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5年4月6日星期一

别了,紫禁城!


   

原本想从北海出来,穿过景山公园,便可走个捷径到达故宫,岂料故宫北门只出不进,重访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杂念由此而逝,却多了许多对故宫的杂碎记忆。

    经常到北京,去北京故宫博物院也有多次,但每一次的杂感并不一样。也许这就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变化而变化的心态所决定的。
北京故宫博物院建立于19251010日,是在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代宫中旧藏。
北京故宫博物院(the Palace Museum),建成于19251010日,是在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代宫中旧藏。   
其中故宫文化最为著名。故宫文化,说到底就是以皇帝、皇宫、皇权为核心的帝王文化、皇家文化,或者说是宫廷文化,而代表皇权的莫过于宝玺。故宫收藏的宝玺,有明朝二十四国宝,清朝二十五国宝。
故宫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经典文化,经典具有权威性、不朽性、传统性。故宫文化具有独特性、丰富性、整体性以及象征性的特点。有不少学者认为,故宫文化与今天的文化建设是相连的。理由无非是对于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经典文化永远都是其生命的依托、精神的支撑和创新的源泉,都是其得以存续和赓延的筋络与血脉,凝结了许多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事实果真如此吗?也许是有道理的,但也许又是没有道理的。
故宫文化,在今天的我看来,却是帝制文化的缩影,被奴役的建筑工匠们只是封建专制下的打工者,用颂扬劳动人民的智慧而忽视皇权专制,那会误导历史的真实。
回顾故宫历史沿革,故宫作为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宫,从建造始,就建设规划就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强调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所以专为皇帝建造的故宫又称紫禁城。
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于公元1406年即开始营造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落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的封建帝制——清王朝1924年清逊帝爱新觉罗·溥仪被逐出宫禁。在这前后五百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这里生活居住,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并对全国实行残酷无情的封建专制统治。
走进故宫,可以看到城内宫殿的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
在朝暾夕曛中,皇帝仿若活在人间仙境。但在封建帝制时代,普通的劳动人民是不能靠近它一步的。那么,凝结了许多劳动人民智慧结晶而修建的紫禁城,是智慧创造,还是被压迫下的产物?
紫禁城宫殿位于北京城中心,东西宽753米,南北长961米,占地面积723600余平方米,周围环以10米高的城墙和52米宽的护城河,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南名午门,北称神武门,左右为东华门、西华门,其中午门和神武门现可供参观者游览出入了。
城内古建筑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一说为163,000平方米),整组宫殿建筑,其布局与形制均严格按照封建礼制和“阴阳五行”学说设计与营造,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也折射出平民百姓的低贱下等。
紫禁城前半部(南半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东西辅以文华、武英二殿,统称为“外朝”,是明、清两代皇帝办理政务、举行朝会及其他重要庆典的场所。 
三大殿建于高8.13米的3层汉白玉石台基上。其中太和殿面积2,370平方米,高33.33米,重檐庑殿黄色琉璃瓦顶,是现存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大的建筑,也是中国封建皇权的象征,皇帝登基、万寿、大婚、册立皇后等均在这里举行。保和殿顶为重檐歇山式,殿内沿袭宋、元“减柱造”法式,空间开阔,在清代是宴请王公、举行殿试等的地方。
皇室后宫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又名“后三宫”。左、右为东、西六宫,后为御花园,分别为皇帝、皇后、妃嫔们的寝宫和活动场所。
除此以外,东有皇极殿、宁寿宫、养性殿、乐寿堂等建筑,习称外东路,为准备皇帝退位后生活所建。西有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等建筑,习称外西路,专供皇太后、太皇太后、太妃、太嫔等起居之用。皇子们的居所原在东、西六宫之后,称东、西五所,后迁至宁寿宫之南,称南三所。所有后半部统称“内廷”。
清代雍正之后,皇帝移居养心殿,乾清宫改为接见外国使臣场所。乾清门外东有九卿房,为九卿值班处;西有军机处,为军机大臣值班所。养心殿位于西六宫南,为皇帝日常办公地,同时在此召见臣僚。与之相对称的地方为奉先殿,是供奉祭祀祖先处。
    整个紫禁城宫殿建筑,是中国现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伟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人说这是中国历代宫殿建筑的继承与发展,我却说是中国封建专制的顶层设计最高象征。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清王朝政府宣布退位,这座宫殿本应全部收归国有,但根据当时临时革命政府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逊帝溥仪却被允许“暂居宫禁”,即紫禁城后部的“后寝(内廷)”。当时的政府决定,将热河(承德)行宫(即承德避暑山庄)和盛京(沈阳)故宫的文物移至故宫前半部的“前朝(外朝)”部分,于1914年成立了古物陈列所。
