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8年2月3日星期六

笑谈春节酒文化中的划拳令


——漫谈中国春节文化

 波特兰先生 撰稿



春节期间肯定喝酒,这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但在不少地方,喝酒时要行酒令、划酒拳,这是中国酒文化的另类风景线。

划拳开始——平拳对划拳又叫豁拳、猜枚、猜拳、拇战,即饮酒时两人同时伸出手指并各说一个数,

谁说的数目跟双方所伸手指的总数相符,谁就算赢,输的人喝酒。此乃中国古传至今仍时尚流行的饮酒游戏,它增添酒兴,烘托喜庆,是一种民间的酒令。其技巧性颇强,给玩者留有神机斗智的余地,且因玩时须喊叫,易让人兴奋,极富竞争性。

民间很流行的“划拳”,是酒拳的俗称,酒拳源自酒令,以劝酒助兴为目的。根据明朝人谢肇浙所写的《五杂俎》这本书,划拳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汉朝的手势令。在发展过程中,划拳毕竟已成为一个家族,行令的方法也独立为一个体系。“空拳”、“内拳”、“五毒拳”、“五行生克令”、“七星赶月令”、“一月三捷令”等都是这一类。《新五代史·史弘肇传》记载:“他日会饮章第,酒酣为手势令”。唐代人称划拳为“拇战”、“招手令”、“打令”等,《胜饮篇》记载:“皇甫嵩手势酒令,五指与手掌节指有名,通吁五指为五峰,则知豁拳之戏由来已久。”

《七侠五义》上面就有划拳的记载。即使从那时算起,也有八九百年的历史;如将其算做酒文化的内容之一,可算得上是源渊流长。酒令,是酒席上的一种助兴游戏,一般是指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其它类似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饮,所以又称“行令饮酒”。

从古代开始划拳传统的划拳法是两人同时出一只手,并且同时猜两人所出数字之和,两人都猜错或猜对则继续,直到一方猜对。猜错者罚酒。

划拳是用嘴和手配合完成的,两人面对面进行。要领是:一是伸出手指与喊数要同时进行;二是喊出的数必须是伸出的手指数以上的数和与5相加得数以内的数;三是初学划拳时一般只是喊数,熟悉了可以丰富一些说法,也就成为酒文化的一部分。

具体如下:两人同时伸出一只手,用攥起的拳头和伸出一到五个手指,表示从零到五这几个数字,与此同时,嘴里喊出从零到10的数字,如果两人伸出的手指表示的数字相加与其中一个人嘴里喊出的数字相同,那么这个人就算赢了这一拳。举例说明:比如一个人伸出了三个手指,另一个人伸出了四个手指,一个人喊了七,另一个喊了六,那么这个人喊七的人就赢了;如一个人伸出攥紧的拳头(表示零),嘴里喊出了三,而另一个恰好伸出了三个手指可嘴里喊的七,那么喊三的就赢了。就这么简单。当然,如果自己喊的是“八仙过海”,而自己仅伸出了一个手指,那么对方即使伸出五指也不可能凑成八,这种拳就叫臭拳,如果不是事先约定,是要罚酒的。

常见的是“两人对猜”。这一酒令两人进行,同时出拳伸指喊数,喊中两人伸指和者胜,负者罚酒。此外还有“摆擂台令”,即某人坐庄,别人打擂,席间其人与其对决,胜者成擂主,败者罚酒。还有“打通关”,即一人坐庄,与席间每个人一一较量,输者罚酒。
还有拍七令,也即“明七暗七”。是全桌人依次数数至49(也可数更多),每明7(如7、17、27…)须拍桌上一下,每暗7(如14、21、28…)也须拍桌一次,误拍者或说错者罚酒一杯。

