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 著
Shenyang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
1
大胡子与莫理循在望江茶馆喝茶聊天,已有多时,仍未见马骏回来,便对张泳说:“你到马市去看看,马骏为何还没回来?”
杨天喜说:“我也一起去,我想顺便看看这里的风情。”
武汉嫂子就对四姑说,你也一起去吧,别让他们跑丢了。
大胡子见张泳、杨天喜和四姑走后,便与莫理循又交谈了起来。此时武汉嫂子走了过来。
武汉嫂子对莫理循说:“你此次到武汉来,是找对了地方,不知武汉就不知中国,知武汉则必知张之洞,你可曾听说过此人?”
莫理循直告:“未闻。愿听悉教。”
武汉嫂子乐了:“太好了,我对你讲张之洞的故事就如同对全世界告知中国有个武汉,武汉有个能人张之洞。”
莫理循不解:“为何?”
武汉嫂子说:“你是个洋人,你又喜欢到处探险旅行,还写旅行日记,我的说词,你一定会写下来,还印成书,西洋诸国岂不多知道了武汉人的聪慧强捍?当然,我这个妇人渐已人老珠黄,你就不必记之。”
莫理循笑了,学着中国人的腔调说道:“你可慢慢道来。”
武汉嫂子讲述的是关于张之洞的传说。张之洞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张之洞早年是清流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2
武汉嫂子一边帮莫理循剥着橘子,一边说起了张之洞早先那些事:“张之洞,字孝达,清代直隶南皮人。道光十七年,张之洞出生于兴义府官舍。张之洞从小就禀赋聪慧。五岁入家塾,读书用功,才思敏捷。他先后从好几位老师就学,其中有进士,翰林院侍读。他十三岁以前,已学完了所有经典。少年张之洞有夜读静思的习惯,这种夜间学习的习惯,让他比别人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不满十四岁的张之洞回原籍,两年后,又以顺天府乡试第一名中举,取得参加会试得中进士的资格。以当时张之洞的学养实力,他应当能够一气呵成。但他前几年的时间都耗在帮父亲办理军务,应付贵州。直到二十三岁那年将应会试,因族兄为同考官,循例回避。他才于第二年应恩科,并如愿以偿,得中第三名进士及第。张之洞精通儒学和经学,主张‘通经致用’和‘经世致用’。二十四岁那年,张之洞在一首叙辈诗中写道:‘仁厚守家法,忠良报国恩,通经为世用,明道守儒珍’”。
武汉嫂子继续说道:
光绪五年,清廷因昏庸无知的崇厚,与俄国签定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名义上收回伊犁,实际上西境、南境都被沙俄宰割,伊犁处于俄国包围的危险境地。消息传来,舆论大哗。群臣上疏,张之洞上疏《熟权俄约利害折》《筹议交涉伊犁事宜折》,分析俄约有十不可许,坚持必改此议,宜修武备,缓立约,并要求治崇厚罪。
在中俄交涉事件中,张之洞的政治声望提高了,并且进入翰林院,被授予七品衔编修,正式步入仕途。
张之洞曾会见了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读了他的书,受其影响,拟筹建洋务局,但未及实现。
光绪十一年正月,法军侵占中越边境重镇,中法开战时,张之洞上疏建议战守,请严督滇、桂之战,急修津广之防。四月,清廷召张之洞、封勇晋京。张之洞上陈抗法之事,多所谋划。后奉命署理旋补授两广总督。任内力主抗法,筹饷备械,击败法国军队,这对于屡战屡败的中国而言 ,的确是一个奇迹,而奇迹的创造者正是张之洞。
