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 著
Shenyang
17岁的冒险家莫理循
1
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GE
Morrison)1862年出生于澳大利亚吉朗(Geelong),吉朗之名乃由时任州总督的Richard Burke于1837年所命。
1838年,墨尔本启动了都市计划的3个星期后,吉朗也展开了都市计划。早期吉朗的发展相当迅速,经济上首先以生产羊毛的农业为主,尔后以制造业见重于澳大利亚,以羊毛业、造纸业、制绳业,与悉尼、霍巴特和墨尔本并驾齐驱。
莫理循的祖先生活在外赫里底群岛最北边的刘易斯岛上。莫里循的祖父出生于默里郡,是个乡村商人——还是苏格兰教会的长老,共生育了八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长子是个牧师,当了近半个世纪的长老会执事。其他五个较有成就的兄弟都当了教师。
莫理循的父亲在离墨尔本40英里的科雷欧亭托湾包办了季隆学院,先是担任院长,后任董事长,直到1898年去世为止。他生有四个儿子和二个女儿,莫理循是第二个儿子(长子)。18岁以前的莫理循一直生活在父亲创办的季隆学院。
1879年2月,莫理循刚过完17岁生日之后不久,便徒步从家乡吉朗走到昆斯克利夫。4月,进入墨尔本大学学医。
昆斯克利夫(Queenscliff)是位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一座港口小镇,也是著名的垂钓胜地,长长的栈桥与码头周围,到处都是垂钓爱好者。大洋路上有许多有趣的小镇,昆斯克利夫就是其中之一,这里有灯塔、有可以观光的蒸汽小火车、有古老的酒吧与潮人喜欢的旧仓库。昆斯克利夫也是很多人大洋路之行的起点,一条常规路线是从墨尔本通过吉朗,再到达昆斯克利夫来开始大洋路自驾之旅,另一条路则是从莫宁顿半岛上的索伦托搭渡轮到达昆斯克利夫。昆斯克利夫常有海豚出没,坐渡轮时或许还会看到海豚追着船行的浪花飞跃海面的美妙景象。
莫理循用时近6个小时,从吉朗走到昆斯克利夫将近21英里,然后他又徒步折回。这应该是莫理循进行的第一次单独徒步旅行,而这仅仅是小试牛刀而已。
18岁时,莫理循独木舟在墨累河上探险。
莫理循性格很特别,他喜欢冒险和四处游荡,渴望成为一个冒险家。他曾对人说:“我喜欢游牧人东飘西荡的生活,喜欢单枪匹马走上旅途。”
其实这种独自闯荡的爱好从他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了,并且贯穿了他今后的一生。
1880年初,莫理循写有《流浪汉日记》,由《导报》刊出。同年,他的漂流日记由《导报》连载刊出,后由墨尔本大学出版社出版,名为《墨累河独木舟漂流记》。
1882年3月,莫理循从墨尔本大学退学。6月,莫理循作为普通船员在贩奴船上打工,游历了南太平洋诸岛,发表《昆士兰贩奴船之旅》,又名《一个医学院学生的昆士兰奴隶贸易目击记》,在《导报》连载。
莫理循又以诺曼顿为起点,从北到南穿越澳大利亚。那时,他才20岁,就单人徒步旅行。他的旅行报导在《时代报》刊出。
1883年7月,21岁的莫理循,从莫尔兹比港出发,横穿新几内亚探险。22岁时,结果遇到土著人袭击,被长矛刺中,被送到苏格兰爱丁堡就医,才取出了长矛的倒刺。
2
23岁时,他顺带在爱丁堡大学学医。
爱丁堡大学医学院拥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具有悠久的良好传统,是五年制的课程。专业设置也很全面。爱大的医学院也是世界著名的医学教育中心之一,建于1927年,在这儿求学或执教过的世界著名医学家大有人在,如第一个将清洁消毒引入外科手术的约瑟夫·里斯特以及发现氯仿可用于手术麻醉的詹姆斯·扬·辛普森等。
