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
震撼世界的10万人大会
5月25日,中国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释放了明确的稳增长信号。这场会议参与官员众多——从中央部委,到省、市,乃至区县一级,有媒体估计参会人数可能超过十万。会议上对中国经济形势的描述也出乎舆论预料——李克强称,困难比2020年初受疫情严重冲击时还大。对于刺激经济的措施,这场会议要求又多又快——比如要求各地5月底前要出台实施细则;再比如,要求各地在助企纾困上政策能出尽出。
1
10万人大会释放了什么信号?
文 / 察客 联合早报
2022年5月27日 4:15 PM
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昨天(25日)下午召开,本次会议通知到了中国各省、市、县(区)级别。(互联网)
在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措施两天后,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昨天(25日)下午召开,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讲话。
这次会议的规模引起舆论关注,中国媒体估算,与会者超过10万人。
中国国务院为何要召开如此大规模的全国性会议,会上又释放了什么信号?
直达县级 规模庞大
这次电视电话会议,通知到了中国各省、市、县(区)级别,与会人士还包括国有企业和金融公司的代表。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以一个接收到会议通知的地级市为例,通知要求市长、副市长、市政府秘书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府办公室其他党组成员、市级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特邀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而一个区级政府通知的参会者,包括区政府、区政府办全体负责人,区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部分区委工作机关和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各乡镇场办主要负责人(超过50人)。
2
信息量巨大!
国务院稳经济大盘万人大会直通区县,
这件事刻不容缓
2022-05-25 22:37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阅读
5月2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主持。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胡春华、刘鹤,国务委员魏凤和、王勇、肖捷、赵克志出席。
据多家媒体报道,这场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已经通知到了各省、市、县,各级政府领导及政府主要组成单位负责人将参加或收听收看。“按照全国2844个区县计算,这次会议的规模将超过十万人。”
阵势如此之大的会议极为少见,其中传递的信号再明确不过:稳住经济大盘可以说是刻不容缓。
稳经济一揽子政策5月底前出台实施细则
本次会议传递了哪些重要信息,风口财经为你划重点:
1.今年3月份尤其是4月份以来,一些经济指标明显走低,困难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比2020年一季度还要大。
2.把稳增长放在更突出位置,着力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保经济韧性。
3.努力确保二季度经济合理增长和失业率尽快下降。
4.国务院常务会确定的稳经济一揽子政策,5月底前都要出台实施细则。
5.防控好疫情同时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防止单打一、一刀切。
6、各地在助企纾困政策能出尽出,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用市场化办法改革举措解难题。
7.国务院将对地方政策落实和配套开展督查。
8.各地二季度经济主要指标将由国家统计部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公布。
以下为央视报道全文:
2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重要讲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主持。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胡春华、刘鹤,国务委员魏凤和、王勇、肖捷、赵克志出席。
李克强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方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有力应对今年困难挑战,做了大量有成效工作。但3月份尤其是4月份以来,一些经济指标明显走低,困难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比2020年疫情严重冲击时还大。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把稳增长放在更突出位置,着力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保护经济韧性,努力确保二季度经济合理增长和失业率尽快下降,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李克强说,要确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政策上半年基本实施完成,国务院常务会确定的稳经济一揽子政策5月底前都要出台实施细则。解决两难多难问题是对行政能力的考验。要在防控好疫情同时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防止单打一、一刀切。各地在助企纾困上政策能出尽出。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用市场化办法、改革举措解难题。国务院将对地方政策落实和配套开展督查。各地二季度经济主要指标将由国家统计部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公布,国务院对相关工作情况予以通报。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会后多地连夜部署
浙江省部署贯彻实施方案
浙江省省长王浩强调,各地各部门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李克强总理讲话要求,坚定信心、迎难而上,鼓足干劲、攻坚克难,全力抓好国家33条稳经济措施和我省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加快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决扛起为全国稳住经济大盘作贡献的浙江担当。
王浩指出,近期,党中央、国务院对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我们做好当前经济工作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进入4月份以来,受点多面广频发的疫情、国际市场变化等超预期因素影响,我省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们要牢固树立“没有走在前列也是一种风险”的忧患意识,做好应对困难的各项准备,同时也要看到积极的因素正在不断增多,向好的态势正在不断显现,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我们的疫情管控能力水平不断提升、我省市场主体具有强大韧性以及全省干部队伍呈现出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经济稳住,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努力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
王浩强调,当前既是窗口期、关键期,更是攻坚期、考验期。各地各部门要以超常规力度和举措抓好稳增长各项政策落地见效,推动经济企稳回升,力争更好的结果。
一要全力承接好、落实好国家政策。进一步研究政策、争取政策、用好政策,按照“全面顶格、能出尽出、精准高效”要求,全面落实助企纾困各项政策,一项不漏、一点不漏,推动政策精准滴灌、直达快享,让市场主体早受益、真解渴。
二要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扩大有效投资。推进重大项目早开工早见效,抓紧谋划实施一批多年想干而没有干的重大项目,用足用好专项债,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三要促进工业平稳运行。抓住稳产业链供应链和保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两个关键”,更好发挥工业在稳增长中的主支撑作用。
四要切实做好促外贸增外资工作。保障重点外贸企业生产,加强重大外资项目招引,促进外贸外资平稳较快增长。
五要多措并举促消费。促进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承接好疫情之后消费“回补”,提升平台消费创造能力。
六要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
七要加大金融支撑保障力度。推动还本付息政策应延尽延、符合续贷条件企业应续尽续,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推动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八要扎实做好稳岗就业工作,加强民生兜底保障。
王浩强调,要扎实抓好疫情防控、安全生产和助企服务,尤其要降低疫情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做到生产不停、链条不断、产能不减、秩序不乱,为稳增长提供有力保障。
湖北省部署贯彻落实措施
