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4年7月21日星期一

迈步涯州南山长寿谷

走读中国076

2012-1-30初八

初八,这是离开三亚的一天,也是结束海南之行的一天。
凌晨520,我就起身了,我和老伴是600出门的,但是三亚的早晨仍然是漆黑一片。宾馆保安说此时游览公园不安全。我原是准备赶到观海台去看海上日出的,无奈只能返回宾馆了。
早晨700正式出发了,我们终于在观海台看到了海上日出,但是晚了点,太阳已跃出海面,我们拍摄了这难得的景观画面。
在归途中,我们又拍摄了意吉祥园、南山寺、三十三观音堂等景色,此时还没有游客来到,轻松、愉快,南山公园只有我和老伴同行。
回到宾馆后与女儿、女婿共进早餐后,我们又去长寿谷游览。
长寿谷位于三亚南山,在三亚“寿比南山”的南山别号鳌山,为古崖州屏障,是琼南名山。
“寿比南山”是一句成语,意思是寿命象终南山那样长久。常用用于祝人长寿。
令我不解的是“寿比南山”一词,原出自《诗经•小雅•天保》。其文如下:“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显然,南山当指秦岭终南山。《诗经》是先秦文学作品,产生于周代。“雅”是“正乐”,即 周王城乐,或王城附近的乐。“雅”是相对于“风”,即地方音乐而言的。当时的周都为镐,也就是今陕西西安,因此《诗经》南山特指西安城南的终南山,俗称又叫“南山”。
但在中国古今祝颂词中的“寿比南山”,在我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中“南山”却是特指南岳衡山。
据说,南岳之称定寿岳,由来远矣。据《周礼·职方氏》、《史记·天官书》以及《春秋》、《星经》等古籍的论述,南岳衡山上应二十八宿中南方七宿中的轸星,轸星司衡主寿,故南岳早就被世人尊之为“寿岳”了。汉之《天象赋》、费直《易传》、唐之《步天歌》、齐已《白莲集》等古籍或诗文,都有南岳即寿岳的类似记载。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在其《天象赋》中写有“长沙明而献寿”的辞句,意思说是:多么明亮的长沙星啊,总是在将寿算献给世人。南岳古属长沙,长沙即因星得名,这正是“寿岳”一词来历的简明注脚。   
随着时间的推移,“寿岳”之名也渐彰于世。古今无数题咏南岳的诗文多对“寿”字情有独钟。诗如“南山寿比高”、“壮堪扶寿岳”、“玉坛相对寿山高”、“百代风流歌寿岳”等等名名,唐代大诗人李白在《送陈郎将归衡岳》诗中写道:“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南极老人星”者,即“寿星”也。他把南岳即寿岳这一铁定的史实说得明明白白。另一位唐代诗僧齐已游岳诗句“壮堪扶寿岳,灵合置仙坛”,也明指寿岳即南岳衡山。   
1105年,宋徽宗赵佶专程游历南岳。这位有名的诗画家兴这所至,在南岳金简峰下,留下“寿岳”两字刻石,每字四尺见方,大气磅礴。此后,寿岳之名大著。历代文人墨客围绕“寿岳”,或著文赋诗,或题书刻石,或形于图,或讴于歌,史不绝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从宋徽宗留下“寿岳”石刻以后,步后尘摩崖刻石者代不乏人,但似乎一不愿雷同,二不敢僭越,于是就出现了众多的单独的“寿”字或题名中嵌入“寿”字的刻石。如兜率寺和广济寺侧巨石上的“寿”字镌刻,字大者四尺见方;“寿比兹岳”、“南维拱寿”等题刻中的“寿”字,或一尺或三尺见方不等;尤其是日前在祝融峰顶发掘的“寿比南山”之“南山”石刻,每字一米见方,颇有气势。这些单独的“寿”字或题句中的“寿”字,不管大小,不论书体,均苍劲雄浑,以示对寿岳的景仰之情。 
清康熙四十七年,南岳庙重新修缮后,康熙皇帝亲撰《重修南岳庙碑记》,碑文首句即为:“南岳为天南巨镇,上应北斗玉衡,亦名寿岳”、再度御定南岳为寿岳。纵观几千年来的历史,无论史学泰斗,抑或文坛耆宿,不但都把南岳衡山定为寿岳,且都视南岳衡山为“长寿、昌荣”的象征。
1988年,当代权威辞典《辞源》一书,也明释“寿岳”即“南岳衡山”。   
南岳即寿岳,史籍照彰;南岳即南山,亦历史悠远,在有“天下法院”之称的南岳六朝古刹福严寺,至今仍保存一幅“福严为南山第一古刹,般若是老祖不二法门”的唐代石刻楹联。
南宋学者胡宏,是湖湘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在南岳隐居数十年,潜心研究学问,他的《南山即事》更多次将南岳称为南山,其中一诗云:“甘为稼圃南山下,长谢周公与孔丘”。是不但诗中称南岳为南山,就连集子的名称也将南岳定为了南山。
清代名僧智犁法师,在《重修广济寺记》一文中写道:“南岳乃天下五岳之一,世称为寿比南山者,即此岳也。”
在中国号称“南山”的山彼多,其中还有一处名山,即“云门山”。
云门山位于今山东省青州市南侧十多里处。云门山不很高,但风景优美,古迹较多,山顶有云窟和云门洞,洞穿南北,洞下崖壁陡峭,绝壁上刻有巨大的:“寿”字。刻字是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衡望府的周全所书,距今已经有400多年。“寿”字高达7.5米,宽3.7米,高大宏伟,气势磅礴,天下罕见。单是下面的“寸”字就高达3米多。从古到今,有“青州府里,人无寸高”之说,人站在“寿”字下面,昂首仰望,“寿”高入云,“寿比南山”或“南山之寿”之说便由此而来。
