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7年5月5日星期五

简述上海十六景



历史悠久的上海,有着很多传奇的故事和文化底蕴。我对上海有着特殊的情感,读上海、说上海、写上海,已成为我这个上海人的生活一部分。当我接受著名音乐制作人付大庆先生邀请,撰写天籁原创世纪光碟之一《梦回上海滩》的创作方案时,我选择了上海十景为主线,每一景便是一曲。令我兴奋与激动的是著名一级作曲家平远先生承担了作曲任务。他历经两年精力创作的新世纪系列音乐,正式出版了。聆听这些乐曲,我对上海的情感都沉浸在每一个节拍,每一个音符之中。
当时我撰写了上海十六景文案,文案简要讲述了上海十六景的来历和故事。光碟《梦回上海滩》最终选择了十景配曲。现将上海十六景文案留存如下,可供了解上海者参考。

龙华晚钟
 

带着浓重的怀旧情愫,怀念上海悠久的历史,仿佛置身于上海规模最大的古刹龙华寺内,无我的境界,使你在“龙华晚钟”声中谛听上海前进的足音和人生的步履声声。
  上海是历史悠久的城市,名胜古迹甚多,其中当以龙华寺为规模最大的古刹之一。“龙华晚钟”历来是上海一景。
  相传公元247年(吴赤乌十年)天竺(印度)的僧人康僧会从交趾(今越南北部)来到东吴建业(南京)。他在建业设佛像,造茅屋,进行传教。并向孙权献出佛舍利(释迦牟尼遗骨)13颗。孙权下令建寺建塔分供这些舍利。也就在此时,以盛产桃子著名的龙华镇建造了龙华寺和龙华塔。后虽毁于战火,但一再重建。
  现龙华寺建于清光绪年间,寺内有大雄宝殿、三圣殿、弥勒殿和方丈楼、钟鼓楼等。明洪武十五年的大钟,明万历皇帝赏赐金佛和一颗五斤三两重的金印,连同明版《大藏经》,称为“龙华三宝”。与龙华寺齐名的还有玉佛寺和静安寺。玉佛寺是上海近代名刹,寺内奉有普陀山慧根法师从缅甸请来得一尊玉佛,寺内藏有北魏及唐代佛像及清代大藏经7000多卷。玉佛寺建于光绪八年(1882年)。静安寺则与龙华寺建造年代相同,初名重玄寺,宋朝时改为现名。
  现龙华寺畔的龙华塔建于宋代,龙华塔内部的砖室为方形,每层方向依次转45度,使壁体重量均衡,各层高度也逐次减少,高达40余米。木结构部分,各层有楼板、扶梯、重重飞檐高翘,具有传统的楼阁建筑之美。七层八角共悬56只古铜占风铃,又名风铎。风来时铃声清脆,使人悦耳神怡。龙华塔与松江方塔、天马山护珠塔齐名。因其塔基遍布木桩,是我国古建筑中较早使用桩基的实例,故为上海古建筑中的佳作。我们可以从“龙华晚钟”声中谛听到上海的历史足迹。

野渡蒹葭
  
“日落江前芦子渡,眼底沧桑几变更……”你从这些古词中可领略当年申城“野渡蒹葭”景致的古韵之余律,体验上海地理演义风雨兼程,体验世故冷暖变数万千。
  “野渡蒹葭”一景是上海地理演义的见证。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前缘,长江的入海口,是长江口的一块冲积平原。同源于太湖的黄浦、吴淞(苏州)两江,横贯上海全境,把整块上海大地分为淞北、淞南、浦东三片区域。两江支流纵横交错,五里一塘、十里一浦,构成了著名的上海滩。
大约距今一亿八千万年的中生代三迭纪,上海是古老的陆地。中生代后期,岩浆涌出地面,经过风化侵蚀,形成了上海著名的“云间九峰”山丘。
新生代第四纪以来的两百万年中,随着上海地壳下降,海水大幅度进退,形成了古三角洲。大理冰期后,大片陆地被海水侵没。
六千年前,上海西部开始成陆,出现了最早的古海岸线。上海松泽、查山、福泉山等遗迹的发现,表明了中华民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这一带生存和繁衍。
晋代时期,上海居民除了发展农业还从事渔业。渔民用竹栅插入河床,用绳子编成网络扣住竹栅向两岸张开,潮来倒伏,潮退竖起,随潮而至的鱼群受阻于竹栅,渔人靠此捕鱼。
这捕鱼工具就是“沪”,“沪”成为上海简称也由此而来。上海人将松江下游又别称“沪渎”,“渎”就是指流入大海的水。
“沪渎”一名现泛指上海市区的苏州河。今青浦区东北旧青浦城西曾有沪渎古城,又称沪渎垒,芦子城。
东晋隆安年间吴郡太守袁山松为防海上来袭而筑,实为一土城堡垒,北宋时淹没于江中。
“渡口芦花接古城,夜来风雨做策声”;“寒潮寂寞打空城,沪渎千年古垒平”,“日落江前芦子渡,眼底沧桑几变更”……我们从这些古词中仍能领略当年“野渡蒹葭”景致的古韵余律。
据秦荣光《同治上海县札记补》称“野渡”即指“芦子渡”。但又据李行南《申江竹枝词》注:“野渡”当指浦南莲泾苇塘之间,即今日白莲泾一带,也就是上海世博会新址附近区域。

