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2年12月22日星期四

魔都上海封城记(2022年12月23日星期五)

 


20221223日星期五

新冠感染如海啸 多位医学大家和名人逝世

 

近一个月来,我国多位医学大家逝世,包括我国重症医学的开拓者陈德昌、著名胸心外科专家李泽坚,我国风湿免疫学的开拓者之一蒋明、著名口腔医学教育家王邦康、著名药剂学家魏树礼、著名医学影像学家李果珍等,他们或是学科的奠基人,或是学科发展的领路人。

127日“新十条”标志性地取消核酸检测,两周来新冠感染如海啸般席卷北京——这里成为国内第一个与大规模感染正面交手的超大“战场”。延续并进一步放大了感染的速度和规模。即便是高据中国医疗资源之最的北京,从急救到发热门诊,从急诊到院感,两周来一直传递着吃紧的信号:一周前感染倒下的一批医护正在快速回到岗位,但医护依旧不足,多家医院发出号召,动员返聘、退休医务人员重回医疗救治一线;外地医护已相继进京支援……而作为全国第一个迎接疫情冲击的超大城市,北京此番能否顺利“过峰”,将为未来陆续卷入疫情高峰的众多城市和广大民众所关注。

 


1

 

北京迎战第一波冲击的两周:

发热、急诊承压,重症高峰将至

 

原创 严雨程 田为 李琳 

八点健闻 2022-12-22 08:02 发表于北京

 

127日“新十条”标志性地取消核酸检测,两周来新冠感染如海啸般席卷北京——这里成为国内第一个与大规模感染正面交手的超大“战场”。

疾控人士透露,可能早在11月初,此轮疫情高峰已奔袭北京。127日防控政策的放开,延续并进一步放大了感染的速度和规模。

即便是高据中国医疗资源之最的北京,从急救到发热门诊,从急诊到院感,两周来一直传递着吃紧的信号:

129日那天,北京市120急救电话遇到了历史最高呼入量——一天3.1万次,是平常的6倍;

三甲医院的发热门诊里,上午排队有500个号;

急诊科医生在阳性发病期间,依然穿梭在深夜的急诊科里,处理那些远比平日危急的患者,“以前来的急诊的患者,还有些轻的,现在来的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和病重的,有的血氧都掉下来了”;

一周前感染倒下的一批医护正在快速回到岗位,但医护依旧不足,多家医院发出号召,动员返聘、退休医务人员重回医疗救治一线;外地医护已相继进京支援……

新防控政策导致短期内难以准确统计感染数据和死亡数据,但有疾控、医院的一线人士判断,此轮感染高峰或许已经过去,体现为全市120呼入量已从峰值滑落,部分医院的发热门诊拥挤程度稍有缓解,民众恐慌情绪亦渐次平息……

感染高峰只是前奏,重症高峰才是下一步真正的考验。就在12月的第三个周末,一批北京呼吸危重症专业的专家聚在一起开会,并达成了共识,认可重症高峰的苗头已经显现并且即将到来,各家医疗机构开始积极准备应对。

1219日,北京市新闻发布会上提到,北京医疗资源正处在“紧平衡”中。经过一段时间来的紧张调度、艰苦工作,群众就医用药需求保障虽整体吃紧,但已出现趋稳向好明显态势。

按照国际经验,超大城市从正面受袭到度过感染高峰,往往需要23个月的时间。此次北京的半月过峰是无经验可参的全新情形。未来会否有新一轮感染高峰?“紧平衡”的弦会绷多久?一切仍有待观察和应对。

而作为全国第一个迎接疫情冲击的超大城市,北京此番能否顺利“过峰”,将为未来陆续卷入疫情高峰的众多城市和广大民众所关注。

 

不乐观的急救体系和发热门诊

 

1219日的北京市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强调,救死扶伤是医疗机构的天职,任何情况下对待患者都不得拒运、不得拒诊、不得拒救。

伴随着海啸般的感染狂潮,在12月的北京,这个要求虽天经地义,但也无比严格和困难。

129日,北京市120急救电话达到历史最高呼入量的3.1万次之后,到1216日,每日接听量虽有所下降,但仍有2.3万次。

北京急救中心数据信息科主任张进军在接受央广网采访时表示,急救人员也受疫情影响,急救车出车能力不比以往。

“只能鞠躬尽瘁,只能咬牙坚持。”困境之下,一位北京急救系统的工作人员向八点健闻欲言又止。

急救运力的紧张,也直接传导到了市民那里。

这周,北京市民张斌(化名)就经历了一次急救车“苦等不来”。

1219日凌晨1点左右,张斌感染阳性后高烧不退,感觉肺部喘不过气来。拨打了120急救后,告知需要排队等待,结果等待近10个小时,120回电说,“由于运力不足,无法派遣救护车。”

在等待急救车的10个小时里,张斌和妻子没敢一直在家里坐等救援,而是自行前往了一家三甲医院的发热门诊。如此折腾了12个小时,在第二天下午,张斌终于在人头攒动的发热门诊里确诊了肺炎,需要吸氧、打点滴。

急救运力不足的压力,也间接引起了养老院的焦虑。最近,北京的一些养老院发现,120救护车的服务时效不再稳定。

一位北京市望京地区的养老院院长向八点健闻回忆,此前拨打120后,救护车会在5分钟之内派出,总的等待时间都不会很久。但最近随着感染冲击的到来,社会面对120的需求暴涨,现在拨打120后常常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有车前来接走老人,“有时也会准时,但现在都说不准了。”

也有老人的确因急救不到而离世。有知情人士告诉八点健闻,北京某家高校一位80岁的老教授,因感染新冠病毒,高烧多日不退,引发脏器衰竭。当日120救护车迟迟未到,抢救时已回天乏术,于近日凌晨230分左右逝世。

八点健闻注意到,由于全城急救需求过载,北京市西城区、海淀区、门头沟区在近日都加开了专线电话,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救助服务。

 

急诊在高位焦灼

 

与急救体系紧密关联的医院急诊科,情况也正在焦灼的高位,几周来未见缓解。

“这两周,急诊已经爆仓了。”北京一家三级医院的医生向八点健闻感叹。

北京一家三甲医院急诊科医生王冠(化名)表示,跟日常相比,最近急诊科的人流量暴涨,能达到过去的2~3倍,尤其是发热咳嗽的病人,以及由于发热和咳嗽、把基础病带起来的老年人。

“不仅人多了,病人的病情也重了。”王冠说,在以往,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处理相对比较简单,“做个检查就可以回家的比较多,1个患者35分钟就解决了。”