想要进入爱丁堡大学医学院,那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在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各招生14名,在海外候选人入围比例是1:42。
历史上,爱丁堡大学还对北美、澳洲等地的高等教育做出了相当的贡献,现今北美、澳洲的许多名校创世之初都与爱丁堡大学有着或多或少的渊源,如:
哈佛大学,其医学院创始的三名外科医生中,就有一名是爱丁堡大学的毕业生
戴尔豪斯大学,其前身哈利法克斯学院。
麦吉尔大学,在创始之初的几年里,其教师全部是爱丁堡大学的毕业生;另外,其医学院创始的四名外科医生,亦有一名是来自爱丁堡大学。
宾夕法尼亚大学,其医学院便是由爱丁堡大学医学院的毕业生约翰摩根(John Morgan)创立,其形式亦是仿照的爱丁堡大学的医学院。
普林斯顿大学,第六任校长约翰威瑟斯彭(JohnWitherspoon),爱丁堡神学学院校友,依照爱丁堡大学以及其它六所苏格兰大学理念,学术及结构等都进行了改革。
威廉玛丽学院,由爱丁堡大学毕业生詹姆斯·布莱尔(James Blair)创立,布莱尔同时亦是其第一任校长,任期长达50年。
哥伦比亚大学,其医学院由爱丁堡大学的毕业生创立。
悉尼大学,澳洲第一所高等学府,其创立者便是爱丁堡大学医学院毕业生查尔斯·尼科尔森(Charles Nicholson)。
莫理循经过两年半学习,1887年8月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莫理循先到美国和牙买加游历了一番,然后又去了西班牙,在那儿先当了一年医生。后来他因为无法忍受上司而辞职,之后再也找不到工作,只能四处游荡,花光了所有钱。
3
1890年底,穷困潦倒的莫理循回到澳大利亚,在巴拉腊特做了一年住院外科医生。
巴拉瑞特为澳大利亚城市,在这里,维多利亚式的华丽建筑和繁茂的公园充分反映出十九世纪中叶淘金时代的富裕景象。巴拉瑞特淘金镇所有的房屋、学校、教堂、店铺及街道都建成十九世纪时的模样,工作人员穿着当时的服饰,在街道上与商店内扮演着往日的生活情景。来此参观的游客们宛如穿越时光隧道,沉静在旧时的 市镇边缘的金矿博物馆陈列着当年的生活器具及淘金工具。19世纪时发现了大金矿,世界各地的淘金者蜂拥而来,人口曾达300多万。
巴拉瑞特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38年。当时一位名叫WilliamYuille的牧羊人,在Black Swamp(即现在的Lake Wendouree)附近定居了下来。“Balla” “Arat”即由“休息地”或“宿营地”的意思演变而来。
1851年,John Dunlop 和James Regan在贫穷角(Poverty Point)发现了金子,当时他们正向Canadian Creek平移,结果却意外找到了几盎司的金子。此后3年,大约有2万名淘金者纷纷前往巴拉瑞特架井开矿。
继1858年发现澳大利亚第二大的金矿后,巴拉瑞特的Bakery山便开始涌现出一阵淘金热。
随着1862年铁路的开通,它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例如开设商铺、市场及开展贸易等。在墨尔本和Wimmera出现铁匠铺之前,巴拉瑞特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经有了铁匠。到1918年最后一家金矿关闭时,巴拉瑞特已经建成大量工业和服务基地,足以支撑它以后多年的发展。
现在,巴拉瑞特是重要的工业城市,当地的重要行业包括金矿、粘土、土豆、羊毛及肉加工业。
一天,莫理循住院外科医生时救治了一名中国华侨李井,李井是巴拉瑞特一家金矿的工头。
李井在金矿指挥矿工挖矿时,不慎被飞来的石块撞伤了左胳膊。
莫理循在为李井治伤时,李井对莫理循说:“巴拉瑞特有大片的绿色草坪,上面点缀着令人赏心悦目的荆豆花。此外,那里还有美丽的湖泊。因为美丽的湖泊与巴拉瑞特是重要的淘金地。在加州发现的那些金矿,其产量都不及巴拉瑞特的金矿。”