湖北省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忠林强调,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上来,落实全省市州党委书记座谈会精神,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稳增长各项工作落实落地,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王忠林指出,稳住经济大盘是“国之大者”。今年以来,我省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开局良好,展现强劲韧性和抗压能力。要坚定信心、知重而担,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以高度自觉坚定扛实稳住经济大盘的政治责任,咬定全年目标不动摇,全力实现“双过半”,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作出湖北贡献。
王忠林强调,要全力争取、直达快享,围绕落实好中央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着力深化研究、加强对接、推进落地,加速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要抓实项目、扩大投资,抢抓国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要窗口期,在紧盯谋划、审批、进度上下功夫,抓紧谋划实施一批水利、交通、能源、新基建、新型城镇化等领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要用心用情、纾困解难,扎实开展“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企业帮扶活动,引导企业应变谋新,持续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全力以赴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健康发展。要抓住关键、聚力攻坚,多措并举扩内需促消费,千方百计保就业保民生,切实保障粮食能源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稳定。
王忠林要求,各地各部门要知责尽责、担当作为,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扎实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全力抓好疫情防控、防汛备汛、安全生产、风险防范等各项工作,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推动工作落地见效。
近期稳经济政策密集出台
事实上,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之前,中央已出台一系列稳经济增长的政策,从4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再到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六方面33项一揽子措施,其间对稳增长工作已有多次部署。
5月5日 国常会:财政加力纾困稳就业 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加码
据新华社报道,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进一步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措施,包括财政、金融等6方面33项措施,努力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确保运行在合理区间。
财政及相关政策包括在更多行业实施存量和增量全额留抵退税,增加退税1400多亿元,全年退减税2.64万亿元;将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5个特困行业缓缴养老等社保费政策延至年底,并扩围至其他特困行业,预计今年缓缴3200亿元。
金融方面包括今年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额度和支持比例增加一倍,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贷款、货车车贷、遇困个人房贷消费贷,支持银行年内延期还本付息;汽车央企发放的900亿元货车贷款,要银企联动延期半年还本付息。
在促消费和有效投资方面,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要新开工一批水利特别是大型引水灌溉、交通、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综合管廊等项目,引导银行提供规模性长期贷款。
会议还提出,保能源安全。落实地方煤炭产量责任,调整煤矿核增产能政策。再开工一批能源项目。
5月11日
国常会:财政货币政策以就业优先为导向 稳住经济大盘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1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财政货币政策以就业优先为导向,稳住经济大盘;部署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拓宽社会投资渠道、扩大有效投资;决定阶段性免除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并允许延期还本。
会议指出,受新一轮疫情、国际局势变化的超预期影响,4月份经济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坚定信心,正视困难和挑战,着力稳住经济大盘,为统筹做好各项工作提供基础,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是财政、货币政策要以就业优先为导向,退减税、缓缴社保费、降低融资成本等措施,都着力指向稳市场主体稳岗位稳就业,以保基本民生、稳增长、促消费。要进一步研究运用多种政策工具,调动地方积极性并压实责任,切实稳岗位稳就业。
二是确保物价稳定。我国基本民生需求品供应是充裕的,但不可掉以轻心。要抓实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产量和供应稳定,夯实稳物价基础。在做好疫情防控同时进一步畅通物流特别是重点地区物流,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三是确保能源正常供应。在前期向中央发电企业拨付可再生能源补贴500亿元、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注资200亿元基础上,再拨付500亿元补贴资金、注资100亿元,支持煤电企业纾困和多发电。要优化政策、强化协调,安全有序释放先进煤炭产能。决不允许出现拉闸限电。
四是对当前有困难的企业和职工,给予住房公积金政策支持。今年底前企业申请即可缓缴,职工正常提取公积金和申请公积金贷款不受影响,预计减缓企业负担900多亿元。职工未正常偿还公积金贷款,不作逾期处理。各地可合理提高公积金租房提取额度。
五是抓紧研究养老保险费缓缴政策扩围、延长实施期限的措施,指导地方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水电气等费用予以补贴。
5月23日 国常会:进一步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措施 实施6方面33项措施
5月23日,新华社消息显示,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措施,努力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确保运行在合理区间。会议推出6方面33项措施,涉及财政、金融、稳产业链供应链、促消费和有效投资、保障能源安全、保障基本民生等6方面,包括着力稳市场主体稳就业,将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5个特困行业缓缴养老等三项社保费政策延至年底,保障货运通畅,有序增加国内国际客运航班,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新开工一批水利特别是大型引水灌溉、交通、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综合管廊等项目,启动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改造,加大以工代赈力度,再开工一批水电煤电等能源项目,做好失业保障、低保和困难群众救助等33项举措。
5月25日 财务部:发挥财政政策引导作用 支持金融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
财政部25日对外发布《关于发挥财政政策引导作用支持金融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的通知》,要求发挥财政政策引导作用,撬动金融资源更好支持市场主体纾困发展。
通知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等行业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融资担保支持,及时履行代偿义务,推动金融机构尽快放贷,不抽贷、不压贷、不断贷。
县级以上地方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方面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宣传和实施力度,重点加大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等行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助力援企稳岗。
通知要求,确保年内实现粮食主产省份产粮大县稻谷、玉米、小麦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全覆盖,稳定种粮农户收益,服务保障主粮安全。
通知还要求,各省级财政部门要指导县级以上地方财政部门因地制宜、稳步开展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结合本地实际和财政承受能力确定品种数量、保险金额、保险费率及保费补贴比例,支持地方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3
李克强:当前经济困难大于两年前,纾困刺激措施要“能出尽出”
BBC 2022年5月26日
图像来源,REUTERS
5月25日,中国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释放了明确的稳增长信号。
这场会议参与官员众多——从中央部委,到省、市,乃至区县一级,有媒体估计参会人数可能超过十万。