而最近两周,急诊科的里就诊的人症状严重,动辄需要吸氧和挂点滴。“现在来的患者基本情况都不太好,有的甚至血氧都掉下来了,一处理要一晚上。”医护需要处理的事情变多、变重,急诊里更忙碌了。

 

1219日晚11点左右,北京某三甲医院急诊科。摄影:严雨程。

 

在朝阳区,另一家三甲医院急诊科的深夜,座位被坐得严严实实,走廊和过道上铺满了折叠床,躺着男女老幼各式各样的病人。

一位头发雪白的老人裹得严严实实,嘴上戴着氧气罩,呼出的水蒸气把氧气罩覆盖上氤氲、白茫茫一片。他垂着头倚坐在一张小小的木头椅子上,氧气罐就近摆放在座位旁边。

北京12月隆冬的深夜里,像他这样的患者还有好几位,大家都一样的虚弱而沉默。

深夜11点多,急诊科墙上的电子屏显示已经叫到了100余号,分诊台负责挂号的医护人员明显有些烦躁,她语速极快地对一个个挂号的患者家属解释,“如果(患者)症状比较稳定的话,现在挂号可能要等6~7个小时才能看上。”

在不少医院的急诊科,弥漫着一种烦闷和焦躁的不稳定感。

感染过的医护人员浑身不适,嗓子也又哑又痛,还是不得不大声呼喊着患者的姓名,叮嘱需要服用的药物和注意事项。本就不够高亢的声音,经过N95口罩、呼吸面屏的双重阻隔,再传到患者的耳朵里,音量再次降低。不少患者年事已高又身体虚弱,经常听不清。“你说什么?”“我听不见!”的反问重复上演。

所有人就这样在急诊这个小小的科室里,呼来喊去,引得更多人心情烦躁。

一位医生发着烧,出着门诊,还不得不自己背着清洁桶打扫诊室。当有人问他时,他无奈地说,“保洁员?这都什么时候了,保洁员也病了,没人给你打扫卫生。”

1219日,在北京市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介绍,当前,北京市疫情快速发展、发烧感染者数量持续高位增加,对全市药品供应保障、医疗救治资源带来的压力持续加大。

北京是放开后迎接新冠疫情冲击的第一个超大城市,但由于已经不再上报无症状感染者数据,感染者自查阳性也不用强制报告,所以目前北京处于大规模感染的哪个阶段,多名流行病学家和公卫人士均向八点健闻表示难以判断。

不过,流行病学专家的共识是,粗略估计,第一波感染高峰可能已经过去了。

八点健闻近日走访发现,目前部分公立医院的发热门诊已不再“紧俏”,相比放开后一到两周看病需要大排长龙的局面已经缓和了不少,居民对于感染后的恐慌情绪也松弛了一些。

一位中疾控人士向八点健闻表示,或许早在11月初,北京疫情就已经面临失控的局面,放开进一步助长了感染的速度和规模。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因为所谓的第一波感染高峰已经过去就放松警惕和防护,感染者仍会持续增加,感染者的实际数量仍会持续处于高位。

 

医护人员持续苦撑

 

多位医护人员告诉八点健闻,这一波北京在放开之前,很多医护人员没有收到任何通知。

急诊科医生王冠告诉八点健闻,医院此前完全不知道要“放开”,也没有做任何预先部署,还一直在严格遵循三天两检等要求,直到“新十条”等规定忽然出台,核酸阴性准入等防控措施被要求不再执行,大家措手不及。

后来在不到一周之间,放开的社会面像是撕开了一道口子,如同海啸一般,巨量的患者涌入急诊、发热门诊,医护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屯。

王冠所在急诊科原有将近200名医护,刨除阳性休息的、外派支持的,现在只剩1/3-1/2人员在一线,“只能不断倒班”。王冠上周也阳了,但他没休息,“那天没人替我的班,我想着自己多注意着点,能多撑一会是一会,虽然这样有点危险”。

就在这周,为了应对人手不足,王冠和同事进行了新医生的面试、招聘。

“医护不够,急诊或者和发热都缺人,医生也倒下了,没办法。”这家三甲医院急诊科已经多年没招人,这次准备招的医生,计划长期使用。

上个礼拜,北京一家三级医院举全院医护之力,支撑急诊和发热门诊。

“急诊的护士原本已经全部阳了一遍,但因为部分人员没休息够、没养好,带病上岗后又出现了病情的加重,所以医院不断增派医护支持急诊和发热门诊,以保证24小时不停诊。”一位内部人士透露说。

情况糟糕的是,由于急诊节奏快、情况偏危重、工作量又繁重,不是所有支持人手的体力都能跟得上。跟不上的,很快容易感染新冠病毒,于是出现了“支持一批就倒下一批”的现状。

这样下去不是长久之计,疫情海啸引发的医疗资源紧张,暂时也还看不到尽头。

有医院采取暂时合并科室、病区的办法“自救”,把病人数、护士数、医生数都较少的科室合并在一起,“坚持住这段时间就好,我们预计到了1月份,医院的护士基本可以做到全部到位”。

还有多家医院号召,轻症或无症状医护带病上岗,同时动员、返聘退休医务人员重新回到医疗救治一线。

不过,据八点健闻了解,目前北京很多医院尚未新增返岗的退休人员。“别说返聘新的退休人员,我们医院之前返聘回来出门诊的医生,最近都不来了,说是儿子不让他干了,”上述内部人士说,“他快70了,加上多多少少有些基础病,就算自己不担心,孩子也担心。”

不过也有一些好消息。

进入12月的倒数第2个礼拜以来,一些医院医护人手短缺的高峰已经过去。比如北京美中爱瑞肿瘤医院,由于早期的防疫抓得比较紧,实现了医护人员的错峰感染,目前医护到岗率回到了85%左右。

北京一家三级医院的医生也告诉八点健闻,他们医院有1300人,大家感染和回到岗位的速度都比较快,从这周一(1219日)开始,“感觉最灰暗的时期已经扛过去了”。

但对于人数在几千人上下的大三甲医院来说,人手紧缺的难题可能还会存续一阵。

好在,北京的方舱医院也在陆续关闭,此前从各医院抽调进方舱、定点医院的医护在陆续返回原工作岗位。也有外省的重症医疗队在陆续驰援北京。

据八点健闻多方核实,目前至少已有山东、湖南、江苏3地派医护支援北京,人数不下千人。

 

在未来,迎接重症高峰

 

