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3年7月4日星期二

醒悟(235)

 


235

 

韩二娘与柴健华闲聊起潘仁书和麦菽夫妇的往事,也谈到了他的儿子潘光复的故事。

潘仁书是96岁的老中医柴健华的民国战友。柴健华的民国战友中还有一个就是何家福。

柴健华告诉韩二娘:何家福在抗战中打小日本时断了一条腿,国民党跑到台湾去了,他只能留在中国。后来,他在政治运动中害怕被当作国民党余孽,也就到处流浪。他没有结婚,但收养了一个女儿,这个养女又收养了二个儿子南阳生和南云山,还收养了一个女儿,取名叫南丽娃。柴健华和何家福一直生活在内陆,两人交往密切。

韩二娘告诉柴健华:

潘仁书参加过国军,也因伤没去台湾。他年轻时又因为口无遮拦,反对共产党宣传的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还用他的断腿来证明国军抗日的那些事。在中共领导的特殊年代里,亿自然遭受到不公正待遇。80年代,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时,对香港改变了态度,港人也有机会到内地旅游或办厂。潘仁书在一家香港人开设的内地港资医药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潘仁书后来娶麦菽为妻,麦菽是个性格温柔的好女人。

韩二娘说:潘光复出生于广东河源。潘光复上面有一两个姐姐,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后来,潘仁书、麦菽夫妇通过公司的港人帮助,他们全家离开大陆后就移民到香港。

韩二娘与柴健华闲聊多了,她忘记了准备晚餐。于是就提议陪柴健华一起去街上走走,去看看那些港式茶餐厅。

韩二娘与柴健华走在街上,街上灯火酒绿。年轻人居多。

香港回归时,港风回归,冰厅爆火。韩二娘说,那时内陆也流行起明艳大气的港式妆容,模仿起多才多艺的香港明星,学唱着味道独特的粤语歌曲,吃的也是TVB剧里阿Sir们最爱点的鸳鸯奶茶、咸柠七、菠萝油、咖喱鸡饭,以及所有透过港片,感受到的关于8090年代香港文化的总和。

港风的回归,可归结为8090后的集体怀旧,也可以看作是Z时代对纯正港味的重新探索。

韩二娘指着沿街的港式茶餐厅对柴健华说,港风也带火了港食。上世纪30年代兴起于香港的冰厅,“敏华冰厅”、“东发道茶冰厅”、“文通冰厅”等以冰厅命名的新兴品牌纷纷进驻北上广、杭州等一线城市,从餐厅布局、门店装修到菜品将港风元素展现到极致,引发消费者疯狂打卡,甚至出现了“一天翻台25次”,“排队5小时”等火爆场面。

冰厅,不过是港式茶餐厅的前身。其实,港式茶餐厅进入内地已经30多年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曾经它也是备受追捧的中高端休闲餐,只是众多“网红”品牌的出现让港式茶餐厅再次走入聚光灯下。

韩二娘与柴健华走进了尖沙咀一家港式茶餐厅。

韩二娘问柴健华:在这个港式茶餐厅里,你可以喝到奶茶、咖啡、红豆冰等茶饮,也能吃到烧鹅、烧鸭、粉面、生菜等粤式菜品,还可以品尝到三明治、火腿蛋、惠灵顿牛排等西式餐饮,以及西多士、菠萝包等香港本土的茶点,餐厅充分满足一日三餐加上夜宵的饮食消费需求。你想选择什么?

柴健华笑了:我从不忌食品,只是牙齿咬不动大排骨啦。

在新的消费理念和商业生态下,港式茶餐厅作为一个老牌餐饮品类的想象力在哪儿?

