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2年12月10日星期六

魔都上海封城记(2022年12月11日星期日)

 


20221211日星期日

经历三年疫情的中国下一步怎么走

 

2022年1月23日,在北京市豐台區馬家堡街道西里第二社區核酸檢測點,醫務人員為居民進行核酸採樣。(視覺中國)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根本性改善,大约8亿人摆脱贫困。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中国依旧是个发展中国家,有「6亿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们平均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疫情三年以来,许多家庭和企业都受到冲击,陷入困境。中国需要尽早走出疫情,让经济和社会重现生机,让更多民众过上好日子。邓小平在启动改革开放时,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发展好经济当成最大政治,作为一切政策最本质要求。他曾说过,「不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走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这其实是抓住政治最朴素而又最根本的道理。不论多么美好的政治理念,多么动人的政治口号,多么现代的法律和制度,多么振奋人心的宏大叙事,最终都要回到能否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一最朴素最根本评判标准之上。对于经历三年疫情的中国来说,是时候早日全力拼经济和改善民生了。

 

 


1

 

截至1292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2022-12-10 09:04:21

来源:国家卫健委

 

129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3082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48例(广东10例,福建6例,重庆6例,北京4例,辽宁4例,天津3例,上海3例,四川3例,内蒙古2例,山东2例,浙江1例,湖北1例,云南1例,陕西1例,甘肃1例),含4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内蒙古1例,浙江1例,广东1例,云南1例);本土病例3034(广东1115例,北京924例,重庆240例,海南122例,河南104例,四川100例,福建80例,浙江71例,山东63例,云南39例,辽宁38例,内蒙古35例,黑龙江21例,陕西20例,贵州14例,上海13例,江苏12例,湖北11例,河北4例,山西4例,安徽2例,湖南1例,广西1例),含313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重庆129例,广东122例,浙江17例,福建13例,北京9例,河南5例,山东4例,海南4例,四川3例,安徽2例,陕西2例,黑龙江1例,湖南1例,云南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4681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72例,本土病例4609例(广东2013例,北京498例,四川351例,重庆220例,河南181例,山西171例,新疆158例,浙江132例,内蒙古116例,黑龙江114例,云南110例,山东91例,福建78例,辽宁77例,江苏55例,陕西48例,湖南44例,上海33例,贵州30例,安徽17例,河北16例,湖北14例,广西11例,青海10例,吉林8例,江西3例,海南3例,甘肃3例,天津2例,宁夏2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318439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增加16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494例(无重症病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确诊病例28093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7599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129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41559例(其中重症病例159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313940例,累计死亡病例5235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60734例,现有疑似病例1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4876547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230253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0729例,其中境外输入178例,本土10551(重庆2248例,广东1819例,北京1308例,黑龙江769例,山西643例,陕西452例,山东396例,天津291例,上海259例,江苏237例,湖北235例,云南228例,吉林173例,青海170例,四川158例,河北132例,浙江127例,宁夏124例,辽宁115例,福建106例,海南103例,广西101例,贵州58例,内蒙古57例,安徽56例,甘肃56例,河南51例,江西27例,新疆21例,湖南17例,西藏14例)。

当日解除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35815例,其中境外输入193例,本土35622例(广东6704例,重庆5917例,甘肃2432例,北京2278例,青海1916例,山西1870例,吉林1599例,四川1535例,新疆1238例,河南1141例,湖北973例,广西881例,山东838例,天津783例,辽宁665例,江苏643例,内蒙古514例,宁夏461例,安徽448例,黑龙江414例,云南413例,湖南387例,河北368例,上海313例,陕西232例,贵州188例,江西151例,福建145例,浙江144例,西藏16例,海南11例,兵团4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317例(境外输入4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296639例(境外输入1705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8914325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471619例(出院102052例,死亡10914例),澳门特别行政区878例(出院791例,死亡6例),台湾地区8441828例(出院13742例,死亡14617例)。

 

2

 

「动态清零」走进历史

健康码等工具应尽快从民众日常生活退出

 

香港01

撰文:杭子牙    

出版:2022-12-10 17:30

 

「動態清零」走進歷史   健康碼等工具應儘快從民眾日常生活退出

 

健康码、行程码、核酸码、场所码等各种防控码是中国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大数据管理工具,在内地各个省市有不同的名称,如在北京叫「健康码」,在重庆叫「渝康码」、在上海叫「随申码」等等,虽然未经法定程序横空出世,但在本质上它们仍然是社会大众对国家的权利让渡,在法律上属于临时性授权,允许国家在危机状态下可以通过收集、分析公民讯息进行疫情防控,其使用应严格遵循特定程序与防疫目的需要。

除了中国,这些码在其它国家或地区一般很难建立并作为疫情防控工具有效推行下去,包括在香港,港府推出的「安心出行」也未能在各场所得到彻底实施。

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社会大众在心理与政治文化上根本无法接受,政府缺乏推动实施的决心意志与组织动员能力,科技上多数国家也缺乏相应的大数据与网络应用技术能力支撑等等,所以它们可以说是中国在疫情防控中的一大发明。

也因此,中国政府一直希望能在国际上也推行这套数据管理系统,将之作为中国全球影响力的一部分,向国际社会输出疫情管控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

 

2022年4月25日,北京市朝陽區望京地區的一處核酸檢測點,工作人員在進行核酸檢測的相關準備。(視覺中國)

2022425日,北京市朝阳区望京地区的一处核酸检测点,工作人员在进行核酸检测的相关准备。(视觉中国)

 