武汉嫂子仍然滔滔不绝地说:
光绪十六年,张之洞在都司湖经心书院旧址,创办了两湖书院。书院学生定额240人,湖南、湖北各100人,特定商籍40人,开设“经学、史学、理学、文学四门”,宗旨是培养“出为名臣,处为名儒”之才。
张之洞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法律,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但是学习和采用西法要有前提,即“中学为体”,中法的根本原则不能动;“西学为用”,西法的基本原则不能学。
光绪十五年,张之洞上奏朝廷,建议修筑一条芦汉铁路,他认为铁路之利,以通土货厚民生为最大,征兵、转饷次之。他提出芦汉铁路是“干路之枢纽,枝路之始基,而中国大利之萃也”。朝廷准奏,于是清廷调张之洞任湖广总督。
清末汉阳铁厂
武汉嫂子笑着说:
我老公在汉阳铁厂当监定师。汉阳铁厂是一个钢铁联合企业,光绪十九年建成,包括炼钢厂、炼铁厂、铸铁厂大小工厂10个、炼炉2座,工人3000,采煤工人1000。
张之洞兴办企业,大炼钢铁,也曾闹过一些笑话。他电驻英公使,欲购炼钢厂机炉,英国梯赛特工厂厂主回答说:“欲办钢厂,必先将所有之铁、石、煤、焦寄厂化验,然后知煤铁之质地如何,可以炼何种之钢,即以何样之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未可冒昧从事。”
张之洞大言曰:“以中国之大,何所不有,岂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但照英国所用者购办一分可耳。”
英国厂主只得从命。结果,机炉设在汉阳,铁用大冶的,煤用马鞍山的。马鞍山的煤,灰矿并重,不能炼焦。耗资560万两,还没有炼成钢。只得改用江西萍乡的煤,制成的钢太脆易裂。张之洞这才知道他所购的机炉采用酸性配置,不能去磷,钢含磷太多,便易脆裂。于是又向日本借款300万元,将原来的机炉改用碱性配置的机炉,才制出优质的马丁钢。
学到此时,武汉嫂子对莫理循说道:“张之洞是个著名的藏书家,他收藏的不仅是书,还有文、函、牍、电稿等。张之洞精通目录学。在同治十三年任四川学政时,就写了相关书目。张之洞工书,他的书也擅“米体”,笔力遒劲,俊迈豪放,跌宕有致。
武汉嫂子笑着对莫理循说:“你要了解中国,就应该向张之洞学习,收藏各种书籍。书中全是中国故事。”
莫理循大惊:“嫂子说的很在理,但我想问嫂子一句,你怎么如此精通这些男人们才可能关注的事?”
武汉嫂子大笑:“我是开茶馆的,来茶馆的人,都会闲聊,其中有很多文人学士,也有商人,谈政治、谈企业、谈时事、谈人物故事,那是少不了的。听了多了,我这嘴也就学会说那些事啦!
用武汉话说,我苕头日脑,弯管子。不敢在你面前扳沙鬼款。你会说,搞么斯唦。我可不是谍务,那掉得大、掉底子,岔巴子。搞不清白蛮扎得,还能翘胯子德罗?”
莫理循一脸迷茫地望着大胡子。
大胡子大笑:“武汉嫂子说自己很笨,极不正宗。不敢在你面前不停地胡说乱讲。你会说她在搞什么名堂。她说,自己不是故意地出丑、丢人,自己搞不清楚的事,怎么能翘二郎腿得意洋洋呢。”
莫理循听了大胡子的“汉语”翻译,也大笑了起来。
3
民国武汉码头
正当武汉嫂子和莫理循、大胡子说得开心之时,马骏和张泳、杨天喜,还有四姑都拉长了脸,从马市场空手回到了望江茶馆。
大胡子有点懵了:“马骏,怎么没带马来?”
马骏一副苦瓜脸,一言不发。
此时,武汉嫂子招呼二娘、三姨赶紧沏茶。
武汉嫂子问四姑:“苕,搞么斯唦?”
