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7年5月16日星期二

淀山湖古今小议



冒着烈日当头,与同事同行考察了淀山湖。淀山湖是上海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面积62平方公里,属于太湖流域,是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的源头。
淀山湖是个风光旖旎的旅游胜地,保存和修建了一大批文物胜迹,辟有淀山湖游览区,区内湖光山色,环境幽雅,冬季梅花处处盛开,景色格外动人。
淀山湖原名薛淀湖,享有东方日内瓦湖之誉,位于青浦城西15公里,跨上海青浦、江苏昆山两市(),上接阳澄,西通太湖。湖面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约30公里,周围约100公里,面积95000亩。湖水碧澄如镜,沿岸烟树迷朦。湖呈葫芦形,面积63平方公里,为杭州西湖的12倍,折合下来约9.45万亩,其中苏州的昆山市拥有23025亩,约占24.37%。水深约2,并与黄浦江、吴淞江相通,水产丰富。
 淀山湖古代曾是陆地,秦、汉时沉陷为湖。湖中原有淀山,湖名即源于此。淀山上有三姑祠、鳌峰塔等景物。南宋后,因在湖畔围田,湖面渐小,淀山已在湖东2公里的陆地上。
淀山湖属富营养湖类型,湖泊中氮、磷负荷过大是造成湖泊富有养化的主要因素,磷是淀山湖水污染 的主要因子,前5名的污染物为CODcrCu SS、硫化物和石油类;鱼类共45种,隶属于1434属,以鲤科居多,计2127种。其中大部分为栖息于静水水体、索饵越冬的定居性鱼类以及少量江海洄游、江湖洄游和半洄游鱼类。
淀山湖俊俏诡奇,到过淀山湖或想去的游客,对有关淀山湖由来的传奇说法,都非常感兴趣。
淀山湖的由来,说法很多,传说还在2000多年以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下了一道圣旨,将10万囚徒遣此,强迫他们挖掘地表,以杀王气,挖掘成湖。当时的湖情,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称:一江东南行七十里入小湖,为次溪,自湖东南出,谓之谷水。据《吴郡图经》记载:在县西北七十二里,有山居其中,湖之西曰淀山湖,南接三泖。又谓淀湖周,凡二百里,茫然一壑,不知孰为马腾湖孰为谷湖也。至南宋时,淀山湖才为马腾湖、谷湖等相连而形成。可见那时的湖境宽阔,一望无际,气势雄伟,俊俏诡奇,谁也无法估量湖的体积和规模。
 另有传说,此地原是一座古城,因地壳变动下沉而陷为湖。此说也不无道理。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淀山湖底打捞得新石器时代的石器等400多件,有石刀、石矛、石铸、石犁、石纺轮;陶片有夹砂红陶、黑衣陶、印纹陶,还有龟版,战国钢铁等文物,可见淀山湖地区古代确有陆地,可能就是古由拳县地。这些传说,给淀山湖添上神奇的色彩。
根据科学的分析,由于泻湖运动,地壳发生褶皱运动,在江南古陆上就缓慢地孕育着当时的淀山湖。所谓泻湖,是指在6000年前,太湖平原由于受海潮侵蚀的影响,形成一个大海湾、随后受长江和钱塘江水的长期冲积,南北两大沙嘴不断增长,海湾才逐渐封闭而成泻湖。
随着对泻湖研究工作的深人,有人还提出太湖湖群构造成因说,称太湖平原约在250万年前,因地层构造下沉而形成湖盆,随后为数十米厚的湖相沉积物充填,才逐步形成今天这样的大型湖体。初形成湖时,湖面甚广。

 据说秦代时陷为谷水。今距淀山湖2.5公里处的淀山,当时耸在湖中,可想见湖面比今天不知大几倍了。直到宋代以后,因海潮倒灌,水涝内积,泥沙淤塞,致使湖底淤泥不断受风浪侵蚀而搬迁、沉积,经历了一个由淤淀缩小湖面,而受风浪冲坍扩大湖面的变化过程。迄至清代中叶,湖面的宽广仅是宋时的十分之三,可见淀山湖的成湖历史是久远的,大致与太湖的成湖时间差不多。
淀山湖的名号,在那漫长的史前时代,自然是没有的。随着人类的历史而产生名号,即宋代以前无淀山湖之名,至南宋绍熙年间,有一部名叫《云间志》的地方志书上始见薛淀湖。所称薛淀湖者是与当时一些诗人常以九峰三泖的自然景色与湖光水色连在一起有关。者,指云间九峰的薛山,则以湖面逐渐冲积成淀而得名。也有一种说法:当时淀山湖边蒿草丛生,水萍茂盛,名其则是湖泊为浅的意思,故叫薛淀湖
     