在国际疫情防控期间,为搭建「快捷通道」,便利人员有序往来,中方在G20等国际会议上曾提议各国「建立基于核酸检测结果、以国际通行二维码为形式的健康码国际互认机制,希望更多国家参与」,只是因为其它国家要么缺乏相应技术能力支撑,要么因为国际政治角力及国内普遍民意、公民隐私权考虑等,一直到国际疫情防控结束,也未能建立起来。

就中国来说,过去三年,通过使用健康码、行程码、核酸码、场所码等大数据管理工具,各级政府有效进行疫情管控,确实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特别在疫情爆发的前两年,为遏制病毒扩散传播,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作用不容小觑。

但与此同时,有不少地方也滥用这些大数据工具,通过违法赋码或通过滥用弹窗等措施限制人员流动,以达到某些非防疫目的,使得这些原本只能用于防疫的大数据管理工具异化为维稳工具和电子镣铐,造成了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严重损害了政府威信,也严重侵犯了公民合法权益。如河南郑州在今年夏天就以违法赋码方式对付上访人员,限制人员流动,引发舆论哗然。

7月,河南多间村镇银行先后爆雷,几十万存户的近400亿元被骗取,河南当局更利用防疫手段限制银行存户自由出行,将存户的健康码变成「红码」:

 

大批銀行存戶在中國人民銀行鄭州支行外維權。(微博@二月蘭糯糯)

 

大批銀行存戶在中國人民銀行鄭州支行外維權。(微博@二月蘭糯糯)

 

當中不乏小童及傷殘人士,多人手執標語要求銀行歸還存款。(微博@二月蘭糯糯)

 

當中不乏小童及傷殘人士,多人手執標語要求銀行歸還存款。(微博@二月蘭糯糯)

 

當中不乏小童及傷殘人士,多人手執標語要求銀行歸還存款。(微博@二月蘭糯糯)

 

三年来,以政府权威命令为依托,各地防疫部门及商业机构通过健康码等大数据工具在全国范围内采集民众的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电话、出行轨迹、到访场合等讯息,这是当下最完整、最精准的个人讯息数据,涉及到14亿人的隐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些数据一旦流入黑市,或被黑客窃取,或被违法商业交易,将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性后果,对公民个人财产安全、讯息安全及更广泛的国家安全等,都会造成严重威胁。

现在,随着「动态清零」结束,通过流动性管制防疫的方式已经成为历史,健康码等的历史价值已经基本完成,继续使用这些工具收集公民讯息的合法条件已经消失。

 

2022年4月24日,上海市浦東新區北蔡鎮聯勤村村民陸續從隔離點回家。在村口,工作人員逐一為返回的村民登記併發放居家監測須知。(新華社)

2022424日,上海市浦东新区北蔡镇联勤村村民陆续从隔离点回家。在村口,工作人员逐一为返回的村民登记并发放居家监测须知。(新华社)

 

为避免一些地方通过继续滥用这两个管理工具搞层层加码或变相「一刀切」等行为,避免公民讯息被地方政府或商业机构违法收集用于其它非防疫目的,为保护公民讯息与个人隐私权利,国家层面应该尽快出台有关健康码等大数据工具的退出机制,明确要求各地方及所有商业机构限期停用,并从存储工具中删除之前收集的相关讯息。

因为这些大数据工具在限制人身自由、管制人口流动上的「有效性」已经过疫情防控检验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国家层面不出台相关规定,不明确要求各地方与各商业机构限期停用,一些地方或商业机构很可能很难割舍,恐怕会将它们保留下来用于其它非防疫目的,既侵犯公民合法权益,威胁到公民财产与讯息安全,也可能造成其它更广泛、更严重的国家安全与综合性社会影响。

 

3

 

新冠疫情三年反思一|胜利还是教训?

 

香港01

撰文:泉野

出版:2022-12-09 17:00

 

新冠疫情三年反思・一|勝利還是教訓?

 

从武汉通报首例不明原因肺炎开始算起,世界各国共同经历的这场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经过去整整三年时间。过去一段时间,随着一直以来坚持严格「动态清零」政策的中国迈出「与病毒共存」的实质性一步,舆论纷纷将其作为一个重要节点,进而对过去三年进行回望。

不管是对国家而言还是每个个体而言,过去三年都是难忘的。国家层面,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仅切实考验了各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也让人们第一次褪去意识形态来思考国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人类即便在共同的危难面前,构建真正意义的命运共同体是何其艰难;个体层面,有的人永远离开,很多个家庭因此破碎,逃过一劫的人们在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之下勉强度日,「不确定性」成了人们共同的感受,「活着」亦成了最简单的大众诉求。

过去三年,一定是需要好好总结与反思的。这不只是因为这场疫情造成了重大伤亡,付出巨大经济代价,也因为很多人接下来都将生活在疫情的延长线上,疫情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印象远不是人们看到的这些。最新数据显示,三年疫情已造成超600万人死亡。因疫情导致的各类疾病,也在持续增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在一次演讲中提到,疫情使全球增加了1.6亿抑郁症及焦虑症患者,在中国,近三分之一居家隔离者出现抑郁、焦虑、失眠症状。而且被迫中断的线下教学的各地中小学生、大学生,疫情对他们未来综合能力的影响还有待更长时间的检验。

 

疫情使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大受影響,產生情緒問題。(hk01)

疫情使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大受影响,产生情绪问题。(hk01

 

基于此,不管是已经「与病毒共存」的国家和地区,还是刚在不久前放松管控的中国,持续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都很难说是一场胜利,因为说到底,并不是人类战胜了病毒,而只是病毒的暂时退却。迄今为止,人类真正消灭的传染病只有天花,99.99%病毒都无法被消灭,但它们最后会演化成一种普通疾病,与人类长期共存,新冠病毒一样。所以,为了避免下一次病毒来袭时再次被打的措手不及,今次将其当做一次教训就显得尤为重要。

