登记信息。(新华社)
评论指出,一些国家选择「躺平」,采取「与病毒共存」政策,并非不想防控疫情,而是无法防控也没有能力防控。这些国家经过多种尝试后,找不到一种理想的控制新冠疫情策略,干脆选择「躺平」,这恰恰是由于前期未能及时有效控制疫情,已经失去动态清零的机会。一旦感染和死亡人数大幅上升,往往又会收紧防控策略。
相比较而言,由于防控政策得当、措施有力,中国本土疫情状况总体上完全可以做到也能够实现动态清零。
评论称,当前国内外疫情防控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中国一定能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新华社:
抗疫远未到可以歇歇脚、松口气时候
动态清零是最佳选择
香港01 撰文:朱加樟
出版:2022-10-11 15:30
中共二十大召开在即,官媒接连发表文章评论疫情,重申维持动态清零是现阶段的最佳选择。
新华社10日发表的评论文章称,抗疫还远未到可以「歇歇脚」、「松口气」的时候,动态清零是现阶段基于中国当前疫情形势的最佳选择。
评论文章称,当前新冠病毒仍在持续变异,传播力和致病力并未减弱。如果不能坚决果断落实既定的防控政策,不能科学精准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那么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必将会遭受巨大冲击,未来的经济发展和正常生活也将失去稳定保障。
文章称,「躺平」没有出路。目前来看,绝大多数「躺平」国家都付出了巨大代价,感染新冠病毒仍是一些国家人民的主要死因之一。长期新冠症状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多名外国专家表示,新冠后遗症还导致医疗成本增加、劳动力减少,对经济发展将产生负面影响。
文章又称,坚持才能胜利。中国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实现动态清零。
文章称, 面对复杂的疫情形势,关键是要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 抗疫还远未到可以「歇歇脚」、「松口气」的时候。动态清零是现阶段基于中国当前疫情形势的最佳选择,是综合社会成本最低的抗疫策略。
9
新冠疫情三年反思・
一|胜利还是教训?
香港01撰文:泉野
出版:2022-12-09 17:00
从武汉通报首例不明原因肺炎开始算起,世界各国共同经历的这场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经过去整整三年时间。过去一段时间,随着一直以来坚持严格「动态清零」政策的中国迈出「与病毒共存」的实质性一步,舆论纷纷将其作为一个重要节点,进而对过去三年进行回望。
不管是对国家而言还是每个个体而言,过去三年都是难忘的。国家层面,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仅切实考验了各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也让人们第一次褪去意识形态来思考国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人类即便在共同的危难面前,构建真正意义的命运共同体是何其艰难;个体层面,有的人永远离开,很多个家庭因此破碎,逃过一劫的人们在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之下勉强度日,「不确定性」成了人们共同的感受,「活着」亦成了最简单的大众诉求。
过去三年,一定是需要好好总结与反思的。这不只是因为这场疫情造成了重大伤亡,付出巨大经济代价,也因为很多人接下来都将生活在疫情的延长线上,疫情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印象远不是人们看到的这些。最新数据显示,三年疫情已造成超600万人死亡。因疫情导致的各类疾病,也在持续增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在一次演讲中提到,疫情使全球增加了1.6亿抑郁症及焦虑症患者,在中国,近三分之一居家隔离者出现抑郁、焦虑、失眠症状。而且被迫中断的线下教学的各地中小学生、大学生,疫情对他们未来综合能力的影响还有待更长时间的检验。
疫情使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大受影响,产生情绪问题。(hk01)
