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8年2月3日星期六

花炮由来和鞭炮制作


——漫谈中国春节文化
波特兰先生 撰稿






无论是过年过节,还是结婚嫁娶,进学升迁,以至大厦落成、商店开张等等,只要为了表示喜庆,人们都习惯放鞭炮来庆祝。
放鞭炮贺新春,在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说起爆竹的起源,有个有趣的传说。《神异经》上说:“西方山中有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记载,说明当初人们燃竹而爆,是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山魈。据说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便“燃竹而爆”,把山魈吓跑。这样年复一年,便形成了过年放鞭炮、点红烛、敲锣打鼓欢庆新春的年俗。
在民间传说中有关鞭炮由来的故事很多。相传远古时候,有一种凶恶的怪兽,身子庞大,头上长着像牛角一般的触角;眼睛圆滚滚的。活似两盏灯笼。一张血盆大嘴、一口可以吞食一个人。
这种怪兽的名字叫做“年”。 年住在山洞里,它是山中霸王。老虎、狮子、黑熊一看到它,便吓得逃命;山羊、猴子、野兔听到它的吼叫,便瘫倒在地。

年在山上捕食动物,吃饱便呼噜噜地躺在洞里睡大觉。每当严寒将尽、新春快来的时候,年便跑下山来,进村吃人。因此,人类也非常害怕它,小孩子哭了,只要妈妈说一声“年来了”,孩子就吓得不敢哭出声了。

却说那时候,有两个放牛的孩子,一个叫阿山,个叫阿水,他俩是好伙伴,胆子都很大,常常赶着牛群上山吃草。家里的人对他俩说:“孩子,山上有年,去不得呀!”

“不怕!”阿山和阿水有心计,说:“我们背上弓和箭,年要是来了,就爬到树上射死它!”

 话虽这么说,他俩上山几次,幸喜都没有碰到年。转眼到了腊月三十日,天色黄昏。阿山和阿水赶着牛群回家。真怪,牛儿惊慌得哞哞叫,挤成一团。这是咋回事呢?

“呔,快走!”阿山和阿水挥起牛鞭,啪啪地抽打了几下。忽然听到“嘎哇”地一声怪叫,一只怪物吓得朝村前路上跑去。

 阿山道:“阿水,你看,是一只年跑了!”

“真怪,年是凶兽,怎么看到我们反而害怕得逃走了。”阿水觉得挺奇怪。

“嗯,”阿山果断地说,“我们追过去看看。”
    两个小牧童真够大胆,他俩不断地挥动牛鞭催牛快走。牛鞭声劈哩啪啦地响,年逃窜得更快了。

“哦,是哩!”阿山猛悟过来,“原来年害怕牛鞭声!”

阿山和阿水赶着牛群进村,远远看到年窜到吴公公家门。

吴公公家门前晒了一件大红衣裳,年吓得扭转头,朝村后头跑去。

那边也有一个村子。此时,夜幕降临了,年一见家家户户的窗口明亮亮地闪着灯光,刺得它头昏眼花,又扭转头跑了。

这时,阿山和阿水已经把牛群赶进棚里,又追过去。他俩故意把鞭子甩得啪啪响,年惊恐地怪叫着,跑上山了。

 阿山和阿水把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回到村里,他们对乡亲们说;“原来年怕响、怕红、怕火。咱们知道它的弱点,往后可以抵御它了。”

乡亲们听了,很快就想出一个好办法。大家在村前燃起篝火,阿山和阿水投入一根根竹子,火堆里发出“劈劈啪啪”的爆裂声。
几只年跑下山。看到篝火,听到响声,果然又往回跑了。就这样,一夜过去了,乡亲们平安无事。

第二天正月初一,乡亲们拿出红柑、花生米等好吃的东西一道吃,互相祝贺:“恭喜!”

从此,人们便把正月初一叫做“过年”。每当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鞭炮,点红蜡烛,穿红衣服,以“红”为吉利的象征。据说这些风俗都是当年抵御“年”的办法逐渐演化过来的。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爆竹具有避邪怯灾的功能。不过,随着落后意识的逐渐淡化,放爆竹一俗,已经很少包含驱鬼成分,而仅仅是为节日增添欢乐气氛罢了。

当时没有火药,没有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迷信,但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后来,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使得火烧竹子这一古老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北宋时,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爆仗”,后又改为“鞭炮”。

烟花从宋朝开始出现制作,制作工艺十分复杂。

传说张天师的外甥女年纪很大了,还没有结婚。       

这一年过年的时候,张天师问他姐:“外甥女今年多大啦?”

他姐说,“不小了,二十七、八岁了”。

张天师问:“有婆家了吗?”