127日,新华社发表题为《在坚持中赢得战略主动——近三年来我国打好疫情防控攻坚战述评》的文章,因该文发表于中国调整防控政策之际,且时间周期又是三年,故被看做带有象征意义。

从内容来看,经历过上海疫情以来的种种风险考验,中国已经降低了对于防疫成绩的调门,早期的「大国战役」、「厉害了我的国」的高亢情绪退场,代之以更加理性、客观的表达,这是值得肯定的,也是疫情三年教给人们的。但文章最后还是未能跳脱出「胜利」的大框架,比如文章写道,「在应对世纪疫情的风浪里,14亿多中国人民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不断提升科学防控之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我们就会取得应对世纪疫情的全面胜利。」

 

中國放鬆疫情防控政策,被看做是一個關鍵節點。(新華社)

中国放松疫情防控政策,被看做是一个关键节点。(新华社)

 

从武汉解封到上海解封,再到今次的防疫政策调整,不管放在哪一个时间节点上,都很难说是一场「胜利」,后续地,即便病毒致病率进一步减弱,人类和平地「与病毒共存」,也不会是一场「胜利」,更谈不上「全面胜利」,这应该是认识这场人类共同遭遇的百年不遇疫情的基本共识,也是人们反思与总结教训进而更好进步的必要前提。因为究竟是「教训」还是「胜利」,看似只是表述的差异,但背后的心态、认识的深度以及可能采取的行动是全然不同的。

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三体》中这样写道,「人类真正的道德自觉是不可能的,就像他们不可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要做到这一点,只有藉助于人类之外的力量。」在《三体》中,人类之外的力量来自迥异于人类文明的三体文明,回到现实世界,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亦可作为人类之外的力量,倒逼着我们停下来重新审视自身。这场我们付出巨大代价的危机,虽然看上去要成为过去时,人们也迫不及待告别核酸、健康码、行程卡、大白,但作为人类的我们,不应该轻易错过这一反思的契机,因为未来若干年,我们都将生活在疫情的延长线上,新冠「后遗症」将以另一种形式广泛存在。

 

4

 

中国防疫再调整 

「动态清零」成历史 

接下来需全力做好七件事

 

香港01撰文:杭子牙

出版:2022-12-08 14:16

 

中國防疫再調整  「動態清零」成歷史 接下來需全力做好七件事

 

在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政策混乱与抗议之后,127日,中国终于出台了十条关于放松疫情防控的政策,除少数仍需重点关注的特殊单位,疫情防控基本放开,中国政府坚持了三年的「动态清零」政策正式进入历史。

回顾这三年的经历让人特别感慨,从刚开始疫情在武汉爆发时的恐惧与混乱,到后来中国疫情防控取得令人振奋的伟大胜利,其它国家先后因防控无力陷入疫情泥潭死亡数字不断攀升,再到后来各国纷纷走出疫情,到中国在做最后的坚持后因应病毒与社会情势变化,终于在社会呼声中放开管控最后一个走出疫情,其过程跌宕起伏,令人印象深刻!

 

北京,身穿防護服的衛生工作者準備對居民樓附近的居民進行冠狀病毒檢測。(美聯社照片/安迪黃)

北京,身穿防护服的卫生工作者准备对居民楼附近的居民进行冠状病毒检测。(美联社照片/安迪黄)

 

但是,无论对中国还是世界来说,能走出这一步都是好事,127日可以说是中国三年疫情防控中的里程碑时间!从这一天开始,中国的疫情防控政策算是正式和国际接轨,防护的主导权算从国家转移到家庭和个人。

很多人仍在纠结原本在防疫作战中表现令人叹服的中国,为什么会在最后走到如此被动的地步,但是这样的纠结已经没有意义。纠结于这些也解决不了问题,对中国来说,现在重要的是向前看,扎实做好应对放开后的各项准备,同时尽快恢复社会流动与经济活力,恢复民众信心与市场信心,抓紧时间把经济民生搞上去,把这些年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动态清零」终结后,有七项工作对中国下一步非常重要。

第一是要尽快在社会面消除恐慌情绪,引导社会面对奥密克戎病毒建立正确认识。之前为巩固「动态清零」政策,中国政府及官媒喉舌、防疫专家等各方面对病毒毒性多以片面宣传为主,很多更科学全面的信息被屏蔽,导致很多人对变异病毒的毒性认知还停留在原始毒株和德尔塔毒株阶段,觉得一旦感染就非死即伤,现在应该尽快把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完整介绍给社会,让民众对变异病毒本身,对外面其它国家的真实情况建立全面、科学认知,以消除社会恐慌情绪。

 

上海,身穿防護服的工人幫助一名坐在輪椅上的男子進行檢測。(美聯社照片/陳思)

上海,身穿防护服的工人帮助一名坐在轮椅上的男子进行检测。(美联社照片/陈思)

 

第二是以家庭和个人为主,每个人都要做好日常防护,做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第一责任人。因为变异病毒的高传染性,民众必须认清的一个现实是,不管国家或个人采取什么样的防控措施,在未来一段时间,每个人都有可能会感染一次,然后通过自然免疫的方式才能建立起社会免疫屏障,所以民众要有心理与家庭常用医疗物资准备,政府也应该做好社会心理疏导。

第三是要加强对脆弱人群的防护与重症收治工作,努力把因感染造成的重症率与死亡率降到最低。这次中国政府发布的十条措施提出要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底纹」和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的作用,摸清辖区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慢阻肺、糖尿病、慢性肾病、肿瘤、免疫功能缺陷等疾病的老年人及其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推进实施分级分类管理。这项工作很重要,应该抓紧实施。