基于此,不管是已经「与病毒共存」的国家和地区,还是刚在不久前放松管控的中国,持续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都很难说是一场胜利,因为说到底,并不是人类战胜了病毒,而只是病毒的暂时退却。迄今为止,人类真正消灭的传染病只有天花,99.99%病毒都无法被消灭,但它们最后会演化成一种普通疾病,与人类长期共存,新冠病毒一样。所以,为了避免下一次病毒来袭时再次被打的措手不及,今次将其当做一次教训就显得尤为重要。
12月7日,新华社发表题为《在坚持中赢得战略主动——近三年来我国打好疫情防控攻坚战述评》的文章,因该文发表于中国调整防控政策之际,且时间周期又是三年,故被看做带有象征意义。
从内容来看,经历过上海疫情以来的种种风险考验,中国已经降低了对于防疫成绩的调门,早期的「大国战役」、「厉害了我的国」的高亢情绪退场,代之以更加理性、客观的表达,这是值得肯定的,也是疫情三年教给人们的。但文章最后还是未能跳脱出「胜利」的大框架,比如文章写道,「在应对世纪疫情的风浪里,14亿多中国人民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不断提升科学防控之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我们就会取得应对世纪疫情的全面胜利。」
从武汉解封到上海解封,再到今次的防疫政策调整,不管放在哪一个时间节点上,都很难说是一场「胜利」,后续地,即便病毒致病率进一步减弱,人类和平地「与病毒共存」,也不会是一场「胜利」,更谈不上「全面胜利」,这应该是认识这场人类共同遭遇的百年不遇疫情的基本共识,也是人们反思与总结教训进而更好进步的必要前提。因为究竟是「教训」还是「胜利」,看似只是表述的差异,但背后的心态、认识的深度以及可能采取的行动是全然不同的。
中国放松疫情防控政策,被看做是一个关键节点。(新华社)
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三体》中这样写道,「人类真正的道德自觉是不可能的,就像他们不可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要做到这一点,只有藉助于人类之外的力量。」在《三体》中,人类之外的力量来自迥异于人类文明的三体文明,回到现实世界,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亦可作为人类之外的力量,倒逼着我们停下来重新审视自身。这场我们付出巨大代价的危机,虽然看上去要成为过去时,人们也迫不及待告别核酸、健康码、行程卡、大白,但作为人类的我们,不应该轻易错过这一反思的契机,因为未来若干年,我们都将生活在疫情的延长线上,新冠「后遗症」将以另一种形式广泛存在。
二|「吹哨人制度」何以可能?
香港01撰文:泉野
出版:2022-12-13 09:00
北京时间12月12日,中国讯息通信研究院在通信行程卡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公告,12月13日0时起,正式下线「通信行程卡」服务。「通信行程卡」短信、网页、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APP等查询渠道将同步下线。「通信行程卡」又称「行程码」,利用手机大数据,用户可以查询过去7天曾到访过的地区和城市。
在疫情这样的非常态下,为便于更好进行追踪与流调,官方推出了包括「行程码」在内的各种大数据工具,比如健康码、核酸码、场所码等,随着中国放宽防疫政策,「动态清零」走入历史,接下来这些「码」想必也会很快彻底退出人们的生活。当「行程码」下线的消息传来,很多人通过截图等方式记录及告别,因为伴随了人们三年的行程码、健康码等,的确已经成为人们共同记忆的一部分。
微信小程序「通信行程卡」展示。(视觉中国)
除此之外,过去三年人们还有其他共同记忆,比如被称为疫情吹哨人的李文亮医生。武汉疫情早期,李文亮因在微信同学群中提醒大家「华南水果海鲜市场确诊了7例SARS近期尽量不要前往」,而被武汉警方微博「平安武汉」以「散步谣言」为由查处。后来虽然李文亮得以「平反」,但在2月7日,重返医护岗位的李文亮却染疫去世,年仅34岁。
李文亮去世后,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受疫情所困的人们就会去李文亮医生的微博下留言,既悼念李文亮医生,也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当疫情满三年,当中国经过艰难努力终于放宽防疫政策,同样的情形再次发生。