老虎杠子则是以杠子、老虎、鸡、虫为令,一物降一物,看谁说的令降住谁,被降者为输者,罚酒一杯。其它还有猜单双、猜有无等,这都些简易的酒令。

划拳有很多种,每一种叫法也不同,传统的划拳法是两人同时出一只手,并且同时猜两人所出数字之和,两人都猜错或猜对则继续,直到一方猜对。猜错者罚酒。

拳头为0,大拇指为1,八字指为2,OK指为3,四指为4,五指为5,如果朋友聚会,双方都是0叫宝一对,依次为一心敬,哥俩好,三桃园,四季财,五魁首,六六顺,七个巧,八匹马,九连环,满堂红。但这是一般叫法,各地各种场合各有不同。有的场合甚至有一夜夫妻,二人同床,四腿交叉的不雅叫法。

划拳后碰杯划拳时口呼指数,从零到十共十一个数,其数皆用典故巧妙呼出,且语带吉祥、祝福。开头“宝不露”。唐朝时有“开元通宝”,泛指钱财。猜拳时一般是紧握拳头不出指,口呼“宝不露”即财不外露的意思。

一心敬。此出唐代诗圣杜甫《高都护马行》:“与人一心成大功。”表示祝酒人诚心敬酒,同心共饮之美好心愿。

两相好。今人划拳多以“两相好”开局,乃至哥俩好、爷俩好。

三星照。系祈盼福星、禄星、南极老寿星高照。

四鸿喜。古人“四喜”是指“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五魁首。“五魁首”者,系指古人苦读《诗》、《书》、《易》、《礼》、《春秋》五种经籍着作,以求功名,夺得魁首。

六大顺。《左传》云:“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此数者累谓六顺也。”

七七巧。相传农历七月初七,天上牛郎织女相会,民间妇女比穿针引线,斗巧取胜,祝贺织女喜会牛郎。俗称“乞巧”,因“乞”“七”谐音故之。

八八马。周穆王常驾八匹骏马四处游玩,相传曾在昆仑山瑶池与西天王母诗酬谢唱。今人划拳常呼“八仙庆寿”以取代“八马”。

九久长。据《史记》载:“建久安之势,成长久之业。”后人取其“久长”二字作为典故,谐音为“酒长”,借喻人们相聚美酒不尽。

十十全。清朝乾隆皇帝自诩文治武功,福禄寿俱全,自称“十全老人”。今人常理解为“十全十美”。

划拳的喊数叫法也很有讲究。        

划拳时,伸指喊数的范围为一至十,并附之以吉利语句。划拳时口所喊字数,因地域不同而不同。划拳人擦亮嗓门高喊:一定,两好,三元,四喜,五魁,六顺,七巧,八仙,九长,全福。

还有一种是两言的:一定终,两相好,三元郎,四发财,五经魁,六六顺,七巧图,八匹马,久九长,全福寿。

另一种四言的:一定终身,两相情愿,三星高照,四季发财,五子登科,六六大顺,七巧成图,八仙过海,九九长寿,全家福禄。
一桌人依次划下来,将豪气呼出,将酒气呼出,将贫穷而落寞的山村划出无限的欢乐与笑声。如:

零是拳头,叫“平拳对”
一字叫:“一条龙、一锭金、一夫当关”;
二字叫:“哥俩好,并蒂莲,两家好,双喜临门”;
三字叫:“三星照、三羊开泰、三元及第、三结义”;
四字叫:“四喜财、四季发财、四季如意”;
五字叫:“五魁首、五花骢、五纪魁”;
六字叫:“六六六、六六顺”;(《左传》上说: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谓之六顺也。)
七字叫:“七个巧、七仙女、七夕、七子团圆”;
八字叫:“八匹马、八大仙、八大寿”;
九字叫:“九连环、九重天、九马快、快升官、九龙盘柱”;
十字叫:“满堂红、全来了、合家欢、十全十美”等等。
男女朋友划拳也算得上酒文化之一种。划拳不仅是简单的数字游戏,其中含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划拳的呼词从零到十,其实就是酒令。但普通老百姓的酒令,不如文人吟诗背词那样风雅,但也有自己的独特魅力和民俗意味:

