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0年2月19日星期三

第十章 中国古代贡医贡药发展简说



中国是医药文化发祥最早的国家之一,从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亚细亚大地之时,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点到面联接起来,形成燎原之势,逐渐的融化在文明时代的光华之中。在漫长的中国朝贡体制下,贡药也就成了历代贡物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中国五千年的有文字可考医学史,由于中国朝贡体制发展的特色,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理论框架,如中药方剂的组成,就是按照“君、臣、佐、使”等级药物配伍,也就不是几种药物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有机的“君、臣、佐、使”相关的整体。其中文化内涵的核心就是儒家所强调的“和”。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汉族医学的历史最悠久,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最为丰富。
中医发源于中国黄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学术体系。中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都有不同的创造,涌现了许多名医,出现了许多重要学派和名著。
传统中医学起源时期,甲骨文已记有“疥”、“疕”、“癣”、“疣”等损美性疾病。
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早在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末--256年),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的《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内经》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殷纣王时期, 已研制有“涂脂擦粉”, 使用的化妆品———“燕脂”, 能收到“桃花妆”的美容效果。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药学资料而成书的。本书载药365种,至今尚为临床所习用。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
战国时的《山海经》146 种药物中, 有12 种与美容有关。   
1973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形成于战国至秦时期的医药方剂书,《五十二病方》的内容十分丰富,预防和治疗瘢痕的方剂6 个。
《养生方》中有3 个长寿方,还有“令人面泽”和“去毛”、“黑发”的专方。
秦汉时期,形成了《黄帝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著作。此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理论的源头,它也为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又如《黄帝内经》说,五脏各有外候,与形体诸窍之间各有特定联系,心光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肺其华在皮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脾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开窍于口;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肾其华在发,其充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