港式茶餐厅生长在中西文化杂糅的香港,成为了一个融合品类,集冰室(冷饮店)、西餐厅、粤菜、香港本土菜的所长于一体。它最早可以追溯到二战之后,在英伦下午茶影响下出现的冰室与西餐厅结合成为“茶餐厅”,之后逐步吸纳粤式快餐,最后定位在中西式简餐+快餐。

韩二娘说:港式茶餐厅在本土的火爆,很大程度是因为契合了香港文化中最大的特点——“快”。90年代起,“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香港商业发达,拥有快节奏的都市化生活。为了匹配香港市民的生活节奏,茶餐厅打造出一种以“快”为中心的服务,点餐快、出餐快、翻台快,并且7X24小时营业。所以,虽然客单价低,但它凭借拉长营业时间和提升翻台率,仍然可以保持盈利。

赛道的火爆很快催生了一批连锁化经营的餐饮巨头。上世纪60年代起,大家乐、大快活、翠华等品牌纷纷崛起,在本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随后,1986年、1991年大家乐、大快活走上资本化和规范化运营的道路,相继上市。

韩二娘说:茶餐厅就像是香港人的“食堂”。香港常驻人口约750万,却有近18000家餐厅,其中茶餐厅约6000家,占比高达1/3。每一条街上,都有10家以上的茶餐厅。

韩二娘随意点了几个菜,她对柴健华:

在茶餐厅的菜单中,我们能看到4050道菜品,从早餐的西式面点、粤式茶点,到中午的叉烧类、青菜、米饭套餐、炒粉,再到下午茶的茶点、茶饮,最后到晚餐的粉面、意面、牛排等,甚至到夜宵的馄饨、炒粉等应有尽有,一天二十四小时吃饭都可以不重样。我点的是这里的招牌菜,吃不了,打包回家。没有品尝的,下次来补上。

服务员很快就上菜了。韩二娘仍对柴健华闲聊起香港茶餐厅的往事。那是一段从港人食堂到内地新贵的蜕变历史。

90年代起,香港影视文化在内地的风靡,加上香港回归中国的时代背景,为香港文化输入内地创造了绝佳的窗口期。天时地利人和,港式茶餐厅“第一代”们抓住机遇进军内地。1991年,大家乐在深圳开设了第一家店,而大快活则选择进入京津地区。2007年,翠华餐厅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店,一度创造了排队2小时的盛况。在内地市场旺盛消费需求加持下,2012年,业绩表现良好的翠华餐厅最终也在港股市场登陆。

香港茶餐厅品牌的进入引发了“鲶鱼效应”,内地餐饮创业者也纷纷加入这个赛道,如上海的新旺茶餐厅、避风塘、广东的新发烧腊。在之后的30年里,随着新玩家的加入,以及香港品牌的本地化转变,港式茶餐厅在内地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身。

在定位上,部分品牌选择了利用“港味”这个特色,以及它背后的高溢价能力,定位在中高端餐饮。它们脱离了市井的香港街头,走上内地一、二线城市大型商场中,以优雅的就餐环境、精致的菜品吸引中高收入的群体,客单价自然也不低。

在市场布局上,港式茶餐厅成功完成了南下和北上。尤其是大快活、翠华、太兴、港丽等品牌,在华南、华东、华北市场全面开花。虽然南北饮食差距较大,但在人群流动较大、多元文化交汇的北方一二线城市,内陆人对于茶餐厅的需求依然存在。在内地市场的助推下,一代港式茶餐厅品牌在商业上创造了辉煌。但自2010年后,随着内地经济的崛起,大陆人对香港不再仰视,香港文化在内地的影响力也日渐式微。这时,茶餐厅也就显得不那么“高端”了,港式茶餐厅“一代”们陷入了品牌老化的困境。直到

2015年,在网红经济的作用下,餐饮人越来越注重对食品颜值、特色体验以及背后文化属性的挖掘,香港茶餐行业又迎来了转机。东发道、合兴发、敏华、文通、肥韬、深井陈记烧鹅等一系列新式茶餐厅品牌相继崛起,“小熊奶茶”、“漏奶华”、“黯然销魂饭”、“灵魂猪油拌饭”等原创产品成为了餐厅王牌,高颜值的体验、创新的吃法,还有从电影电视里走到现实中的创意菜名,再加上唐楼格局、绿白格子地砖、铁脚木椅红坐垫等复古味十足的布设,在大众点评、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被疯狂传播。

