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0年2月26日星期三

第三章2:源起唐代的宣城贡笔

2:源起唐代的宣城贡笔

据查,19501970年考古出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毛笔。世有西汉蒙恬造笔的传说,东汉时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关于制笔的记述《笔赋》,提出选用冬天的狡兔毛、以文竹为管、让毛笔上刚下柔等。
晋代时制笔业得到了发展,王羲之已用鼠须笔写《兰亭序》。而唐代时安徽宣城则成为全国制笔中心,所产宣笔成为唐代的贡品,宣笔一直长盛至宋代。
宋代制笔已丰富多样,有鸡毛、小儿胎毛、猩猩毛、狼毫等。因苏东坡而得名的四川乐山宋笔,可以与宣笔、湖笔相提并论。其采用峨眉山数种珍贵兽毛,用传统的手工工艺,特别的制作方法精制而成,笔毛刚柔相济,笔锋尖,腰力好,弹性强,圆直挺拔,书写时刚劲有力,收锋好,不散不乱,蓄墨适度。宋笔既保留了宋代抓笔的特长,又增加了新的特色。宋笔中不仅有一般制笔所用的健毫和柔毫,还含有峨眉山区特产的一种强豪。在制笔时,采用特定工艺,使这种强毫与健毫、柔毫配合得体,刚柔相济,使宋笔笔锋尖齐、腰力强,弹性好,书画时刚劲有力,收锋好,不散不乱,蓄黑适度,无论中锋行笔,侧锋取势,点、擦、皱、染无一不佳。千年“宋笔”传到今,著名画家徐悲鸿于1937年题下了“嘉州产名笔,工艺甲西南”的赞语。
到元代,浙江湖州吴兴县善琏镇的笔工,采用山羊毛或以之与兔、鸡、狼毛等混合作兼毫。至明代后,浙江湖州的湖笔名声大起,湖州成为全国制笔中心。清代时河北衡水的侯店笔曾做“宫廷御用”笔。
宣笔的产地泾县青戈江上游的花林,是个青山叠嶂、碧水如带、翠竹壁合、幽逸秀丽的地方。 
泾县产笔,历史久远。相传古代自有书契以来,我国便开始有笔,不过早期的毛笔很简易,也不叫笔。战国时期楚称笔为聿,吴称不律,燕称弗,到了秦代始称为笔。据记载,公元前二二三年,泰将蒙恬南伐楚国,路过中山(即现在宣城、泾县一带),得到毛纯质佳的兔毫,遂制造出第一批改良的秦笔。后人因称豪恬为笔工之祖师,那么,这种以中山之毫所制的亲笔,应该说就是今天宣笔的祖先了。
宣笔因产于安徽泾县,因古时泾县隶属于宣州府,故称“宣笔”,又名“徽笔”。据韩愈《毛颖传》记载公元前二三年,秦将军蒙恬南下时途经中山(安徽省泾县一带山区)发现这里兔肥毫长,便以竹为管,在原始的竹笔基础上制成改良毛笔。宣笔曾引领了中国毛笔的第一个发展时期,即从汉代至宋末千余年的历史。唐代,宣州成为全国的制笔中心。盛行于唐、宋的诸葛氏、吕道人、汪伯立等人,均为一代制笔名手。元代以后湖笔渐兴,宣笔渐衰,但亦不乏高手,如徽州詹斗山、詹素文、胡竹溪、张天宝、曹索功、胡开文等人,也颇负盛名。
产于宣城泾县的宣笔原料为兔毛、羊尾、狼毫、鼠须、石獾毫等26种。基特点是尖、圆、齐、健;选料精严、制作考究;毛纯耐用、刚柔并济。种类包括“石獾”、“宣州紫毫”、“纯紫尖毫”等硬毫笔及“长颈鹿”、“鹤颈”、“笋锋”等长锋羊毫笔。珍贵名笔有:“古法胎毫”、“玉管宣笔”、“安吴遗训”、“梦笔生花”、“莲蓬门笔”等。
宣笔一向以选料严格、精工细作著称,具有装模雅致,毛纯耐用,刚柔得中,尖圆齐健兼全的独特风格。唐、宋时代,宣城兔毫(又称紫毫)笔极受书画名获的仰慕和追求。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下脍炙人口的《紫毫笔诗》:“江商石上有老兔,吃刘饮泉生紫毫,宣城工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又云:“每岁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诗人耿伟在亲试宣笔后,欣然写 了《咏宣州笔》,盛赞道:“落纸惊风起,摇空邑露浓,舟奇与纪事,舍此复何从!”唐律把宣笔列为“贡品”,作了“岁贡青毫六两,紫毫二两”的规定。
到了宋代,笔工巧匠辈出,制笔技术又前进了一步,笔杆的雕镂艺术也达到了精美绝伦的地步。当时全国制笔业中,以宣城诸葛高、诸葛渐、诸葛元等名声最重。梅圣俞诗赞:“笔工诸葛高,海内称第一。”著名文学家苏东坡 应试时用宣州笔,经“终试不败”,遂“以为珍玩”,平生书字每得诸葛笔则宛转可意,自谓除宣城外,不仅岭南无笔,就连“都下”亦无称心之笔。大书法家黄庭坚在接受反人赠笔之后,拍案叫绝,喜书《谢送宣城笔》。可见,宣笔当时在全国的声誉 与地位,确实为其它笔种所不及。
但至元代,由于蒙古贵族对工艺美术的严重摧残,宣笔的显赫地位,逐渐为浙江善琏镇(善连古属湖州府治理)产的湖笔所取代。在城笔工多沦为奴隶,一部分流散到徽州依附制墨业谋生,一部分远走浙江、江苏等地。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