感染高峰只是前奏,重症高峰或许才是下一步真正的考验,将随后而至。

八点健闻了解到,在12月的第三个周末,一批北京呼吸危重症专业的专家,认可重症高峰的苗头已经显现并且即将到来,各家医疗机构开始积极准备应对。

目前北京部分区政府已经开始在本区有实力的医疗机构里建立“新冠普通病房”和“新冠重症病房”,后者用于收治新冠重症病例,前者主要用于接收那些病情相对稳定、尚不需要使用有创机械通气的新冠肺炎患者,“区里让医院尽可能提要求,要药、器械,什么都行”。

1219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接受“医学界”采访时表示,新冠病毒感染不会一来就是重症,而是在感染5-7天后出现重症,所以重症的高峰会比感染高峰晚。综合分析,未来1~2周将会迎来重症的高峰。

此前广州疫情暴发时,在海珠区出现大量感染的情况下,官方发布消息称危重症患者数量只有不到十人。这种现象为人们宽了心,似乎奥秘克戎变异株的确温和了不少,“放开“也是有据可循。

然而,在寒冷的北方,北京的新冠定点医院们为“放开”迅速做起了准备,一家定点医院为了收治患者甚至腾空了一整栋楼,而这栋楼也已经迅速住满了人。

一家北京公立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的医务人员表示,从上周开始,科室已经在陆续接收新冠感染患者,目前已经占据了病区人数的一半以上。不过这些都是新冠普通患者,根据近期的发病态,新冠感染的重症病例会逐渐增多。

1220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表示,为了科学、实事求是反映新冠疫情造成的死亡情况,(国家)卫健委最近组织专家进行了论证,印发了相应的通知,明确对相关死亡病例进行判断。

主要是两个方面,由于新冠病毒导致的肺炎,呼吸衰竭导致的死亡归类为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死亡,以其他疾病,基础病,比如心脑血管疾病,心梗等疾病导致的死亡不把它归类为新冠导致的死亡。

疫情三年,这是极为罕见的公开对新冠感染导致死亡的标准进行明确。疫情发生以来,对于感染者的死因的判断一直都是模糊地带,对于die withdie of的争论也曾甚嚣尘上。

这样的标准,或将从新冠感染死亡数据中,排除掉大量因基础疾病而死,却感染了新冠病毒的人群。

一名中疾控人士表示,此举虽然可能会让新冠感染死亡数据大大降低,但却并不能改变新冠感染后因种种原因导致基础疾病恶化,高龄和有基础疾病的感染者继续扎堆急诊、重症等科室的事实,医疗挤兑的现象也不会因此发生改变。

铁索连环,牵一发而动全身。该名中疾控人士表示,希望民众尤其是脆弱人群能够继续提高警惕和做好防护,积极接种疫苗。而感染过的北京居民应该也有深切体会,其症状和表现并不似一场小感冒般“人畜无害”。

北京作为医疗资源最丰富的城市,应对重症高峰仍需要这样紧锣密鼓的准备,其他城市又该如何?

“盲目乐观不可取,应对感染冲击,并且为整个社会兜底的,仍然是医疗系统。”

 

2

 

警惕!北京挺过第一波“疫情海啸”后,又有新的危险信号

 

yi看电影 

2022-12-21 08:17 发表于江苏

 

12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新十条”,各地不再组织大规模做核酸,公共交通也不再查验48小时核酸码,不再实行“落地检”,医院发热门诊逐步开放,一切疫情防控政策都在朝着全面放开推进。

 

 

困局

 

全面放开后,第一个迎来疫情感染高峰的超级大城市,不是先前疫情严重的广州、重庆,而是疫情后来居上的北京。

超大城市人口密集,人员流动频繁,当遇到传染性极强的奥密克戎时,在全面放开的情况下很难进行管控,只能迎难而上,从防控感染转移到医疗救治上来。

 

 

在“新十条”颁布之前,广州、重庆是疫情比较严重的城市,疫情已持续一个多月。

1130日,广州多区率先全面解封,然而,第一波疫情高峰广州来的却比北京要晚很多。

根据大数据测算,北京的第一波感染高峰在1218日,累计感染率44.21%。按照常住人口2188万测算,将超过960万人感染,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突围

 

北京感染人数达到峰值后回落,有可能会成为首个走出疫情困境的大城市。

这主要得益于北京在疫情防控上做足准备,且有很好的医疗资源。

新冠居家康复宣传:在网络平台宣传,张贴各种防护宣传,让大家认知病毒,大部分人发热病人可以不去医院,轻症选择在家居家治疗,从而减少对医疗机构的压力。

总结第一波疫情的防控经验:积累第一波的经验将会成为接下来应对第二波、第三波高峰的办法,北京可能会率先走出疫情困境。

北京正视疫情,接受支持:北京的医疗力量是比较充足的,但高发时难免发生医疗挤兑,接受了山东500名医务人员驰援,顺丰500名快递小哥驰援,京东1000名快递员进京支援。

 

 

北京率先达到第一波感染峰值,虽然防控医疗压力很大,但也可能成为首个摆脱疫情困局的超大城市。在北京艰难度过疫情高峰之际,也为接下来的复产复工做好了准备。

 

复工

 

1219日,在北京市疫情第432场新闻发布会上,对下一步感染者复工需满足的条件也做出明确:

1、居家隔离康复感染者自出现症状之日起,居家隔离须满7天。

2、如居家隔离满7天时,未使用退烧药情况下,发热症状消退超过24小时,且其他症状好转,可解除隔离;如仍有发热症状,待发热症状消退超过24小时且其他症状好转后解除隔离。解除隔离后可返岗复工,无需进行核酸和抗原检测。

3、特殊行业和岗位的隔离康复和返岗要求,按照行业主管部门规定执行。

 

 

北京的回归,是一个逐渐恢复生机的过程,也为其他城市点亮了灯塔。

 

新情况

 

根据国家卫健委通报的121819日新增死亡病例2+5例,均为本土病例,在北京。可想而知,北京医院压力有多大。

 

信息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

 

信息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

 

【以下为“医学界”对王广发采访摘录】【王广发教授的回复信息量很大,有很多观点与之前专家观点不同,比如关于重症、二次感染、新冠抗体失效、病毒变异等问题

 

因为南北气候的差异,南方虽然疫情高峰也很高,但可能重症比例没那么高,不像北方来得那么凶猛。

“这次新冠疫情的感染高峰不是一般的高,是疫情海啸,在过去的一周我们都已经感受到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教授对“医学界”说,他提醒,接下来的一两周内会迎来重症高峰,因此各医疗机构应该早做准备。

那么,医疗机构应该从哪些方面做准备?感染过新冠后短期内还会再感染吗?新冠病毒会越变异致病力越低吗?对这些问题,王广发给出了他的答案。

 

王广发主任在病房指导对新冠患者的救治。 (图源:受访者提供)

 

医学界:北京是这轮疫情中最先受到冲击的城市之一,你们科室情况怎样?接下来疫情会如何发展?

