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0年2月29日星期六

第六章 1:简说澄泥砚

1:简说澄泥砚   

1)陶器文化与秦砖汉瓦

中国建筑陶器的烧造和使用,是在商代早期开始的,最早的建筑陶器是陶水管。到西周初期又创新出了板瓦、筒瓦等建筑陶器。
秦代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混战的局面,各地区、各民族得到了广泛交流,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到了汉代,社会生产力又有了长足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突飞猛进。所以秦汉时期制陶业的生产规模、烧造技术、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秦汉时期建筑用陶在制陶业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中最富有特色的为画像砖和各种纹饰的瓦当,素有“秦砖汉瓦”之称。
秦砖,素有“铅砖”美喻。秦砖的特征,纹饰主要有米格纹、太阳纹、平行线纹、小方格纹等图案以及游猎和宴客等画面。也有用于台阶或壁面的龙纹、凤纹和几何形纹的空心砖。有的秦砖上刻有文字,字体瘦劲古朴,这种古砖十分少见。
秦砖主要用于建筑。秦代的建筑相当可观,如名振千百年的阿房宫,其间雕梁画栋,壁画、壁饰充满各个角落。据说陕西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曾发现过咸阳故城建筑基址,出土了一部分壁画残片,图案以红、黄、蓝、黑等颜色绘成,色彩鲜艳,变化丰富,风格雄健。颜色使用矿物质材料,能够保持很长的时间。这一时期的建筑壁画,一般都按以下的工艺步骤完成:现在墙体上涂一层厚约0.5厘米伴有草灰的细泥,再刷涂一层很薄的石灰然后在白底色上绘制壁画。壁画结构层牢固耐久,色泽历久变化不大。从现存的秦宫壁画残迹中,可以看到人物、车马、楼台以及树木、植物等等,线条运笔流畅、平涂设色,豪放大气。
秦代除画像砖和铺地青砖外,用作踏步或砌于壁面的则是长方形空心砖,砖面或模印几何形花纹,或阴线刻划龙纹、凤纹,也有模射猎、宴客等场面的。空心砖,是战国时代中原地区劳动人民的一项创造,被用作宫殿、官署或陵园建筑。秦代的万里长城修筑工程,用的也是空心砖。《史记·蒙恬传》载:“始皇二十六年,使蒙恬将三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至阳山,透蛇而北。”在高山峻岭之顶端筑起雄伟浩迈、气壮山河的万里长城,其工程之宏大,用砖之多,举世罕见。   
到西汉时期,空心砖的制作又有了新的发展,砖面上的纹饰图案,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图简练、形象生动、线条劲健。它不单是作为建筑材料,更多的是用来建造画像砖墓。这种空心画像砖,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画像内容十分丰富,包括阙门建筑、各种人物、乐舞、车马、狩猎、驯兽、击刺、禽兽、神话故事等有四十多种。
到东汉初期,画像空心砖的应用从中原地区扩展到四川一带,中原地区空心画像砖墓到东汉后期为小砖所替代,而四川则延续到蜀汉时期。这一时期的画像砖内容更为丰富。如阙门建筑中的画面,有反映生产活动的播种、收割、舂米、酿造、盐井、探矿、桑园等;有描写社会风俗的市集、人物、车马、狩猎、乐舞、宴饮、游戏、舞蹈、杂技、驯兽、和贵族家庭生活等;还有车骑出行、阙观及神话故事等等。这些画像砖是当时社会生活、生产的现实写照,在历史研究科学研究及艺术上有着重大价值。   
秦汉建筑用瓦,有板瓦和筒瓦两种,其制作方法是先用泥条盘筑成类似陶水管的圆筒形坯,再切割成两半,成为两个半圆形简瓦,如果切割成三等分,即成为板瓦。瓦坯制成后,在简瓦前端再按上园形或半圆形瓦当。这种简瓦和板瓦的烧造大约起源于西周时期,在陕西扶风、岐山一带的西周宫殿建筑遗址中大量出土,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用陶上的伟大创造,开创了瓦顶房屋建筑的先河。   
瓦当即筒瓦之头,主要起保护屋檐,不被风雨侵蚀的作用。同时又富有装饰效果,使建筑更加绚丽辉煌。瓦当有着强烈的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
秦代瓦当,绝大多数为圆形带纹饰,纹样主要有动物纹、植物纹和云纹三种。动物纹中有奔鹿、立鸟、豹纹和昆虫等;植物纹中有叶纹、莲瓣纹和葵花纹。云纹瓦当图案结构,基本上是边轮范围内,用弦纹把瓦当正回分为两圈,外圆间四等分内填以各种云纹,内圈则饰方格纹、网纹、点纹、四叶纹或树叶纹等。秦宫遗址出土的巨型瓦当饰以动物变形图案,与铜器、玉器风格相近。
这种云纹瓦当后被汉代沿用,但汉代的纹样较秦代粗一些。秦瓦当,有文字的绝少。汉代瓦当纹饰更为精美,画面仪态生动。王莽时期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当,形神兼备,姿态雄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汉代瓦当以动物装饰最为优秀,除了造型完美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以外,兔、鹿、牛、马也是品种繁多。汉代瓦当除常见的云纹瓦当外,大量的则是文字瓦当,许多反映当时统治者的意识和愿望,如“干秋万岁”、“汉并天下”、“万寿无疆”、“长乐未央”、“大吉样富贵宜侯王”等。这些文字瓦当,字体有小篆、鸟虫篆、隶书、真书等,布局疏密有致,章法茂美、质朴醇厚,表现出独特的中国文字之美。
秦至西汉初期带圆形瓦当的筒瓦,制造方法是,先从瓦筒上横切到一半,再向下纵切成瓦筒。半瓦当从中央连瓦筒一起切开。因此在瓦的背面留有明显切痕。到西汉中期,瓦的制法采用一次范成,瓦筒则仅做半筒,瓦背没有刀切之痕迹。此外,秦代带纹饰的圆形瓦当,中央无大圆柱,而汉代的则必有圆柱。秦瓦当边狭,用手捏成,宽窄不匀,汉瓦当的边轮整齐。秦瓦面积不大,汉瓦面积小者也较秦瓦略大。

