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苏州河被称为上海的母亲河。
也许“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盛名,为上海外滩所专有,其实,苏州河沿岸又何尝不是呢?
坐落于四川路桥北堍的邮政局大楼,便是这些建筑中较为突出的一座。大楼建成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属折衷主义建筑风格。8层高的塔楼雄伟而不呆滞,顶部为巴洛克风格的装饰亭,原有天使群雕和两组主题雕像,环绕楼顶及装饰亭(“文革”中尽毁,现有的雕像为20世纪90年代的作品),配以大楼两侧的科林斯柱,端庄秀丽,楼内二层营业厅,宽敞华贵,时有“远东第一大厅”之誉(现今的内部结构布局已有变动)。值得一提的是,该大楼为上海第一座钢筋结构和砖石外墙的建筑,竣工之际着实轰动了一番。
苏州河沿岸的优秀建筑不计其数,如原英国领事馆、河滨大楼、公济医院大楼、上海总商会大楼。
从苏州河沿岸看,东段弄堂较少,民居也多为高级公寓。除原英国领事馆边上的领事私邸可算“独立宅院建筑”外,沿河鲜见独立的宅院建筑和新式里弄。
自河南路起到恒丰路,则弄堂密布,它们建筑年代迥异,式样也不尽相同。例如斯文里,位于苏州河南岸、大通路两侧(称东西斯文里),纵向南伸至新闸路,是上海新式石库门弄堂建筑的早期代表,其建于1916年。概括而言,新式里弄(石库门)建筑不同旧式之处便在于,新式大量采用西方结构、装修设备和装潢材料,外观上也更有“洋派”之气。
横跨苏州河的桥梁很多,但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始建于19世纪末,即沟通当时英美租界的苏州河口的“威尔斯桥”。原先此桥为木结构,20世纪20年代在其侧另建钢结构大桥,即著名的“外白渡桥”。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位于上海城区的苏州河段先后建成了18座大桥。19世纪所建多为木结构,20世纪初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苏州河上的这些桥梁建筑,不少为租界工部局所建或改建,因此一般桥梁都集中于苏州河东段,且多带有浓郁的欧洲城市拱桥风格。自外白渡桥以西,分别有乍浦路桥、四川路桥、河南路桥、福建路桥、浙江路桥、西藏路桥……若沿苏州河西行,便可细细品味这些老桥的风韵。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河的桥梁经过维修、改造和扩建,又增添了许多新的面貌。登高望去,点缀于河上的座座桥梁,已然化为件件精致的乐器,汇入了苏州河美妙的重奏乐章。
建筑是历史的一部分,当在苏州河边凝神关注那一栋栋建筑和桥梁时,其实是在阅读上海的成长历史。
如今横跨10个区域的苏州河水质清澈,河边的一块块绿地已成为周边地区居民清晨健身的好去处;一幢幢高楼从苏州河畔崛起,苏州河沿线已成为房产商开发的“黄金地段”。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