王广发:这次疫情,重症高峰还没到来,我们的医疗资源已经比较紧张了,加上医务人员感染的很多,过去一周,各个医院都挺艰难。我们科室被感染的医务人员挺多的,好在很快就能陆续返岗了,这样人力压力会轻一些。

接下来人员虽然会不那么紧张了,但病人量也会紧接着上来,跟随着感染高峰之后,重症的高峰马上就要到来。

新冠这个病的特点,不是一上来就是重症,而是在感染5-7天后出现重症,所以重症的高峰会比感染高峰晚。另外,感染新冠后引发的基础疾病的加重,也有个时间过程。综合分析,未来一到两周将会迎来重症的高峰。

 

专家:感染后99%不是重症

 

医学界:既然已经预测到将会出现重症高峰,那么接下来应该如何应对?

王广发:新冠是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累及呼吸系统,有可能会发生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所以呼吸和危重症科室首当其冲。此外,冬天本来就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高峰,也要注意新冠感染后会加重基础疾病。

医学界:这次,各地疫情高峰的出现是有先后顺序的,有些地区还没到来,应对上会有什么不同?

王广发:医疗资源不发生挤兑,是我们危重症救治成功率高的关键因素。所以疫情还不严重的地区,要赶紧行动,准备资源,已经到了感染高峰的,要积极准备重症救治资源,组织重症救治队伍,合理使用医疗资源。

医学界:国内本轮新冠疫情高峰会持续多久?

王广发:这次疫情高峰大概要持续到春节后。春节之后全国整体上会有减缓趋势,但基本恢复正常可能要到2月底、3月初了,也就是天气开始转暖的时候。但同时也要注意,北方停止供暖后,可能还会迎来一个小高峰。

医学界:很多人担心二次感染问题,你觉得会发在短期内发生大量二次感染吗?

王广发:新冠病毒确实特殊,一般六个月左右抗体就检测不到或者很低了,另外针对野生株的抗体对奥密克戎的交叉保护作用也有所减弱,这是客观事实,但也不是完全没有保护作用,对疫苗还是应该有信心。

 

专家:感染一次新冠相当打一次疫苗

 

医学界:中国有14亿人,有人担心新冠病毒在中国大范围传播过程中会再次变异,你怎么看新冠的变异问题?

王广发:新冠病毒发生变异是必然的,这是不以人类意愿所决定的。对新冠病毒的变异要客观看待,要从科学上认真研究,不要主观臆断。

 

专家:奥密克戎再次变异的概率极低

 

总之,我们对新冠病毒要实事求是,既不能完全轻视它,也不要视为洪水猛兽,从科学上真正了解它,认识它,再制定我们的策略,切忌拍脑袋,切忌凭空猜想。

同样的重症增加问题,在刚刚走出疫情感染高峰的保定也存在。

保定,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大量的内科疾病。感染作为一个诱因,发热引起基础疾病的加重。现在感觉到有医疗挤兑的现象

 

1211日,河北保定,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总院急诊内,一名老人躺在简易床上

 

北京医疗秩序正在恢复,但新的危机已经到来,接下来的一两周内会迎来重症高峰,各医疗机构应该早做准备。

这也给正在迎战疫情感染高峰的城市一个警惕,如果医疗资源差北京很远就更要警惕,必须注重人口老龄化的现实,特别是北方城市正处在严寒的冬季,考虑疫情对重症及老年人的冲击,对医疗资源挤兑、120救护车紧张、床位不足的冲击,都有可能发生死亡病例。如果死亡病例不断增加,将会给人们带来对疫情的恐惧,不利于接下来的疫情防控。

 

3

 

发烧持续感染上升,处于第一轮感染末期的北京,比想象中严重!

 

原创 小筱 筱说红尘

2022-12-21 16:56 发表于湖南

 

今天有个热搜,说大量的布洛芬开始进京。

前几天北京发布新闻称,现在北京的发热情况还在持续,医院拥堵还在持续,但是将会持续开放。

128日算起,到了现在已经是十多天,北京的情况似乎是不容乐观。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好消息,当然也有一些坏处。在第一轮感染高峰,大部分人被感染。这种感染程度还是很大的,占感染率的近70%。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轮感染者在家积极治疗,很多基本治愈。现在可以说第一轮感染者基本接近尾声了。虽然最后还是有一定数量的感染者,但是第一轮感染者都治愈了。

不仅仅是北京,北方第一批感染严重的城市也在陆续恢复,街道上开始挤满了人,尤其是北京早高峰的地铁。虽然没有过去拥堵,但是人已经很多了。种种信号都在显示,北京正在走出疫情,北京将迎来全面复苏。而且感染者还会继续康复,情况一周比一周好。

 

 

北京疫情虽然正在走出困境,但仍将面临诸多困难。随着北京感染人数的增加,感染人数的扩大,也影响到一些年老体弱的人,这是不可避免的。基本上一个人感染了,就算防护做得再好,全家人也很难逃脱感染的命运。

还有很多人没出过家门就被感染了。可见病毒传染性太强。现在,这个突出的问题是,感染人数已经蔓延到了体弱者和老年人,今后重症病例还会增加。新冠肺炎的感染症状仍然比普通感冒严重得多。这是事实。

感染过的人都知道,那种痛苦远远超出了普通感冒。目前医院压力还是很大,床位还是紧张。

每个可以在家隔离治疗的人,尽量不要去医院看病,为以后的重症患者留一条生命通道。

北京的疫情现在已经熬过了前两周的困难时期,医护人员也慢慢松了口气。这一轮,很多医护人员都被感染了,大家都要继续上班。现在可以说北京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然后逐渐稳定下来。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处理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

在北京疫情的情况下,要及时总结一批经验,立即与各地分享。现在,类似的情况会在北京之后立即出现。面对挑战,现在国内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药品供应短缺。

 

应该紧急供应,满足大家的用药需求,限量购买,避免有的人买多了,有的人买不到。

 

同时,要继续加强病后用药指导。很多人因为害怕和恐惧而陷入恐慌,出现用药错误。要加强用药指导,强化网上咨询渠道,加强媒体科学用药宣传。

现在几乎每个城市都在发烧,有人将这个情况归咎到突然的放开,甚至表示封控的时候都好好地,现在贸然放开有点不妥。

其实不管是哪个国家,在放开之初都是如此,且现在已经是大面积放开,回到过去是不大可能。

我们在努力的走出这个困境,只不过还需更多的努力。

北京如果在不断地优化策略,也不断的增加发热门诊,从这里积累经验,其他省份也可以效仿,对后续也是很有帮助。

期待吧,期待这个事情早点过去,大家回到正常的生活中!