会议上对中国经济形势的描述也出乎舆论预料——李克强称,困难比2020年初受疫情严重冲击时还大。
对于刺激经济的措施,这场会议要求又多又快——比如要求各地5月底前要出台实施细则;再比如,要求各地在助企纾困上政策能出尽出。
这场会议凸显出中国经济在严格防疫政策下,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政策力度和速度,让人联想到2008年金融危机后“四万亿”刺激政策。那场超强刺激被称为“大水漫灌”和“饮鸩止渴”,虽然稳住经济大盘,但中国之后用了多年消化后遗症。
中国经济形势有多严峻
“3月份尤其是4月份以来,一些经济指标明显走低,困难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比2020年疫情严重冲击时还大。”在5月25日的会议上,中国总理李克强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描述引人瞩目。
图像来源,EPA
2020年疫情第一波冲击下,中国经济遭受重创,当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那不仅是1992年中国开始公布季度GDP数据以来最低数值,也是首次出现季度增速为负值的情况。
上海封城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非常深远。
对比之下,两年前武汉封城76天,目前上海封城已超过60天。经济重要程度上,两个城市不可同日而语,武汉属于中部地区核心城市;但上海不仅是制造业中心、外贸中心,也是中国的金融中心;封闭两个月带来的经济冲击力比武汉更大。
虽然二季度经济数据尚难统计,但各方对疫情冲击之下的中国经济预期普遍大幅走低。
目前能够看到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失业率,当前几乎回到了两年前的水平——2020年2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2%,3月份下降为5.9%。而最新数据显示,今年4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上升0.3个百分点至6.1%,创2020年3月以来新高。
这一问题也成为李克强口中的高频词。比如,“着力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努力确保二季度经济合理增长和失业率尽快下降”。
“能出尽出”的纾困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电视电话会召开前两日,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六方面33项措施,以稳住经济基本盘。
严厉封锁措施导致物流不畅,上海制造业停滞,贸易受阻。
此次规模空前的电话会议目的则为传达和督促各地方政府落实33项措施,要求5月底前要出台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并且国务院26日将向12个省派出督查组,对政策落实和配套开展专项督查。
这33项措施有税收优惠和费用缓缴,比如:
- 在更多行业实施存量和增量全额留抵退税,增加退税1400多亿元;
- 放宽汽车限购,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600亿元;
- 将2022年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额度和支持比例增加一倍;
- 将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餐饮等五个特困行业缓缴养老等三项社保费政策延至2022年底,并扩围至其他特困行业,预计全年缓缴3200亿元。
加大基建投资也成为重要方向,比如:
- 支持发行3000亿元铁路建设债券;
- 今年要新开工一批水利、交通、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管廊等项目,并引导银行提供规模性长期贷款等。
在保就业方面,不仅依靠基建投资来将发挥一定的以工代赈作用,还包括今年将失业保险留工培训补助扩大至所有困难参保企业,财政对企业稳岗的资金支持政策进一步加码等。
视频加注文字,
在上海定居20多年的商事律师肖马克(Mark Schaub)认为,2022年一季度GDP增长率符合中国当局预期,但显然还没能反映上海等地“封控”所带来的影响。
李克强称,各地在助企纾困上政策能出尽出。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用市场化办法、改革举措解难题。
有网民评论称,各种药方虽多,但核心问题是,严格防疫政策不放松,很难有效刺激经济。关于这点,李克强在会上称,解决两难多难问题是对行政能力的考验。要在防控好疫情同时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防止单打一、一刀切。
前车之鉴
严厉的清零措施仍在持续,中国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刺激力度,让人联想到2008年次贷危机后的中国——彼时,金融海啸的余波跨过太平洋冲上中国的海岸,当年11月中国进出口数据突然跳崖,出口增速从上月的19.2%下降到-2.2%,进口增速从上月的15.7%下降到-17.9%。
时任中国总理温家宝称,“这场金融危机是历史上罕见的”,以及“要千方百计防止金融危机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
几天后,中国宣布“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推出一个四万亿元级的经济刺激计划,当时低迷的全球经济都为之一振。大量的钱注入经济,基建狂潮成为托底经济的主力。2008年底开始,中国发改委突然放松审批条件,密集批复同意了28个城市的地铁规划,投资超过1万亿元。事实上,“四万亿”中45%投向了公路、铁路、机场和城乡电网。
但很快,它被视为“饮鸩止渴”的计划,推高了债务风险,吹起了地产泡沫。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在事后称,“这是饮鸩止渴的办法,它不但没有降低杠杆,相反进一步杠杆化了”,而一旦有风吹草动,“局部的资金炼断裂传导到金融市场的其他部分,引发系统性危机”。
此后多年中国不得不承受“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带来的痛感。因此,当前疫情压力下的强刺激,也有声音担心,是否会重蹈覆辙。
不过,当前分管金融的副总理刘鹤,在推出“四万亿”计划时就是中财办副主任。他在10年前的一次讲话中提到过当时的苦衷——“在应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当全球经济处于自由落体状态的时候,我们中央政府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直接干预,取得了很大成绩,也确实还有一些问题。”
4
李克强敏感时期主持万人大会 国防与公安部长同时出席(图)
2022-05-26 11:02
看中国
作者: 杨天龙
李克强25日紧急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并对各省、市、县级全体约十万干部讲话。(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2年5月26日讯】(看中国记者杨天龙综合报导)中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周三(25日)紧急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参加的人员包括各省、市、县级全体约十万干部,当中更引人瞩目的是,中共解放军上将、国防部长魏凤和以国务委员身份与会,现任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副书记、国务委员兼公安部部长赵克志也参加了会议,这场会议的规模及国防、公安部长的到场,都让这场会议显得极不寻常。
尽快会议的主题并没有超出发展经济的内容,但是不禁让人联想起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在毛泽东同意下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七千人大会”。当时参加会议的有中央和中央各部门、各中央局、各省、市、地、县的主要负责人以及一些重要厂矿和部队的负责干部,共有7113人,会议主要讨论“大跃进”及大饥荒的问题,提倡“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及“民主集中制”。会议期间,中共中央副主席兼国家主席刘少奇将三年困难时期的大饥荒成因归结为“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七千人大会后中国大陆的大饥荒问题有所缓和,毛泽东退居二线,由刘少奇、邓小平等人主持中央日常事务。
经济形式严峻
类似于中共历史上“七千人大会”前的局面
综合各方媒体报导,李克强在会中强调经济困难,今年3月份尤其是4月份以来,就业、工业生产、用电货运等指标明显走低,困难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比2020年疫情严重冲击时还大;要求必须抢抓时间窗口,努力推动经济重回正常轨道,以力保市场主体以保就业保民生;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全面把握,防止单打一、一刀切。
李克强要求,对国企、民企、外企等各类市场主体要一视同仁,进一步打通物流和产业链上下游衔接堵点,推动复工达产。李克强的讲话内容并无超越他过去对经济要求的各项内容,但是,一次直接对深入到县级干部约10万人的会议讲话,则是较为少见。
中共国防与公安部长非常罕见地出席会议
在中共新华社发出的通稿中,点出参与高官,包括主持会议的是中共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出席者有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胡春华、刘鹤,国务委员魏凤和、王勇、肖捷、赵克志等。
其中,魏凤和是现任解放军上将及国防部长,赵克志现任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副书记,国务委员兼公安部部长,并担任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第五名副组长。身份都特别敏感。
中共历史上的“七千人大会”之后基本上仍肯定毛泽东的三面红旗,时任中共第二把手的刘少奇的口头报告对毛泽东仍是尊重的,但刘少奇的口头报告也使刘、毛之间产生了真正的分歧。一般认为大会期间党主席毛泽东与国家主席刘少奇之间的矛盾冲突,最终为1966年即将爆发的文化大革命埋下了伏笔。据闻江青在文革初期宣称:“七千人大会憋了一口气,直到文化大革命才出了这口气。”显示毛泽东对七千人大会的极度不满。
来源:看中国
5
「克强指数」回来了!