江皐霁雪

  寻觅沪渎古垒遗址,聆听江皐霁雪风韵,流淌的吴淞江水,带着苏州河舟渡桨影的冬韵朔律、剔透纯净的乐声,将一个白色如雪的梦寄到天堂。
  寻觅沪渎古垒的遗址,目览野渡蒹葭的景色,足下便是流淌的吴淞江水,冬韵朔律中,“江皐霁雪”成为上海又一景。
  吴淞江,古称松江,亦称松陵江,又称笠泽江。原在上海市区内一段因1916年开挖疏竣后俗称苏州河,今习惯上统称吴淞江为苏州河。苏州河源于浙北天目山安吉境内龙王山,现龙王山刻有前上海市长汪道涵石刻题词:“浦江源头”。苏州河是太湖流域通至上海的重要航道,全长125公里。古为太湖下游入海道三江之一,另两条为东江和娄江。唐时因东江、娄江淤浅,遂成为太湖下游主要泄水道。江面宽广,出海口达20里。北宋中叶淤积,河口移至南跄浦口,今高桥以南。宋以后虽经多次疏浚而淤浅照旧,下游变窄,成为小河流。明初开浚范家浜,黄浦江水在今复兴岛吴淞江旧河道汇合入长江,遂成黄浦江支流。
  几百年来,苏州河抚育了一个东海之滨的小村落,使这个小村落渐渐成为长江入海口的国际大都会,在世纪沧桑中又成为风云际会的大上海。舟渡桨影叙说着苏州河的变迁,翻开封尘累积的画卷,时光的流韵已将苏州河的旋律演绎的优美动人。苏州河的流水与苏州河上的桥梁成了上海历史演变的见证,一座座桥吟唱着一段段上海城市发展的歌,由韦尔斯吊桥、花园桥衍变的外白渡桥,已成为苏州河上众多桥梁的主旋律,河与桥的文化不仅有传统的风情,同时也浸润了西方人越洋登陆上海滩后所带来的理念。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上海近代工业在苏州河两岸崛起;从上世纪末到新世纪来临,苏州河将成为美丽的生态之河,六条支流开始截污,石洞口污染处理厂已启动,干流曝氧工程已展开……河之两岸,新楼矗起,林荫道在沿伸,江皐霁雪已被满目春色取而代之。

黄浦秋涛

  一条黄浦江记录了一个国际大都市的历史乐章,每一朵黄浦江浪花都是这伟大乐章中跳跃的音符,涛声不息,咏叹不止,使你内心深处曾经抹掉的空间,不再淡忘、冷漠。
  “江皐霁雪”将被“满目春色”代之,苏州河已为黄浦江支流。黄浦江已成为大上海的母亲河,昔日“黄浦秋涛”的申城佳景,现今更为壮丽。
  黄浦江古称东江,由斜塘、圆泄泾和泖港三支合成,全长114公里。始见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碑记,本为吴淞江南岸一支流,宋时河面渐宽,并与上海浦合并。上海浦是古上海河流名,宋后期因青龙江日益淤浅后没入黄浦江。上海的地名即因上海浦得名。与上海浦相对,古上海河流还有一条下海浦,位处今苏州河以北虹口地区,与上海县城隔吴淞江相望。古时曾修有"下海庙"
  黄浦江在明初时称大黄浦,明永乐初尚书夏元吉疏浚范家浜,黄浦之水折西北至吴淞口入长江。正德十六年(1521年)浚吴淞江下游旧江道,开新入浦之道,吴淞江遂成为黄浦江支流。1907年至1911年在吴淞口外筑导堤,疏浚航道,形成今黄浦江河道。下游开阔处近百米,可航万吨级以上船舶。
  黄浦江传说为战国时期春申君黄歇所凿,故又名黄歇浦。上海简称“申”,也因此而至。实误,黄浦江系天然之河道。
  闻听黄浦秋涛,极目浦江两岸,但见浦西浦东高楼林立,灯火辉煌。黄浦江上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徐浦大桥、卢浦大桥,如琴弦横跨江面:三条越江隧道犹如蛟龙卧江底,连接浦江两岸;江面上万舸争流,波动歌起。一条黄浦江记录了一个国际大都市的历史乐章,每一朵黄浦江浪花都是这伟大乐章中跳跃的音符,涛声不息,咏叹不止。