2)瓦当砚与澄泥砚
  
瓦当砚,俗称瓦头砚。唐以前除石砚、瓷砚外,就是陶砚。瓦当砚是陶砚的进步。唐朝韩愈在《瘗砚文》中讲的“土乎成质,陶乎成器”就是指瓦当砚。
秦汉时建筑宫殿用的砖瓦,多采用澄泥制法,后来有人用这些砖瓦改制为砚,也由此又叫澄泥砚。正象唐朝吴融《古砚瓦赋》中描述的:“无谓乎柔而无刚,土埏而为瓦;勿谓乎废而不用,瓦断而为砚”。还有一说,谓:“砚瓦者,唐人语也,非谓以瓦为砚,盖砚之中必隆起如瓦状,以不留墨为贵。”
澄泥砚的材质是如何得来的?它不是石块砚,是用沙泥烧炼制成的砚,质地类瓦,属陶瓷砚的一种非石砚材。
原来,古人先以绢袋漂于汾水之中,迎浪张开袋口,当流水经过时,就会过滤其水中的泥沙。至一年左右,袋内的泥满了,就以过滤的细泥为材料,掺进黄丹团后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雕琢,待其风干后放进窑内烧,最后裹上黑腊烧制而成。其质地类似陶的砚台。然后再做整璞、雕刻、打磨等一系列工序,共达九道经典工序而成。
澄泥砚石质细腻、光润,以鳝鱼黄、蟹壳青、豆砂绿、玫瑰紫、虾头红、朱砂红等颜色为珍品。

澄泥砚最早产于山西绛州,其孕于汉代,兴于唐朝,盛于宋时。到了明代,则达到炉火纯青,跻身于中国四大名砚台之一。
自中唐起,历代皆都有将澄泥砚作为贡品。
澄泥砚在中国砚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人墨客也将澄泥砚视为珍宝,多为题铭珍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质地坚硬耐磨,易发墨,且不耗墨,可与石砚媲美。
在唐时,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已成为制澄泥砚的著名产地。在现代,澄泥砚的产地有河南洛阳、河北钜鹿、山东青州、山东泗水、山西新绛县、湖北鄂州、四川通州和江苏宝山等地。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