召开10万人大会「秀肌肉」
专家 : 不是重新得势就是背黑锅
新头壳newtalk | 江采蓁 综合报导
发布 2022.05.27 | 11:42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图:达志影像/美联社(数据照)
中国严厉疫情封控,对经济造成的打击正在浮现,不但瑞士银行已经把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下调到 3 %,就连中国总理李克强 25 日也特别召开估计有 10 万人参加的「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这次会议出现一个疑似呼应了近期李克强权势上涨的指标是:「克强指数」回来了。但有观察家认为李克强重执经济权的背后另有内情。
李克强在一个月内已经三度喊话「稳定经济大盘」,在 4 月 25 日的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李克强声称要稳住经济基本盘。李克强 23 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部署「稳经济」六方面共 33 项措施, 25 日则直接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根据中媒《财新网》报导,参会者涉及全中国 2,844 个区县,有超过 10 万人参加。
台湾总体经济学家吴嘉隆 26 日表示,李克强要借这个 10 万人大会向全国表示,中国经济严重的问题,「他现在是把问题摊开,不再遮掩。让全国上下两千多个县了解经济出现重大困难。因为被习近平这个党中央大权一把抓,他当小媳妇当久了,现在想要吐一口气。」
李克强主持的这次会议的文字稿在微信上流传。李克强提到,自本月初至 20 日,「发电量运输量和新增贷款量都是负的」,《新华社》通稿大致报导了李克强重提的这个指数:「就业、工业生产、用电货运等指标明显走低」。
《大纪元时报》今 ( 27 ) 日指出,中国当局公布的经济数据通常令人怀疑,而李克强在辽宁任职时曾经试图用几个相对较少受到政治因素干扰的经济指标,即耗电量、铁路货运量和银行贷款数量,来判断辽宁经济的真实走势。当时这几个指针被媒体称为「克强指数」,「克强指数」曾一度走红,但李克强进中南海后,「克强指数」就消失了。
吴嘉隆指出,「克强指数」是李克强当时根据辽宁这个重工业省份的判断。但是中国经济现在制造业已经降到百分之三十以下,服务业占百分之六十以上,不是像辽宁那样的工业结构,所以李克强指数没有参考性。「但是李克强指数的精神可以延续,就是说经济数据有很大的水分,必须从其它指标来交叉比对,才能够知道一点真实情况。」
就「克强指数」再现,雪梨科技大学的中国问题专家冯崇义 26 日表示,李克强在今年两会已明确宣布他明年到站下车,但是他又心有不甘,他提这东西就表示想做个交代,说他的政策和想法并没有错,只是权被拿走了,没办法落实。「其实李克强很多场合都这样做,包括他以前讲还有六亿人收入不过一千块。他是想展现他务实的那一面。」
根据官媒的会议报导通报坦承,「3 月份尤其是 4 月 份以来,就业、工业生产、用电货运等指标明显走低,困难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比 2020 年疫情严重冲击时还大」。
李克强在会上要求努力实现「第二季经济正增长」及「失业率尽快下降」两大目标,否则「经济有滑出合理区间的危险」,情况「刻不容缓」。
李克强还警告,中国经济一旦滑出合理运行区间,再想拉回来会很难,而随着二十大临近,稳经济已不只是经济问题,更是重大政治问题。
与李克强对经济很忧心不同,习近平公开讲话不提这些。习近平在 18 日的视频讲话中谈到了全球因新冠疫情而遇到的经济挑战,但基本未提及中国自身的经济下滑。
中国官媒《新华社》 24 日在一篇吹捧习近平「引领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述评长文中写道,「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 4.8 %,平稳开局殊为不易。尽管增速放缓,前 4 个月累计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增长,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中共党刊《求是》16 日曾发表题为「这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怎么看、怎么办的科学指引」的文章,抛出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等数据,称「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指引」。但文章没有提到封控政策下 4 月份多项经济指标陷入负增长的惨况。
根据官媒报导,作为中国卫健系统最高级官员的马晓伟,过去一个月内已两度有党媒发文强调坚持动态清零防疫政策,并称习近平在疫情防控上是「亲自指挥、亲自部署」。而习近平在 5 日 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强调要与一切否定该防疫政策的言行作斗争。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左)最近出席公开场合,都故意不戴口罩,也要求身边的人不准戴,明显违背习近平的命令。
图 : 翻摄自微博
但在疫情持续的北京,李克强在 25 日的大会上带头摘下了口罩。从讲话稿内容看,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会议期间,李克强一次也没有提到习近平的动态清零政策。尽管李克强没有在讲话中明确针对「清零」政策,但似乎已在暗示,「清零」和「保经济」不可兼得。
根据李克强的讲稿 :「经济运行是一个循环的行为,我们是经济市场不流动,没有经济了,稳经济无从谈起,大动脉微循环不能畅通,在经济也就动不起来。」、「我们曾经在 2020 年的时候遇到过,有的地方阻断高速公路,当时就下了通知,坚决不允许。」他又提到今年居然还有发生,「像基本的民生的动议,快递不能直接到工厂到小区,人民生活有困难,产业也很难恢复。」、「所以一定要把供应链产业打通。」
吴嘉隆指出,「目前中国的经济已经进入紧急状态,要急诊,那些措施不行。真正的问题是这个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短缺。另一个是信心危机,只要把上海解封,极端清零政策拿掉,经济马上就反弹了。」
吴嘉隆表示,李克强现在的确有更大的经济发言权,但是工作难度非常高,他推出来的那些所谓的刺激经济措施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
吴嘉隆举例,第一个比如财政政策的减税,经济不好的情况下,减税是把更多的购买力放在消费者的口袋里,人们不敢花钱;第二个是货币放水,货币放水可以解决流动性风险,但是解决不了信用风险,「就是我资不抵债,把资产卖了还是还不起我的债务。货币放水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反而会让很多的殭尸企业苟延残喘。」
他提到中国不去重视民间投资,让民间企业去推动创新、承担风险,而是一直把资金挪到国营企业,再由国营企业去转贷给民营企业去赚利差,这是不对的。
李克强谈话中提到「努力稳住外贸」。而自今年疫情在上海、北京等多地爆发以来,中国经济急剧放缓,外国投资撤离潮引人关注。中国欧盟商会 5 月初发布调查显示,多达 23% 的欧洲企业正在考虑将业务迁出中国,这是十年来的最高比例。中国美国商会本月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受最近的疫情反复封控影响,超过 50% 的美国企业已经推迟或减少了在华投资。
吴嘉隆说道,在信心危机的情况下,大家都要保命,能走就走,外资在撤离,失业在增加,通货膨胀还在走高,消费在收缩、投资在收缩、出口在收缩,房地产也有危机,好几个毛病同时爆发,迭加在疫情和俄乌战争上面。
中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统计,今年 4 月中国汽车生产年减超过