四姑的眼泪突然从眼角淌了下来。她哽咽地说道:“我随张泳大哥和天喜去马市找马骏大哥,那时,马骏大哥已选中了一匹黄褐色的大马,正在和马主讨价还价。张泳大哥也在一边帮着杀价。
我和天喜则东张西望地看着马市上来来往往的人群,这里的马很多。
我看到一个女孩正在一匹白马前与一个卖马人闲聊。突然,我发现一个窃贼正在偷卖马人的钱袋,我就叫了起来。
窃贼曾是一个劫匪,坐过牢,之后又杀了人,他到我们茶馆喝过茶。
我没想到会在马市看到他正在行窃。
窃贼听到我的叫声,拨腿想跑,却被卖马人拦住了,卖马人是个老头,紧扯着窃贼的裤腰,没料到窃贼突然拨出腰间的刀,将老头一刀捅死了。
天喜见状,一个飞跃就站到了窃贼跟前,窃贼惊慌中一把将那个女孩的脖子锁在他的左腕里。右手挥舞着刀把子,大叫:“谁敢过来,我就杀了她。”
窃贼一边劫持着这个女孩狂逃,撞了很多人,惊吓了马市里所有的马,轧了很多小摊。
这时兵勇赶来了,他被包围了起来。所有的兵勇高喊让他放下刀,不要伤害人质。窃贼却疯狂的喊着:“我身上好几条人命了,怎么着也是个死,无所谓了。”
说着,窃贼用刀子在那女孩颈上划了一刀,她的颈上渗出血滴。她流了眼泪,她知道自己碰到了亡命徒,知道自己生还的可能性不大了。
窃贼问她:“害怕了。”
她摇头:“我只是觉得对不起我哥。”
窃贼问道:“你哥?”
“是的,”女孩说,“我父母双亡,是我哥把我养大,他为我卖过血,干过苦活。他都二十八了,可还没结婚呢,我看你和我哥年龄差不多呢。”
窃贼的刀子在她脖子上落下来,他狠着心说:“那你可真是够不幸的。”
围着他的兵勇继续喊话,窃贼无动于衷。
窃贼说,他身上不仅有刀,还有雷管,可以把这马市引爆。
但他忽然想和那个女孩聊天,因为他的身世也同样不幸。他对女孩说,自己的父母早离了婚,他也有个妹妹,他妹妹也是他供养着,但他却不想让他妹妹知道他是杀人犯。
女孩和他讲着自己小时候的事,说她哥居然会织毛衣,裁剪衣服,她现在穿的衣裤都是她哥哥做的。她一边说一边流泪。
窃贼看着前方,想跳上一匹马逃走,但是卖马人都 牵着马逃离了马市。
窃贼看着那些喊话的兵勇,再看着身边讲述的女孩,他忽然感觉尘世是那么美好,但一切已经来不及了。
他对女孩说:“我再问一句,你现在想给你哥留下什么话?”
女孩知道这是自己对哥哥说的最后一次话了,所以,她几乎是笑着说:“哥,在家呢?你准备好的马饲料,我已交给卖马大叔了。”
这女孩在生离死别时,竟然给他哥哥的留言说得是家常话。窃贼的妹妹也和他说过这样的话。看着这个被自己劫持的人,窃贼听着她给自己哥哥留下的遗言,窃贼哭了。
“你走吧!” 窃贼对女孩说。女孩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快走,不要让我后悔,也许我一分钟之后就后悔了!” 窃贼松开了扼在她脖子上的手。
女孩走了几步,居然又回头看了他一眼。
四姑说到这里,望了一眼天喜。
天喜说:“我看到窃贼放了女孩,四姑赶紧去接她时,我一个箭步跃向窃贼,想给他一顿后手直拳。没想到,那窃贼一刀捅了自己的心脏,自杀了。”
四姑说:“我问过那女孩,她到底说了什么,才让窃贼居然放了她。女孩说,我只说了一句话,哥,天凉了,你多穿衣服。”
听了四姑和天喜讲的事,大家都沉默了,茶馆里的茶客们也都寂静无声。
每个人都有善念,只是有的被尘埃封在心底。阻止恶念的形成也许很复杂,但给一个人的善良找一个拂去尘埃的理由常常很简单,仅仅是在一个人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哪怕是一个桔子、一口水、一个眼神……
当一个人的善念充满心灵的时候,那么他一定会做个好人。
大胡子终于打破了沉默,他对莫理循说,马市发生了意外的事,今天没能买到拉车的马,明天一早,马骏再去一次马市。决不会误了你去西南探险的事。
4
武汉嫂子帮助大胡子他们找到了附近的一个小旅馆,在二娘、三姨的忙碌下,很快就安顿好了。
杨天喜在四姑的邀请下,一起到码头边去观赏长江水了。
大胡子、张泳在武汉嫂子的约请下又去望江茶馆喝茶去了。
这时,莫理循在马骏的陪同下,也在江边散步。
明天就要分手了,马骏担心买来新马后,莫理循不会照顾马匹。