姐说:“有了,在东乡。”

张天师说:“有婆家了,那您怎么不打发她出门子”?
姐说:“俺这片东山里有一个妖精,谁家要是娶媳妇,妖精就上谁家去闹腾。末了还得把新郎给吃了。”

张天师一听,便说:“姐,过几天你找个人看好日子,打发俺外甥女结婚吧,我自有办法。”       

结婚那天,天刚一黑,家家都关门闭户,恐怕妖精来了惹出事来。妖精真的从东山里来了。一看新房的门敞着,便高兴地上屋里去了。妖精到了新房里一看,屋里还点着灯,妖精刚一碰新娘子,她的腰带忽地化作火龙,缠住妖精呼呼就烧。不一会,火龙就把妖精给烧死了。
       
天明的时候,新娘子喊起了公婆、小叔子、小姑子和新郎。一家人急忙抓住新媳妇问长问短,新媳妇说:“我来的时候,俺舅给了我九条束腰带,这九条束腰带是九条龙,有七条是青龙,两条火龙,六条青龙把住门、窗户眼儿,两条火龙缠住妖精烧,就这样把妖精给弄死了。”

众人一听,急忙买了鞭炮,庆贺烧妖精的胜利。从此家家户户这才敢打发闺女出门子,给儿子娶媳妇。        

从那时起,娶媳妇放鞭炮、贴青龙的风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们称为“爆竿”,大概是将一支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续发出爆破之声。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说及花炮,也就会谈到李畋。
李畋家居湖南醴陵富里镇麻石村。唐元和十五年(公元 820年)四月十八日出世。传说先师曾潜心钻研《荆楚岁时记》中燃竹驱祟避邪之记,乐此不疲,终获妙语,始有火硝爆竹之首创。故《中国实业》有言:“湘省爆竹之制造,始于唐,盛于宋,发源于醴陵、浏阳”。源远流长神奇美妙的鞭炮烟花,为世人创造了无尽的财富和永恒之文明。始祖李畋也就成了中国的花炮祖师,功照千秋,福赐万代,世代花炮饮水思源,有口皆碑。

中国传统的鞭炮制作过程分为三部分:炮身制作,火药制作和引线制作。

首先是炮身制作。

在作坊里,鞭炮炮身被称为“筒”,裁纸是按一定的规格裁好制筒用的爆竹纸;再将裁好的爆竹纸卷成一个空筒,扯筒的主要工具是扯凳,用坚木做成;在空筒外表褙上一层彩纸,最初是为了防水,后来更多的是出于装饰作用,褙筒纸多用宝庆(邵阳)产的红纸,或者广红纸、蜡光纸;将纸筒用麻绳扎成一个六角形的饼状,以便于计算筒的数目。
扎好的纸筒很长,需要裁短,用阔刀从饼的腰上裁断,把一筒横切成两筒;在切好的纸筒里装土、上硝用铁钎将每个筒子筑紧,再给每个筒子钻孔,以便放引线;将每个引孔扦入引线;再后就是将引线扦入引孔后,将扦引一头的筒子扎紧,以防引线松动。
单个的鞭炮制成后,要用棉线将它们结成一挂,因为形状像鞭,鞭炮之称也由此而来。

第二步是火药制作。

把硝从泥土里提炼出来。传统的造硝工具很简陋,只是一口大铁锅,原料就是泥土。据说,要用厨房里的泥土最好,因为经常做饭做菜,硝也沉淀得多。把泥土放进铁锅后,不断加入水来熬,一两天后,铁锅边上就会结一层白色的硝;刚熬出来的硝颗粒很大,下一步就是放在碾槽中碾碎,沉重的碾轮开始是用牛拉动,后来慢慢地改为水力,简陋一点的方法就是用舂米的工具把颗粒打碎,称为冲硝;碾碎后的硝依然不能直接采用,还需要用像磨黄豆一样的磨将硝磨成细粉。制作好的硝配上硫磺、泥土,就是鞭炮的火药了。
第三步是引线制作。虽然制鞭炮的纸是购买的,但做引线的纸却是自产的,作坊里都会有一个浆池,用木浆来造纸;把制造好的整张纸割成一根根长纸条;将长纸条的一端固定,纸展开,用一根铁棍沾上硝粉,手一抖,铁棍上的硝粉就会落在纸上形成一长条,手一搓,一根引线就出来了;浆引:这样的引线还是散的,工人要用手沾上湿米浆,手在引线上一捋,引线沾了米浆就不会散了,然后还需把引线一根根地固定在像扇子一样的晾干器上晾干。

每到春节,华灯璀璨,锣鼓齐鸣。鞭炮声此起彼伏,为沸腾的大地奏起了新春之曲。空中流光异彩,百花争艳,为佳节谱成了快乐篇章。但是梦见放鞭炮又作何种解释呢?

据周公解梦解释:
·梦见放鞭炮,吉兆,生活会幸福。
·梦见放鞭炮,学习会进步。
 ·未婚男女梦见放鞭炮,爱情运会上升。
 ·已婚女人梦到放鞭炮,家庭幸福和睦。

春节放鞭炮,作为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的习俗,历史悠久,这种活动,虽然可以给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但放鞭炮释放的烟尘,溅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火灾,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会造成一些人员伤亡。随着社会和人们的文明进步,对春节放鞭炮这种习俗的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视。以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制定了禁止放烟花爆竹的规定。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