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7年5月17日星期三

上海滩与下海庙


说起上海滩,几乎无人不晓;但说起下海庙,知晓者则甚少。
  黄浦江的“浦”,在吴方言区原意是人工小河。宋代为解决吴淞江(即苏州河的上海段)的泄水能力,在吴淞江两岸,大约每隔五里开通一条进入吴淞江的水道,这种支流水道称为浦。吴淞江两岸共有18个浦。当时,吴淞江现在虹口区海门路段,南岸有一个浦,称作上海浦。与上海浦隔岸相望的北岸也有个浦,叫下海浦。江南河流命名有个习惯,接近源头的支流称为里或上,靠近下游的称为外或下。上海浦和下海浦,因为位置得名,上海之名是起源于上海浦的,后来建镇,叫上海。北岸有个浦,叫下海浦,后来几经变故,成了现在的海门路。
  下海庙就在海门路一端。据史料记载,清代乾隆年间,从现在的东大名路至商丘路一带全是渔村。渔民出海打渔,需要祈求神的保佑,便有这座小庙应运而生。
下海庙俗称“夏海庙”、“义王庙“。始创于清代乾隆年间(l7361795),当时仅有房屋九间,是当地渔民、居民为祈佑平安、奉祀海神的民间神庙。嘉庆时期(17961820)曾荒塌,由心意师太重修,此后作为一所临济宗的比丘尼道场。咸丰四年(1854)又购地八亩一分七厘多,逐步扩建,相传心意师太至98岁高龄时,交法成师太继任主持,陆续增建前殿等二十余间房屋殿舍。光绪二十一年(l895),由法成的徒弟福星师太继任,光绪二十五年(1899),又增建后殿等十余间房屋,至宣统三年,法成年87岁时尚在世。此后,先后由福根、觉莲继任。抗日战争初期,下海庙房屋被日军炮火全部焚毁。1941年起,由觉莲募资重新修建,至解放以后,基本保持原有规模。
  下海庙位于上海市虹口区昆明路73号,即虹口区商业闹市提篮桥地区,当时夏海义王庙地处下海浦,长江船只入海处,现正对庙门的马路就叫海门路,居民船民进庙烧香,常常提篮而过桥,故名提篮桥。因庙宇近海,沿海百姓崇拜护海神妈祖,因此也以天妃娘娘及其它地方神一起奉神祀在庙中。
  1990年,经市和虹口区宗教事务部门批准;由上海市佛教协会筹建恢复。1992130日正式开放,恢复为佛教活动场所。 目前下海庙建筑面积约为1800多平方米。环境清净幽雅。有三殿,前殿、后殿和东殿。前殿的大雄宝殿,正中供一佛二弟子;正中供释迦牟尼佛,东观音,西地藏菩萨。 后殿供奉西方三圣,千手观音等像。东殿奉有天妃娘娘等像,此外还有斋堂等附属用房。有比丘尼16人,佳持为昌修法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