那么,为何“寿比南山”又会移传于海南崖州?这却与一个传说故事有关。
据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琼州突然间天昏地黑,电闪雷鸣,倾盆大雨直下了七天七夜。第八天,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天崩地裂,琼州脱离了中国大陆,成了一个岛屿。琼州岛上的生灵死的死,伤的伤。所有的河流都改了道,所有的山脉都变了形,有的河流和山脉因此也就消失了。奇怪的是,只有鳌山,也即今三亚市的南山安然无恙,一棵草一棵树也没有被损坏,住在南山上的人一个也没有受伤,更没有死亡的。传说经历了这次天崩地裂的南山人,都活了几百岁,最后都成了仙。   
公元748年,鉴真师徒等35人从扬州启航,第五次渡海时遇到飓风,漂流万里到振州(今三亚市)宁远河口(今海山奇观风景区一带),已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南山上的人们发现了他们,把他们救了起来。他们一着南山的地,就立即睁开了眼,精神也来了。他们在振州居住了一年多,修造大云寺,传播佛教文化。   
这些奇怪的事一传十,十传百,因此人们都把南山叫做仙山。上南山来玩和居住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传说到过南山的人有病去病,无病健身,个个长寿。因为南山在天崩地裂中完好无损。由于到过南山的人都长命百岁,所以人们常用寿比南山来祝福他人长寿。“寿比南山”这句话也就一直沿用至今。
我在南山长寿谷看到了陈列在那里的一些长寿老人照片,令我惊讶的是他们的耳朵几乎长得都一样,全是又大又丰满。耳大福大,也许还真是那么回事吧。
看到这些长寿老人的照片,我自然会想到很多与福寿有关的旧时祝颂用语。如洪福齐天、福星高照 福寿双全等,其中“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更为流传了。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有两个出处。一是源自明·柯丹邱《荆钗记·庆诞》:“齐祝赞,愿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二是出自明代洪楩《清平山堂话本 花灯轿莲女成佛记》:“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佳期。从今后,儿孙昌盛,个个赴丹墀。”
说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句祝寿吉语,其实源自一个古老的海南民间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年接连数月没有下雨,各处闹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珠崖郡的崖县(今三亚市)也不例外,饥饿干渴的崖县人天天跪在地上,祈求天神赐降甘霖。
在崖县的鹿回头村庄,有一位勤劳勇敢的小伙子阿富。他每天到海里去捕鱼给乡亲们。说也奇怪,那一年哪个海域都捕不到鱼,只有到大东海才能打到鱼和虾。这里的大东海并不是指中国大陆的东海,而是特指海南岛的东海区域,其实还是属于南海。
一天,阿富在大东海打到一条好大的鱼,他回到村,把鱼切成块,分给乡亲们,而自己只留下一点点鱼头。   
阿富正要烧水煮鱼头时,来了一位要饭的老太婆,只见她满头白发、衣衫褴褛。阿富将鱼头分给她吃。老太婆吃完,顿时有了精神,跪下叩头感谢阿富的帮助。阿富慌忙上前扶她起来,却发现站在他面前的不是老太婆,而是胜似天仙的女子。女子点点头说:“我的名字叫阿美,是大东海龙王的第三个女儿。现在人间闹旱灾,、我是来告诉你们,善良的人们只要到大东海喝三口海水,回来后便能挖地出水、种地丰收、做买卖发财。总之,能心想事成。”   
于是,阿富带领乡亲们一起来到了大东海边,各自用手捧了三口海水喝。他们回到田间后,发现地里冒出一汪清澈的淡水,味道又香又甜。不多时,这汪水又变成了一条河流,向前奔腾着。就这样,乡亲们得救了。阿富与阿美也成亲了。此后鹿回头村的村民们一遇到什么想办的事 就到大东海去喝三口海水,定能心想事成。善良的鹿回头村的村民们又把这一秘密告诉每一个来大东海的人们,因此,外乡人也得以美梦成真。鹿回头村的人们说这幸福是大东海给的,由此“福如东海”这句话流传至今。
中国人又常说“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东海之水自然长流不息,但不知南山的不老松如何的不老?内地的客人,就连不少海南人其实也没看见过南山不老松,那是因为“不老松”并不是松树的一种。
有趣的是,所谓的“南山不老松”,在海南又叫“龙血树”。为何将“龙血树”称为“不老松”?原来龙血树又叫“不才树”,这种树的才质疏松,树身中空,枝杆上都是窟窿,既不能做栋梁,又不能做烧柴,点着后只冒烟不起火,真是一无用处,所以称为“不才”,因为不才,所以千百年来才得以存活至今,得以长生不老。   
我在这种“不才”的“龙血树”下留了影。
何故?因为不才的状态正暗合了道教的宗旨,俗人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人无为则得以长寿,物无才则得以不老。
这也是我迈步崖州南山长寿谷之偶得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