江海通津

  “浦流江汇,东注大海,人烟稠密,商贾辐辏。”东南都会,江海通津,上海之奇观。清新迷人的旋律让你不再孤独。
  我们和着黄浦秋涛的节拍,纵观上海数千年的历史,可追逐上海由一个滨海渔村发展成举世瞩目的国际繁华都市的历史。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各个朝代都在上海设置过行政机构,进行管理。上海成为“江海通津,东南都会”。
  秦统一中国后,在今嘉定、昆山、太仓一带设立畴县。此外,又在今青浦、松江一带设立了由拳县,在今金山、奉贤设立了海盐县。这几个县都隶属于会稽郡。两汉的行政区划大至依据秦朝。三国时期,上海为东吴的一部分,孙权改由拳县为嘉兴县,包括青浦。青浦的吴淞江两岸一段有个青龙镇,镇以青龙江得名。青龙江因传孙权在此造青龙战舰得名。青龙镇水道很深,被东吴用作军港,建造战舰,训练水师,其船队曾驶抵台湾。
  唐朝初年,上海修筑了第一条海塘,名旧捍海塘,它对防止海水倒灌,保护农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751年,上海境内设立了华亭县,这是上海境内第一个完整的县,一直到近代才改名为松江县。北宋中期上海行政级别升格为上海镇,这也是官方文献中正式使用上海地名。因水道、海路的便利,北宋在上海设榷货场,存放货物,进行交易。南宋时北人南迁,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将市舶提举司迁往华亭县,又在昆山东部设置了嘉定县。元朝时,政府在全国沿海地区设7个市舶司,上海就是其一。南方的粮食往往由上海经运河或通过海路运至北方,上海已成为重要的港口。明朝时增设青浦县,清朝时又增设宝山、南汇、金山、奉贤、川沙五县。上海还设立了江海大关,这是近代上海海关的前身。乾隆《上海县志》记载:“自海关设立,凡远近贸迁者皆由吴淞江进泊黄浦。城东门外,舳舻相接,帆樯比栉。”据《皇朝经世文编》记载,当时“沙船聚于上海约三千五百余号。”上海渐成“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浦流江汇,东注大海,人烟稠密,商贾辐辏。”江海通津成上海奇观。

吴淞烟雨

  “吴淞口子犬牙排,防海当年筑炮台。一自通商都撤去,随波轻送火轮来。”站在宝钢城,隔江东望去,南北古炮台,隆隆炮声犹响耳畔。荣辱迭更,岁月如流,烟雨唱人生。
  上海自古以来就是江海通津,舳舻相接,帆樯比栉。1412年(明永乐十年)由于航运需要,在今浦东新区高桥镇北临海处构筑了一座方圆百丈,高30余丈的土山,山上设有烽堠,昼则举烟,夜则明火,以便船舶进出长江。这座山被称为“宝山”。郑和远航西洋,至少有两次从浏河港出发的。江海通津,连接上海门户的是吴淞。吴淞处黄浦江、长江入海交汇口,又称吴淞口,地势险要。近代以来,外国殖民主义对中国由经济掠夺、加入武力入侵,吴淞成为海防要塞。在吴淞口南岸,位于今浦东新区凌乡镇炮台浜村,设有东炮台。西炮台则设置今吴淞,俗称老炮台,扼南洋海口。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舰入侵,提督陈化成亲督此台,敌军多受创。因后路兵溃,力战阵殁。
  吴淞炮台为黄浦江、长江水入海口,加之历史沧桑,世人为之称颂,流下诸多诗词颂篇。“吴淞口子犬牙排,防海当年筑炮台。一自通商都撤去,随波轻送火轮来。”“吴淞门户已难关,坏我长城岂等闲。狮子林中余要塞,游人空说破台湾”。这些词都记载了吴淞炮台因《辛丑条约》签订后而遭拆毁,狮子林炮台名为要塞,却已失去抵御能力的屈辱历史。“毁家不恤独呼天,喷血吴淞起复颠。万口江东陈老佛,将军不死海生烟”。这首沈桢的《高桥竹枝词》却记录了词人缅怀陈化成英雄的激情与感慨。
  现今宝山已崛起一座宝钢新城,巍立江边,闻名世界。站在宝钢城,隔江东望,犹见南北吴淞古炮台,隆隆炮声似犹响耳畔,不同的是,中国人站了起来,“吴淞烟雨”已成新景,历史一去不再复返。