溥仪居宫内,一直与亡清残余势力图谋复辟,且以赏赐、典当、修补等名目,从宫中盗窃大量文物。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逐出宫禁,接管了故宫,同时成立“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负责清理清皇室公、私财产及处理一切善后事宜。“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曾对故宫文物逐宫逐室地进行了清点查收,事竣后整理刊印出《故宫物品点查报告》共628册,计有9.4万余个编号117万余件文物。据1925年公开出版的《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报告》一书所载,清代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包括三代鼎彝、远古玉器、唐宋元明之书法名画、宋元陶瓷、珐琅、漆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匏、金铜宗教造像以及大量的帝后妃嫔服饰、衣料和家具等等。可谓金翠珠玉,奇珍异宝,天下财富,尽聚于此。
有人说,这些故宫珍宝是中国国粹之珍宝;
我却说,这些故宫珍宝是皇权专制的罪证。
故宫开放的第一天,人们就以争先一睹这座神秘的皇宫及其宝藏为快,北京市内万人空巷,交通为之堵塞,此亦成为当天各大报纸的重大新闻。我永远也不会理解,为什么中国关注的只是这些奇珍异宝,而缺失的是看透这些国宝背后的专制残忍?
这里的每一幢建筑,都写尽了专制历史的残酷无情和权贵威严。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初名奉天殿,明嘉靖时改名皇极殿,清顺治时始称太和殿。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建。殿高28m,为重檐庑殿式,面积2,380㎡,55间,72根大柱,其中六根是缠龙金柱,是宫中最高大的建筑。太和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大典的场所。皇帝的登极、大婚、册立皇后和每年的春节、冬至节、皇帝生日以及公布进士黄榜、派将出征、宴会等大的庆典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每逢大典之日,从太和殿至天安门外,设有庞大的仪仗,太和殿前檐下设中和韶乐,太和门内设丹陛大乐,王公立于丹陛之上,一品至九品文武百官齐集于丹墀内陈设“品极山”的御道两旁。皇帝出宫御太和殿,午门钟鼓齐鸣,殿廷乐队相继演奏,殿内外香烟缭绕,气氛庄严肃穆,以显示封建帝王的专贵和威严。
中和殿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曾历经三次火灾,现存为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重建。殿初名华盖殿,后改中极殿,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始称中和殿。每逢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典礼前,先在此休息,接受官员的跪拜礼。每年春季祭先农坛,也先在这里阅视祭文。祭祀地坛、太庙、社稷坛的祝版,也在此阅视。
保和殿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清乾隆时重修。原名谨身殿,明嘉靖时改名建极殿,清顺治时始称保和殿。每年除夕,皇帝在此宴请少数民族王公大臣。自乾隆后期,这里便成为举行“殿试”的场所。“殿试”是科举制度最高一级的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被录取者称“进士”,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养心殿建成于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清雍正年重修,作“工”字形建筑,分前后两殿。自清雍正以后,皇帝寝宫移至后殿,前殿成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接见臣工的地方。   前殿正中明间设屏风宝座,上悬雍正帝御笔“中正仁和”匾,这里是皇帝接见大臣,举行常朝的所在。东暖阁则是同治、光绪皇帝年幼时,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地方。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溥仪在此召开“御前会议”,作出退位决定。西暖阁正中设坐榻,上悬雍正帝御笔“勤政亲贤”匾,这里是清代皇帝批阅奏章,或与亲近大臣密商之处。西暖阁西侧另一小室为乾隆皇帝最著名的书房之一——“三希堂”。
    坤宁宫是明代属皇后的寝宫。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仿盛京清宁宫的式样重修。西端四间辟为萨满教祭神的场所,东端二间是皇帝大婚的洞房,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绪三位皇帝均在此成婚。
    武英殿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熙和门以西。正殿武英殿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须弥座围以汉白玉石栏,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武英门。后殿敬思殿与武英殿形制略似,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东西配殿分别是凝道殿、焕章殿,左右共有廊房63间。院落东北有恒寿斋,西北为浴德堂。曾经作为理事之所。康熙年间,首开武英殿书局。
    太极殿为内廷西六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未央宫,因嘉靖皇帝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生于此,故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启祥宫,清代晚期改称太极殿。清代曾多次修葺。太极殿原为二进院,并有后殿,清后期改修长春宫时,将太极殿后殿辟为穿堂殿,后檐接出抱厦,并与长春宫及其东西配殿以转角游廊相连,形成回廊,东西耳房各开一间为通道,使太极殿与长春宫连接成相互贯通的四进院。
在太和门前广场。还有5座单孔拱券式金水桥,广场南部自西向东蜿蜒流淌着一条如弓形的金水河。正中的一座是御路桥,汉白玉望柱上雕刻蟠龙祥云。此桥是供皇帝专用。御路桥东西两侧则为王公桥,供皇室成员、亲王大臣通行。再两侧为品级桥,供三品以上官员行走。整个功能和天安门前的外金水桥是一样的。
有人会赞叹不已地叙述金水桥的造型秀美,同雄伟壮观的午门城楼和金碧辉煌的太和殿相映衬,引人入胜。但赞叹之后,又有什么感悟?
京都的孩子们会对父母说:我长大了也要当皇上、做大官。除了世袭的官二代、富二代们,又会有几个北京娃能实现中国皇帝梦?老了,便光着膀子,坐在胡同口,喝着二锅头,侃京城的事,说皇上的事,当然还会看国粹京剧,体验与皇上大臣们近距离的触电感觉。即使一无所有了,还会说“我是皇城根的儿子”!
别了,故宫!也许我这一辈子,再也不会重游这座紫禁城了。这里所有的珍宝都抵不上自由的珍贵,我没有必要在这里去赞赏皇上的功德,愚蠢地享受在封建专制下的快乐,那只会让自己感到痛苦,人民创造了历史,历史颂扬的却是帝皇。是帝皇的奢华才保存了中国的优秀建筑文化,帝皇剧还占领了当代中国的影视剧场舞台。
紫禁城见证了中国的两极分化,也见证了中国文化的特殊性。
别了,紫禁城!
2012-12-22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