4 成、销量年减超过 3 成。图为上海的汽车工厂。 图 : 翻摄自中新网
至于李克强会重新得势还是背锅?李克强在今年 3 月 的两会上已确认明年会卸任总理,但习近平不然,他最近加强了对过去 10 年政绩的宣传,被认为是造势连任的一部分。
在最近的外界报导中,一些分析家认为,李克强长期以来被边缘化,但如今在总理任期临近结束时,他的政治影响力却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回升。
14 日关于李克强在 4 月 25 日开的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文,占满《人民日报》当日第二版。胡锡进也在微博中似乎大胆暗示李克强走强,甚至有关习近平已经交权的说法在网络热传。
冯崇义对《大纪元时报》表示,近期有传闻说习近平靠边站了,不是这样的,习并没有大权旁落,李克强也不可能跟习分庭抗礼。「就是开这样大的会,也是习近平的决定。」
他认为习近平让李克强来主持 25 日的大会,显示中国的经济问题非常严重,崩盘的风险很高。习近平一直要坚持清零政策,坚持对西方的强硬政策,让中国的经济雪上加霜。现在他不得不放手让李克强出来收拾这个摊子。
「但是如果李克强真的成功了,这个功还是习近平的,最高领导还是他,是他放手给李克强做的;如果这李克强做不成,中国经济救不回来。那么他就让李克强来分担责任。」冯崇义说道,如果没有办法改弦易辙,中国经济崩盘的可能性非常大。
吴嘉隆也提到,李克强现在是走钢索,习近平叫他上来演,他也不得不演,但他面临一个很大的陷阱。他的这些措施都不会有效果,到时候习近平可以把责任推给他。
吴嘉隆说道,李克强要救经济,首先不能让习近平在那边瞎指挥。「中国经济目前的问题就是习近平的政策,从经济政策对美外交到对抗疫情出差错。」
「经济不行了,后面还会有政治动荡。加上二十大快要来了,很多问题要敲定,党内从人事到政策路线的斗争可能会更激烈。」吴嘉隆表示。
6
李克强10万人大会讲话被党媒连夜否定
北京时间:2022-05-27 05:20新唐人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2年05月27日讯】中共总理李克强日前在全国逾10万官员参与的经济会议上,承认中国经济状况恶劣,并督促地方政府提振经济。但李克强似乎“无力回天”,他的讲话连夜被党媒否决。
5月25日,李克强在“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上,对与会的省、市、县级约10万官员坦承,中国经济恶劣已严重冲击中央财政收入,4月份全国财政收入下降5.9%,地方财政收入下降更快,下降6.6%。
他透露,多个省份要求批准紧急发债,以渡过难关,但中央只剩一笔救急款,地方政府得靠自己。
大纪元专栏作家周晓辉表示,李克强没有明言但与会者都心知肚明的是,上海大举封城,导致经济停顿,影响周边江苏、浙江等省份的经济运行,这几个纳税大省的收入下降,直接影响到中央财政收入。
而李克强直言中国经济目前遭遇的冲击,比2020年疫情爆发时的问题“还大”,说明中国的经济大盘确实正处于危险之中。
党媒连夜发文 否决李克强讲话
李克强这次讲话引发国际舆论关注,但就在李克强讲话当晚,中共党媒对他的讲话大量删减,并疯狂删除社交媒体上流传的李克强讲话全文。
25日临近午夜,中共国务院主办的中央直属党报《经济日报》突然发表题为《全面辩证看待当前经济形势》的文章,基本否定了李克强在当天下午的讲话。次日,上述文章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党媒全文转载。
《经济日报》的文章突出习近平早前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对经济的说辞,但文章引用的数据缺乏说服力,对于李克强提到的那些具体问题,文章中或是否认,或是不在意。
周晓辉表示,李克强透露的中国经济发展真相,而且是在如此众多的官员面前暗示中共的清零政策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或者说是“倒逼”最高层,让中南海最高层很是难堪。
周晓辉认为,《经济日报》文章的核心,不仅是在否定李克强对中国经济惨况的认知,而且也是在否定清零政策阻碍经济发展。
他表示,李克强讲话被删被否定,在中共高层频频传出角力的当下并不奇怪,而这说明习对于否定其清零政策的态度是绝不接受的。李克强虽然有心发展经济,但动态清零政策不放松,经济和民生将继续恶化下去。
同一会议 习李两种声音
李克强讲话当天,《华尔街日报》25日发表一篇文章,标题为《中国两个最高领导人在传达新冠疫情冲击的信息上产生分歧》。
报导说,习近平和李克强在同一会议会见外国高管时的发言,仿佛中共高层在用两种声音说话。
5月18日,习近平在与外国高管的视频会议中,几乎没有提到中国经济下滑的问题。
一天后(19日),李克强在北京与外国高管举行座谈会时,他的讲话则主要集中在中国自身的问题上。
在一个半小时的会议中,李克强只字未提习近平坚持的“动态清零”防疫政策。
他表示,“北京致力于在推动经济发展和遏制不断反复爆发的COVID-19疫情之间找平衡。”与会人士告诉《华日》,“李显然想要一个不同的焦点。”
当外国企业代表谈到清零政策使中共越来越孤立时,李克强要与会者转告外国政府,北京正在密切倾听所有问题。
“这是一个特殊的时刻,也是一个困难的时刻”,李克强说,“我们不能让公司停止运营。”
(记者罗婷婷综合报导/责任编辑:文慧)
7
李克强急推33项措施稳经济只字不提动态清零
新唐人
北京时间:2022-05-24 11:29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2年05月24日讯】5月23日,中共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罕见承认经济“脱轨”,“许多市场主体十分困难”。李克强在会上急推33项稳经济措施,但只字未提“动态清零”。
据党媒新华社报导,李克强在会议上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措施,罕见承认经济“脱轨”,要求“努力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确保运行在合理区间”。
会议指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许多市场主体十分困难”。
李克强在会上推出六方面33项稳经济措施:
一是财政及相关政策。着力稳市场主体稳就业。
二是金融政策。增加中小企业贷款额度等,同时推进平台企业境内外上市。
三是稳产业链供应链;四是促消费和有效投资;五是保能源安全;六是保障基本民生。强调要做好失业保障等工作。
李克强要求各地方政府稳住经济基本盘,增强紧迫感,抓紧推出稳经济政策。国务院将对地方落实稳经济举措进行督查。
李与习不同调?只字不提“动态清零”
在官媒报导中,全篇都是围绕如何稳经济,但只字未提“动态清零”,引起一些观察家注意。
法国广播电台5月15日的一篇报导曾表示,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坚持“动态清零”,重伤经济,忽视民生。与此形成对比,中共总理李克强近来却不断喊话“经济形势严峻”。
“清零”防疫措施导致中国经济出现罕见的衰退,尤其中国金融中心上海封城一个多月,4月工业总产值较去年同期雪崩式衰退61.5%。中国四月份经济数据全面大幅下降,令中共官员都“惊心动魄”。
彭博经济研究所评估,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会跌至2%,远低于官方设定的5.5%,这将是1976年文革结束以来最低的水平。
2022年5月19日,上海两位市民走在仍然封闭的街道上。(HECTOR RETAMAL/AFP via Getty Images)
《华尔街日报》引述消息称该,在中国经济放缓之际,一度被边缘化的李克强正凭借自身影响力重新活跃起来,成为中共高层近十年来未见的一股潜在的制衡力量。
香港《明报》说,4月底以来,李克强三次就经济问题发话,而官媒给予的报导位置似乎也越来越重要。
5月14日新华社全文刊发李克强一篇关于经济的讲话,这极为罕见。李克强在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不仅是经济问题,也事关社会稳定大局。