海天旭日

  透过蒙蒙的吴淞烟雨,浩淼的长江水奔腾东泻与大海交融汇合。冉冉旭日东升,跃升江海交汇处与长江口三岛相映辉煌。沉与浮,带着光与影,闻听江涛海风之声。
  透过蒙蒙的吴淞烟雨,我们看到了浩淼的长江水奔腾东泻,与上海交融汇合。冉冉旭日东升,跃升江海交汇之处,这就是上海胜景“海天旭日”。
  海天旭日与长江口三岛相映,气势非凡。
  在吴淞口长江南水道上的长兴岛,东邻横沙岛,北邻崇明岛,呈带状。东西长约20公里,南北宽约14公里,地势低平,有长江口“暖舌”之称,是著名的柑橘岛。距今700年前形成,十八世纪中叶始露出水面。横沙岛位于吴淞口长江水道中,东邻东海,西望长兴岛,呈三角形。1858年始露出水面,距今也有700年历史。岛上水产丰富,凤尾鱼、刀鱼、银鱼为特产。
  海天旭日盛景最佳处当属崇明晨曦。崇明岛是中国第三大岛和最大的冲积沙岛,东西长76公里,南北宽1318公里,面积一千余平方公里。崇明岛东邻东海,北与江苏省启东、海门相望。唐武德元年(618年)东西两沙始露水面,后由于江水海潮作用,南部老沙洲不断坍没,北部新沙洲不断涨出,至明万历年间岛渐成规模。自50年代末起,新围垦近70万亩土地。其中东平森林公园已成游览胜地。
  崇明岛上的孔庙、学宫为历史遗址,位于县城东三里的金鳌山更为著名。清康熙七年(1668年)总兵张大治,知县王恭光筑。金鳌山有九峰,中锋最高。十七年(1678年)提督刘兆麒,建金凤山亭,后被风吹坏。知县朱衣点重修。又建释此亭、魁星亭等,今俱废。后人为纪念张大治、王恭光,作宁德亭。金鳌山已为邑人游览之处。在未来的上海城建规划中,崇明岛将成为现代化农业园区和生态游览区。崇明到上海的越江隧道也在筹建之中。

云间九峰

  含苍翳碧无定容,风云回薄奇无穷。上海水秀以黄浦江、苏州河著称。然,上海之山也有其之灵韵。驻足云间,瞻首九峰,返朴归真,一切顺自然。
  海天旭日,为上海胜景。浩瀚长江奔腾入海,使上海成为长江口的一颗璀璨明珠。上海水秀以黄浦江、苏州河著称。其实,上海之山,也有其灵。“云间九峰”,自古以来就是上海名胜之地。
“云间”为古松江之别称。“九峰”泛指松江西北部的一系列山丘,佘山、天马山、薛山、凤凰山、辰山、机山、横山、小昆山和库公山逶迤相连,排障东南,望之如列宿,涵沧海,烟涛空翠,隐起平畴间。《九峰歌》云:“云间之胜数九峰,峰峰秀削青芙蓉。含苍翳碧无定容,风云回薄奇无穷。”  
九峰之首为凤凰山,延颈舒翼,宛若凤翥,故名。凤凰山东枕通波,西连玉屏,山形修峻孤起,山有虬松古藤,苍森可爱。原有凤凰、陆宝两泉。山上居有南村居、三星阁、来仪堂、且止园、梅花楼、东海亭、山月轩、锦溪桥、芙蓉庄十景。
库公山相传古时有库公隐此,故名。
库公山旧有陆宝村、旗杆石、洗鹤滩、藏书岭、鼓琴矶、览德坡、采药涯、白雪庵、放鹿亭、聚星崖十景。
辰山相传元时神仙彭素云首居此山,故又名神山。
薛山为唐薛道约居此而得名,又名雪山、玉屏山。山上曾有景华桥、学士亭、苦节碑、宜晚堂、仙人床诸景。
机山则因晋陆机居此,故名。机山山形纤秀,林木茂盛。山上原有平原村,因陆机曾为平原内史。
天马山内的横山,山形似一横木而得名,又名横云山。山景优美,樵舍农庄,客舟往来,翠壁舟枫,应接不暇。传董其昌曾书联山壁,谓:“世事纷纷如臭挐,何不登山读我书。”
形似天马的天马山,又名干山,相传为干将铸剑处,山顶有双鱼石,风雨化去。
小昆山为晋陆机、陆云出生地,山形圆秀,旁无附丽,望之覆盖盎然。云间九峰,今以佘山最为驰名。
佘山又名兰笋山,产笋有兰香,清康熙南巡时曾品尝过,故赐此名。现佘山顶有教堂,始建于1871年,曾为远东第一大教堂。与教堂相邻为佘山天文台,是我国研究天文的中心之一。山脚下建有地震检测中心。
  “山史当年履不停,新诗吟于好山听。”上海西南的云间九峰与浦江两岸的耸天高楼翼相遨从,共接青天。

