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武治
237
香港天文台的早晨电视天气节目每日上午约七时及八时更新,而黄昏节目逢星期一至五下午约六时更新,旨在提供一个亲切沟通渠道,让市民了解天气变化。
柴健华一早就收看了早晨电视天气节目,今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于是,柴健华与韩二娘就开始了晨起散步活动。
六种晨练运动最适合老年人。早上7点多,附近的绿地公园,已有不少老年人正在晨练。健身步道上,三三两两的老人们结伴快走、倒走或边走边拍打着身体;健身区里,有一些老年人在健身器械上做各种摆动。香港空旷的地方,看不到跳广场舞的大妈。树下,有几位老人拍打着身体,还有的在倒着走……
老年人晨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当增加心肺功能,保持关节的活动度和肌肉的活力,但要根据自身状况锻炼。已是96岁高龄的柴健华懂得量力而行。因此不会盲目跟风,也不能不动。他只是缓慢地散步,有时停下来观看正在做太极拳或舞剑的香港老年人。
老年人更适合的晨练运动,主要是慢跑、走路。也有几个老人在抖空竹、练瑜伽和打羽毛球。
柴健华对韩二娘说:老年人晨练前应该吃早饭,但不能过饱。空腹晨练,对于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来说,血糖的调节能力会下降,容易诱发低血糖。血压不稳或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空腹状态下锻炼,血管容易扩张,出现缺氧的症状。睡了一个晚上,人体的水分减少,早起后先喝一杯温开水,稀释血液的黏稠度,可预防心肌梗塞、脑溢血、脑血栓等疾病的发生。
柴健华和韩二娘选择树下的休闲长椅坐了下来。附近有几个年轻人正在打拳。
韩二娘问柴健华:他们是打少林拳吗?
柴健华摇了摇头:我看不是。中国武术的门类繁多,可以按地域、传承与起源、套路特点等方式进行分类与命名。早期多把武术分为南、北两派,或者分为内、外两家,内家以太极、形意、八卦三门为代表,外家统称少林,分南北两大流派。
这时,一个也在观看年轻人打拳的长者插话了:现在香港年轻人的打拳套路基本上是广东南拳。还有蔡李佛拳、虎鹤双形拳、咏春拳等。
柴健华笑着问长者:这些年轻人正在打的是什么拳?
长者说:这是截拳道,是由李小龙所创立和发展的武术体系。从1959年李小龙来到西雅图准备读大学并开设第一间“振藩国术馆”时起,他所学所传的武术被称作“振藩功夫”。1967年,李小龙才正式将“截拳道”这一名称向自己的门徒及外界公开。
柴健华向长者作揖道:“老夫是学医的,对中医略知一二,但对中国功夫了解甚少。初来港地,还望指教。”
长者回礼:鄙人年过八旬,自幼习武,故对中国武术有特殊偏好。中华武术分五大流派:崆峒、武当、少林、峨眉、昆仑。其中少林派发源于河南嵩山少林寺。少林武术内容极为丰富,其中少林拳的精华被称为“少林五拳”,系指龙拳、虎拳、豹拳、蛇拳和鹤拳,分为小洪拳、大洪拳、罗汉拳、梅花桩炮捶等几十种少林拳法,还有刀、枪、剑、铲、棒等器械的技击法,并创造出少林易筋功、小武功、阴阳功、混元一气功等气功。少林拳在一千多年的发展中,逐渐分为北派少林拳和南派少林拳少林支派众多,有“三大家”、“四大门”之说。广东南拳中的洪拳,就源出少林寺。相传为洪熙官所创,洪熙官本为福建漳州茶商,创拳后传给南少林的洪门五祖,洪拳后来传入广东,包括五行拳和十形拳。历代著名高手有洪文定、陆亚彩、觉固禅师。铁桥三、林福成、黄泰、黄飞鸿、林世荣广东十虎等,是南拳中最大的一派。
柴健华向长者笑道:谢谢了,今天你又让我涨知识了。我姓柴,今年96岁。这是我的夫人韩二娘。
长者仔细观察柴健华红润的脸色、光滑的皮肤,大惊:“奇也,我还以为你最多七十有余呢。在下姓武,名天鹰。祖籍山东。移居香港后,曾在本地开设过武馆。这几个习武者中有我的弟子。”
柴健华笑问长者武天鹰:“贵姓武,自幼习武,对中国武术有偏好,何故?”
武天鹰说:“我家世代习武,原姓宋。自曾祖父一代开始,改宋姓为武姓。因祖上不喜欢宋江而崇拜武松也。父亲为我取名,意为天鹰扑虎也。我平时也喜欢练习鹰拳。”
武天鹰演示了一个机智稳健的“似鹰待兔”动作,又做了个“雄鹰展翅”的象形动作。姿势雄健,发力刚爆。
武天鹰说:
远古尚武的风气和习武的生活内容使得当时的人们形成了一些独特的风俗习惯,凡因怯阵战败而死的人,死后要“投诸茔外以罚之”,因为“无勇”是最为人所鄙视的品格。相反,在战场上英勇战死的壮士,其遗孤和双亲每逢春秋两季都要享受特殊的礼遇。祭祀仪式上,人们常常挥动着彩绘,随着鼓点执持兵器手舞足蹈,通过舞蹈再现战斗的场面,形成了对勇武的崇拜和宗教式的狂热。对男子的一些美称如“贤良”、“俊士”、“桀俊”都跟“形貌壮大”的勇武之士有关,足见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
夏朝尚忠、殷商崇巫、西周重礼,绵延千余年的夏商周三代向素以礼乐之邦自居,礼乐文化居于官方正统地位,基于早期中华先民的尚武精神在此时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礼乐文化的严重冲击。但是,尚武精神却又在礼乐文化最为兴盛的西周王朝之后再度兴盛,中经数百年之流变、演化,最终固化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一方面是沿承了早期中华先民的尚武情怀,而更重要的方面则在于此时期所特有的历史文化因素和民众心理因素。
为何会发生这些转变?
