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0年2月29日星期六

第五章1:手工纸的源起与制作流程

第五章
简说手工纸文化
1:手工纸的源起与制作流程

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曾经为历史上的文化传播立下了卓著功勋。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传统的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焕发着独有的光彩。
在纸张发明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是采用什么来作为记事材料的呢?根据文献和实物资料,最早的人们是采用结绳来记事的,遇事打个结,事毕解去。后来又在龟甲兽骨上刻辞,所谓“甲骨文”。在青铜产生以后,又在青铜器上铸刻铭义,即“金文”或“钟鼎文”。再后,将字写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称“竹木简”,如较宽厚的竹木片则叫“牍”。同时,有的也写于丝织制品的锦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记事材料外,还发现了刻于石头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石鼓文”。   
西汉初年,政治稳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跃,对传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应运而生。从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来看,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初年。最早出土的西汉古纸是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古烽燧亭中发现的,年代不晚于公元前49年。东汉的蔡伦改进造纸术,使得书写工具得以普及,也为世界文化的传播作出卓越的贡献。随着西北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工作的进展,许多西汉遗址和墓葬被发现,其中也不乏纸的遗物。这些右纸均据其出土的地点而被冠名。   
从目前出土古纸自身的年代顺序,可以分别排列为: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灞桥纸、悬泉纸、马圈湾纸、居延纸,西汉晚期的旱滩坡纸。这些纸不但都早于蔡伦纸,而且有些纸上还有墨迹字体,说明已用于文书的书写
事实上,一张手工制造出的纸张,是集天地菁华、人类智慧的尤物。
纸寿千年。能够确认没有争议的最早的纸张,是西汉时期的纸张。东汉蔡伦的发明,准确地说是一种集成,将各种原料和工艺做了归纳和升华。        
纸张到底是怎样造出来的?
传统手工造纸因各个地方原料不同、气候不同,造纸工艺也就有所不同,但大同小异。因为纸是植物纤维交织而成的薄状物,所以其方法无非是取得纤维,以水为中介,让纤维交织沉积,成为薄片。       
首先是要取得植物纤维,而去掉其它没有用的成分,比如木质素、树脂、淀粉、灰分等,只留下纤维素和少部分半纤维素。所有的前道工序,如砍伐、剥削、捶打、浸腌、蒸煮、漂洗、翻­晒、舂碓等都是围绕这个核心,这部分工作叫做制浆;然后是抄­造,把备好的纸浆倒入水槽搅拌均匀,成为植物纤维的悬浮液,之后用平整的、能够均匀滤水的工具从槽中捞取这种悬浮液,湿的植物纤维就留在了捞纸的帘床上,湿纸堆起来被压榨出一定水分后,又被一张张分开,贴在烘焙墙上烘干,就成纸了。        
如宣纸的制作,核心工序是两道,第一道是制浆(原料制备),第二道是成纸(捞纸、晒纸、剪纸)。        
宣纸的制浆工艺极为复杂,费时又费工。核心内容是,把青檀皮变成燎皮,把沙田长秆稻草变成燎草。反复的沤、洗、煮、蒸、晾晒、人工拣选、舂、碓,其目的是淘汰­各种杂质,包括木素、各类植物性蛋白质、灰分等,使纤维充分细致化,并且得到自然漂白。最终,制备好的皮料和草料混合在一起,就完成了抄­纸前的备料工作。
宣纸是最讲究原­料选择搭配和处理工艺的,在打浆过程中,通过控制打浆时间长短、刀口排列密度、刀口压力大小等机械手段来控制纤维的长短、帚化程度等多种手段控制纸的松紧,对成纸的品质产生重要影响,用工业化的术语来讲,叫打浆度(叩解度)控制。一般而言,打浆时间越长,刀越重越密,定墨性就越好,从而也越不容易洇水(也就是“跑墨”)。        
制成原­料以后,将其倒入清水捞纸槽中,加入纸药(传统手工造纸往往使用杨桃藤、黄蜀葵藤中的粘性原液,粘性原­液有促使分子扩散的作用,使纸浆均匀分布于水中,同时便于将压榨过后的湿纸从湿纸堆中逐张分开)以及其他各种化学品(胶类、矿物质粉末,如碳酸钙、调色颜料等)。
捞纸手艺的要点是,通过入水的深浅、捞浆的次数、沥水的斜度、方向和速度、在水中荡帘以及脱水后掂帘的力度来控制纤维的沉积交织状况,比如厚薄、平整度、均匀度、密度(单位面积重量)和紧度(单位体积重量)。这些动作最为复杂和微妙,而且需要两个人或更多人的高度配合。        
把湿纸一张张叠起来形成纸堆后,就可以压榨挤水,待半干时,即可晒纸。
把烘干的纸从火焙墙上揭下以后,经过剪边即为成纸。计量纸张的单位 “刀”,就是由此而来。
中国古人是怎样想出造纸术的呢?据说是从缫丝过程中得到的启发。一些残留的丝絮干了以后变成了小薄片,可以用来写字。于是人们因地制宜,想方设法从麻、藤、树皮、竹,甚至稻秆和海苔中将其植物纤维提取出来,变成可以做纸的原­料。原­理并不复杂,但是要做成上好的纸浆,确实非常复杂。
中国人制造出品质精良的纸张,是从汉代开始,到明代做出了宣纸才基本上达到巅峰。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