石梁夜月

  黄浦江在外白渡桥汇合苏州河水,转向东进,使得浦东如鸟嘴突出,这一角就称作陆家嘴角。今陆家嘴角已环宇知晓,昔陆深晚唱,仍余间绕梁,惆怅伴随岁月流逝,希望寓寄夜月飘浮。
  黄浦江在外白渡桥汇合苏州河水,转向东进,使得浦东如鸟嘴突出,这一角就称作陆家嘴角。现今的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就在这一地域范围。
  浦东的地名往往和姓氏有关,陆家嘴地名的来历就和陆深有关。陆深,又叫俨山。陆深在明代时曾为进士、大常卿兼侍读、翰林院学士。《明史》中列入的上海人有近20位,最有名的就有徐光启、潘恩、董其昌和陆深。陆深的曾祖定居在浦东洋泾,也是陆氏家族最早的定居浦东的人。
  陆深年轻时就文章著名,内容包括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社会风俗、历史和文学达37个方面,他的学术研究还包括书法理论、艺术实践和史学。他还是浦东历史上第一个著名的藏书家。
  陆深45岁时父亲去世。他本人体弱多病,也就从京城回到浦东,不再做官。陆深在故居运土筑岗,建造了一座"后乐园"。园中设有学士第、后乐堂、澄怀阁、小沧浪、四有亭、小康山径、望江洲、江东小楼、俨山精舍、柱石坞、水晶帘以及“知非”、“知还”书斋等景。陆深死后,后乐园由其儿子陆楫管理,陆楫死后一年,陆深夫人梅氏就将家搬到浦西上海县城的东门南,那里曾有一座石梁桥,又称陆家桥、学士桥。倚桥可远眺一江之隔的后乐园。《申江竹枝词》、《上海竹枝词》等均将“石梁夜月”列为上海八景之一。
  如今“石梁夜月”虽不复存在,但陆家嘴夜色更为迷人。中国农业银行于1990年率先在浦东陆家嘴成立第一家中资银行后,现今的陆家嘴已成中外银行林立的宝地,各类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相继入驻。陆家嘴已是中国所有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中唯一以“金融贸易区”命名的开发区。陆家嘴已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上海的象征。“石梁夜月”早已被陆家嘴的灯火璀璨、五光十色所取代。

凤楼远眺

  登临上海城楼的丹凤楼便可远眺,春时郭外,桃花盛开,楼襟带江海,控扼见雄胜。季候轮转,楼去人空,憧憬依旧。
说起上海的商贸,人们总会说起南京路步行街、淮海路商业街、四川路商业街和繁华的西藏路。
上海的商城,则有历史悠久的传统,以旅游商品为特色的豫园商城,以明朝徐光启命名的徐家汇商城、亚洲地区最大规模的新上海商业城和以上海铁路新客站为组合体的不夜城商圈,构成了上海大都市的商贸景观。其实,最早的上海商贸中心却在南市,也就是现今的十六铺一带。
在鸦片战争前,由于上海地区贸易发达,早已形成“南北二市”,由以南市兴旺。
《上海县续志》:在中外未通商以前,南市以豆业为领袖,各业大小行号萃聚期间。
南市为早年上海的商业中心,这里的市场组织往往是一个行业集中在一条街,保留着不同程度的行会习惯。
在南市很早就有豆市街、菜市街、白衣街、花衣街、万竹街、篾竹街、竹行街、筷竹街、咸瓜街、火腿街、药局弄、典当弄、洗帚弄、草鞋弯路、尖刀桥路、硝皮弄、铁锚弄和面筋弄等以行业命名的街道里弄。
南市沿黄浦滩一带码头衔接,帆墙如林,米行木号多开设此处。与商业兴盛有关的早年银钱业行号也都开设在这一带。其中黄浦江西岸的十六铺最为著名。
传清道光年间,将上海县城东北和浦江西岸划成二十铺,以征税。因这里地处十六铺而得名。昔日,登上上海城楼的丹凤楼便可远眺,春时郭外,桃花盛开,尤其胜观。端午时,观浦江龙舟竞渡,直接眉宇。
  丹凤楼址在东城万军台,即今上海城内小东门丹凤路近福佑路原城墙上。丹凤楼始建于南宋咸淳八年(1272年),初在顺济庙。元末楼毁。明改建于万军台,内有文昌阁、关侯祠,下有雷祖殿。楼襟带江海,控扼雄胜,寇警时可资了望,承平时可登高远眺,故“凤楼远眺”已成为沪城八景之一。古词云:“糍饵谈家名最优,题高醉菊酒新筜。携朋共有龙山兴,海邑龙山是凤楼。”此景观词即描绘了当日之市况景色。