马骏对莫理循说:“要选到一匹好马, 这绝对是一门技术活儿。在马市上转一圈就能从大量长腿长耳朵长尾巴,且毛色各异的马匹中找到最好的那一匹,这绝不是一件易事,也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做到。由于这项工作的特殊性和专业性,中国古代催生了一门学问,那就是相马。”
马骏对莫理循讲述了“伯乐相马”的故事。
伯乐的真名叫做孙阳,春秋时期郜国人,大概在今天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郜国国小,孙阳的一身本领无从施展,遂辗转各地,最终来到秦国。
当时的秦国地处西部,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来源,还要对抗西部的戎狄,对马匹要求很高。国君秦穆公重用孙阳,封他为“伯乐将军”,让他为国家养育、甄选良马。孙阳后来不仅帮助秦国获得了经济效益,还组建起一支骑兵,他作为监军少宰随军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也是从这时起,伯乐与马的故事常载于史册,伯乐与他的相马绝技一直流传至今。
中国古代留下了一本著名的书籍《战国策》,书中记载了伯乐在太行山上遇到一匹千里马的故事:
伯乐在太行山上看见一匹千里马驾着装盐的车。它已经年纪很大了,马蹄僵直,膝盖折断,尾巴被浸湿,皮肤溃烂,口水滴到地上,汗水满身流淌。被鞭打着爬到山路的中间,再也上不去。伯乐看见它时,马上从自己的车上跳下来,抱住它痛哭,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给它披上。千里马低下头叹了一口气,又昂起头高声嘶叫,声音直上云天,响亮得好像金石之声。以此感怀伯乐的知遇之恩。
这个典故也是中国成语“骥伏盐车”的来历。原意是指怀才不遇,空有一身本领却无人得知。但也告诉我们:马儿需要精准定位,拉车的马不一定跑得快,跑得快的不一定能拉车。如果非要把跑得快的马拿去拉车,或是把拉车的马拿去赛跑,那就是暴殄天物。另一方面也说明,不能只让马儿跑,不给马儿吃草。只有把马儿爱护好了,才能让它发挥最大的实力。
马骏又对莫理循讲述了伯乐与儿子有关相马的故事。
伯乐的《相马经》中,描写好马“额角高隆丰满,眼睛如铜钱一般圆而有神,四个蹄子像迭起来的酒药饼子一样又大又端正”。伯乐的儿子就按照这个标准去找良马,途中遇上大蟾蜍,回家告诉伯乐说,在外面见到一匹好马,符合这个标准中的大部分,但是蹄子没这么大。伯乐对自己的傻儿子又气又乐,告诉他,你找的这马,太爱跳,不好骑。这也是中国成语“按图索骥”的典故。
中国唐代韩愈的《马说》记载:“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除了著名的“伯乐”孙阳,历史上还有两位名人能识马。一位是孙阳的继任者——九方皋。
《列子·说符》中记载:秦穆公问孙阳:“你年纪大了,有没有后人可以继承你相马的绝技?”
孙阳说:“我的子孙们都不行,但我有个老同事叫九方皋,他的相马才能不在我之下。”后来九方皋果真为秦穆公寻来千里马。
很多年后,一位皇帝也成为相马高手,他就是南朝梁国的元帝萧绎。萧绎虽然昏庸,但艺术修养非常高,文章、书法、绘画都卓有建树。他曾撰写了一部研究马的专著《相马经》,据说研究成果超出了孙阳所著《伯乐相马经》的水平,不过此书也失传。
伯乐这样一位具有专业素养、著书立说,又爱护动物的名人,有没有忽悠人的时候呢?当然有!
《战国策·燕策》中记载:
有个人卖骏马,一连在市场上站了三天,始终没有人对他和他的马看一眼。他便去拜见伯乐,请伯乐来市场,也不用干别的,就绕着他的马转一转、看一看,离开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一看,就给伯乐一天卖马的钱。伯乐还真的按照他的要求,来到市场绕马一圈,看了看,走的时候又回头看了看。这天,马的价钱涨了十倍。
也许对于专家来说,没有开口品评马儿的好坏,并不算是“忽悠”。但是对于大众来说,专家的出现就代表了权威认证。因此专家还而视之,去而顾之后,马价十倍。
显然作秀炒作大获成功。有智慧的人要排除那些所谓的专家“忽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