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7年5月2日星期二

上海广富林陈子龙墓



上海广富林地块有一处文物古迹是村东首的晚明著名的文学家、诗人,陈子龙墓。19879月,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陈子龙(16081647),字卧子,号大樽,别号颖川明逸、于陵孟公,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因其田产学籍在青浦县,因此也被一些后代学者称为松江府青浦县人。崇祯十年中进士,初任绍兴推官,因功擢兵科给事中。曾参加“复社”,又与夏允彝、徐孚远等人共同组建“几社”,为几社领袖,与夏允彝一起被世人并称为“陈夏”。张溥病逝后,陈子龙成为复社后期共戴的精神领袖,但因忙于公务,已基本不参与复社的团体活动。
复社与几社既是文学团体,又是政治性团体,均旨在以复兴绝学相期逸,以文章气节相砥砺,团结了大批爱国知识分子。当时称文章者,必称两社;称两社者必称云间;称云间者,首推陈、夏。
陈子龙生平著作甚丰,所编卷帙浩瀚。明代崇祯十一年,丁忧在家的陈子龙与松江几社诸子编辑《皇明经世文编》508卷,任职浙江绍兴期间,又与李雯、宋徵舆一起编选《皇明诗选》。现代,由华东师大出版社辑印《陈子龙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辑印《陈子龙诗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陈子龙全集》。
陈子龙是明代文坛重要的作家,也是明末诗词文多领域的领袖人物,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成就,诗、词、散文、骈文都卓然自成一家。陈子龙的诗,大多刚劲雄浑,沉郁顿挫,又有一部分诗歌瑰丽华美,别具风格,一些代表作熔铸了沉郁与瑰丽两种风格,高华雄浑,直追唐人,为云间派首席,影响深远。近代“南社”领袖诗人柳亚子就自谓私淑云间派。陈子龙的词,婉丽精工,蕴藉极深,扭转了元明两代词坛不断衰败的趋势,获得很大成就,被公认为明代词人之冠,同时拉开了清词中兴的帷幕。陈子龙的散文尤其是奏疏、策、论也很出色,吴伟业称其“论策视二苏”。陈子龙的骈文(四六文)与赋虽有不少拟古之作,但是也有一些佳构,吴伟业称其“四六跨徐(陵)、庾(信)”。
明亡后,两社杰出之士,相继蹈义成仁,好友夏允彝就是其中之一。1645年秋,允彝投水赴难,陈子龙得悉后,痛哭悲悼。此后,陈子龙继续坚持抗清,出家为僧,法名衷信,以僧装为掩护,四处联络,积极组集义兵,抗击清军。清顺治四年(1647)清明,陈子龙参加夏允彝葬礼,作《会葬夏瑗公》诗二首,有“惊涛不尽鸱夷血,痛哭空留贾傅书”之句。接着,陈子龙意图进一步坚定清松江提督吴胜兆反正之决心并为其联系舟山水师,试图会合两股力量攻击南京一带的清军,光复江南。事情泄露后被捕,面对清官员审判,陈子龙拒绝下跪,拒绝招供同谋,清官员决定将其押往南京,让洪承畴亲自审讯。五月十三日,清军押他前往南京的途中,陈子龙乘看守人不备,投身云间第一桥下古浦塘,迅速被激流卷走,英勇就义,年仅40岁。清军让人捞出其遗体,斩头戮尸,将其首级挂在船头的虎头牌上。陈子龙弟子王澐闻听噩耗之后,冒险与陈子龙另一弟子徐桓鉴以及陈子龙生前轿夫吴酉一起找到其遗体,几经辗转,后归葬于广富林村陈氏祖茔。
清代乾隆四十一年(1776),清朝廷表彰明朝烈士,追谥陈子龙为“忠裕”。乾隆五十三年(1788)立“墓田碑”碑石。乾隆五十九年(1794)建碑亭。清代后期,太平军进攻上海,祠堂被毁。以后,陈墓因年久失修,断碑蔓草,一丘荒冢。青浦县令陈其元捐俸集资,整修陈墓与重建祠宇。1949年,修复陈子龙墓。1954年,重修碑亭。十年动乱期间,陈子龙墓碑被摧折,1987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拨款修葺。1990年,又在墓地入口增建一段墓道和单门牌坊。2010年左右,修筑围墙,并在石牌坊上安装木栅门,使陈子龙墓得到更好的保护。

修复后的陈子墓,墓地1300余平方米。松柏环绕,郁郁葱葱;碑亭墓室,庄严肃穆。入口处辟有3米宽甬道,石牌坊作墓门,高6.7米,牌坊正中由著名书法家李一氓书“明陈子龙墓”。过牌坊甬道,缓步三级,为小平台,北侧新建3.3米高、2.7米阔的碑墙,嵌有著名书法家、学者顾廷龙先生撰书的《陈子龙事略》石四方,陈子龙画象石一方,古朴端庄。过小平台,再步四级,为墓前大平台。墓室为三穴砖砌券顶,坐东向西。墓室前矗立着清代乾隆五十一年(1786)为陈子龙墓立的原墓碑,高2米;平台南侧,是乾隆五十三年(1788)的“墓田碑”原碑石,记有墓田493亩,为历史凭证。离墓室10米处,是按乾隆五十九年(1794)所建碑亭原貌而重建的碑亭,平面方形歇山顶,砖木结构,仿制石柱,方砖铺地,名“沅江亭”。亭名取之于陈子龙《会葬夏瑗公》诗“华狱暮云来大鸟,沅江春草媵文鱼”之句,以纪念陈子龙赴水死难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