李文亮医生的最后一条微博发表于2020年2月1日,写着「今天核酸检测结果阳性,尘埃落定,终于确诊了」,目前这条微博转发量为30.3万次,评论量100万+,点赞448万次。发表于此前一天的微博,也跟疫情相关,讲述了自己在同学群里发布提醒消息、收到训诫书以及感染的过程,并在最后写道,「在病房里,我也看到很多网友对我的支持和鼓励,我的心情也会轻松一些,谢谢大家的支持。在此我想特别澄清,我没有被吊销执照,请大家放心,我一定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出院!」该条微博转发量32.8万次,评论量27万,点赞量198万次。其余的微博,虽然与疫情无关,也有不少网友留言与转发。
在李文亮医生的最后一条微博下,来自中国各地的网友诉说着自己的心情,或者只是简单道一声「谢谢」。比如来自山西的网友写道,「李医生,疫情三年了,还是没消失,但是现在不管控了,放开了。保佑我们都能平安健康的度过难关。」来自四川的网友写道,「李医生,三年了,也许我们胜利了,也许我们没有胜利,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来自北京的网友写道,「如果你还在,该有多好。」来自内蒙古的网友写道,「三年了,虽然疫情没有结束,但是能从以前的重症变成现在的和感冒一样的轻症,一切都在往好的方面发展。谢谢你李医生第一个吹哨人。」
李文亮医生微博留言。(微博截图)
除表达感谢之外,以李文亮事件为载体,推动吹哨人制度不失为一个共同努力的方向,这也是疫情三年之际需要思考的制度建设。疫情一周年之际,《香港01》记者在武汉实地调研采访,期间在武汉大学采访了秦前红老师,作为法学家,秦前红始终在强调防疫过程中的法治问题。而在提到李文亮医生时,他建议应该建立吹哨人制度,「在中国这么一个超大型国家,尽管我们政府有一套系统触摸社会,去了解或掌握社会状况,但还是不够的,有时可能会失效,还是应该考虑建立吹哨人制度,有一套规范的预警系统,能够在遇到事情时把讯息发出来,然后政府和大众能据此去做一些必要的及时的反应,这有什么不好呢?」
所谓吹哨人制度(也叫「吹哨人法案」),简言之就是知情人士的爆料制度,因知情人往往是内部人,所以能够尽早发现问题,吹响哨声,大幅度降低监管成本。
SARS之后,中国在公共卫生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制定了一套包括事故发生时的应对流程、组织专业人手、资源与装备的后勤补给、相应的行政措施、领导决策、司法支持等在内的防疫机制。同样是在非典之后,中国开始筹建生物安全领域的顶级实验室P4实验室,并最终于2015年1月宣布建成。传染病监控系统也于2004年得以重建,中疾控还建立了一套网络直报系统,「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横向覆盖全国,纵向「到乡镇卫生院的计算器里都可以看到这个网络系统」。
硬件都已经齐备,关键是谁来「吹哨」。在不断完善体制内响应机制的同时,不妨也给予知情者更多空间和权力,在这一点上,国家和个体层面的目标是一致的,也应该成为共同努力的方向。
三|都是地方政府的错?
香港01撰文:泉野
出版:2022-12-20 17:00
日前,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发布「卢沙野大使与法国外交记者协会交流实录」,因该交流实录内容涵盖广泛且不避敏感问题,故很快刷屏。在谈到上月底中国内地爆发的反封控抗议时,卢沙野大使将其归因于「有的中国人被外部势力收买」、「外部势力很快抓住机会进行政治化操弄」、「可以从中清楚地嗅到近些年在发展中国家频繁发生的颜色革命的味道」,且对于外界将此次抗议与八九事件相关联进行了驳斥,「这与1989年的政治风波毫无关系,是有人故意把两者联系起来,你们可以看到他们的企图」。
除了外部势力,卢沙野大使同时提到了地方政府的问题。「遗憾的是,中国地方政府并未完全理解中央政府的意图,地方政府在看到新冠感染数字迅速攀升后感到手足无措,又回到依靠老办法来控制疫情的老路上来,这就让老百姓感到不满。各地的老百姓质问,中央政府是要放松疫情管控,为什么你们还要加码?这是导致街头游行的真正原因。」
而面对记者追问「他们(地方政府)是想挑战中央政府的权威吗?还是说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有分歧?」卢沙野大使则重复了前面的回答,「不存在什么『挑战』,而是一些地方政府没有正确理解中央政策。他们有些思维定势,没能及时准确领会『20条措施』的精神要义」,「一些地方政府不确定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中央政策。以前的政策导向是严格防控,这次中央要求放宽,他们没能第一时间准确理解。」