  中医大致可分为中药、食膳、针灸、推拿按摩、气功五大类。此外还有心理、养生等方法。每一大类又有若干种具体方法,如药物,有内服法,有外用法。外用法又分贴敷法、洗浴法等,而贴敷、洗浴法又可再细分为患处皮肤贴敷、脐敷、穴位敷、熏洗、擦洗、沐浴、浸浴等,这些方法都属于自然疗法,安全可靠,无副作用。
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颜面五官、须发爪甲,只是整体的一部分,故要得到局部的美,必先求整体的阴阳平衡、脏腑安定、经络通畅、气血流通。
中医针灸在世界上被称为“东方神针”,中医针灸是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虚则补,实则泻”,调理气血和脏腑的功能,达到治病强身的效果。
   中医之气功,即进行某种气功练习,通过调形(动作)、调神(意念)、调息(呼吸)的功夫,锻炼精、气、神,调整人体内部的功能状态,达到治病强身、养颜驻容的目的。
药膳美容
中医药膳是根据个体的需要,以某些相适应的药物与食物的相配伍制成食品食用,以调理机体气血、滋养脏腑。中医正是综合以上方法,融外用、内服、针灸、按摩、气功、药膳为一体的特点。
《黄帝内经》虽为中医理论巨著,但也有一些治疗美容的方法。如《灵枢·经筋》记载了马膏疗法, 用马项下脂肪反复涂摩患处, 即将药物和按摩结合起来的一种美容治疗方法。
西汉时期的中国,实行的是分封制,明确规定诸侯都有朝贡的义务,同时各郡县也有朝贡之责。
汉高祖曾诏令诸侯王、通侯,都必须于十月朝贡进献。各郡还必须按照人口进贡,作为朝贡的费用。这就是诸侯和各郡的“岁贡”。主管贡献之物的官员被称为“献丞”。
东汉时期,南海每年献龙眼、荔枝,沿途还设置递铺,十里一置,五里一候。
汉光武帝与汉和帝时期的太官,就是少府属官,是专门负责掌管皇帝膳食的。可见各地进贡之物,都是供给皇帝的,并由少府管理。
各地朝贡以后规定的物品和数量,主要供给皇帝内廷需要,设置有专门的官员管理朝贡和贡物。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记载了100 种关于“悦泽”、“美色”、“轻身”、使人“头不白”的美容药物(上经54 种, 中经27 种, 下经19 ) , 并提到了美容药品的独特剂型———面脂。
另外,汉代曾出现了2 位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和华佗。
张仲景创立的当归芍药散治疗肝血瘀滞引起的肝斑,麻子仁丸治疗燥热所致的皮肤粗糙,猪肤汤润肤悦颜去皱等方法,至今仍为后人所沿用。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华佗神医秘传》载美容外用复方10 首,《华佗神方》有保健、治疗的内服、外用方共56 首。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西晋的葛洪《抱朴子》和《肘后备急方》2 本书, 前者是一本哲学名著, 后者是一本医学名著。其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抱朴子外篇》50 卷中, 而《肘后备急方》以其所刊载的美容方剂之早、之多、之专, 以及所明显体现出的美学思想, 堪称中医美容第一书, 其中记载的美容方有66 条, 应用于美容的药物有95 种。   
南北朝时齐梁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 所载730 种药物中, 有保健美容中药70 余种, 而且对《本经》有所发挥,如藁本,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可作沐药面脂”, 这些都被后世广为应用。南齐龚庆宣整理的《刘涓子鬼遗方》, 也收载了一些美容方剂, 共50 首左右。
