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简说端砚
广州端砚,是中国“文房四宝”中的极品。端砚的历史悠久,它是中国传统的实用工艺美术品,与安徽歙砚、甘肃洮砚和澄泥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
唐代初期,广东肇庆又称“端州”,东郊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就出现了依靠采砚石、生产端砚为生的劳动者,生产的端砚慢慢地成了肇庆独有的工艺美术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得到达官贵人和帝王将相的赏识。宋朝开始把端现列为“贡品”,端砚也因此而蜚声中外。
据史料记载,端砚始于唐代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制作端砚的端石出自于肇庆东郊的烂柯山一带。端石石质细腻纯净、娇嫩滋润,不但具有“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之特点,更具有“秀面多姿,呵气研墨,发墨不损笔毫”的长处。用其加工成的端砚各具名目,加工技艺亦愈纷繁,地位越来越高,以致升到我国石砚之首,长盛不衰。历来被人们视为文房至宝。
端砚自唐朝初年开始生产。不过,当年的端砚纯粹是文人墨客书写的实用工具,石面上无任何图案花纹装饰,显得粗陋、简朴,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云:“内邱瓷瓯,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后来到了唐朝中叶,一天一老砚工路经端溪时,看见有两只仙鹤飞落溪水之中,久而不起,于是心生疑窦,张网捞捕,但捞起的却是一块石头!不过,这块石头十分奇异,上有裂缝,不时发出鹤鸣声响,老砚工顺着裂缝把奇石撬开,奇石竟一分为二,化作两只砚台,砚边各有一只仙鹤伫立在苍松之上。消息传开,砚工们纷纷仿制,或各展其艺,在砚台上雕以各种图案花纹。这大概就是端砚从实用品变为实用工艺品之始。
端砚的加工制作要经过采石、选料、雕刻、配盒等工序。其中采石和雕刻是最重要的两道工序,要求极为严格。
采石是制作端砚极其重要的一环,砚石有坑洞之别,优劣之分。名坑质优之砚石,加上制砚高手制作,可以出产精品和珍品。端砚名贵与否,最基本的条件在于砚石,故采石这道工序极为重要,不可本末倒置。端溪名坑,自古以来都以手工开采,劳动强度大,采石技术高,故有“端石一斤,价值千金”之说。因端溪石大多不抗震,砚石开采至今仍以手工开采为主,不能以机械代替。
在开采砚石中,如看不清石壁,看不准石脉,就会浪费好砚材。特别是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有时可能整壁石都不成材(石工谓之断脉,即断层),就得将它一块块地凿下来,再根据石脉的走向寻找石源。石脉(石层)的走向一般是斜向下方,有时也会曲折蛇行,甚至要挖到深层才能找到。因此采石工必须掌握砚石生长的规律,顺其自然,按部就班,从接缝处下凿,尽量保住砚材的完整。
采石工人所使用的工具要因地制宜,以凿为主。这些刀具长短有异,大小不一,粗细不同,但每个石工必备三四十把,每天工作后都要修理或磨砺,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也。
采石过程中不得使用炸药爆破,采砚石无法用机械化操作,只能以人工为主。历代栗石工人都是按石脉走向,顺其自然向深层采掘,从接缝处下凿。采出来的砚石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己属难得。坑道向下倾斜、曲折蜿蜒,工人进出要下蹲弯腰,有些地段仅能容一人匍匐爬行。尽可能使采出的石料完好成材。
采石工具因采石环境而制,古代砚坑洞高约80厘米,采石工人只能蹲着、坐着或斜躺
着采石。采石工具主要有:粗细不等的尖口铁凿、铁笔、铁锤、炮凿、灯等。
开采出来的砚石并不是全部都可以作砚材,须经过筛选后,再将其分别等级。也叫制璞维料,又称选料制璞。特别好的砚材,纯净无瑕者为特级,稍次者为甲级,再次者为乙级。将有瑕疵的,有裂痕的,或烂石、石皮、顶板底板……统统去掉,剩下的叫“石肉”。
要完成这个过程首先要懂得看石。凭实践经验,内行的维料石工能够“看穿石”,可以预测到表层看不到的石品花纹,如砚石的侧面发现有石眼般的绿点,或绿色的翡翠带,那么凿下去可能有石眼出现;砚石的两侧如果微呈白色,或白色的外围有火捺包着,则可能隐藏鱼脑冻或蕉叶白。