日前,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发布「卢沙野大使与法国外交记者协会交流实录」引发关注。图为中国驻法国大使卢沙野(左二)等嘉宾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牛年生肖纪念邮票发行仪式上合影。(新华社)
诚然,不管是将「白纸革命」定性为外部势力操弄,还是将防疫乱象归因于地方政府,给出这样的答案,既取决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也与对话人和场景直接相关。换言之,卢沙野大使践行了作为外交人员「不说假话、真话不全说」的基本操守,也连带出了更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在中国现行官僚体制下,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究竟该如何良性互动?毕竟,从早期武汉疫情地方政府的瞒报,但后期各地在防疫问题上的层层加码、一刀切,最终都需要回归到「央地关系」的本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原所长房宁在武汉疫情爆发之后接受《香港01》记者专访时,即提到了疫情早期地方政府做法背后的深层问题。「地方政府和官员在遇到不明公共安全风险的时候,他们的行为特征是什么?根据以往研究和本次观察,地方政府机构和官员面临风险或出现重大事故和危机的时候,他们表现出一种行为倾向,就是倾向于『自己处理』。这次的问题可能就出在这儿。地方政府和官员不是不做事,事实上,湖北、武汉政府特别是卫生管理机关出台很多文件,他们对疫情的反应很快。但另一方面,毋庸讳言地方政府面对危机情况的时候有很多顾虑。没事人一样的如常召开『两会』,管控疫情讯息,比如要求层层审批相关病例的报告就是一个案例。这里面的逻辑,就是『自己解决』。而悲剧在于,以往这么做也许是对的,但这一次可就不一样了!惨烈的新冠肺炎疫情根本就没有办法『自己』处理,终于酿成大祸。」
到了后期,杜绝一刀切、层层加码,反对防疫过程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成为官方语境中的高频词。可一边是中央反复强调和要求的「坚决杜绝」,一边却是各地不断曝出的引发民怨沸腾的层层加码、一刀切问题。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事实上,对各地方政府而言,并非不知道动态清零、精准防疫的要求,但在严厉的问责制和「以结果为目标」之下,实际上却很难做到,所以只能路径依赖式的封城、静默。此外,也不得不承认,中央在一些政策引导上,可能也在变相加剧和「鼓励」地方政府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11月27日在北京的反封控示威抗议。(Getty Images)
一位不愿具名的基层治理研究人员对《香港01》记者表示,实际的政策落实中,会形成一个多重博弈结构,这里面实际涉及到三到四个层级的政府,而且还有其他地方案例的调节影响。对于一个地方政府的一把手来说,既要看中央政策,也要问省里意见,还要看其他市出问题后的结果。所以在落实上,越是层级高的地区,比如直辖市,就越是大胆,因为他们的书记是参加了决策层会议的,有这个底气。而其他县市,为保险起见,都会有一个观望过程。
回看改革开放至今,不同阶段中央地方关系都会暴露出不同层面和程度的问题,其中既有政治逻辑,也有利益逻辑、经济逻辑,并非单向度的原因可以解释。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无疑是央地关系变化的标志性事件,通过分税制改革,中央政府实现了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集权。但任何改革都会有两面性,今次因防疫暴露出来的央地关系问题,并非简单的「都是地方政府的错」可以一概而论,背后有着更为长期的制度性根源。放在疫情三年的大背景下,对于央地关系的追问与反思,尤其不能停留在「都是地方政府的错」这样的表面上。否则,不仅武汉早期的瞒报无法避免,后期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概率也将卷土重来乃至进一步加剧。
10
抗疫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熬过风暴还看北京?