第四,医院是关键,是接下来中国防疫最大的考验。中国医疗资源相对匮乏,而且分布不平衡,接下来主要有两个方面需要全力应对,一是要确保医院运转不崩溃,不出现挤兑事件,二是要防止医院内医护人员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面积感染。医院是用来做兜底保障的,这个底线安全一定要编织好。事实上,这项工作现在才开始做已经晚了,在更早之前就应该把投入到全员防控的资源转移到这方面,现在更要抓紧时间落实推行下去。

第五是一般人若非必要,在未来一段事件要尽量少去医院。根据国内外的普遍经验,到医院多数人其实也用不着特殊治疗,和居家治疗的方法差不多,所以若非病情严重,应尽量避免去医院,以免造成医疗资源挤兑,把有限的医疗资源让给更需要的人。

 

江蘇蘇州工業園區開展全員核酸檢測。(視覺中國)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视觉中国)

 

第六是各地方要尽快消除政策落差,不能再给社会流动制造人为阻力,包括在疫情期间出台的各项对外交流管制措施,如出入境限制等,也应尽快调整放开。内地和香港之间的自由通关措施也应尽快推进落地。

第七是要赶紧恢复经济与社会活力,恢复市场信心,各地方不能再以当地或某些行业有所谓「特殊性」等为理由搞层层加码。疫情三年,中国各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中小微企业、餐饮、旅游、交通、服务业等已经耗不起了,很多家庭个人的积蓄已经见底了,如果不能给他们尽快松绑,让大家从市场上吸到氧气,有些可能就熬不过这个冬天了。现在距离中国农历春节还有一个多月时间,包括中央政府在内,各地应充分利用好这段时间,尽快出台刺激政策,让市场热起来,让社会信心尽快恢复起来。

 

5

 

中国防疫之变:一场自上而下的认知革命

 

香港01

撰文:泉野

出版:2022-12-05 17:00

 

中國防疫之變:一場自上而下的認知革命

 

进入12月,中国严守了三年的防疫政策开始出现切实变化,系列变化之中,既有来自高层的,也有来自学界和医学界的,更有来自基层的。

先说高层之变。据路透社引述欧盟官员称,「我们从(习近平)主席那里得到的响应,解释为什么会有抗议活动。因为在经历了三年的新冠疫情后,人们感到沮丧,主要是学生或青少年。」「习主席说,现在中国新冠病毒主要是奥密克戎。之前的德尔塔变异株较致命,而奥密克戎致命性较低,这为放开管控打开了道路……我们已经在某些地区看到了这种情况。」这意味着,中国进一步放开疫情管控已是大势所趋,是为最高层的共识。

此外,各方都有关注到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接连两天主持召开的疫情防控座谈会。继1130日听取有关方面专家对优化完善疫情防控措施的意见建议后,121日,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继续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座谈会,听取防控工作一线代表对优化完善防控措施的意见建议。

 

2020年12月3日,孫春蘭在中國疾控中心調研。(新華社)

2020123日,孙春兰在中国疾控中心调研。(新华社)

 

这是疫情发生以来,孙春兰首次专门就优化完善防控措施召开座谈会,且出席座谈会的专家涵盖广泛,既有医学领域的,比如张伯礼、梁万年,也有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代表,包括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原所长、原党委书记、研究员房宁。还有来自区县和小区的代表,包括北京市朝阳区委书记文献,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街道今日家园小区书记薛军晖。其他还有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副司长安宝军,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徐海明等。

孙春兰在121日的座谈会上明确表示,「经过近三年的抗疫,我国医疗卫生和疾控体系经受住了考验,拥有有效的诊疗技术和药物特别是中药,全人群疫苗完全接种率超过90%,群众的健康意识和素养明显提升,加上奥密克戎病毒致病力在减弱,为进一步优化完善防控措施创造了条件。」

再看学界和医学界之变。随着形势之变,原本沉寂的学界和医学界开始发出集体倡议和论辩。123日,6名经济学家联名发文,提出关于放开经济活动的建议,联名人包括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副院长黄益平、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梁建章、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以及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任泽平。

文章在肯定疫情初期防疫成效的基础上,摆明当前中国经济和各行业面对的困难——尤其小微企业和普通民众面临较大困境,大量线下业务为主的小微企业面临生存困境,裁员潮席卷各个行业。故此,文章呼吁应把放开经济活动放在优先位置,放开公共交通、写字楼、餐馆、酒店、物流、商场等场所的经济活动。「我国经济潜力大,韧性强;科学防疫,让社会经济生活回归正轨,将极大的提振各方信心。信心比黄金重要,如果措施得力,我国经济将重新步入复苏轨道、引领全球经济增长。」文章最后这样写道。

 

12月3日,內地六名經濟學家聯名發文,呼籲中國放開社會經濟活動。(公眾號截圖)

123日,内地六名经济学家联名发文,呼吁中国放开社会经济活动。(公众号截图)

 

在经济学家联名发文之前,香港病毒学家金冬雁和「饶毅科学」的论辩引发关注。1129日,一篇题为《香港病毒学家:奥密克戎并不可怕,有人在误导公众》在社交媒体热传,在金冬雁看来,奥密克戎实际上是为了适应人体有抵抗力的环境而产生的,新冠病毒病就是一个自限性、自愈性的疾病。「从冠状病毒在人类中传播的历史来看,从来就没有过病毒在人与人之间长期传播后毒性急剧增加的情况。鼓吹这一套的这些人,有一些是公卫的学者,他们对于这个病毒不了解,根本就是跨界,所以说致病性会大大增加等猜测,其实是拿来恐吓公众。」

