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7年5月20日星期六

几近消失的上海老八景


当我每次来到上海豫园时,我的心依然不会平静,我出版过一本《上海掌故》的书,还出版过一盘光碟《梦回上海滩》,我是这盘光碟的撰稿者,可惜我丢失了收藏品,音像店也早已脱销了。无论是书或光碟,我都会描述上海的老八景。现在,我讲述这些陈年旧事,其实找不到什么实物对照了。
上海老八景分别为:海天旭日、黄浦秋涛、龙华晚钟、吴淞烟雨、石梁夜月、野渡蒹葭、凤楼远眺和江皋霁雪。这些已渐消失的景点,不禁让人感叹上海旧景,曾几何时也有自己的自然风雅。
上海老八景之一的“海天旭日”,诗云:“海日初升恰五更,红光晃漾令人惊。须臾已见腾腾上,碧落分明挂似钲。”传说在豫园向东眺望,可观看海天一线、旭日东升的景象;也有一说,“海天旭日”是指清晨去海塘边观看东海日出。
上海老八景之二的“黄浦秋涛”,是指在陆家嘴上看潮头。诗云:“十八潮头最壮观,观潮第一浦江滩,银涛万叠如山涌,两岸花飞卷雪湍。”据说在中国农历八月“陆家嘴上看潮头”是老上海的传统习俗。陆家嘴又在哪里?中国明朝永乐年间,黄浦江水自南向北与吴淞江汇合折向东流进入长江入海,河道东折处,在浦江东岸冲积成一个突出的嘴形滩地。因明代翰林院学士陆深世居此地,死后亦敕葬于此。故该地世称“陆家嘴”。当地水流湍急,民间有“船老大好当,陆家嘴难过”的传说。每年秋季潮汐时,海潮倒灌入江,潮水汹涌,所以陆家嘴也就成了观潮胜地。
上海老八景之三的“龙华晚钟”。诗云:“三月十五春色好,游踪多集古禅关。浪堆载得钟声去,船过龙华十八湾。”龙华寺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寺内钟鼓楼上一口青龙铜钟依然能带来声声古音。往日此钟震音洪亮,如惊雷行天,为上海诸刹之冠。“龙华晚钟”是指上海天台宗名刹龙华寺每晚准时响起的钟声。当时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会有庙会,引来远近各地香客。来自梵宫的钟鼓之声,传到朝至夜归、载满善男信女的船上,犹为庄严。
    上海老八景之四的“吴淞烟雨”。 传说以往的吴淞口地区,可见海上云雾携带着蒙蒙雨丝飘入江滨,海、云、天空连成一片,朦胧中又见江面上风帆片片,时隐时现,可与北戴河秦皇岛外的景观媲美。故诗云:“别有归舟烟雨里,迎潮无那泊吴淞。”
中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叫“走月亮”或“串月”。老上海人都喜欢到小东门外陆家石桥,观赏桥下水中的皎月倒影,这就是所谓的“石梁夜月”。“石梁夜月”也是上海老八景之一,诗云:“携伴良宵出城去,陆家桥上月如霜。桂樽环饼答秋光,处处氤氲朝斗香。”据说这陆家桥是明代正德年间翰林学士陆深出钱所造,又名学士桥。后来在填没方浜筑路时,该大石桥被拆,因此“石梁夜月”也就不复存在了。
上海老八景中的“野渡蒹葭”,其实是村落体验。诗云:“金风飒飒响回塘,渡口呼船正夕阳。知否侬家烟水外,蓼花红处近渔庄。” “野渡蒹葭”本来描述的浦南一带莲径苇塘、遍地蒹葭和石桥野渡的溪舍渔庄景象。这种如诗如画的农家生活,仿佛是现代农家乐、渔家乐的雏形,在以往的上海郊区极为常见。如今这一带就是上海世博会的所在区域。
南宋时的上海镇有座顺济庙,是上海最早的天后宫,庙里有杰阁“丹凤楼”。但元末丹凤楼被毁,上海筑城。之后,曾任南京工部主事的秦嘉揖建议将丹凤楼建于城楼之侧的万军台商。丹凤楼旧址位于老城隍庙附近,楼旁的马路就叫丹凤路。“凤楼远眺”也就成了上海老八景之一:重阳登高楼,端午观赛舟。诗云:“鼓角声中焕彩游,浦江午日闹龙舟。红儿绿女沿滩看,看客多登丹凤楼。”
当我行走豫园时,在位于大境弄,靠近人民路处,可以看到在大境阁边上,那一段长约50的古城墙。大境阁始建于明代,清代多次修葺,嘉庆二十年扩建为三层阁,底层倚城墙,二、三层在城楼上。到了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陈銮为东首新建石坊题“大千胜境”额,从此就有了“大境”之称。诗云:“昨夜天公剪鹅毛,北风吹散遍江皋。垆头买得双蒸酒,同上楼头劈蟹螯。”诗词中所描述之地就是“大境阁”。城外是空旷田野,如果冬日下雪,登上城墙站在高处放眼望去,可见一片银装素裹,所以有了上海老八景中的又一景“江皋霁雪”。

穿行在上海豫园商城的芸芸人群之中,没人再会去感悟这些已经消失的老上海景色了,生活就是如此,过去的就过去了,那怕重现过去,也并非全是为了保护,也不会再有原汁原味的过去了。好比失去的婚姻,徜若重建,又有多少是真实的缘份呢?一切不过是场梦,所以我以《梦回上海滩》来叙说这断梦,梦中的景,梦中的诗,还有梦中的过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