从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该书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这一时期医学各科的专科化已趋成熟。针灸专著有《针灸甲乙经》;《抱朴子》和《肘后方》是炼丹的代表著作;制药方面有《雷公炮炙论》;外科有《刘涓子鬼遗方》;《诸病源候论》是病因专著,《颅囟经》是儿科专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眼科专著有《银海精微》等等。
唐代各州土贡由户部管理,户部郎中、员外郎掌领天下州县户口,凡天下十道,任土所出而缴纳贡赋。
大唐时期所进的贡物,都由太府寺管理。太府寺丞掌判寺事,每当正旦、冬至等大朝贺时,就将各地所贡方物,陈列于殿廷,由太府寺丞统一接收。
但唐代的朝贡制度还规定:专为享乐之需的奇珍异宝、满足口腹之欲的物品、名马鹰犬等游乐之物,在皇帝没有诏令时,则不许进贡;如果有额外进贡,也需折算在赋税之中。
因此大唐贡物具有明显的区域产品特色。其中贡药很多,如:酸枣人、地骨皮、伏苓、伏神、细辛、麝香、地胆、红蓝、甘草、花苁蓉、代赭、白胶、青虫、芍药、徐长卿、黄精、美果华、云花、龟甲、双距、防风、大蛇粟、葶苈、紫草、牛黄、栝蒌、柏实、地骨皮、人参、莁荑、覆盆、石龙芮、杜若、鬼臼、茅菊、白胶香、杜仲、雷丸、枳壳、枳实、黄蘖、天门冬、芎、鹿茸、防葵、狼毒、当归、枫香、白药实、芣苢实、秦艽、大黄、黄矾、绛矾、胡桐律、野马革、冬柰,苟杞实、苁蓉、柏脉根、阴牙角、胡桐律、剌蜜、铁精、空青、白芒、兔丝、蛇粟、括蒌粉、生石斛、连翘、松萝、虻虫、竹根、蛇粟、芑、牛膝、白石英、银花、黄连、葛粉、梅煎、橘皮、厚朴、附子、天雄、侧子、乌头、天门冬煎、蚺蛇胆、石斛、沈香、甲香、詹糖香等。
初唐医学家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下合称《千金方》各30 卷, 其中较集中论述中医美容内容的章节有《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下·七窍病下, 列方81 首;《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脏, 列方56 首;《千金翼方》卷五·妇人一·妇人面药第五, 列1 论, 39 方;《千金翼方》卷一·药录篡要·悦人面第六十三,列药9 味,其余大量内容则散在各卷之中。其弟子孟诜撰《食疗本草》, 载食药260 味, 其中有许多美容食物,如“荔枝, 微温,健气与颜色”,“萝卜,性冷……服之令人白净肌细”, 丰富了食膳美容的内容。   
唐王焘的《外台秘要方》, 其中三十二卷专论美容,有面部美容方97 首, 美眉发方87 首, 澡豆方9 首,口脂方3 首, 美手方3 首, 香体熏衣方10 首, 另有其他美容制剂方法11 首。凡其他各卷方药主治和用法与美容相关, 并确有美容治疗和美容保健作用的方药有34 首。其中美发方9 首, 香体方4 首,美手方7 首, 去除面斑方11 首,保健方3 首。凡原文中指明对头面损容性相关疾病具有美容治疗作用,如治疗白癜风方14 首, 香口方9 首,香体除臭方43首,除疣方19 首,除瘢痕方17 首。依此思路,共得美容方药两类356 方, 294 种药物。
唐代女皇武则天,80岁高龄时仍然保持着青春般的容貌,不显衰老。《新唐书》上说她“虽春秋高,善自涂泽,虽左右不悟其衰”。武则天所用的美容秘方后来在唐代官府组织编写的药典《新修本草》上也有收录,不久又流传到民间。其方法是五月初五采益母草全草,不能带士。晒干后捣成细粉过筛,然后加面粉和水,调好后,捏成如鸡蛋大药团,再晒干。用黄泥做1个炉子,四旁开窍,上下放木炭,药团放中间。大火烧1顿饭时间后,改用文火再烧1昼夜,取出凉透,细研,过筛,放入干燥的瓷皿中。用时加十分之一的滑石粉,百分之一的胭脂,调匀,研细,沐浴或洗面、洗手时,用药末擦洗。此方又名“神仙玉女粉”。
唐代经济繁荣,促进了中药学的发展。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编修工作。全书载药850种,还增加了药物图谱,进一步完善了中药学的规模格局。另外,唐代还有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书。
宋朝土贡制度对唐朝有继承也有变革,中央按州确定土贡种类和定额,基本上以土地所宜为原则,土贡事宜归户部管理。北宋前期三司掌管国家财政,户部本职几乎全归于三司,仅土贡仍属户部管理。诸州土贡运至京城后,户部负责检查土贡帐籍,分别各库、务的贡物,先予受纳,将各州朝贡人遣回,等正旦朝贺时陈列各州贡物,各地陈列皆竖旗标示。