123日,公众号「饶毅科学」发表题为《商榷:香港大学金冬雁教授的说法与新冠病毒的事实》,作者署名「事实陈述」,对金冬雁观点进行逐条反驳,文章开头直言,「我们反对部分人不懂装懂,或者打着科普的旗号、利用春秋笔法隐瞒或者选择性采信部分科学事实与数据,过度渲染或者过度轻视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体的严重性,意图在公众中建立错误认知来达到影响公共卫生政策的目的。作为生命科学一线的研究者,我们并不妄谈什么是真正有利于广大群众的政策,而仅仅就部分流传观点中在科学上的不准确之处与金冬雁教授商榷。」紧接着,金冬雁反驳了「饶毅科学」,题目为《病毒学家金冬雁:简答饶议科学就奥密克戎相关问题对我的商榷》。不管孰是孰非,有这样的专业辩论,无疑是一件好事。

 

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教授、病毒學專家金冬雁。(網上圖片)

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专家金冬雁。(网上图片)

 

最后再看基层之变。乌鲁木齐大火之后,不少地方的小区和高校开始转变原来的静观其变的态度,转而开始以更加积极的做法推动防疫政策的调整,其中尤其以北京各个小区和清华大学的行动引发关注。小区层面,北京业主通过合情合理合法的方式,与居委会和物业对话,要求解封低风险的小区,该行动很快取得实效,并成为一次全民普法的契机,因为经过此轮行动,很多人才意识到居委会作为非行政单位并无任何权限随意封禁小区,透过现象看,疫情之下权力被放大的居委会面临着如何回归其本位的紧迫问题。

《香港01》记者在与居委会对话中也了解到,居委会并非不知道国务院的九不准、20条措施,但基于「以结果为目标」的防疫思路,只能不断将压力向下传导,比如通过渲染「一旦放开会死亡多少人」、「有没有想过老人、小孩」,来要求民众继续配合小区层层加码的防疫政策。但民众层面已经不满足于这样的假设和抽象说辞,更愿意将问题具体化,比如追问居委会采取限制性流动有何凭证,小区工作人员口中的「领导」究竟是谁等等。

一位不愿透明姓名的基层治理研究者对《香港01》表示,居委会虽然是非行政单位,但其所言所行背后其实是有「影子政府」的,街道和区县政府其实是默许了这样的行为。至于疫情之下被放大的基层自治组织的权力,在疫情之后能否回归本位,该受访者坦言并不乐观。

至于清华大学所代表的高校之变,是以乌鲁木齐大火之后一些高校的抗议作为背景的,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往往更引人关注。所以当清华大学出现抗议活动,校方为化解矛盾,允诺1128日召开座谈会。从座谈会讨论的议题来看,无疑是比停留在口号层面的抗议更富有积极意义的,因为学生所提问题超过了学生群体这个共同体本身,延伸到了更广泛的问题,比如如何保证校内社工的身心健康、清华大学是否有必要面向社会组织科普系列讲话、清华大学相关医学专家是否有积极为新阶段防疫政策建言献策等。这些问题,显然不只关涉清华大学自身,也是当下社会层面极为关注的。

 

隨著防疫進入新階段,基層防疫手法備受爭議。圖為北京一名社區志願者坐在健康碼旁邊。(Getty Images)

随着防疫进入新阶段,基层防疫手法备受争议。图为北京一名小区志愿者坐在健康码旁边。(Getty Images

 

中国防疫政策会如何变化,随着自上而下的认知之变,目前大的方向是确定的,但从一个状态转入另一种新常态,过程中势必面临很多不确定性,也会产生新的问题与矛盾,如何持续推动改革开放,如何提振人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如何最大限度保护老弱群体,如何凝聚社会共识,考验才刚刚开始。

            

6

 

发展好经济是最大政治 中国防疫是时候调整策略了

 

香港01撰文:邓峰

出版:2022-11-30 11:48

 

發展好經濟是最大政治 中國防疫是時候調整策略了

 

近日,因为乌鲁木齐住宅楼火灾事故的刺激,中国内地民众对于层层加码、一刀切的不满情绪达到一个高潮,不少人选择用法律和国务院公布的二十条防疫措施、卫健委的「九不准」来反对所在地区的不合理封控。这说明相当比例的民众对于过度防疫的抵触情绪已经接近临界点,他们的情绪亟待安抚,他们的诉求亟待响应。

对于中国内地来说,政策调整的时间窗口正在缩短,为了能早日平稳走出疫情,至少以下四件事变得愈发紧迫和关键。

 

2022年4月25日,北京市朝陽區一處核酸檢測點,工作人員在進行核酸檢測的相關準備。(視覺中國)

2022425日,北京市朝阳区一处核酸检测点,工作人员在进行核酸检测的相关准备。(视觉中国)

 

第一,将科学精准防疫落到实处,向过度防疫说不,尽力减少层层加码、一刀切。绝多数中国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集体主义精神或者说群体意识,通常都会配合政府的要求。三年前中国之所以能在新冠病毒毒性最严重时成功清零,创造世界罕见的低死亡率,便与民众的配合密不可分。但在疫情的轮番冲击下,在许多人的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后,民众的耐心是有限的。

再加上新冠病毒危害性持续降低但传播力增强,中国防疫的成本越来越高,副作用日益凸显,且疫情反弹频率越来越高,相当比例的民众希望防疫政策不断与时俱进,尽可能保障正常生活和经济发展。最近国务院公布的二十条防疫措施正是因为在相当程度上回应了民众的关切,才在发布之初获得比较积极的反馈。

 

2021年6月2日上午,廣州荔灣區中南街海中北路,志願者們推着推車準備將物資派發到居民手中。(人民視覺)