法广说,一些敏感的观察家注意到,李克强上述讲话很少或者几乎不提习近平“压倒一切”的“清零”防疫政策。
《华日》分析,中共党内对习近平政策的不满的日益加剧,为李克强及其支持者创造了机会。
分析:习李关系与“二十大”鏖战
大纪元专栏作家王赫认为,最近有关习近平和李克强权争的议论颇多,而李克强在官媒上的宣传地位亦有所提高,这与中共二十大人事布局有关。
他表示,2007年习李双双晋升政治局常委,共事15年,双方知根知底。如果李有挑战习之心,两人大概也走不到今天。自2013年以来,李就是一个弱势总理形象。目前李克强在官媒上的宣传地位有所提高,是习对李的安抚与借重。
“一方面,目前形势糟糕,习希望李多出点力、挑点担子。另一方面,习或许考虑李在二十大留任。只要习认定李不构成威胁,二十大再当一届政治局常委,对习好处太多。”王赫说。
第一,减轻习打破“总书记两届而止”惯例的政治压力;
第二,显示习的容人之量,自己不是孤家寡人;
第三,拉拢支持李的政治势力;
第四,卡位,反习势力就少了一个可以争取的常委席位。
5月19日,熟知中共政情的旅澳法学家袁红冰接受大纪元专访时说,反习势力有意把李克强推向前台,但他得到的信息是,李克强其实已经倒向习近平。
袁红冰表示,李克强会对习近平在中共二十大上连任给予支持,做为回报,李克强也能继续留任常委,当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而中共政治局常委汪洋则会接任国务院总理,这是中共党内斗争得出的一个初步结论。
(记者罗婷婷综合报导/责任编辑:祝馨睿)
8
【中国观察】李克强开十万人大会与权势增减
2022-05-26 10:03
PM
大纪元
【大纪元2022年05月26日讯】(大纪元记者宁海钟、骆亚报导)新冠疫情及封控措施对中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5月25日,中共总理李克强,紧急召集全国各级官员约10万人开会要“稳住经济大盘”,规模罕见。这次会议出现一个疑似呼应了近期李克强权势上涨的指标是:“克强指数”回来了。但观察家认为李克强重执经济权的背后另有内情。
李克强在一个月内已经三度喊话“稳定经济大盘”,在4月25日的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李克强声称要稳住经济基本盘。李克强5月2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部署“稳经济”六方面共33项措施。5月25日则直接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财新网报导称,参会者涉及全国2,844个区县,有超过十万人参加。
2022年3月11日,在中国北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左)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抵达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闭幕会议。(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台湾总体经济学家吴嘉隆5月26日对大纪元表示,李克强要藉这个十万人大会向全国表示,中国经济严重的问题,现在已经盖不住了。
“他现在是把问题摊开,不再遮掩。让全国上下两千多个县了解经济出现重大困难。因为被习近平这个党中央大权一把抓,他当小媳妇当久了,现在想要吐一口气。”
“克强指数”再现
李克强主持的这次会议的文字稿在微信上流传。李克强讲话提到,自本月初至20日,“发电量运输量和新增贷款量都是负的”。新华社通稿大致报导了李克强重提的这个指数:“就业、工业生产、用电货运等指标明显走低”。
中共当局公布的经济数据通常令人怀疑,而李克强在辽宁任职时曾经试图用几个相对较少受到政治因素干扰的经济指标,即耗电量、铁路货运量和银行贷款数量,来判断辽宁经济的真实走势。当时这几个指针被媒体称为“克强指数”。“克强指数”曾一度走红。但李克强进中南海后,“克强指数”就消失了。
台湾总体经济学家吴嘉隆对大纪元表示,“克强指数”是李克强当时根据辽宁这个重工业省份的判断。但是中国经济现在制造业已经降到百分之三十以下,服务业占百分之六十以上,不是像辽宁那样的工业结构,所以李克强指数没有参考性。
“但是李克强指数的精神可以延续,就是说经济数据有很大的水分,必须从其它指标来交叉比对,才能够知道一点真实情况。”他说。
就“克强指数”再现,悉尼科技大学的中国问题专家冯崇义5月26日对大纪元表示,李克强在今年两会已明确宣布他明年到站下车,但是他又心有不甘,他提这东西就表示想做个交代,说他的政策和想法并没有错,只是权被拿走了,没办法落实。“其实李克强很多场合都这样做,包括他以前讲还有六亿人收入不过一千块。他是想展现他务实的那一面。”
李克强和习近平在清零政策上“暗战”?
据官媒报导及网传的会议文字稿,尽管李克强在一些套话上对习表忠诚,但明眼人都看出李克强的话很多都与习有分歧。
官媒的会议报导通报坦承:“3月份尤其是4月份以来,就业、工业生产、用电货运等指标明显走低,困难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比2020年疫情严重冲击时还大”。
李克强在会上要求努力实现“第二季经济正增长”及“失业率尽快下降”两大目标,否则“经济有滑出合理区间的危险”,情况“刻不容缓”。
李克强还警告,中国经济一旦滑出合理运行区间,再想拉回来会很难,而随着二十大临近,稳经济已不只是经济问题,更是重大政治问题。
与李克强对经济很忧心不同,习近平公开讲话不提这些。习近平在5月18日的视频讲话中谈到了全球因新冠疫情而遇到的经济挑战,但基本未提及中国自身的经济下滑。
新华社5月24日在一篇吹捧习近平“引领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述评长文中,这样写道: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4.8%,平稳开局殊为不易。尽管增速放缓,前4个月累计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增长,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中共党刊《求是》5月16日曾发表题为“这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怎么看、怎么办的科学指引”的文章,抛出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等数据,称“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指引”。但文章没有提到封控政策下4月份多项经济指标陷入负增长的惨况。
据官媒报导,作为中共卫健系统最高级官员的马晓伟,过去一个月内已两度有党媒发文强调坚持动态清零防疫政策,并称习近平在疫情防控上是“亲自指挥、亲自部署”。而习在5月5日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强调要与一切否定该防疫政策的言行作斗争。
但在疫情持续的北京,李克强在25日的大会上带头摘下了口罩。从讲话稿内容看,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会议期间,李克强一次也没有提到习近平的动态清零政策。
尽管李克强没有在讲话中明确针对“清零”政策,但似乎已在暗示,“清零”和“保经济”不可兼得。
据李克强的讲话稿,他说:“经济运行是一个循环的行为,我们是经济市场不流动,没有经济了,稳经济无从谈起,大动脉微循环不能畅通,在经济也就动不起来。”“我们曾经在2020年的时候遇到过,有的地方阻断高速公路,当时就下了通知,坚决不允许。”他又提到今年居然还有发生,“像基本的民生的动议,快递不能直接到工厂到小区,人民生活有困难,产业也很难恢复。”“所以一定要把供应链产业打通。”
吴嘉隆对大纪元表示,“目前中国的经济已经进入紧急状态,要急诊,那些措施不行。真正的问题是这个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短缺。另一个是信心危机,只要把上海解封,极端清零政策拿掉,经济马上就反弹了。”
李克强能救中国经济吗?