淀山湖影

  淀山湖原为陆地,战国后陷为谷水。传说秦始皇遣囚徒10万挖地以镇王气,遂成湖。湖波晨曦,留下帝王的霸气,留下万民的泪痕。
 “淀山湖影”已成为上海新景之一。
  淀山湖,古称薛淀湖。湖面呈葫芦形,位于上海青浦与江苏昆山之间。面积约62平方公里,为上海最大的湖泊。
  淀山湖原为陆地,战国后陷为谷水。传说秦始皇遣囚徒10万挖地以镇王气,遂成湖。南宋绍熙《云间志》始见记载。因水中有淀山,故称。淀山湖通苏州、湖州、秀山(今浙江嘉兴)三州之水,贯大、小石浦,经吴淞江入海。由于长期围堤、垦殖与泥沙淤积,至清中叶面积缩小,淀山亦离湖与陆地连成一片。今湖面纳太湖水,东南经拦路港、泖河达黄浦江,东北经淀浦河、东大盈港、赵屯浦通吴淞江,为上海与江、浙、皖航运要道。平均水深2,湖水稳定,温差小,盛产鱼、虾、蟹、鲈、鳗,为上海市淡水鱼生产基地。
  淀山湖畔现修建水上运动场,设备先进,为现代化水上设施,各种水上运动竞赛项目都在这里举行。湖畔杨舍一带建有淀山湖风景区,其中尤以大观园游览点著名。大观园始建于1988年,景区占地面积100公顷,另有内水面20多公顷,西部是根据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意境,运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手法建造的大型仿古园林“大观园”,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有大观楼、怡红院、潇湘馆等40余处大小景点,兼有江南园林精致秀丽与北方皇苑宏伟壮丽的风格气派。

乌泾千轴

 “买不尽的松江布,收不尽的魏塘纱”。上海纺织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黄道婆的功绩。一个老妪竖起了一座丰碑,留下一份隽永、留下一份永恒,至今令人心动。
“乌泾千轴”是元末明初时期上海一大夺天奇景,到了明清时期更为壮观。
据记载,当时的松沪地区“十室之内,必有一机”,“比闾纺织为业,机声轧轧,日夜不休”。其时,织户平均每人每天织布一匹,达到了“日出万匹”的水平。
松沪地区的纺织品质量之好,花纹之美有口皆碑。国内流传着很多赞美之词,如“松郡之布,衣被天下”,“松沪绸缎甲天下”,“买不尽的松江布,收不尽的魏塘纱”等等。
到万历年间,松江、上海、嘉定、太仓等地已发展成重要的棉区,与上海比邻的南京、苏州则发展为全国最大的丝织业中心。随着上海开埠,上海又成为全国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至今,上海仍是世界著名的时装之都。
上海纺织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黄道婆的功绩。
早在元代后期,地处松江府的华亭、上海两界交汇的乌泥泾,来了一位姓黄的老妇,人们以为她是修道的老妇,称她为黄道婆。其实,她原先是本地人,当了童养媳后,因忍受不了虐待而逃出家门,随一艘货船到了海南岛崖州。她在那里生活了30年之久,向当地的黎族人民学习纺织织布,掌握了汉人还不具备的去籽、弹花、成纱、织布和染色等一整套先进技术。
晚年,她回到故乡后,不辞辛劳,教村里的妇女们用辗轴搅车去棉籽,用四尺绳作弦的大弓弹棉花;她还创造了三锭脚踏纺车,一次装上锭子,只须脚踏木棍,就可纺出了根棉纱,大大改进了当地的纺织技术。
自从乌泥泾的妇女采用了黄道婆教授的纺织技术后,乌泥泾的棉布和棉被名声大噪,畅销各地,很多外地商人慕名而来,乌泥泾很多家庭世代以纺织为业,摆脱了贫困,走向了小康。
黄道婆回乡后没几年,因辛劳过度而去世,乌泥泾人对她感恩不尽,为她置棺收殓,挥泪安葬。
在乌泥泾、嘉定、川沙、奉贤都先后建起了黄道婆的祠庙。
较为著名的黄道婆祠庙在龙华镇附近,建于清代。祠内有"黄母祠"匾额,黄道婆塑像供于中央,左右站童男女二人,前陈一架三纱式小纺车模型。
民间传言黄道婆生日为农历四月初六,人们都会去祈祷。
“崖州布被五色缫,组雾紃云灿花草。片帆琼海得风归,千轴乌泾得天造。”
现今的先棉祠就是昔日“乌泾千轴”盛景遗存的最好纪念。