武天鹰对柴健华:西周后期,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提高,部分地解放了原本束缚在公田里的强壮劳动力。各诸侯的国君及卿、大夫们得以驱使更多的强壮劳动力,去开垦和耕种不用给周王上交赋税的私田。特别是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实力衰微,甚至是“礼乐征伐”这种标志周王天下共主地位的事情,都不能由周王决定,而是由诸侯国君乃至卿、大夫们决定,那么,诸侯国君为增强自己的实力,赢得争霸及兼并战争,而在本国内致力于开垦私田之事,周王室更是无从制止了。至此,西周初年的那种“千藕其耘”的场面彻底瓦解,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新型的以租佃关系为主要经济联系方式的经济体制。在此之后,各国基本都进行了税制改革,齐国桓公初年“相地而衰征”、晋国惠公六年“作爰田”、鲁国宣公十五年“初税亩”、楚国康王十二年“量入修赋”、秦国简公七年“初租禾”。
武天鹰说,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和经济制度的变迁,旧有的奴隶主阶层的政权受到削弱、破坏,解脱了原本束缚在公田里的大量农奴,农奴甚至奴隶变成了农民,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农民由于在人身上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在生产之余,还有能力去从事其他事情,东周时期,大量侠客与刺客的出现是这一原因直接导致的结果。这也是东周社会尚武精神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除了经济因素的发展,尤其是冶铸技术日趋精湛以及冶铁技术的出现和成熟,带来了武器的更新与发展,新式作战器具开始用于战争,如铁甲、铁戈、铁矛等的出现。这进一步扩大了东周时期战争的规模,加剧了战争的残酷性,在更深层面上推动了尚武精神在全社会的兴盛。
冶铁技术的出现也带动了铸剑的发展,在越有欧冶子,在吴有干将和莫邪等铸剑名家,名剑如鱼肠、湛卢、拒阔等。
武天鹰对柴健华解释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经济的发展在两方面促进了尚武的盛行,首先是解放了农奴的人身束缚,从而为尚武的兴盛提供了可能;其次是带来了武器的更新与发展,这是尚武兴盛的一个间接原因。
他又说道:东周时期战争极其频繁,诸侯国之间、诸侯与天子之间、诸侯的臣属之间大大小小的战争不可计数。仅其前期就有四百余次战争,翦伯赞的《先秦史》对此言之甚详:据《春秋》所记,在二百五十余年的春秋时代中,言“侵”者六十次,言“伐”者二百一十二次,言“围”者四十次,言“师灭”者三次,言“战”者二十三次,言入者二十七次,言“进”者二次,言“袭”者一次,言“取”言“灭”者,更不可胜记。后期更是战事频频。
在这些争霸兼并战争中,大的吞并小的,强者覆灭弱者。《荀子·仲尼》载齐桓公“并国三十五”,《韩非子·难二》载“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有度》载“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十过》载秦穆公“兼国十二”。
柴健华点头称道:
你的见解让我脑洞又开了。我知道自古以来,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始终存在“文治武功”一说。但具体情况却了解不多。
武天鹰对柴健华又作了进一步解释:中国古人已习惯于一方面以文教佐天下,一方面以武功戡祸乱。先秦时代,习武在中华先民独特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据《周礼·大司马》记载:春天,管理官吏挥舞旗帜召集乡民,在田野练习布阵和战法,了解击鼓鸣金等军事号令的含义;夏季,乡民们铺草宿营野外,进行夜战训练,并识别战地;秋天,乡民们练习出兵行军,辨明军队中各种旗帜、战器的用途;入冬,进行全面的检阅,且进行大规模的实战演习。每隔三年,则举行更大规模的集体军事练习。像这样的举动周而复始地进行,久而久之便成了平民百姓的生活内容。“四时讲武,三年大习”。
武天鹰对柴健华长叹道:我从小在父亲设置的武馆中习武,但父亲也给我讲解了“文治武功”的相关历史知识。具有强悍民族性格的中华先民,在先秦时代长期为浓重的习武风气所熏陶,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尚武精神,而且这一精神已融入先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中华先民的尚武情怀在夏、商、西周时期受到了官方的礼乐文化的冲击,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却随着政治分裂和礼崩乐坏再度兴盛起来,并且成为中华民族精神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武天鹰对柴健华说:我设立了一个“天鹰武术馆”,你感兴趣的话,有空可到鄙馆看看。
柴健华爽爽地答应了。
群體心理探索小說(瀋陽 著)
回复删除今天像烏鴉暫時湊合起來,明天又像野獸一樣四散而去。社會上的流氓集團、烏合之眾的交往就是如此,今天臭味相投便雜湊在一起,明天利益相悖,便作鳥獸散。這是一本探索群體心理的另類小說。但愿這個世界能有更多的人從噩夢中醒悟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