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7年3月21日星期二

简说蒲公英栽培 Dandelion cultivation



三月底、四月初,屋顶板花园里种植了一些蒲公英,蒲公英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在郊外随处可见到蒲公英,蒲公英移栽存活率很高。但刚移栽后二三天内,会显得萎靡不振,似乎近于死亡,但三天后就挺直了枝叶。蒲公英开出的是充满朝气的黄色花朵,花语是“停不了的爱”。
蒲公英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头状花序,种子上有白色冠毛结成的绒球,花开后随风飘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蒲公英植物体中含有蒲公英醇、蒲公英素、胆碱、有机酸、菊糖等多种健康营养成分,有利尿、缓泻、退黄疸、利胆等功效。蒲公英同时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可生吃、炒食、做汤,是药食兼用的植物。蒲公英的花中午开,早晨和傍晚不开放。
蒲公英别称:蒲公草、食用蒲公英、尿床草、西洋蒲公英、黄花地丁、婆婆丁、华花郎等。归于植物界蒲公英属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

【分布区域】

北半球。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北、西南各地。


【形态特征】

蒲公英是菊花类的头状花序。有趣的是花谢后,即会长出白色冠毛结成的绒球,原先的花瓣会渐渐脱落,变成带种子的白色冠毛球,花开后的白色冠毛随风飘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


蒲公英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4-20厘米,宽1-5厘米,先端钝或急尖,边缘有时具波状齿或羽状深裂,有时倒向羽状深裂或大头羽状深裂,顶端裂片较大,三角形或三角状戟形,全缘或具齿,每侧裂片3-5片,裂片三角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通常具齿,平展或倒向,裂片间常夹生小齿,基部渐狭成叶柄,叶柄及主脉常带红紫色,疏被蛛丝状白色柔毛或几无毛。花葶1至数个,与叶等长或稍长,高10-25厘米,上部紫红色,密被蛛丝状白色长柔毛;头状花序直径约30-40毫米;总苞钟状,长12-14毫米,淡绿色;总苞片2-3层,外层总苞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8-10毫米,宽1-2毫米,边缘宽膜质,基部淡绿色,上部紫红色,先端增厚或具小到中等的角状突起;内层总苞片线状披针形,长10-16毫米,宽2-3毫米,先端紫红色,具小角状突起;舌状花黄色,舌片长约8毫米,宽约1.5毫米,边缘花舌片背面具紫红色条纹,花药和柱头暗绿色。瘦果倒卵状披针形,暗褐色,长约4-5毫米,宽约1-1.5  蒲公英-原植物米,上部具小刺,下部具成行排列的小瘤,顶端逐渐收缩为长约1毫米的圆锥至圆柱形喙基,喙长6-10毫米,纤细;冠毛白色,长约6毫米。
花期4-9月,果期5-10月。


【生长环境】

蒲公英适应性很强,在大部分土壤中均可成活,但人工栽培应选用向阳、肥沃、可灌溉的沙壤土地。

【栽培技术】

成熟的蒲公英种子没有休眠期,所以从初春到盛夏都可进行播种。在晴朗的时候(28度左右),将种子与土混合,浇透,曝晒至土壤微润,再适当浇水,保湿,第二天种皮将变绿,几小时后即可生根发芽。
蒲公英结籽期,每株开花数随生长年限而增多,有的单株开花数达10个以上,开花后1315天种子即成熟。花盘外壳由绿变为黄绿,种子由乳白色变褐色时即可采收,切不要等花盘开裂时再采收,否则种子易飞散失落损失较大。一般每个头状花序种子数都在100粒以上。大叶型蒲公英种子千粒重为2克左右,小叶型蒲公英种子粒重为0.81.2克左右。
采种时可将蒲公英的花盘摘下,放在室内存放后熟一天,待花盆全部散开,再阴干12天至种子半干时,用手搓掉种子尖端的绒毛,然后晒干种子。在蒲公英野生资源丰富的地方,也可挖根栽培。通常10月份,挖根后集中栽培于大棚中,株行距8厘米×3厘米,栽后浇足水,至次年2月即可萌芽,这时再施一次有机肥,可采叶。


蒲公英抗病、抗旱、抗虫能力很强,一般不需进行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的重点主要是肥和水。蒲公英虽然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格,但是它还是喜欢肥沃、湿润、疏松、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所以在种植蒲公英时,每亩还须施1720公斤硝铵作基肥。播种后,也要始终保保持土壤有适当的水分。在生长季节,要追肥12次。播种当年一般不采叶,以促进其繁茂生长,使下年早春植株新芽粗壮,抽生品质好、产量高的嫩叶。

【食疗价值】

蒲公英植物体中含有蒲公英醇、蒲公英素、胆碱、有机酸、菊糖等多种健康营养成分,有利尿、缓泻、退黄疸、利胆等功效。
蒲公英又叫“婆婆丁”、地丁,在农村地区蒲公英还可以作为野菜食用。蒲公英同时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可生吃、炒食、做汤,是药食兼用的植物。

农村地区蒲公英还可以作为野菜食用,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蒲公英同时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可生吃、炒食、做汤,是药食兼用的植物。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