白莲花桥

  上海申博成功,世博园展区中央将建造标志性建筑物--花桥。这座花桥将连接浦江两岸,如同一个都市平台,好象是一条伸向天际、饰满鲜花的彩虹,引导人们跨越一个过程,去体会过去、现在和未来。
  中国上海于2002123在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展览局第132次代表大会上成功赢得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权。未来的上海世博园将成为世界瞩目的一大景观。
  上海世博会选址在浦东、浦西相融的黄浦江之南,浦江两岸同时规划,并以一条椭圆形的运河将世博会场地连成一体。运河外还安排有部分企业馆区、中国地区馆和后勤保障区等。世博园围栏总面积80万平方米。翻开上海的人文地理历史,世博会的选址其实浦东段比邻白莲泾,白莲泾地处浦东新区西部,东起牛角尖与吕家浜相连,西通黄浦江,全长12.88公里。河道形成与明代,明清、民国时多次疏浚。1956年疏主航道北蔡镇市河、黄泯墩湾、牛角尖三处淤浅河段。现是浦东新区西部地区东西向引排、航运干道,河宽3035,主要建筑有白莲泾套闸和23座桥梁。传说,白莲泾一带因遍植白莲而得名。又传,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中国爆发农民大起义,倡首的刘福通因是白莲会领袖,他曾在此驻军扎寨,故此处始名白莲泾。又因刘福通部众皆裹红巾于首,号“红军”,各地相继起义,也称“红军”。即时,“白莲”、“红巾”融为一体,甚为壮观,遂“白莲红军”特成一景。
  白莲泾一带其实是荒僻的农村。约在清宣统年间,美国花旗大菜洋行在此建大菜栈和大菜码头,才逐渐形成市镇。抗战胜利后才置镇。白莲泾附近的周家渡原为荒滩,相传清光绪年间有周姓船民在此摇船摆渡,由此得名,渐形成市镇。
  上海申博成功,世博园展区中央将建造标志性建筑物--花桥。这座花桥将连接浦江两岸的展区,如同一个都市平台,好象是一条伸向天际、饰满鲜花的彩虹,引导人们跨越浦江的过程中,体会过去、现在和未来。“白莲花桥”将成为上海最夺人眼球的一大胜景。

沙船樯帆

  黄浦江的港湾收走了万千樯桅,唯有巨轮鸣笛江中。黄浦江的历史却收不走她的沙船,一只古老的沙船嵌在上海市徽中,成为这个都市的永久标志。为什么沙船会成为上海市徽中的特有标识?黄浦江会对你叙述这段故事。
在上海市徽中嵌有一只古老的沙船标志。为什么沙船会成为上海市徽中的特有标识?原来,元代统治者以今河北、山西及河南、山东、内蒙的一部分为“腹里”,归中书省直接管辖。定都于大都(今北京),改变了传统的以中原、关中为国家中心的办法。但其财政收入及大都的粮食供应,主要仍然依靠东南地区。
除开凿黄河以北运河(当时黄河下游由淮安入海),疏通漕运外,就期望能从上海开通海运粮赋。于是朝廷就命上海管军总管罗璧及朱清、张瑄等选平底海船六十艘,载粮四万六千余石,创行海运,也从此开创了上海的海运史。
  当初海运粮船经过的路线是由刘河口出发,经崇明入海;过通州海门县,黄连沙头,万里长滩,沿山岙而行,抵淮安路盐城县;又过西海州海宁府东海县、密州、胶州界,放灵山洋,投东北,抵成山,最后到杨村码头。路多浅沙,平底船得以出没于沙洪之间,后人因此称这种船为沙船。
  上海海运沙船历经数百年,已成规模,至康熙五十四年,上海县城东建立了沙船业行会组织,建有商船会馆。历乾隆而至嘉庆朝,又先后建立了泉漳会馆、潮州会馆、浙宁会馆等。黄浦江中碇泊着上海、崇明、通州、海门、南汇、宝山等地的沙船。据《皇朝经世文编》等记载:“沙船聚于上海约三千五百余号”,资本大的“一主有船四五十号”,而“每造一艘船须银七、八千两。”沙船的特点是平底、窄帆,多至五桅,船行时极少摇摆。“沙船樯桅”,数百年来成为上海一大景观。随着沙船业的兴起,上海成了“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现今的上海已经成为连接国内外各大城市的交通枢纽,上海港是中国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年货物吞吐量达10000万吨的巨港。
  透过“沙船樯桅”的历史,今日上海已建成了四通八达的申字型内外环线,黄浦江上架起了南浦、杨浦、徐浦、卢浦等一座座越江大桥,黄浦江底又贯通了一条条越江隧道,上海的铁路连接五湖四海,磁悬浮铁路又首创了世界之最,地铁和浦东国际机场、虹桥机场的连接,更使上海的交通网成为现代化的立体新景观。