砚工还要根据砚石的天然形状用锤或凿制成天然形、蛋形、长方形、方形、圆形、金钟形、兰亭式、太史式……等砚形砚式的砚璞。制璞者同样必须懂得看石,因为要将砚石最好的地方留作墨堂。一方端砚石质的优劣都以墨堂之砚石作评价,鉴赏石品花纹亦放在墨堂之部分。
砚石在矿坑开采后,去掉“石皮”,保留“石肉”,然后按质分组这一道工序就叫开璞。
开璞后设计是制砚的重要一环。设计的目的是将砚石中的瑕疵变成无瑕,以达到锦上添花的目的,增加其艺术价值,砚的设计要求“因石构图,因材施艺”,除了传统砚形砚式外,还要充分利用天然石皮,汇集文学、历史、绘画、书法、金石于一体,可以说是将砚升华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品的重要环节。
端砚的雕刻是端砚制作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工序。要使一块天然朴实的砚石,成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就需要创作设计和雕刻的过程。雕刻要依照石材的特点构思施艺,注重立意、砚形和雕工。
这个过程处理得当是锦上添花,处理不当就会画蛇添足甚至弄巧成拙。故雕刻艺人要对砚璞因材施艺,因石构图,还要根据砚璞的石质,去粗存精,认真构思,并考虑题材、立意、构图、形制以及雕刻技法如刀法、刀路。
雕刻端砚要线条清晰,玲珑浮凸,一目了然。砚的四周多雕刻有云龙、花鸟、飞禽走兽、人物山水等图案,端砚雕刻主要有深刀(高深雕)与浅刀(低浮雕)雕刻,还有细刻、线刻,适当的通雕(镂空)。
采用什么雕刻技法和刀法,要视题材和砚形、砚式而定。如要表现刚健豪放的多采取以深刀雕刻为主,适当穿插浅刀雕刻和细刻;要表现精致古朴、细腻含蓄的,则以浅刀雕刻、线刻、细刻为主。
总之,细刻和线刻均属“工精艺巧”之“工精”部分。细刻要求雕刻精细,准确,生动;线刻则要线条细腻、流畅,繁而不乱,繁简得当。
雕刻工具因砚石的硬度、雕刻技艺和题材需要而制。雕刻工具主要有:锤、凿、凿卡、
木钻、锯、滑石、工夫台等。
此外,端砚雕刻完毕,必须配上名贵的木盒。砚盒起着防尘和保护砚石的作用,同时,砚盒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装饰品。砚盒的用料很讲究,名贵的用紫檀、酸枝、楠木、花梨木、红木等硬木。砚盒的造型一般按砚石形状而定。自端砚问世以来,其盒底部都有“四脚”,杂形和天然砚盒的“脚”称“豹脚”,长方形砚盒的“四脚”则要与盒形的四角线条相吻合,成为直角形的“脚”。砚盒之脚除了起装饰作用外,更重要是从实用去考虑,使移动端砚或洗涤时方便。砚与盒必须吻合,同时要考虑到木盒的干湿度,可能会整体收缩,砚盒本身要稍比砚石四周宽些,以便于砚石取出洗涤。总之配上盒子,能使端砚显得更加古朴凝重,更加名贵。
砚石磨光的工序一般放在配盒之后。首先用油石加幼河砂粗磨,目的磨去凿口、刀路,然后再用滑石、幼砂纸,最好是一千目的水磨砂纸反复磨滑,使砚台手感光滑为止。最后是“浸墨润石”,过一两天后褪墨处理。砚石磨光的好坏,直接影响砚石的品质及使用的效果。人们在选择端砚的时候,除了以水湿石察看石色,鉴赏石质和石品花纹外,还常用手按摸砚堂(所谓手感),看是否细腻,润滑,这一切都与砚石的磨光有直接关系。
端砚的样式多种多样,制砚艺人们在保持传统技艺和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开发出一系列精美实用的新产品。包括各种实用的淌池砚、单打砚、斗方砚以及融实用性和观赏性于一身的雕花长方砚、雕花天然砚等。
端砚之所以名贵,除了石质特别幼嫩、纯净、细腻、滋润、坚实、严密,制成的端砚具有呵气可研墨、发墨不损毫、冬天不结冰的特色外,还与其开采、制作的艰辛有关。
一方端砚的问世,要经过探测、开凿、运输、选料、整璞、设计、雕刻、打磨、洗涤、配装等十多谨艰辛而精细的工序。
端砚经过历代制现艺人的精雕细作,使其造型式样多姿多彩,由初唐的实用型逐渐提高到明清时期的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境地,步入了民族工艺美术的行列,现在已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闻名遐迩。众多来肇庆观光的中外游客无不以拥有一方工艺精湛、多姿多彩的端砚为荣。
现今,世界上最大的端砚是“端溪龙皇巨砚”,其长为2.76米,宽2.16米,厚0.21米,重达2吨,被誉为“中华文化瑰宝”,并入选大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