元丰改制后,户部恢复了原有职能,掌管天下人户、土地、钱谷政令及贡赋、征役等事。
宋徽宗朝,内香药库是收藏土贡药材的专门机构。为确保各州贡物能及时运送到朝庭,宋徽宗曾根据臣下建议,下令对征收土贡不及时,运送不遵守期限,加工不得法的有关人员,按《崇宁敕》各从杖一百断罪,管押檐擎贡物之人,运输途中不小心安放,致有损坏,罪轻者杖八十。
宋朝各州贡品与唐朝一样注重土地所宜,只是贡品略有变化。如有的州所贡物品来自他州,广州所贡香药等,也大多是从海上贸易而来。
宋朝的大部分贡物中,土贡药材有玳瑁、干姜、秦艽、干姜、沉香、甲香、詹糖香、石斛、龟壳、水马、鼊皮等
公元450年,北魏的太武帝拓拔焘已据有山西、内蒙等地,势力不可谓不大,而南朝中的宋王朝充其量无非是偏安一隅。可拓拔氏仍屡屡向宋朝进贡猎白鹿、马、毡药等物,并且还附上情恳意切的一封书信:“我鲜卑常马背中领上生活,更无余物可以相与,今送猎白鹿、马十二匹并毡药等物。彼来马力不足,可乘之,道里来远,或不服水土,药自可疗。”(《宋·索虏列传》)这简直可以称之为情意殷殷了,从这中间,我们是可以窥见民族交融之大势的。
两宋时期,出版了几部大型方书,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均收载有很多养生方剂。《太平圣惠方》第四十卷以美容方为主,共列方187 首; 第四十一卷为须发专方,共列“治法白令黑方”、“治眉发须不生诸方”等120 首;此外,在其他卷中,还有治羸瘦、白癜风、针眼、目不明、牙齿黄黑、牙齿脱落、揩齿令白净、口臭、唇疮、热疮、(各种) 癣、漆疮、手足皴裂等损美疾病诸方440 余首, 以及各种补益驻颜方240 余首。全书共有美容方剂980余首。《圣济总录》中,仅面体、髭发两门, 就有处方100 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在“诸虚门”及其它各门中,也散在收载了许多具有增白驻颜、乌发固齿、延年润肤作用的美容方剂。   
此外,《使辽录》中,还记载了以中药“瓜蒌”调敷于面部的“佛妆”配方,与现代所称之“倒模”美容术是类同的。除此之外,《苏沈良方》、《洪氏集验方》、《济生方》、《类证普济本事方》、《鸡峰普济方》、《是斋百一选方》、《魏氏家藏方》等等,都载有美容方或法。
在宋代医学教育中,针灸教学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来,他又设计制造等身大针灸铜人两具,教学时供学生实习操作。这一创举,对后世针灸的发展影响很大。
元朝时期的中国仍然实行土贡制度。
元朝土贡是按路或州府规定进贡数额,也按照唐宋的做法,以官钱购买。元朝所定广州土贡只有药物,并分配到各县。长安唐代时,曾贡隔纱鞾、毡粲、草席、酸枣仁、地骨皮、藕粉、葛粉、樱桃、紫秆粟、大小麦面等,到了元朝时,就只贡酸枣仁、地骨皮、兴平酥、咸阳梨。
纵观元代时期的土贡物品,其特点是药物居多,其中包括植物、动物类贡物。元时的贡品中有广木香、牛黄、胭脂红、茜草等药材,可见当时藏族对药物已有较深的认识。
元代的土贡物品还偏向于时鲜食品。元代土贡承载的养生文化和膳食文化居多。这也许是中国土贡文化中的一个特色。
元初许国祯撰《御药院方》,汇集了金元以前大量宫廷美容用方,如御前洗面药、皇后洗面药等,该书还列出多种牙药,如白牙珍珠散、麝香散等,共计180 余首,丰富了美容范畴。
《饮膳正要》是我国的第一部营养学专着。共三卷。天历三年(1330) 刊。 忽思慧为蒙古族营养学家,任宫廷饮膳太医时,将累朝亲侍进用奇珍异馔,汤膏煎造,及诸家本草,名医方术,并日所必用谷肉果菜,取其性味补益者,集成一书。 
在科学技术方面,医药历算有所发展。萨迦班底达去凉州,因为曾治好阔端多年无法治愈的痼疾,所以才大受尊信。卜思端本人曾写过医学著作。
在中国土贡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明太祖曾规定了土贡制度的基本原则:“天下贡土所有,有常额,珍奇玩好不与。即须用,编之里甲,出银以市。”
明太祖确立的土贡制度,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土地所宜;二是定额购买;三是贡常用之物,不进口腹玩乐之物。