绿波引胜

      上海的园林景观亭树参差,风景独好。著名的有方塔园、秋霞圃、古猗园、汇龙潭、醉白池、露香园、豫园等,其中豫园最为著名。上海的绿地随处可见,蓝天、绿地、清水,还有一片引人的温馨。
  上海的园林景观亭树参差,风景独好。著名的有方塔园、秋霞圃、古猗园、汇龙潭、醉白池、露香园、豫园等,其中豫园最为著名。
  豫园原为明四川布政使潘允端为愉悦其父潘恩而建。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占地40余亩。有亭台楼阁等30余处。清乾隆年间,后人又将旧城隍庙辟为西园,重加修筑,历二十余年完成。豫园之中还有一内园,称东园。现豫园有萃花堂、万花楼、鱼乐榭、九狮轩、三穗堂、点春堂、望江亭等景致,以及园外的荷花池、九曲桥、湖心亭诸胜。豫园已成为东南名园。与豫园融为一体的商场、商街,更使豫园别具一格,驰名中外。“豫园点春”犹具别韵。
  今日上海不仅拥有一大批如豫园、方塔园、古猗园等诸多江南园林,而且随着上海的城市建设,上海的城市绿地已处处皆成景观。上海的绿化覆盖率已达到2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达到7平方米。在市中心地区,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大量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绿地。这些城市“绿肺”,“吸入”大量灰尘、噪声和二氧化碳,再吐出新鲜氧气,显著改善了上海中心城区的生态环境。在这些城市绿地中,著名的延中绿地位于黄浦、卢湾、静安三区交界处的上海“申”字高架道路中心点,面积23万平方米,由19幅相互呼应的绿地组成。徐家汇公园则充分体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原则,通过现代化设计手法,构成层次丰富的复合生态空间,形成城市森林景观。有湖有亭有桥,花草树木郁郁葱葱的虹桥绿地则是一块美丽的三角形绿地。华山绿地地形起伏,最高处绝对标高达到11,设有林森鸟啼、栈桥生趣、绿波引胜、叠瀑飞雾等八景,是上海市中心的又一座城市森林。上海最大的公共绿地是黄兴公园,内植乔木21万多株,灌木76万多株,地被植物8.3万平方米、草坪6.4万平方米,植物品种达到180多种。占地4公顷的太平桥绿地,中心面积1万平方米的人工湖,湖中建有6处水生植物池,并建有“玉兰”、“合欢”两座小岛。绿地与中共一大会址及附近的石库门海派建筑连成一体,成为市中心的绝佳观光景点。
  “绿波引胜”已成为申城的现代景观。

弄堂天地

      老年人觉得怀旧,年轻人觉得时尚,外国人觉得传统,中国人觉得洋气。上海的弄堂记录了上海融汇世界的过去,上海的弄堂走出了一批批伟人,如今的上海弄堂又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上海至少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居民住的是弄堂房子。弄堂房子,又叫做石库门,从其结构来看,是从四合院房屋蜕变而来。最初的石库门房屋,前有小门厅,中有小院,后经改进,进门就是小院。早期石库门房子“上三下”即正间带两厢。堂的门是所谓落地长窗,后面是白漆的屏门,一般都是六扇。东西两厢房,有前后厢房之分,客堂后有扶梯,后面有灶间,俗呼“灶披间”,灶间较低,而上面还有较低的一间,上海人叫做“亭子间”。亭子间上为晒台。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又出现了新式弄堂,特点是外形参照西式洋房,不用石库门高墙,改为矮墙,小铁门;天井改为小花园,增添有煤卫设备。
  长期以来,上海的弄堂内包罗万象,弄堂旅馆、弄堂浴室、弄堂妓院、弄堂学校、弄堂工厂……带来了上海特有的弄堂文化。上海弄堂也成为革命者、文学家的摇篮。位于淮海中路的渔阳里,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最早的革命活动地点,也是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的所在地,“华俄通信社”和第一个产业工会“机械工人联合会”也设在这条弄堂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中共二大会址、平民女校故址、上海大学校址、上海市总工会旧址等都设在上海的弄堂内。其中坐落在兴业路黄陂南路口街角处的一排五幢相联的二层老式石库门房子,砖木结构,青灰色的砖墙镶嵌着显眼的白线,半圆形门楣上装饰着矾红雕花,乌黑的广漆大门上配着一对金光闪亮的铜环。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共一大会址。也是上海著名景点。如今,就在这片古老的石库门房子中间,居然诞生了一片全新的天地,它被誉为“上海最时尚的地方”,无可挑剔的成为上海地图中的一大坐标。这就是上海著名的“新天地”旅游休闲景点。
   “新天地”由“新天地一号会所”、“新吉士酒楼”、“上海东魅”和“夜上海”、“意大利”、“T8”、“璐娜”、“透明思”、“乐美颂”等餐厅和“ARK”、“星巴克咖啡”等酒吧组合,这里的现代艺术展、明星见面会、时尚发布会……吸引了更多公众的目光。在这里老年人觉得怀旧,年轻人觉得时尚,外国人觉得传统,中国人觉得洋气。"新天地"为上海的弄堂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也为上海的魅力添上了浓墨重彩。上海的魅力就在于融汇古今,包纳中外。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