香港01撰文:联合早报
出版:2022-12-16 21:00
如果北京能熬过这场风暴,更多地方将看到有序过渡到后疫情时代、生活秩序复常的希望。
中国放松防疫的节奏出人意料。一个月前,官方出台优化防疫政策的「二十条」措施,外界为之振奋,但谁都不确定中国会多快「换挡」,会不会是进一步、退两步。
11月下旬,多地爆发抗议高压防疫措施的示威;中国高层在11月底松口,表明奥密克戎毒株的致病性减弱,强调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之后的短短两个星期,除了对入境人员的隔离限制,其余防疫措施几乎全面松绑。
城市里的核酸亭一夜间「连根拔起」,无症状和轻症感染者被允许居家康复,各地不再要求跨地区流动的人员提供核酸证明,也不再实施落地检测隔离。星期二(12月13日)零时,疫情下追踪人员流动轨迹的「通信大数据行程卡」也正式走入历史。
新闻室本周的会议上,总部同事提到,有学者形容中国将在三四个月内在全社会建立免疫屏障,而在此期间会承受「休克疗法」。身在中国的同事听后感慨,这个疗法是不是叫「完全躺平」?另一个同事调侃,岂止「躺平」,简直是「扑倒」了。
严防死守的防疫措施放开后,疫情在中国一些城市遍地开花。过去一个星期,北京办公室的同事中,已有半数确诊,这几天北京的马路上和公共场所犹如封城般安静,很多人因为感染都不再出门。看看眼下的情况,回想近三年来的防疫,恍如隔世。
北京是中国放开防疫措施后,出现大规模疫情反扑的城市之一。虽然官方数据并未显示病例激增,但单从身边人感染的比率看,疫情传播的范围和确诊人数,相信远远超过官方通报的数据。北京市的医疗系统这几天承受严峻考验,当地卫生健康委透露,上周日(12月11日)全市发热门诊就诊患者达到2万2000人次,是一周前的16倍。
据经济观察网等报道,退烧、止咳、消炎等药品在北京销售一空,不仅药店缺货,部分医院也面临缺药问题,甚至连感染冠病的医生也买不到药。医院的门诊排起长长的人龙,因为买不到体温计、退烧药,民众只好一窝蜂涌到医院求诊。
黄桃罐头遭内地民众疯抢。(网上图片)
除了各种药物,连黄桃罐头也成了热销品。为什么是黄桃罐头?中国朋友说这是情怀,从小生病就吃黄桃罐头,迎接冠病来袭,总得有点精神寄托;也有网民介绍,「桃」和「逃」同音,代表逃离不幸,眼下买不到退烧药、感冒药,囤点黄桃罐头也算有个心理安慰。
中国已迈开走出「清零」的关键步伐,指挥棒一转,过度防疫变成以出乎意料的节奏奔向「共存」。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免让人有些心惊胆战。中国过去三年为清零消耗了巨大资源,却并未在走向「与病毒共存」上做好充足准备,无论是老年人疫苗接种还是基础医疗系统的建设,都没有建立完善的保护屏障。
悲观者认为,中国的麻烦才刚刚开始。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全球卫生高级研究院黄严忠上周在《纽约时报》发文警告,如果四分之一的中国人口在政府放松警惕后的头六个月内被感染——这一比例与美国和欧洲的奥密克戎疫情一致——中国最终可能会有3.63亿人感染、约62万人死亡,每天有3万2000人住进重症监护室。
不过,中国民众在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时,也表现出令人惊叹的适应能力,让人看到中国从「清零」平稳过渡到「共存」的希望。从「清零」迈向「共存」,民间能否克服恐慌的心理、科学地认识冠病已非三年前武汉暴发疫情时的病毒很关键。中国官媒最近再次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出面,密集发声安抚民心,希望为三年的严防死守画上句号。
从过去一周民间对疫情的反应看,中国社会对冠病的接受度已经不低了,民间甚至还透出一种从容拥抱暴风雨的坚韧。虽然北京民众在抢购医疗物资、到医院门诊外排队,但更多人也在以平常心接受感染病毒、居家康复的现实。网民还乐观地开着冠病的玩笑,称自己是金庸武侠小说里的人物杨过(谐音「阳过」)、杨康(谐音「阳康」);还有人在焦虑,身边人都「阳」了,为何还没轮到自己。
12月14日,北京一个体育馆内设立了临时发烧门诊,巿民轮候入内。(Reuters)
在地域差异、群体差异显著的中国,大城市与其他地区相比,在医疗资源、地方财力、民众公共卫生意识上都更有优势,有更好的条件对抗来势汹汹的疫情。北京的经验不一定能复制到其他地区,在中国迈向「共存」后,冠病会如何发展,各地能否扛过去,目前也还言之过早。但作为首都,北京的经历有风向标意义,如果北京能熬过这场风暴,更多地方将看到有序过渡到后疫情时代、生活秩序复常的希望。
本文获联合早报授权转载。
令人无法想象,魔都上海被看不见的病毒沦陷了。
回复删除It is unimaginable that the magic city of Shanghai has been occupied by an invisible vir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