 

4

 

第一轮冲击波!北京的真实情况,超出你的想象!

 

天下优才 2022-12-17 07:00 发表于安徽

来源于财闻要鉴 作者要参君

 

开弓已无回头箭!

 

放开后的第一波冲击,来得比我们想象得更猛。

现在这个情况,再封控已经不可能了,因为真的控制不住了,这一轮病毒传染性非常强,你想象不到的强!

以最新毒株的传播能力,根本没有中间路线,要不采取极端严控,要不就会大规模泛滥。

只是,没想到最早遭遇第一轮冲击波的,居然是北京,这次北京真是硬生生扛下了这波疫情。

现在北京街头,真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大家不是在养阳,就是在等阳来。

值得一提的是,在共度时艰的时刻,北京人性格中的豪放大气,在这场战疫中突显的淋漓尽致。

大家心心念念的,是赶紧杨过,最好杨康,争当阳顶天,千万别当王重阳!

连郭襄也没想到自己会卖爆。

下一次,说不定轮到峨眉派掌门人,灭绝师太?

活生生把病毒灭绝!

头一次,寒冬腊月有了清明之感

 

 

 

这个悲喜交加的12月,

很多事,超乎想象。

 

不过,大家也不必同情北京。

 

北京目测已感染了五六成,接下来清阴结束,早阳早托生;其他城市也是要经历这一次阵痛的。

这两天,一张大数据图,在我朋友圈刷屏了。

这是大数据专家根据百度搜索指数,推演出各地首轮感染峰值到来的时间,不一定特别准确,但也有参考一些意义。

不过按北京的速度来测算,可能这张时间表还是过于乐观了,我预计一周之内就将迎来全国的大爆发,12月底第一波峰值可能就要结束了,然后春节前进入第二波或者第三波。

总之,根据我国目前防疫政策的动向,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好感染病毒的准备,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很多人很失望:

 

你们不是说放开经济就能恢复吗?怎么现在终于重新开放,街道上依然空无一人,商场被迫重新关门歇业?

其实,这一切很正常。

汽车急刹车后重启动还需要个过程,飞机下坠后重回到原航线,更加复杂和艰巨,何况是中国这艘承载14亿人口的超级巨轮?

 

按照这张时间地图,现在第一波是北京、河北,1213日达到高峰。第二波是河南、湖北、四川、重庆、云南等省市,17日左右到达峰值,第三波是辽宁、广东,随后是江苏、浙江.....

 

根据各国的疫后模式,Re-open之后也大都要经历三阶段:

 

第一阶段:随着政府宣传力度加强,越来越多的人转变观念,尝试走上街头,甚至开始蹦迪。随着餐饮,影院,旅游业的开放,当大家都以为疫情结束时,第一次冲击波到来。

 

第二阶段:第一波冲击波到来后,阳了的人在家养病,没阳的人在家躲着,囤药囤粮,不敢去公共场所,街上反而比平时冷清。

 

第三阶段:等第一波冲击波过后,慢慢地,病例少了,阳了的人相当于拿了自由活动特赦证,整个社会生活慢慢回归常态,经济开始走稳回升。

我坚信中国放开后,经济会比其他国家恢复更快,不会出现很多人说的物资匮乏和崩溃,过一段时间后就会迎来5%6%的经济反弹。

不为啥,我只相信一点,中国人赚钱的激情和动力举世无双,你只要不去限制,他们就会创造奇迹。

从这个角度看,放开后的高峰,与此前的封控,表面都是冲击经济,市面萧条,但本质已经完全不同:

市场预期变了,黎明前的黑暗,已经挡不住破晓的曙光!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我相信,经历了无数大风大浪的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度过抗疫的最后一道考验,创造出新的经济奇迹!

 

5

 

北京群体感染警报已拉响!扛住第一波高峰冲击,将是中国的榜样!

 

老炮看社会

2022-12-16 00:22 发表于广东

 

随着国家“新十条”的出台,多地区实行了疫情放开政策,近日北京感染人数呈已达历史上限,很多地区的发热门诊,出现了人员挤兑的现象。也有一部分人选择了在家进行恢复性治疗,现在看来最终达到群体免疫的状态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了。随着北京发热人数激增不退。也彻底拉响了群体感染的警报!

 

 

中国疾控中心于十二月十四日通知,今后将不会再公布无症状感染者的数据,

并作出解释:「实行“愿检尽检”政策后,很多无症状感染者已不会再参与核酸测试,也不会再到医院就医,因此难以精确地了解到无症状感染者的具体情况。

所以自14号起,将不会再发布任何关于无症状感染者的数据。”

 

 

疫情防控结束后,首当其冲的迎来了一波疫情高峰,因为没有统计(昨天全国卫健委发布了不公开的信息),具体有多少人被感染,谁也不清楚,甚至有人说,这一次的感染人数,已经达到了一百万。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发热门诊接诊人次比上一周激增16

 

 

据网民透露,北京在十二月十一日这天,门诊接诊人数达到了22000人,较未开放的一周增加了16倍。

这种蔓延的速度,让整个医院都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十二月九日,120的电话共打入三千六百五十三个,比上周多了六倍,其中超过七成都是因为新冠,大量的120资源被占用,对于一些急症和重症的患者来说,就是一种医疗资源的挤压。

 

 

事实上,不只是北京120医院发生了资源短缺,就连成都,广州,上海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但是北京的情况更糟糕,因为感染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加。

1210号,一名网友向网上求助,称自己的父亲突发肾病,突然出现不适,拨打120多多次,一直是占线状态,没有办法只能自己开车将其父亲送往医院。至于最终的结果,网友们并没有说出来,但这也是很多老人所关心的事情,因为感染的数量越来越多,也就越危险。要知道,老年人本身就是一个很脆弱的群体,如果不及时救治,很可能会有生命危险,但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谁也不能保证自己随时都能被救出来。

 

 

北京疫情到达峰值,一定程度上是好消息。

 

首先,北京的医疗资源达到高峰之后,尽管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还在控制之中。

北京有超过两千万的人口,可以抵御住最严重的流感,其他城市的人口比北京要少得多,这就更不用说了。

 

 