202162日上午,广州荔湾区中南街海中北路,志愿者们推着推车准备将物资派发到居民手中。(人民视觉)

 

这本来是一种进步,是当下中国社会应该继续努力和凝聚共识的方向。然而由于最近疫情在全国多地的反弹(哪怕重症率极低),不少地方纷纷收紧防疫措施,层层加码和一刀切在许多小区和单位再度上演。这让许多人对防疫政策的走向感到困惑。乌鲁木齐住宅楼火灾事故的发生,让许多民众在第一时间想起近年来不少地方过度防疫酿成的次生问题或生命悲剧,进而点燃许多人积压许久的抵触情绪。当务之急,中国只有制止层层加码、一刀切,向过度防疫说不,把国务院二十条防疫措施倡导的科学精准防疫落到实处,不走回头路,才能安抚人心,缓和矛盾。

关于这点,《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在《近日敏感事件发生后,我们要防堵外因,治理改善内因》一文中认为,「内因是变量,这种变量更有可能决定事情在什么时候浮上水面,传播速度能有多快等等」,「绝大部分老百姓意见最大的就是防控层层加码,随着这个问题的加速改善,公众的情绪会迅速缓和下来」。这个说法是有道理,防疫要尊重科学,要有人性,要与人民正常生活、经济发展达成平衡,不能扭曲为防疫至上,不能让一些地方的过度防疫侵蚀民众的信心和耐心。

 

2022年4月18日,上海市,社區市民接受新冠核酸檢測。(視覺中國)

2022418日,上海市,小区市民接受新冠核酸检测。(视觉中国)

 

第二,拿出真金白银,给那些被疫情冲击的困难群体提供救济,重点是准许还贷延期和发放生活费。这一点非常重要和紧迫,不能再迟缓和犹豫了。中国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很多人生活拮据,他们上有老下有小,每天拼命工作才能维持家庭日常所需。一旦疫情来袭,他们被封控,连基本生活可能都面临问题。为何近年来反对层层加码和一刀切的人越来越多?其中相当多的人并非反对防疫,而是为了生存。疫情不至于夺去他们的生命,但「手停口停」可以把他们逼入绝境。

从网上讯息可知,许多不满于过度防疫的民众都会一再谈起,他们的收入下降了,他们的店铺倒闭了,他们对于生活的希望倒塌了。他们会抱怨防疫人员有工资和福利,旱涝保收,而自己却整日为生存发愁。有人在网上甚至说,如果可以让他们的还贷延期,可以给他们发生活费,哪怕封控一年他们都没意见。世间不只是身体的疾病才是疾病,穷同样可能会成为一种病。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许多时候,经济问题都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的深层因素。持续三年的疫情,持续不断的封控、静默,让许多并不宽裕的家庭或个体户难以支撑。给他们提供真金白银的救济,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既关乎防疫的公信力,更是政府的责任。

第三,珍惜所剩不多的宝贵时间窗口,为早日走出疫情加速准备,转变防疫策略。新冠病毒对于未接种疫苗的老人或有基础疾病患者仍然具有威胁,而这样的人为数不少。在讯息不对称下,仍有许多人谈新冠病毒色变,担心老人和孩子,害怕出现长期的后遗症。他们主要集中于一些小城市和农村地区,但也存在于大城市中。若不能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一旦疫情来袭,势必容易造成群体恐慌和医疗挤兑。最近发生的富士康事件和石家庄民众抢购莲花清瘟,都是非常现实的经验教训。

 

10月30日,鄭州富士康港區內的返鄉員工。(紅星新聞)

1030日,郑州富士康港区内的返乡员工。(红星新闻)

 

对于当下中国而言,需要多让科学和数据说话,多去鼓励那些在民众心中有声望的专家发声,引导民众走出对新冠病毒的恐惧。除此之外,国务院二十条防疫措施所提及的提高疫苗加强免疫接种覆盖率(特别是老年人群)、加快新冠肺炎治疗相关药物储备、制定分级分类诊疗方案、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症床位准备、制定健康安全保障方案(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患者、孕产妇、血液透析患者等群体),需要加速进行,以便于中国能与弱者共存,为早日平稳走出疫情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112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关于印发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的通知》,便是一个转变防疫工作重点的积极信号。

今天中国防疫形势早已不同于三年前,是时候转变防疫策略。三年前病毒危害性最严重但传播力相对有限,人类社会缺乏疫苗和药物的科学手段,中国以武汉封城的果断措施有效遏制疫情,并成为当年唯一保持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随着病毒危害性持续降低但传播力增强,以及疫苗的普及和特效药的出现,过去的防疫策略正遭受越来越大的挑战。在此情况下,转变防疫策略,将重心渐渐转向提升疫苗接种率(重点是老人),将宝贵医疗资源预留给最需要的弱势群体,区分疫情下较安全人群和较危险人群,因地因人制宜,制定不同的防疫措施,甚至考虑让一些条件适合的城市先行探索、试点,以积累走出疫情的经验,正变得日益紧迫。

 

2022年1月23日,在北京市豐台區馬家堡街道西里第二社區核酸檢測點,醫務人員為居民進行核酸採樣。(視覺中國)

2022123日,在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街道西里第二小区核酸检测点,医务人员为居民进行核酸采样。(视觉中国)

 

第四,全力拼经济,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才是王道。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根本性改善,大约8亿人摆脱贫困。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中国依旧是个发展中国家,有「6亿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们平均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疫情三年以来,许多家庭和企业都受到冲击,陷入困境。中国需要尽早走出疫情,让经济和社会重现生机,让更多民众过上好日子。

