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7年5月18日星期四

古今上海静安



上海静安区总人口34.9万人。区境东部人口比较密集,西部人口较疏,这与区城市化进程由东向西发展有关。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区10个街道,其中地处东部的威海街道人口最多,有61829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2.71%;而西部的华山街道人口最少,仅35835人,占全区总人口的7.36%。其余8个街道的人口分布,人口在5万人以上的有张家宅、康定、万航等3个街道;人口在4万人以上的有延中、武定、江宁、愚园和余姚等5个街道。
古时,上海静安境域位于吴淞江(今苏州河)入海口沪渎地区。据旧志记载,吴淞江在唐时宽20里,宋时为9里,以后渐淤缩成5里、3里、1里,及至明清时期仅宽10余丈。
历史上吴淞江下游多次改道,多次疏浚。今流经区境北部的吴淞江宽50米、长1633米,是现存的唯一水道。
吴淞江古名松江,一名松陵江,一名笠泽。源出太湖瓜泾口,东流至上海市区入黄浦江,全长125公里,县境内20公里,流经赵屯、白鹤、华新等乡镇。宋郏侨曰“吴淞古江故道,深广可敌千浦”。宋、元后,海口湮没。历朝虽致力治理,但屡浚屡淤明永乐二年(1404),夏元吉导吴淞江入刘家河。隆庆四年(1570)巡抚海瑞、清雍正五年(1727)副都御史陈世倌再浚吴淞江,汇大盈浦(今东大盈港)、赵屯浦(今西大盈港)、盘龙浦(今蟠龙塘)、顾会浦(今通波塘)、崧子浦(亦称崧塘,今新通波塘)五浦之水,入江归海。解放后,50年代拓宽大浦河,70年代又开挖蕴藻浜,将洪涝之水,北引进入长江,至今吴淞江仍有一定排涝的泄量。江面宽仅4050米,可通航100吨级的船只。吴淞江盛产鲈鱼,有“鲈鱼乡”之称。宋范仲淹的“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一诗,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
静安区因境内古刹静安寺而得名。境域在唐、宋两代,隶属华亭县高昌乡。元、明、清三代隶属上海县高昌乡。1899年,境域大部划入公共租界西区。1914年境域南部1/10土地划入法租界。其余地域均属上海县法华乡(区)。1949530日,市军管会接管静安区一度将区名改为静安寺区,1950628日复改称静安区。解放初,境域分属静安、新成、江宁区。19562月,上海市区划调整,静安区建制撤销,以富民路、常德路为界,东境划归新成区,西境并入长宁区。19601月,区划再次调整,撤销新成、江宁区,将新成区成都路以西部分,江宁区全部,长宁区镇宁路以东部分合并重建静安区至今。静安区设有威海路、延安中路、愚园路、张家宅、武定路、江宁路、康定路、余姚路、万航渡路、华山路等10个街道。199410月境内街道办事处建制调整,华山路与愚园路、万航渡路与余姚路、康定路与江宁路、武定路与张家宅、威海路与延安中路街道办事处分别合并为静安寺、曹家渡、江宁路、石门二路、南京西路等五个街道办事处。
根据上海市气象科学研究所19831987年气象资料的分析和初步研究,静安区处于上海“城市热岛”中心部位,常年平均气温比近郊高出1℃左右。
这里春夏来得早,秋冬出现迟。境内春夏季到来平均比郊区提早39天,秋冬季则延迟89天到来,整个冬季,区境比郊区短12天,夏季则延长17天。寒日数少,初冰日出现迟,终冰日早。初冰日要比郊区晚1个月左右;而终冰日却提前半个月左右。夏季最高气温在30℃以上的日数平均为67天,比郊区多10天。初日出现在57日,比郊区提前10天;终日出现在925日,比郊区推迟5天。气温高于35℃的日数,境内为10天左右,郊区仅3天左右;高于37℃的酷热天气,境内平均每年有2.6天,而郊区则很少出现。
       如今,这里的基础设施已大力改善。全区现有属城市路网的道路64条,其中横向道路34条,纵向道路30条;城市道路总长度62.9公里,道路面积121.8万平方米。区内威海路、茂名北路、陕西路(北京西路---长乐路)、铜仁路、大沽路等6条道路成为景观道路整治样板路。

全区拥有优秀历史保护建筑82处,历史文化风貌区3处,保护保留建筑总量154.99万平方米2005年完成各类绿化建设4.33万平方米,其中,建成公共绿地1.04万平方米,建成专用绿地2.09万平方米,建成屋顶绿化1.2万平方米。调整公园绿地1.54万平方米,种植各类乔灌木7.98万株。全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15.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提高到0.92平方米。全区共创建绿色单位34家。其中,市级绿色小区1,市级绿色学校2所。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