吴嘉隆表示,李克强现在的确有更大的经济发言权,但是工作难度非常高,他推出来的那些所谓的刺激经济措施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
吴嘉隆举例说,第一个比如财政政策的减税。经济不好的情况下,减税是把更多的购买力放在消费者的口袋里,人们不敢花钱。第二个是货币放水。货币放水可以解决流动性风险,但是解决不了信用风险,“就是我资不抵债,把资产卖了还是还不起我的债务。货币放水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反而会让很多的殭尸企业苟延残喘。”
他说中共不去重视民间投资,让民间企业去推动创新、承担风险,而是一直把资金挪到国营企业,再由国营企业去转贷给民营企业去赚利差,这是不对的。
李克强讲话提到“努力稳住外贸”。而自今年疫情在上海、北京等多地爆发以来,中国经济急剧放缓,外国投资撤离潮引人关注。
中国欧盟商会5月初发布调查显示,多达23%的欧洲企业正在考虑将业务迁出中国,这是十年来的最高比例。
中国美国商会本月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受最近的疫情反复封控影响,超过50%的美国企业已经推迟或减少了在华投资。
吴嘉隆说,在信心危机的情况下,大家都要保命,能走就走,外资在撤离,失业在增加,通货膨胀还在走高,消费在收缩、投资在收缩、出口在收缩,房地产也有危机,好几个毛病同时爆发,迭加在疫情和俄乌战争上面。这些根本问题关键都在于中共党中央外行领导内行。
李克强重新得势还是背锅?
李克强在今年3月的两会上已确认明年会卸任总理,但习近平不然,他最近加强了对过去10年政绩的宣传,被认为是造势连任的一部分。
在最近的外界报导中,一些分析家认为,李克强长期以来被边缘化,但如今在总理任期临近结束时,他的政治影响力却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回升。
5月14日,关于李克强在4月25日开的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文,占满《人民日报》当日第二版。胡锡进也在微博中似乎大胆暗示李克强走强。甚至有关习近平已经交权的说法在网络热传。
冯崇义对大纪元表示,近期有传闻说习近平靠边站了,不是这样的,习并没有大权旁落,李克强也不可能跟习分庭抗礼。“就是开这样大的会,也是习近平的决定。”
他认为习近平让李克强来主持5月25日的大会,显示中国的经济问题非常严重,崩盘的风险很高。习近平一直要坚持清零政策,坚持对西方的强硬政策,让中国的经济雪上加霜。现在他不得不放手让李克强出来收拾这个摊子。
“但是如果李克强真的成功了,这个功还是习近平的,最高领导还是他,是他放手给李克强干的。如果这李克强干不成,中国经济救不回来。那么他就让李克强来分担责任。”
冯崇义说,如果没有办法改弦易辙,中国经济崩盘的可能性非常大。
吴嘉隆也说,李克强现在是走钢索,习近平叫他上来演,他也不得不演。但他面临一个很大的陷阱。他的这些措施都不会有效果,到时候习近平可以把责任推给他。
吴嘉隆说,李克强要救经济,首先不能让习近平在那边瞎指挥。“中国经济目前的问题就是习近平的政策,从经济政策对美外交到对抗疫情出差错。”
“经济不行了,后面还会有政治动荡。加上二十大快要来了,很多问题要敲定,党内从人事到政策路线的斗争可能会更激烈。”吴嘉隆说。
责任编辑:孙芸#
9
李克强报导获“特殊”待遇!
一场大的政治风暴或在酝酿之中(图)
2022-05-28 07:52
看中国
作者: 简易
李克强(图片来源:看中国合成)
【看中国2022年5月28日讯】中共国务院5月25日召开了一次特别经济工作会议。会议的举行方式和北京高层对会议的重视程度都显示,中国经济出现了极为严重的问题,当局不得不采取非常措施加以应对。
十万人大会
中共新华社周三在报导这次会议时把它叫做“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参加会议的官员阵容庞大,李克强,韩正这两名政治局常委,三名政治局委员,分别是孙春兰、胡春华、刘鹤和四名国务委员,魏凤和、王勇、肖捷、赵克志。
李克强在会议上作了所谓的“重要”讲话。他以罕见的严峻口吻谈到了目前的中国经济形势。李克强说,“3月份尤其是4月份以来,就业、工业生产、用电货运等指标明显走低,困难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比2020年疫情严重冲击时还大。”
他要求努力确保二季度经济合理增长和失业率尽快下降。
李克强还强调说,“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全面把握,防止单打一、一刀切。”
有分析表示,李克强把中国经济目前遭遇的冲击与2020年遭遇的冲击相比较,而且认为前者比后者“还大”,足以说明中国的经济形势的确“极为严峻”。而且,“稳住经济大盘”与之前类似会议使用的“稳增长”的提法有着性质上的不同,显示中国经济的问题不是快慢的问题,而是经济大盘已经面临整体弱化的危险。
经济专家们普遍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共当局坚持的“动态清零”防控政策。
在此轮疫情反扑中,中共当局采取了更加严厉的封城措施,以遏制传播速度更快的奥密克戎毒株的蔓延。结果事与愿违,非但没有取得武汉封城时的效果,反而大大拖延了诸如上海等核心经济区域因封城导致的经济停摆的时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代价。
台北经济学者吴嘉隆对美国之音表示,中国经济处于俄乌战争和封城引发的生产和就业困境,陷入了四个恶性循环:生产和就业恶化影响到消费信心,而消费信心的下降进一步增加生产和就业的困难;投资信心导致投资减少,而投资减少导致投资信心的进一步下滑;银行害怕呆账而减少贷款,反而引起更多的呆账;资产通缩迫使人们抛售资产,而抛售资产导致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
吴嘉隆表示,这四个恶行循环同时发作,给中国经济造成了雪上加霜的效应。
北京当局对这次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视程度也是前所罕见,会前北京就要求全国省、市、县各级领导都要到指定会议专场参加会议。
网上流传的江西南昌市进贤县发出的会议通知不仅规定了会议举行的时间和地点,还具体列出了参会的各级领导名单,上至县级官员七名,下至各局委领导和各乡镇长。
李克强在会议上强调,稳住经济大盘各级政府都有责任。他说,“地方肩负着促一方发展、造福一方的重任,要守土尽责抓落实”。他的这番话解释了为什么要全国各级政府参加此会的原因。会议不只是中央下达经济工作大政方针,而且是要求地方政府尽职尽责,全力推动经济复苏工作。
李克强召开的这一罕见会议,让人们更加关注中国经济的同时,再度让人关注中南海里的政治博弈,近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有关“习下李上”的政治传闻被传的沸沸扬扬,各种消息也是满天飞,引发很多网友的极大关注。
很多人由于对动态清零政策的厌恶、痛恨,因此迫切希望传闻成真,哪怕他们知道李克强也是要维护中共这个一党体制,但还是希望李克强能够取代习近平。
然而,从中共党报上透露出的迹像看来,李克强在权力上依然无法和习近平抗衡。
李克强报导获“特殊”待遇
李克强召开十万人大会,虽然引发外界极大关注。但是,如此重要的一篇报导,却没有出现在中共各大喉舌26日的头版上。让我们来看看它们的头版上都有什么?