邓小平在启动改革开放时,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发展好经济当成最大政治,作为一切政策最本质要求。他曾说过,「不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走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这其实是抓住政治最朴素而又最根本的道理。不论多么美好的政治理念,多么动人的政治口号,多么现代的法律和制度,多么振奋人心的宏大叙事,最终都要回到能否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一最朴素最根本评判标准之上。对于经历三年疫情的中国来说,是时候早日全力拼经济和改善民生了。

 

7

 

中国地方城市放松严厉封控防疫

当局面临自相矛盾的困境

 

2022124

美国之音

 

1223日西安封城后的街景。

 

在中国多个主要城市及近百所高校上个周末爆发大规模反封控抗议后,包括偏远的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在内的更多的城市星期天(114)宣布放松新冠病毒疫情限制措施,力争让动态清零政策更精准地实施,而不是动辄对民生造成全面冲击。

近期抗议严厉封控的示威最先爆发的乌鲁木齐,从周一起将重开商场、市场、餐馆和其他场所,结束三个多月来的严厉封城。

在北京的亮马桥地区和上海乌鲁木齐路,这个周末有大批警察戒备,没有任何抗议活动的迹象。一周前,这两个地区的抗议活动最为活跃。

乌鲁木齐市一栋居民楼1124日发生的一场的大火,由于封控下居民房门及楼门被锁住,造成人员无法逃生,而消防车因小区封控无法及时灭火,甚至无法靠近,造成官方所称的至少十人死亡。网民及外界传言说死亡人数至少340人。不过,官方对许多事实都予以否认。

这次失火惨案触发了乌鲁木齐和其他20多个城市爆发反严厉封控的抗议活动,形成了自习近平2012年上台以来前所未有的公民不服从运动。

自上周抗议活动后,中国多个城市都宣布放松封城、检测要求和隔离规定等。

路透社周日报导说,中国主管疫情的副总理孙春兰上周表示,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减弱,将优化防控措施。这显然是官方目前在改变对疫情的态度。

报导表示,消息人士告诉路透社说,官方将宣布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放松检测要求,允许阳性及密切接触者在某些条件下居家隔离。

上海市当局周日宣布,从周一起,市民不需要出示检测阴性就可以乘坐公共交通或出入公园。

广西首府南宁周日早些时候宣布取消乘坐地铁所需要的检测阴性要求。

周六,北京当局表示购买发烧、咳嗽和喉咙痛的药物不再需要登记。此前,当局实施这一限制是因为相信许多人服用这些药来掩盖新冠病毒感染。

北京一些区县最近宣布检测阳性的人可以居家隔离。不过,其他一些方面的不协调性令民众感到恼怒,包括尽管许多大规模检测中心被关闭,但是许多场所仍然需要24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这意味着民众进行检测会变得更加困难,排队会更长。

一位网友抱怨说,他们是愚蠢还是卑鄙?,在取消核酸检测码之前,不应当关闭检测站。

成为中共领导人习近平政治治理标杆的清零防疫封控,对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造成破坏性影响,也严重影响了全球供应链。中共当局争辩说,就差封锁边境的清零防疫政策对于拯救生命和防止医疗系统崩溃是必要的。

尽管对严厉的封控有所放松,但是许多专家表示,至少到明年3月人大政协两会前,当局不可能开始有重大的重新开放的动作,尤其是当局需要加快疫苗接种,特别是在广大的老年人口中。

美国高盛投行周日在一个研究报告中表示,尽管最近有一些新冠病毒疫情封控的地方性变化,但是还不能将这些变化解释成是中国在放弃清零的防疫政策。

另据纽约时报报导,中国政府近年为了证明大规模的全员检测、隔离及监控其十多亿的人口的正当性,动用其宣传工具宣扬新冠病毒的可怕。随着当局不得不开始改变针对疫情的处理方式,当局又面临在民众中消除这些恐惧的任务。

直到上周,政府官员和官控媒体仍在强调有关疫情的最不幸的医疗消息。他们宣扬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疫情的高死亡率,以及多少个月的呼吸系统问题、认知障碍和其他后遗症。

报导表示,专家说,中国面临针对疫情响应的挑战性时刻,其中一个主要原因的针对病毒的混乱性信息。而且,当局也未能采取行之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例如积极推动疫苗接种,令大批老年人面临风险。

 

8

 

中国放宽防疫措施 香港专家忧心疫情恐海啸式爆发

 

台视新闻网    

2022129日 周五 上午1:47

 

中国大陆近日陆续放宽防疫措施,包括停止大规模核酸检测、解除查验健康码和核酸证明、允许感染者居家隔离等。不过,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对此表达忧虑,恐怕小区疫情出现海啸式爆发的机会很大。

根据香港01报导,金冬雁9日在节目中表示,中国大陆一下子放宽防疫措施,恰逢冬季,「不是准备得很好」,恐怕会如同香港今年2-4月疫情海啸式爆发的机会很大,因此需要很小心。

金冬雁指出,中国大陆疫情一旦海啸式爆发,不一定能够像香港一样能在两个月内结束,必须厘清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是否防范长者感染、重症?其中需要建立几道防线才能做得好,来达到这个目标。金冬雁也担心,解除核酸证明即能进入医院,可能导致医疗机构发生院内感染,导致门诊连带受到波及。

9

 

清零没了大白变相失业传也上街示威

 

法广 作者:小山   

发表时间:10/12/2022 - 11:10

 

中国国务院7日进一步放宽防疫政策,并公布10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为重点,也不再提动态清零,同时部分公共场也不需出示病毒核酸阴性检测证明,然近日社群平台传出数段影片,许多中国防疫人员大白失业后纷纷上街抗议,要求当局给付拖欠他们的薪水,消息曝光后引起外界讨论与留言。