按理说,北京此次的爆发还没有达到传染的高峰,根据奥密克戎病毒的传染性和传播特点,以及专家们的估计,这次的高峰点将在春节左右,按照专家们的预测,未来北京将有接近两千万的患者。如此一来,目前几十万人看起来就像是“不名一文”了。

 

 

北京真的坚强,面对大流,他们并没有惊慌失措,大家都像往常一样,还有一些北京朋友,发朋友圈分享自己感染后的症状。以及提示群众该注意哪些事项,同时也反映出北京人民的刚毅与客观。

北京的形势使我们充满了信心。

 

 

其次,到达顶峰意味着“最终的战斗”即将到来。

病毒的传染性是毋庸置疑的,迟早有一天,会有不少人被感染。

当一座城市的疾病在最短的时间内爆发出来,那么,人类的生活就会恢复到正常的状态。这就像是一场考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提前结束考试,可以让人更轻松。

这是一次必须要面临的考验,与其一拖再拖,焦躁不安,还不如早点面对。

 

 

近日石家庄,保定,邢台等地,也都在进行着最后的决战,而国内的各个城市,也都会陆续的参与到这一次的决战之中。

根据新冠防控新冠肺炎有关政策,北京市对轻、无症状感染者进行集中隔离和康复治疗,病情严重、超出基层诊疗能力的,可根据病情到辖区二三级医院就诊,必要时转诊至市级定点医院,实现新冠肺炎患者分级诊疗。

 

 

这个时候,沟通的效果比黄金还要好。让老百姓在最短的时间里,就能获得“一手”的权威情报,保证最关键的情报公开、公开,让他们尽快形成一种科学的防疫观。

最近,很多明星都在分享他们的积极经历,缓解人们的忧虑和惊慌。

北京的疫情非常严重,不进行核酸检测,是不可能得到精确的数据的。

但是,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是没有症状的。这给了很多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北京直面疫情,并未选择退缩。

 

在这次爆发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值得关注的是,北京人在共同度过难关的时候,表现出了他们的豪迈,在这场疫情面前,展现出了他们的实力。

被感染后,只有极少数人在抱怨,大多数人都在积极地表达着自己的想法。

彼此交流,彼此心平气和。

这样的冷静,实在是太让人佩服!

在中国,北京就是一个典范!它不惧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给各个大城市树立起了先锋的榜样,而其它地区的人们则更应当以平常心对待这次疫情。如果能够吸取北京方面的教训,他们就能更好的应对这一次的战斗。

扛住第一波高峰冲击,北京将是中国的榜样!

 

 

 

6

 

悼念!近期我国多位医学大家逝世!

 

202212/22 07:49

极目新闻 企鹅号

 

近一个月来,我国多位医学大家逝世,包括我国重症医学的开拓者陈德昌、著名胸心外科专家李泽坚,我国风湿免疫学的开拓者之一蒋明、著名口腔医学教育家王邦康、著名药剂学家魏树礼、著名医学影像学家李果珍等,他们或是学科的奠基人,或是学科发展的领路人。

大医远去,风范永存。

 

我国重症医学的奠基人陈德昌逝世,享年90

 

1211日,北京协和医院先后发布讣告,我国著名医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重症医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原加强医疗科)首任科主任陈德昌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1210日逝世,享年90岁。

 

 

1982年陈德昌筹建了中国第一个ICU-外科ICU。仅仅2 年后发展到7 张床的北京协和医院外科ICU 独立成为国内第一个重症医学临床科室——加强医疗科,陈德昌任首任科主任。后续他还主持组建了国内重症医学界第一个全国性的学术组织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2003非典肆虐期间,71岁的陈德昌多次参加危重病人会诊,集中治疗非典危重病人以降低病死率,取得了显著效果。

 

著名胸心外科专家李泽坚逝世,享年88

 

1216日,北京协和医院发布讣告,我国著名胸心外科专家、北京协和医院原胸心外科主任李泽坚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1216日逝世,享年88岁。

 

 

李泽坚是我国著名胸心外科专家,他为我国心脏移植及心衰治疗作出了重要贡献,被人们尊称为癌症病人胸外科一把刀。曾担任中华医学会胸心外科分会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常务委员及秘书长,2015 年荣获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中国胸心外科杰出贡献奖

 

我国风湿免疫学的开拓者蒋明逝世,享年92

 

1218日,北京协和医院发布讣告,我国风湿免疫学的先驱和开拓者之一、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蒋明教授因急性心肌梗死医治无效,于20221218日逝世,享年92岁。

蒋明教授历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代理主治医师。她在风湿病学领域的多项研究曾获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她总结了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特点和药物治疗经验。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和关节外临床表现及其治疗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和总结,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1995年,主编《风湿病学》专著,全书上下两册共310万字,是国内首部全面论述风湿病的专著。

 

 

我国著名口腔医学教育家王邦康逝世,享年85

 

1218日,北京口腔医院发布讣告,我国著名口腔医学教育家、口腔正畸学先驱,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院长、口腔医学院院长王邦康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1217日去世,享年85岁。

 

 

王邦康曾荣获中国口腔医学教育杰出贡献奖,他本人在口腔正畸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口腔正畸数字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方面有诸多贡献,是我国国产固定矫正技术最早创始人之一。

 

我国著名药剂学家魏树礼逝世,享年88

 

据北京大学药学院官网消息,我国著名药剂学家,原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剂教研室主任、药学院药学系主任、北京医科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国家医药管理局新药审评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药典会制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魏树礼教授,20221219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8岁。

 

 

魏树礼教授在北医药学院工作了40的余年中,先后担任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剂教研室主任、药学院药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等职务,并在1993年建立了北京医科大学第一个药剂学博士点。多年来,他主持了国家医药管理局的重大科研项目、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卫生部项目、国家医药管理局八五攻关项目等。

 

著名医学影像学家李果珍逝世,享年107

 

据北京医院1210日消息,国内外著名的医学影像学家、原北京医院放射科主任李果珍教授,因病医治无效,11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7周岁。

20世纪50年代,李果珍教授首先开展以手和腕骨判断骨龄的研究,后经过多位学者的不断完善,创建了中国人正常骨龄标准,普遍应用于临床诊断、运动医学和法医学。1979年,在李果珍教授的积极建议和推动下,北京医院引进了我国第一台全身CT,率先在国内开展CT检查。90年代初,北京医院在我国首批引进和使用1.5T MRI,李果珍教授带领年轻一代,最先开始了高场强磁共振的临床应用。北美放射学会和欧洲放射学会分别于1998年和2001年授予她终身荣誉会员,亚太放射学会2006年授予她金奖,成为我国首位集国际医学影像学界三大殊荣于一身的专家。

 

 

(来源:健康时报客户端)

 

7

 

京城四大名医施今墨之子、施门学术传人施小墨逝世

 

2022-12-21 18:56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

来源:北京同仁堂施小墨中医馆

 

北京同仁堂施小墨中医馆馆长,京城四大名医施今墨之子、施门学术传人施小墨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1220日凌晨于北京逝世,享年78岁。

北京同仁堂施小墨中医诊所全体员工表示深切哀悼!