实际上,巴拉瑞特曾发现了历史上产量最大的金矿。其中有两个金矿产量达180磅,价值总计为9万美金。那些一贫如洗的穷人只要愿意把它们扛回去,那些金子便属于他们了。当时金矿产量如此丰富,当地的人都十分慷慨。
李井还告诉莫理循:“巴拉瑞特表面土层富含金矿。矿工在土层中进行挖掘、开发,将它变成一个巨大的宝藏。然后他们架起竖井深入地层内部,希望找到古代河床。最后人们果真发现了古代河床。于是他们开始沿着河流方向进行挖掘,将那些沙石装入桶里,然后经过一番冲洗之后,那些金矿便从沙土中呈现出来了。除了前面提到的两个大金矿以外,人们还在地下180英尺的旧河槽中发现了另一座大金矿。”
李井伤愈出院前一天,他的老板李福才来看望李井。
李福才特意带了些银两相赠莫理循,感谢莫理循对李井的治疗。这时,莫理循才知道那个李井原来是矿主李福才的侄子。李井的父亲李福缘是李福才的胞兄。
4
矿主李福才告诉莫理循,他胞兄李福缘在上海当经纪人。
买办是一个特殊的经纪人阶层,具有洋行的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作为洋行雇员身份的买办,得到外国势力的庇护,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的约束;作为独立商人的买办,又可以代洋行在内地买卖货物或出面租赁房屋、购置地产等。
买办亦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替外国原指欧洲人在印度雇用的当地管家。在中国,则指外国资本家的代理人。
“买办”一词,明代专指对宫廷供应用品的商人;清初专指为居住广东的外商雇员,也是独立商人。嗣后,外商为了减少买办的中间佣金,逐渐采取与中国人直接交易的方法,买办遂转化为单纯的外商雇员,称“华经理”或“中国经理”。
买办资本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买办”,从本质上讲是经纪人,是中国经纪人和经纪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的阶层。
19世纪的买办阶层
“买办”亦称康白渡(comprador)。19世纪末~20世纪初,买办要向洋行主东承担以至保证洋行全部购销任务的完成,从而使洋行老板无需承担风险就能随心所欲地开展进出口贸易业务。其次,买办的佣金及薪资制度也有相应变化。以经手洋行有的买办每年佣金收入不下五六千两。此外,买办还利用职务之便,独立经商,投机倒把,走私偷税,敲诈勒索,由此而来的收入,几乎没有限度。
买办以自己的资本实力在各个通商口岸的鸦片、丝茶、洋货、钱庄以及船运等许多领域保有庞大势力。甚至有些地区的征税大权均落入买办巨商手中。清代末期,甚至形成了由买办势力控制的,自通商口岸至内地城镇的买办商业。
矿主李福才对莫理循说,他胞兄李福缘在上海洋行当经纪人。我想,李井基本伤愈了,我想让他回上海洋行里好好干一份活。我不能让他回金矿去再干累活了。
矿主李福才突然对莫理循说:“你喜欢周游世界,还没有去过中国,你如果愿意到上海去玩一次,所有的费用由我来支付。李井回上海,我正考虑物色个人陪同,一路上也算有个照顾,可好?”
穷困潦倒的莫理循回到澳大利亚,在巴拉腊特任住院外科医生,常因为和上司矛盾重重,真不知如何是好。有了这个机会,他该不该把握?
莫理循成年后,在澳大利亚居住的时间可谓屈指可数。他的骨子里似乎总有一种往外跑、探寻外部世界的冲动。
莫理循在给母亲的信中,探险、旅行是他的爱好,成名是他的渴望。
如果说性格决定命运,莫理循的这种性格决定了他在考虑未来的时候,除非迫不得已,安稳不会是一个考虑的因素,至少不会被放在首位。
当有一个新的、他从未体验过的机会放在他面前时,这对于他的吸引力是相当大的。
莫理循果断地决定辞去了巴拉腊特住院外科医生一职,准备陪同李井去上海。
莫理循 25岁左右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