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7年5月7日星期日

闻名海内外的上海佘山天文台



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大旅行家徐霞客,曾经三次来到古松江府的一座小山,流连那里的景色,并以此山作为出发地,开始了他的西南万里之行,那座山便是上海云间九峰之中的佘山。
佘山有东西佘山之分。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曾经长期隐居东佘山,留下了《宝颜堂秘芨》等传世之作。在东佘山南麓,有奇石峙河边,其上林壑尤美,陈继儒的白石山房即在此。相传陈继儒(眉公)常坐石上钓鱼,故称眉公钓鱼矶,亦称眉公钓鱼台,遗迹至今尚存。在钓鱼台附近还有白石山庄、沸香泉、黄巢洞、新赤壁等众多古迹。
佘山上曾经古刹林立,至今山上还留有一座千年古塔--秀道者塔。塔高20米,砖木结构。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一年至九年间,即公元976年至984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
地处西佘山之巅,建有中科院上海天文台佘山站。山上百年古树名木郁郁葱葱,风景秀丽。
上海佘山天文台占地面积8000余平方米,当年装备了“远东第一”的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百年来拍下了7000多张珍贵的天文照片。
佘山天文台由法国传教士蔡尚质所立,是中国近代意义上第一座天文台。始建于1899年(光绪25年)并于1901年望远镜安装完毕建成,其前身是天主教法国耶稣会于1899年创办的佘山天文台,装备有当时东亚地区最大的口径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从事照相天体测量以及地磁、地震等科学研究。
双筒折射望远镜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保存完好,目前还在使用。该望远镜共拍摄了近8000张天文底片,是极其珍贵的天文观测资料。具有百年历史的图书馆珍藏有世界许多国家的天文书刊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该站又安装了口径为1.56米的大型光学望远镜、口径为25米的射电望远镜和口径为60厘米的卫星激光测距仪,其中光学折射镜是我国目前绝无仅有的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天文望远镜。这些设备为我国的天文科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佘山工作站在天体运行及人造卫星定轨等方面取得了27项国家级科研成果,同时又是我国进行激光联测的负责单位,也是我国运用新技术参加国际地球自转联测的唯一单位。
佘山工作站是上海天文台的天文观测基地和中国科学院的开放实验室之一。现已成为建设科普教育基地的重要基础和有力依托,是佘山工作站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坚强后盾。
2004年,在上海市科委的支持下,上海天文台佘山站以百年老台为基础,建成了国内第一家专业天文博物馆――上海天文博物馆。博物馆包括“时间与人类”和“中外天文交流”两大展馆,前者展示时间的基本概念,时间与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关系,以及上海天文台为我国时间工作所作出的贡献。后者又分为“天学交流”、“子午测时”、“远镜沧桑”、“百年老镜”、“天书宝库”等展区,以丰富的文物和史料展示近代天文科学在中国,特别是上海地区发展的历史,并穿插介绍相关的天文知识。
佘山天文观测台与天主教大教堂仅仅一墙之隔的那座穹庐形建筑,便是仅次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佘山天文观浏台,它与北京、南京、山西、云南一起,并称为我国五大天文研究中心。
百年历史的主楼建筑雄伟壮观,具有欧洲风格,与教堂毗邻,形成了佘山的一大主要景观。站在天文台顶台四周,云间九峰十四山全貌尽收瞑底。

凤凰山如风仪展翅,清秀袅姊;薛山拔地而起,介于北竿山与佘山之间,形似玉屏查立;辰山酷肖巨龟,静伏路使;天马山如天马奔腾,雄健俊逸;厍公山如一垂钓老翁隐居于此;横云山如巨枕横卧,又如横云一抹,浓郁苍古;小昆山如昆仲联袂,圆秀朗润;小机山则如鸡鸣山顶,俯视天马镇,可谓景象万千,秀色夺人,好一派主峰高耸,客山奔趋,主山侧,客山远的神奇风光。待到日落西山,远眺斜塔夕照,断鸿声里,看炊烟缕缕,闻百鸟凋啾,对常年身居闹市的人来说,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