传承父亲衣钵的施小墨先生,幼承庭训,传继家学,站在父亲真传的平台之上,不断求索、创新,在中西医结合和辩证施治方面有深入研究。1970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临床西医辩病,中医辩证,组方灵活,用药广博;擅治内科、妇科、儿科各种疑难杂症。特别在治疗癌症领域,他开创了分为六个证型施治,即寒、热、虚、湿、毒、瘀,疗效明显。

 

 

施小墨先生从施今墨诊所,到施小墨诊所,再到北京同仁堂施小墨诊所几十年一路走来;将毕生的精力奉献在中医药事业中,曾多次出访海外,弘扬祖国医学,极大加深了海内外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施小墨先生将名医之名、之术、之德不断发扬光大,造福患者,造福社会。

我们将永远铭记施小墨先生的功绩,永远怀念施先生。

 

中国彩色电影化装第一人王希钟去世,孙悟空、猪八戒形像出自他手

 

2022-12-22 14:04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

 

1222日,中影集团离退一处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离退休干部、国家一级美术师王希钟因病于1219日去世,享年94岁。

 

王希钟做客《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

 

1928年,王希钟生于山东,20岁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学习化装,开始进入电影行业。26岁到莫斯科电影大学和电影制片厂进修电影化装,将塑形化装技术带回祖国,成为新中国第一代专业化装师。

他为《西安事变》《周恩来》《长征》《孙中山》等影视剧塑造的伟人形象,深入人心。而他打造的最经典并被大众喜爱的荧幕形象就是电视剧《西游记》里的师徒四人和一众妖魔鬼怪。此外,他先后为《万水千山》《红楼梦》等数百部影视剧担任化装和人物造型,被称为中国彩色电影化装第一人。

 

1988版《西游记》剧照

 

王希钟用70年的时光潜心影视化装事业,研究、雕琢、试装,刻画出一个又一个生动的角色形象。

1988年,杨洁导演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正式播出,剧中大量出现的妖魔鬼怪和各路神仙千人千面、形像生动。他成功塑造的美猴王孙悟空和猪八戒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王希钟抓住了原著中各个形象的精髓,为这部电视剧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六小龄童与王希钟

 

8

 

71岁导演张纪中确诊阳性!

发烧咳嗽卧床不起,老婆杜星霖细心照顾

 

2022-12-20 20:41:42

来源:文艺圈娱乐号 

爺孫戀」被狂批70歲張紀中頭埋嫩妻胸前網友超反感睇到吐槽

 

随着国内政策的调整,大家都迎来了一段比较紧张的时期,对于那些经常需要外出和接触别人的明星们来说,他们更加是难以避免一些风险。近日已经71岁的张纪中就被曝出不幸确诊阳性,而他自己也是发烧咳嗽卧床不起,整个人的状态都不太好。

 



 

 从张纪中老婆杜星霖分享在社交媒体上的视频可以看见张纪中正躺在床上,而杜星霖则是细心给张纪中端水送药,将老公照顾得无微不至。虽然说张纪中卧床不起显得精神有点差,但他仍然是强打精神和粉丝们说了下自己的情况,并且让粉丝安心。

 





据了解张纪中这段时间正在忙于拍戏,面对全国上下都愈演愈烈的这种情况,张纪中显然也是无法幸免。而根据之前的一些资料指出,老人家患病的风险还是比较大的,不过张纪中虽然已经71岁,但精气神都相当不错,显然不会有特别大的问题。

 

一直都在身边照顾张纪中的杜星霖看起来也问题不大,就连口罩都没戴上,显然也是不害怕。然而其实就在最近几天杜星霖才是首先传出确诊的那一个,就连他们两个人的孩子嘟嘟也没能幸免,不过才过去没多长时间杜星霖就可以开始照顾张纪中了。

 





当时通过社交媒体给众人分享情况的杜星霖表示自己发烧十分难受,就像是生孩子一样难受,而当时张纪中也是无微不至照顾杜星霖,没想到仅仅过去一天时间而已,杜星霖就成为了照顾张纪中的那一个,看样子还是年纪比较小的杜星霖身体更好。



 

相信大家都知道杜星霖和张纪中应该算是娱乐圈当中最为著名的老夫少妻之一,他们两人之间的年龄相差了整整31岁,已经71岁的张纪中当初迎娶现年只有40岁的杜星霖可谓是引起了不少争议,更重要的是之前张纪中也曾有过不少前妻。

 



就当大家都不太相信杜星霖和张纪中之间存在真感情的时候,这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或许就可以展现出他们两人之间的感情。两个人都没有互相嫌弃对方,都没有互相防备,反倒是对双方都照顾到位,在这种细致的照顾下也能更快康复。





而已经71岁的张纪中对于妻子杜星霖也是有求必应,之前甚至专门打造剧本担任导演为自己的妻子开设了一部电视剧,虽然说这部电视剧目前还没有得到外界的认可,但是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两人的感情真的很好,他们也不太在意外界的眼光。

 



虽然也有网友对于杜星霖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他们两人的确诊情况感到不满,认为两人存在作秀的嫌疑,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能够分享自己的感受已经很不错的,我们也没有必要对于不幸确诊的他们恶语相向。

相信他们之间的婚姻还能维持很长一段时间,到时候不少粉丝应该就可以相信两人其实真的是真感情,并不是一开始大家认为的老夫少妻就没有好结果。同时也希望张纪中可以快速康复,毕竟老龄人确诊还是相当危险的事情。

 



9

 

《大紅燈籠高高掛》編剧倪震逝世 享年84

 

新浪香港

2022122222:41

 

倪震

倪震

 

新浪娱乐讯 据多家媒体报导,中国知名编剧倪震逝世,享年84岁。倪震是中国电影理论学者、剧作家,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生前着有《探索的银幕》《改革与中国电影》及《北京电影学院物语——第五代电影前史》(日文版)等作品。倪震曾根据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改编《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剧本,而其他剧本创作还有《红粉》《鸦片战争》等。

 

《大紅燈籠高高掛》

《大红灯笼高高挂》

 

 

10

 

著名作家倪匡离世享年87岁 「香港四大才子」现只剩一人

 