明朝初期,采办不仅按规定给还价钱,而且是溢价购买。如洪武时期宫中采办物品都是在市场价格的基础上加十钱购买。当时的采办物品也日益增多,有采木、采香、采珠玉宝石等。仅采办黄白蜡一项就达三十余万斤,采办沈香、降香、海漆诸香至十余万斤。明英宗时曾减采办黄牛四万;糖蜜、果品、腒脯、酥油、茶芽、粳、糯、粟米、药材等,也各有减省。
《遵生八笺》是明代高濂所著的养生食疗专着,共十九卷, 约成书于万历十九 (1591)全书40多万字,分为八笺,以却病延年为中心,涉及医药气功 ,饮馔食疗,文学艺术等。其中的《饮馔服食笺》共有三卷。
《随息居饮食谱》是清代王孟英所编撰的一部食疗名著,共一卷。咸丰十 一年(1861)刊行。书中的烧酒条下附有7种保健药酒的配方,这些药酒大多以烧酒为酒基,可增加药中有效成分的溶解。
明代《普济方》、《奇效良方》、《证治准绳》等著作中辑录了大量前人的药酒配方。
明代出现了医药学巨著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可以说是对中药的一次大总结。《本草纲目》共五十二卷,万历六年(1578)成书。该书集明及历代我国药物学,植物学之大成,广泛涉及食 品学,营养学,化学等学科。该书在收集附方时,收集了大量前人和当代人的药酒配方。并设有“附诸药酒方”的专目,辑药酒69种。除此之外,《本草纲目》 在各药条目的附方中,也往往附有药酒配方,计药酒方约为200多种。其记载的美容中药就近300 种,功效涉及增白、护肤、祛皱、消斑、去雀斑、乌发、香体、洁齿、悦颜等方面。其方法强调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将中医美容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明初朱等编的《普济方》,美容方收载规模空前,按头面2 大门分21 类, 列方747 首,是集前代之大成者。明胡文焕校刊的《寿养丛书》,收有《香奁润色》一卷,这是专为妇女美饰而写的一本方书,辑录了大量美容方,美发、白面、玉容、驻颜、白牙、润唇、美手、香身等各种美饰用化妆品方应有尽有。
明著名的外科专著《外科正宗》中,也记载了许多美容诊治方法,如治疗雀斑内服下容散,外敷玉肌散,面部黑子() 用“灰米膏”治疗等。
清代土贡制度按照统治者所标榜的,也是遵循任土作贡的原则,征收土贡只是在政治上表示“率土之内靡不愿殚其葵向之忱,以自効于盛世”,而“宫庭服御所必需,率令有司以经费购办,未尝责贡民间”。也就是说,土贡只是政治上象征性地朝贡,宫廷各项消费所需都由国家出钱购买。而且户部和工部及宫廷内外所需物料都是在各省出产之处出钱购买。
清朝皇帝一再下令,土贡只献土地所产实用之物,不得进献玩乐之器。
乾隆曾多次下令“各省应进土贡内,除橘子、荔枝、石花鱼、哈密瓜等物仍照旧呈进,以备荐新之用。其余土物概行停止”。但乾隆在下令时又说“四川、广西之药材等类,入贡尚可。”
清朝其它皇帝也曾颁布类似禁令,但贡药显然并没有完全禁止。与明朝宫廷厨料、药材,以及多种修造材料和祭祀用品,都来自土贡相比,清朝宫廷所需更多的物品实行了和买,即官府出钱购买。
虽然更多宫廷物品是通过市场手段获得,但是清朝土贡物品种类仍然不少,其数量与唐宋相比,并非清朝人所标榜的“不过十存一二”,而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以盛京土贡药材人参为例,人参虽是土贡,却由户部派人携信票到东北招商给票入山采取,每票纳人参十二两,每岁所采人参其数不定,以给票之多寡而不同。二年或三年停罢一年,由吉林将军宁古塔副都统根据情况奏请人参进贡的时间。
明代医学家曾提出把伤寒、温病和温疫等病区分开。到了清代,温病学说达到成熟阶段,出现了《温热论》等专著。清代美容方剂主要汇萃于清宫档案之中。
纵观元明清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进步,医药学有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我国已积累了大量医学文献,前人的宝贵经验受到了元明清时期医家的普遍重视,因而,在元明清时期,出版了不少著作,为整理前人的经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