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因花筒细长如钉且香故名。又称丁香、洋丁香。著名的庭园花木。全属约30种。可孤植 、丛植或在路边
、草坪、角隅、林缘成片栽植,也可与其他乔灌木尤其是常绿树种配植。适于种在庭园、居住区、医院、学校、幼儿园或其他园林、风景区
。个别种类可作花篱。可盆栽或作盆景,也可切花。
丁香花是我国最常见的观赏花木之一,绽开于百花斗妍的仲春,芳香袭人,花繁色丽,纷纭可爱。据说在宋代就已广泛栽培,那时有人在土岗上用丁香点缀假山园景,称为“丁香嶂”。丁香成嶂,一定是丛植甚密了。
丁香的经济价值很高,是一种名贵香料和药材。
丁香油不仅是食品、香烟等的调配料,还是高级化妆品的主要原料,又是牙科药物中不可缺少的防腐镇痛剂。作为商品的部位是含苞待放的丁香花蕾,它的叶片也含有香素。
古往今来以丁香为题写作留下的名诗名篇并不多,是因为丁香在文学领域是忧郁情结的代名词,是很伤情感的东西。
【分布区域】
分布马来群岛及非洲。药材主产于坦桑尼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
坦桑尼亚国花东非高原南部的坦桑尼亚,有一个在印度洋中的小岛--奔巴岛。面积不过980平方公里的岛上,生长着360万株丁香树,成为举世闻名的“丁香之岛”,这里被人称为“世界上最香的地方”。它与“姐妹岛”--桑给巴尔岛上的l00万株丁香树,所产的丁香总量,占国际市场的80%。丁香的产值占当地政府总收入的96%以上。当地居民把丁香树誉为“摇钱树”确实名不虚传。
坦桑尼亚的丁香属于桃金娘科的常绿乔术,它的原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的马鲁吉群岛,在中国,称它为“洋丁香”。中国的观赏植物丁香是木犀科,原产我国的落叶灌木,虽然花朵亦有芳香,但是与坦桑尼亚国花丁香,不是同一种植物。
中国产23种,是丁香属植物的分布中心,由东北至西南均有分布,而以秦岭及西南地区所产种类较多。野生种多分布在海拔800~3800米的山地 ,栽培地区则主要在北方各省。中国广东、广西等地有栽培。
【形态特征】
树高丈余,叶似栎叶,花圆细,黄色,凌冬不凋。
花序硕大、开花繁茂,花色淡雅、芳香,习性强健,栽培简易,因而在园林中广泛栽培应用。 紫丁香花丁香花植株高2~8米,叶对生,全缘或有时具裂,罕为羽状复叶。花两性,呈顶生或侧生的圆锥花序。花色紫、淡紫或蓝紫,也有白色紫红及蓝紫色,以白色和紫色为居多。紫的是紫丁香,白的是白丁香,白丁香为紫丁香变种蒴果长椭圆形,室间开裂。
花蕾中可见多数雄蕊,花丝向中心弯曲,中央有一粗壮直立的花柱,质坚实而重,入水即沉;断面有油性,用指甲划之可见油质渗出;气强烈芳香,味辛。以个大、粗壮、鲜紫棕色、香气强烈、油多者为佳。
花托部位横切面,表皮为1列扁平细胞,外被较厚的角质层。皮层较宽,外侧散有2~3列径向延长的油室。中柱有20~50个小型双韧维管束,断续排列成环,维管束外围有少数木化纤维;内侧为薄壁细胞组成的通气组织,有大型细胞间隙。中央为轴柱,有约17个细小维管束。本品薄壁细胞含细小草酸钙簇晶。粉末:暗红色。
纤维多单个散在,梭形,边缘平整或波状弯曲,有的呈不规则连珠状突起并气扭曲,微木化,孔沟较稀或不明显,胞腔宽狭不一,有的胞腔内含棕色油状物。
花粉粒极面观三角形,赤道轴长12~ 30μm,赤道表面观双凸镜形,具3副合沟。
草酸钙簇晶大多存在于较小的薄壁细胞中,也有数个簇晶连接成行,簇晶直径3.5~26μm。另可见少数细小方晶。
花丝表皮细胞表面见类长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外平周壁可见波状角质纹理。此外,有细小螺纹导管及类多角形的花瓣表皮细胞。
本品以个大、粗壮、色红棕、油性足、能沉于水、香气浓郁、无碎末者为佳。
【生长环境】
喜充足阳光,也耐半荫。适应性较强,耐寒、耐旱、耐瘠薄,病虫害较少。以排水良好、疏松的中性土壤为宜,忌酸性土。忌积涝、湿热。
【栽培技术】
丁香花为冷凉地区普遍栽培的花木。以播种、扦插繁殖为主,也可用嫁接、压条和分株繁殖。
【食疗价值】
丁香为双子叶植物药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花蕾。以花蕾干燥、个大、饱满、色棕紫而新鲜、香气浓烈、油性足者为佳。花蕾由青转为鲜红色时采收,通常在9月至次年3月间。
功效:温中、暖肾、降逆。
主治:治呃逆、呕吐、反胃、痢疾、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症。
性味归经:辛,温。
热病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