香港01撰文:李婉文

出版:2022-07-03 18:44

 

于周日(3日),突然传出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倪匡过世的消息。根据作家沈西城于Facebook的帖文,他于今日先写道︰「传倪匡仙逝,未知真假!」一小时后再发文写道︰「倪大哥今午走了!」指著名作家倪匡今日下午离世,享年87岁。另外,不少网民亦立即留言悼念倪匡。

倪匡被喻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亦是女作家亦舒的兄长。他是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写作范围甚广,除最主要的科幻小说系列外,亦曾写作不少的灵异故事,以及少量武侠小说等等,作品产量惊人。当中以《韦斯利系列》和《原振侠系列》最为人所熟悉。此外,倪匡也创作了超过三百多个电影剧本。另外他亦曾在1989年至1990年间,与黄沾和蔡澜合作主持亚洲电视清谈节目《今夜不设防》。

 

倪匡是著名作家。(視覺中國)

倪匡是著名作家。(视觉中国)

 

家庭方面,倪匡与太太李果珍育有女儿倪穗和儿子倪震。倪震的太太是艺人周慧敏。

另外,倪匡与金庸、黄沾及蔡澜被誉为「香港四大才子」,四人各有所长,除了学识渊博,更分属好友。其中黄沾和金庸分别于2004年、2018年病逝,四大才子中仅剩蔡澜一人。

 

11

 

北京新冠死亡明细_

北京刚刚宣布比疫情更可怕的事情

 

三亚旅游攻略自由行V管理员

2022-12-22 00:39

 

临床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轻型、休克、陈旧性脑梗死、阿尔茨海默病。入院后立即予以气管插管,接简易呼吸器辅助通气,持续心肺复苏约40分钟,心率、血压今日,有媒体发文报导:12180—24时,新增死亡病例2例,均为本土病例,在北京。据了解,这是新十条公布以来,官方首次披露的新冠死亡病例。有网友表示:流感也会死人。

11190时至24时北京增本土69+552 死亡111190时至24时,北京新增69例本土确诊病例和552例无症状感染者(7例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病例,其中395例已通报:北京21例,山西17例,江苏16例,湖南15例,内蒙古13例,河南13例,陕西11例,四川9例,山东7例,重庆7例,黑龙江5例,云南3例,甘肃3例,天津2例,上海2例,贵州2例,青2例死亡病例。

11190时至24时,北京新增69例本土确诊病例和552例无症状感染者,122例社会面筛查人员,死亡1例。死亡病例男性,87岁,1111日出现干咳症状,1113日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轻型,11120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419场新闻发布会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院长、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北京主任金荣华介绍,1119日北京新增一例新冠死亡病例,为高龄感染者北京市卫健委今天午间通报,1123日,北京报告1例死亡病例。该感染者为女姓,87 岁,1116日收治入院,诊断为心功1、北京新增1例新冠死亡病例,此轮疫情已通报4人死亡。新京报讯(记者戴轩)1124日,记者从北京市卫健委获悉,北京昨日新增一例新冠死亡病例。

 

北京增5例死亡病例

 

光明网 2022-12-20 11:34

来源: 国是直通车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12190—24时,新增死亡病例5例,均为本土病例,在北京。

1219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722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66例(广东36例,四川10例,北京5例,上海5例,内蒙古3例,辽宁2例,山东2例,天津1例,黑龙江1例,陕西1例);本土病例2656例(广东1075例,北京456例,重庆189例,江西137例,福建125例,湖南115例,上海106例,四川93例,云南85例,浙江47例,天津45例,河南45例,山东32例,陕西26例,内蒙古21例,黑龙江17例,山西13例,河北12例,吉林5例,江苏4例,海南4例,广西3例,贵州1例)。新增死亡病例5例,均为本土病例,在北京;无新增疑似病例。

 

12

 

北京正经历第一波重症与死亡高峰 

多省组建医疗队紧急支持

 

香港01撰文:杭子牙

出版:2022-12-21 12:00

 

北京正經歷第一波重症與死亡高峰 多省組建醫療隊緊急支援

 

在扛过第一波感染高峰后,北京正面临第一波重症与死亡高峰冲击,为缓解北京医疗系统面临的巨大压力,内地一些省市已经组建了专业医疗队紧急支持北京。

因为奥密克戎海啸的冲击,再加上政策转弯太急,从坚持「动态清零」到被迫放开几乎在一夕间发生,医疗资源与应急物资准备均不充分,北京医疗系统这几天始终维持在高位运行,医护人员均处于极度疲劳状态。从网上传播的消息看,虽然北京市已经成功度过了第一波感染高峰,但是面对随之而来的重症与死亡高峰冲击,各方面的表现仍然难言轻松。

 

北京市一家超市門口,市民和配送員等候購買商品。(視覺中國)

北京市一家超市门口,市民和配送员等候购买商品。(视觉中国)

 

在北京市区各主要医院的门诊和急诊区内,仍有大量发热病人排队,主要是老年人,有病情严重的老年患者甚至在等待接诊或诊疗期间死亡。网上流传的一些视频还显示,各医院呼吸科ICU均处于爆满状态,殡仪馆也均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有殡仪馆待焚化尸体有的已经排队到下周。

网上流传着清华大学一份近期死亡的老教授名单,从数据看,自本月疫情放开以来清华大学的老年人死亡数据即呈明显上升态。据悉清华大学等老年高知人员较集中的教学和科研机构,已于近期成立专门机构并安排专业人员,来对这些可能的潜在高危人员进行特殊关照。北京正经历其它国家之前都曾遇到过的典型闯关阶段。

 

北京市部分商業仍處於停業狀態。(視覺中國)

北京市部分商业仍处于停业状态。(视觉中国)

 

为缓解北京压力,有官方文件和显消息示,山东省卫健委以及湖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医疗救治组」均已下发通知,紧急组建医疗队援助北京。医护人员按照13的比例要求,由重症医生、重症呼吸治疗师、重症护士、PCR检验技师等组成,由各大医院抽调人手组建。

另一方面,随着第一波感染高峰过去,一周前还极度萧条冷落的北京社会面生活正逐渐恢复常态,北京三环和一些市区主要交通道路一周前车马稀少,但是从本周三开始在上班高峰期又出现了堵车状态。在北京亦庄,几个主要工业产业园区停车场的车辆也明显多了起来,据园区负责人讲,从本周开始上岗率已有明显回升。

1 条评论:

  1. 令人无法想象,魔都上海被看不见的病毒沦陷了。
    It is unimaginable that the magic city of Shanghai has been occupied by an invisible virus.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