据自由时报引述消息报导称,中国政府为平息白纸革命运动,于7日宣布放宽防控措施,包括轻症、无症状确诊者可以选择居家隔离,缩小核酸范围并减少筛测频率、具备居隔条件的无症状感染和轻症确诊者,可自行选择在家隔离或集中隔离等多项措施。

自由亚洲电台推特稍早消息,虽然中国大部分民众这2天从防疫松绑措施中得到解脱,然而唯独依靠防疫吃饭的防疫人员大白却开始感到苦恼,据传中国各地相继出现大白讨薪的抗议活动,推特PO文特别指出上万亿的防疫产业如就此结束,推测有超过1千万人会失业。

从公开画面可见,一群疑似被解雇的大白们,一起拿着白布条,上面斗大标语写着武汉干麦医学检验所,拖欠工资,法理难容!我们只要我们的血汗钱!下方还补充一句我们冒着生命危险为长丰街道做核酸,请长丰街道为我们做主;后面影像片段则还有河北唐山数十名大白纷纷上街,举着红布条写有要工作,要吃饭,表达失业没拿到薪水的不满。

据该报导称,消息曝光后,引起许多网友表达不同看法,有人说好讽刺啊,当初他们可是有权利加持不可一世的对待民众,现在脸被打得啪啪响,看看你里外不是人啊活该,当政府爪牙的下场纯纯的工具人用完就丢,小丑竟是我自己系列,还有网友狠酸朝廷是不是需要派人把他们给抓了,然后说他们散播谣言,因为他们说冒着生命危险做核酸,而朝廷现在改口风说ormicron不严重,所以他们属于恶意维权啥的,最差也属于散播不实谣言穿了3年孝服,终于哭了

该报导说,不过也有网友护航看到很多人对大白失业讨薪叫好,我偏不,我站在大白这边谴责政府欺骗了他们,哪有利用完奴才就当废纸一样扔了呢?他们也是为了一份工作,也许很多人还以为光荣的在拯救人民,到了解封,连薪水也不发给他们,这明显就是政府耍赖,毫无人权的做法,我们更应该也要为他们讨薪呼吁起来才对。

 

10

 

法新看白纸抗议下习近平是如何放弃清零的

 

发表时间:08/12/2022 - 13:22

法广 作者:小山

 

法新社今天分析说,直到几周前,"清零"还是中国的常规。但是,规模空前的白纸抗议活动和因清零限制而窒息的经济,迫使习近平做出了改变

 

法新社说,这位领导人曾将清零作为自己的标志,说北京这样做是将"人民和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但是,周三的语气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卫生当局宣布普遍放宽抗病毒限制,称要 "跟上时代的变化"

11月下旬,中国被一波反对清零措施的愤怒示威所震撼,一些人甚至要求习近平下台。

格拉斯哥大学苏格兰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简-达克特(Jane Duckett)说,这些抗议集会"可能让中国领导人感到担心,并促使他们得出结论,不满情绪正在危险地增长"。伦敦大学SOAS中国研究所所长Steve Tsang说,因此,随后的放松清零限制是对"不断变化的形势的回应,这种形势开始看起来是对习近平和(共产党)权威的挑战,这就是为什么当局反应如此迅速和强烈。"

但对中国当局来说,丢脸是不可能的。据驻上海的政治分析家丹-麦克林告诉法新社,"中国执政党现在正试图抓住公众舆论的这种转变,从而加强共产党在民众眼中的合法性。" -麦克林认为,简而言之,习近平希望被视为是在推动新的方向,而不是在对不满情绪的浪潮才做出的反应。因此,尽管感染数字不断上升,但现在预计当局仍然会对新冠病毒发出令人放心的信息。

 法新社说,这种转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的经济健康状况不佳。经济增长和维持居民一定的生活水平是习近平推行的"中国梦"的两大支柱。但是,随着中国今年进入四十年来最缓慢的增长期,这个警钟已经很残酷了。

周三,令人震惊的新数据被公布,显示对外贸易处于2020年初以来的最低水平。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伯特-霍夫曼(Bert Hofman)观察到,清零政策的经济影响已经变得越来越明显。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世卫组织前顾问艾伦-吴说,这种经济崩溃,比抗议活动更重要,可能是促使中国放弃"清零"的主要因素。他说:传统上,中国政府总是非常谨慎......它在做出决定或改变政策时往往很缓慢。当局还感到宽慰的是,在过去四个月中,病例的增加并没有导致住院人数的激增。我认为这让政府,但也让人民对(中国)处理病毒的能力充满信心。

据法新社说,但一夜之间改变清零政策并非没有危险。据丹-麦克林分析说,"对中共来说,当然有一种风险,即公众会将此视为对公众压力的屈服,这可能会鼓励人们在未来进行更多的抗议。"-麦克林也说,然而,我认为中国政府是真正在努力响应公众舆论的变化,许多人将对此表示感谢。

评论称这将取决于中国的卫生系统是否会被预期的病例增加所冲垮。据新加坡的传染病专家梁浩南认为,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将对习近平和共产党的声誉产生重大负面影响。梁浩南指出,这个时机是"政治上的权宜之计",尽管冬季可能不是放松卫生限制的最佳时机。他说:"很明显,从健康角度来看中国正在挑选最糟糕的时间。

据简-达克特说:当局可能计算过,他们可以管理这种政策变化,控制(围绕病毒的)讨论,也可以控制报告的死亡人数。但他警告,但对中共政权来说,这仍然是一个危险的时期。

 


1 条评论:

  1. 令人无法想象,魔都上海被看不见的病毒沦陷了。
    It is unimaginable that the magic city of Shanghai has been occupied by an invisible virus.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