首先,划拳时喊出的数字,不能把一喊成一,二喊成二,而是用一句成语来代替。

零要喊成“宝”;
一要喊成“一心敬你”,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
二要喊成“哥俩好”,表示与对方的关系亲密;
三一般喊“三星高照”;
四要喊“四红四喜”或“四喜来财”,表示吉利的意思;
五要喊“五魁首”;
六喊“六六大顺”;
七喊“巧到七”,意指牛郎织女七月七天河配;
八则喊“八仙过海”;
九喊“快喝酒”,也有简单地喊成“快”的。
十则喊成“满堂红”或者“全到了(读liao音)”。

因此,从划拳人的用语上,还可判断出这个人的文化层次甚至性格特点。
划拳还有许多讲究,有点类似日本的茶道的仪式。比如在济南地区,开始划拳前,两人要先各伸出大拇指并同时喊“兄弟俩好”,以表示与对方亲如兄弟,如有一方系长辈,这一句还得喊成“爷俩好”。然后,双方还要各伸出五指,并同说“全都好”,以表示对所有在场人员的尊重。最后,还要选一人“掌拳”,也就是裁判,因为划拳的速度很快,令人眼花缭乱,两人的判断会有不一致的时候,谁都会认为自己赢了,这样就会打起“酒官司”。而这时,掌拳的就会做出一个判断,以确定谁输谁赢。
     
但是,划拳还有许多禁忌也是必须注意的。

一是手型上禁忌。
在伸出两个手指表示二这个数字时,不能用大拇指与食指来表示,只能用大拇指和中指来表示。这是因为,用大拇指与食指类似用手枪指向对方,属于大不敬。

二是地区型禁忌。
在济南地区喝酒时划拳禁喊“五魁首”。据老人们说,解放初期一个叫“五魁”的流氓头子被政府枪毙了,从那以后,凡是济南人喝酒划拳时就不再喊“五魁首”,是不愿为一个恶贯满盈的罪犯张目的意思。在济南喝酒,所有划拳的人全都遵守这个禁忌,无一例外。可这样一来,凡是济南人到了外地喝酒划拳就吃点亏。因为济南人即使了了外地也不愿破了自己家乡的规矩,划拳时仍是不喊“五魁首”。

拳令的最大优点在于适用面广,不受文化水平高低的限制,其技巧性较强,给划拳者留有神机斗智的余地,而且划拳须喊叫,容易让人兴奋,极富竞争性。

以简单、便捷的方式来娱乐饮酒各方,并且穿插小品表演, 民歌、字谜等内容,可以达到烘托气氛,和谐友谊,

活跃酒席间的情绪。同时还能对每个饮酒者进行智力考察,反映快慢,判断是否准确,心、口、手是否配合一致等等。另外,划拳中所呼叫的名称也渗透着相互信任,彼此祝愿以及喜庆欢愉的意绪,是友谊、祥和、愉悦的象征。无不含蕴着良好的祝愿与友谊永恒的渴望,有着浓重的传统文化色彩和淳厚朴实的民族特色。
拳令中也有很多学问。如五行生克令:大拇指为金,食指为木,中指为水,无名指为火,小指为土。胜负办法是:金克木,木克水,水克火,火克土,土克金。

拳令中说的“五经魁”,其实是中国古代制度中的一种称谓。
明代科举分五经取士,每经以第一名为经魁,故称“五经魁”,简称“五魁”。

相传,明朝永乐年间,成祖朱棣自恃才华,想显露一下自己,在一次科考中,改名扮成举子混入了考场。没想到发榜时才得了第五名,十分气恼。

朱棣一怒之下,便去质问主考官。主考官边答:“连第五名还是勉强的哩!”

可是当他抬头一看,啊!原来站在他面前的是当今皇帝,吓得魂不附体。朱棣怕传播出去丢面子,一句话没说扭头走了。主考官怕得罪皇帝,金榜已出不能更改,便在榜文上加了行注解:“第五名为前四名之魁首。”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