 淀山湖,还有个俗称叫甜水湖。古时湖面宽阔,白茫茫一片,分不清哪里是岸,哪里是水。过湖船只顺风靠扯篷,逆风摇橹划桨。船工有时为了歇歇力,解个渴,就舀碗湖水喝。一碗水喝下肚,细细品味觉得原中有甜。久而久之,传来传去,过湖者往往随口叫甜水湖。
宋代后期,才得名为淀山湖。这个名号是山因湖名还是湖因山名?亦有几说。一说是山因湖名。据杨嘉祐先生在《上海博物馆馆刊》创刊号上发表的《淀山湖的变迁与元李升〈淀山湖送别图〉》一文考证:因水中有淀山,而称淀山湖,故名。又一说是因湖而名。据清光绪《青浦县志》:淀山因湖而名。明代华亭人陈继儒有诗:谁知石一拳,遥作九峰祖。又称:盖本郡诸山,皆自天目来,此山为始。山离湖日远,除其巅,可望湖云。再有一种说法,淀山湖因上游水缓,湖中泥沙日积,渐成淤淀,故湖以波名。此外,还有称淀山因在湖中,以合称为淀山湖。
 据《青浦县志》沿革。称淀山湖在上古时为九州的古扬州之域,西周时属吴地,战国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诸侯争霸,越兼并吴国,湖境属越。周元王三年置长水县,淀山湖属之。随着朝代更迭,淀山湖的隶属亦随变更,直至明嘉靖青浦立县时,湖的隶属才稳定下来,一直属于青浦、昆山两县所辖,直至今日。
淀山湖的名声,在旧时虽非五湖之列,但其美名和历史却不在五湖之下。宋代宰相吕颐浩南巡,见淀山湖之美,在南端金泽镇建庵。宋高宗赵构南渡时,曾驻跸于此,赐庵为颐浩寺,并命道崇为主持。颐浩寺几经修建,占地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寺屋楼阁有5048间,成为江南的佛教丛林之一。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建在朱家用镇的圆津禅院,寺院建筑雄伟,不亚于杭州灵隐寺,据说也有5048问。在淀山湖出口处,即拦路港北端,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建有关王庙,祀祭关羽。每逢进香时节,人山人海,络绎不绝。这些寺院的出现,表明当时淀山湖已有一定地位。

从地理位置看,淀山湖南有鼋荡,西有急水港,东南有拦路港作为进水 泄水的通道。特别是经泖河越黄浦江而直抵海,成了当时的江、浙两省的交通要道。因此,淀山湖的交通条件远胜于其他各湖,再加上湖畔自然景色和天然鱼库,给人类带来了文化、学术的繁荣。相传秦始皇、汉武帝都到过淀山湖。淀山湖具有俊俏诡奇的诱惑力,无论文人雅士或高官名宦都想到此一游。所以自宋至清,吸引了不少学者名流,在游览淀山湖同时,还留下了不少书画墨迹和吟咏名篇。特别在宋元以后,江南的经济文化较发展,淀山湖成为士人隐居、读书、著述之地,又是爱好湖光水色者游览之处。
淀山湖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秀丽风光。淀山湖游览区方圆约1600亩,中间横贯青商公路,将游览区分隔成东西两部分。东半部是自然景点,还有一条380多米长的人工堤柳堤春晓,堤上柳绿花红,桥堤相对,堤外碧波万顷,水天一色,淀山湖全景尽收眼底。西半部是一条名为石城古风的仿古街道,是为游客提供生活服务的中心区。石城古风内坐落有高达477层仿古宝塔一座。此塔既是宝塔,亦是水塔,第六层是储水箱。
 新开辟的淀山湖游览区方圆约1600亩,中间横贯青商公路,将游览区分隔成东西两部分。东半部是自然景点,还有一条380多米长的人工堤柳堤春晓,堤上柳绿花红,桥堤相对,堤外碧波万顷,水天一色,淀山湖全景尽收眼底。西半部是一条名为石城古风的仿古街道,是为游客提供生活服务的中心区。石城古风内坐落有高达477层仿古宝塔一座。此塔既是宝塔,亦是水塔,第六层是储水箱。
环湖散落着享誉盛名的朱家角古镇、上海大观园、东方绿舟、上海太阳岛、陈云纪念馆等5个国家AAAA级景区;有3个国际标准高尔夫球场;还有环湖步道、湿地公园、乡村旅游和度假村,观光和休闲设施齐全,古今气质交融。淀山湖不仅面积大,相当11.5个西湖,而且水质清澈(国家二级水质),适宜开展水上运动,包括赛艇、皮划艇、帆船、帆板、龙舟等无污染的体育项目。
在淀山湖风景区的边缘地区还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有6000年前的崧泽古文化遗址和福泉山古文化遗址,这是上海迄今发现的人类最早的聚居地。有丰富的古建筑,如唐代的青龙寺、青龙塔、泖塔,宋代的普济桥、万安桥,明代的报国寺、放生桥和清代的曲水园、万寿塔。还有江南水乡名镇朱家角、金泽。

    无论是淀山湖的古与今,有一点是不会有争议的,这是上海的一处著名游览景点,到上海不妨去淀山湖转转,至少这是上海黄浦江的根源。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