韩二娘笑着对柴健华:

回顾港式茶餐厅的发展史,我原以为港式茶餐厅会成为内地人的“常餐”,成为中国人的国民食堂。现在看来,两地的分歧越来越大,香港已成了一个国际焦点,我不知道将来会有什么变化。

韩二娘犹豫了一下,对柴健华又说起了潘仁书和麦菽夫妇的往事,谈到了他们的儿子潘光复。

韩二娘说:潘光复现在是香港人了,但他却是中国大陆的粉红。他似乎忘记了自己的父母曾经的痛苦经历,也忘记了自己曾经是大陆狗崽子的遭遇。中国的洗脑教育实在是太可怕了。不过新一代的香港人掀起了雨伞运动,至今反送中的呼声仍然没有平息。香港的年轻人正在决定自己未来的命运。

潘光复举起了手中的茶杯,说道:这杯中是港茶,味道很好。但大陆很多人不知道这港茶的味道。如今,同流行的保健食品一样,杏仁在大陆被打上了抗癌、防衰老、增强免疫力等等标签,但是,这些说法都还缺乏实验证据。实际上,不管是苦杏仁还是扁桃仁都含有一定量镇咳平喘的成分,那就是苦杏仁甙,这种物质在人类内水解后会产生氰化物。正是这些氰化物,可以抑制呼吸中枢活动,从而起到镇咳平喘的作用。我们偶尔会吃到苦的杏仁,它们的苦味就来自于苦杏仁甙。不过,苦杏仁甙是有毒物质,如果苦杏仁甙处理不完全,那就很可能会引起中毒。从这个角度讲,杏仁的风险可能比扁桃仁更大一些。人如果吃太多的话,会危及生命。

潘光复说:杏仁豆腐中没有半点豆子的成分,它就是用甜杏仁磨浆后加水煮沸,再加入从石花菜里熬制出的琼脂,待冷冻凝结就变成像豆腐一样的固体。在炎炎夏日,来上一碗冰爽的杏仁豆腐,是一件惬意的事。至于杏仁茶,最初就是将杏仁磨成浆之后煮开,再加牛奶,糖调味的饮料。制作方法跟磨豆浆没有什么区别。老北京名小吃的杏仁茶,则是用精制杏仁粉为主料,再配上花生、芝麻、玫瑰、桂花、葡萄干、枸杞子、樱桃、白糖等十余种佐料,用龙凤铜制大壶烧制的沸水一冲,就可以享用了。

北京的这种杏仁茶味道,更像更像是甜味油茶,相比而言,到是看着用长长壶嘴的大茶壶冲茶的过程倒更有意思一些。自然,北京人会无比自豪地赞美他们的杏仁茶,甚至渲染为这是曾经的帝王贡品,当朝一尊的最爱。

其实,苦杏仁确实是有微弱的毒性的,遇水会产生氢氰酸,氰化物就会让人中毒。相信很多人看刑侦剧时都看到过法医说有苦杏仁味,所以死者应该是死于氢化物中毒的剧情。苦杏仁毒来势凶猛,抢救必须分秒必争。

港茶和杏仁茶的区别就在于安全两个字上。被洗脑的北京似乎不懂得“毒也苦杏仁甙,药也苦杏仁”的医道之说。这或许也是北京政治与香港民主的不同之处吧。

 

1 条评论:

  1. 群體心理探索小說(瀋陽 著)

    今天像烏鴉暫時湊合起來,明天又像野獸一樣四散而去。社會上的流氓集團、烏合之眾的交往就是如此,今天臭味相投便雜湊在一起,明天利益相悖,便作鳥獸散。這是一本探索群體心理的另類小說。但愿這個世界能有更多的人從噩夢中醒悟過來。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