中共《经济日报》26日的头版头条是《习近平会见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代表》,这篇报导同时出现在了中共各大党报的头版头条上。另外《经济日报》的头版上还有以“《经济日报》编辑部”刊发的评论文章《全面辩证看待当前经济形势》,从标题可以看出,这是以很高的规格在进行维稳,这篇文章同时被中共各大党报进行了转载。而李克强的这个报导,竟然被安排在了《经济日报》的第二版。这一点非常不同寻常,要知道《经济日报》是中共国务院主办的中央直属党报。
而在中共《光明日报》的头版上,同样没有李克强这篇报导,而是被放到了第三版。
在中共军队喉舌《解放军报》上同样如此,头版头条依然是习近平会见公安系统代表,李克强这条报导也没有出现头版上。
在中共《人民日报》上,李克强的报导总算出现在了头版上,但是仅有短短的几百个字,其它内容则被放到了第四版最不起眼的部分,那一版的头条是《北京采取更加坚决措施——尽快实现社会面清零》。通过上述中共党报的版面安排,显示出李克强虽然召开了令世界瞩目的十万人大会,但是并非像是一些分析认为的是“李上习下”。
很多人看到这个十万人大会,在网上留言说,感觉如同是中共历史上的“七千人大会”。
这让人想起一位著名专家的分析。5月中旬,美国知名记者比尔・格茨(Bill Gertz)在保守派网站《华盛顿时报》上,针对最近有关习近平将要下台的谣言,他引述了前美国国务院中国政策规划首席顾问余茂春(Miles Yu)的分析,他说,“在中国,这些传闻无论真假,都经常被中共党内的敌对派别在频繁的权力斗争中作为武器”。
余茂春先生还说,"当整个中共在中国造成灾难时,该政权通常需要传播一个谣言,让人寄希望于一个更好的人出现,以挽救党的形象",
报导将习近平将要下台的传闻,和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三年大饥荒时的毛泽东相比。当时的毛泽东被迫退出日常管理,但仍然是最高领导人。
余茂春说,"四年之内,毛泽东发动了一场更加致命的权力斗争,也就是文化大革命,清除了所有那些迫使他退位的中共领导人”,他认为“如果这个传闻被证实是真的,习近平先生没有理由不在他仍然掌权时重复这种情况。”
很多网友在将这次十万人大会和“七千人大会”相提并论的时候,也不约而同的谈到了“文革2.0”。这和余茂春先生的分析相一致。
我们在这里提一个问题,一些朋友不见得会想到,就是当很多海外的网友将这次大会和“七千人大会”相比较的时候,大陆的网友会不会?中共官场上的这些官员们会不会?习近平会不会?
他们一定会!
那么这次大会的后续效应将陆续出现,习近平绝不希望给外界造成他政治上失势的错觉,而这恰恰是他的党内敌对派系,如江泽民、曾庆红派系所极力要达到的目的。从中共各大喉舌26日头版的版面安排已经露出端倪,李克强如此重要的会议,几乎没有在头版出现,这显然是习近平掌控下的中共宣传系统的刻意安排。而且,枪杆子和刀把子的表态至关重要。习近平会见中共公安系统代表的报导被放到了头版头条,无疑在宣示其对“刀把子”的掌控。而此前中共军方包括张又侠的一再表态,也证明习近平目前依然获得军队方面的支持。
再来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个“七千人大会”。
七千人大会
1958至1960年毛泽东发动的“大跃进”造成了“三年大饥荒”,造成三四千万人的无辜死亡,搞得天怒人怨。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共七千多人,这就是所说的“七千人大会”。毛泽东在会上讲话,被迫作了自我批评,不得不承认中共中央犯了主观主义和脱离群众的错误。
刘少奇在大会上作了一个口头报告。刘少奇批评大跃进说:“现在不仅没有进,反而退了许多,出现了一个大的马鞍形。”关于造成困难局面的原因,刘少奇说有天灾,也有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即人祸。减产的主要原因不是天灾,而是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即“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据说,这句话刚一说完,全场马上爆发了持续五分钟(有人说有十分钟)的雷鸣般的掌声。因为鼓掌声太过猛烈,连后台的服务生也跑进会场,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情。
不过,刘少奇虽然在会上承认三年灾害的主要原因是“人祸”,但他仍然积极配合毛泽东批判彭德怀,而七千人大会要解决的问题,却正是庐山会议上彭德怀的意见书所提出的。
1月27日,刘少奇在大会上讲话,谈到庐山会议,他说:“彭德怀同志除了在庐山写了那封信以外,还有很多其它的背后活动。他在党内背着党中央进行派别活动,他阴谋篡党。所以,在庐山会议进行反对彭德怀反党集团的斗争是完全必要的,完全正确的。我们把隐藏在党内几十年的隐患揭发出来,把它清除,从长远讲,对于我们党是有重大历史意义的。”
而且,刘少奇说,彭德怀“同某些外国人在中国搞颠覆活动有关”,所以,“所有人都可以平反,唯彭德怀不能平反。”
刘少奇所说彭德怀的两大问题,即反党集团和里通外国的问题,所有中央委员都知道,这事连一点影子也没有,谁对这一点都是心知肚明。
从目前传出的信息看,李克强在这次大会上,并未对习近平进行某种形式的批评。这次大会虽然阵容庞大,远超七千人大会,却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不过,这次大会却真实的反应出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经济已经到了极其严峻危险时刻。在这种情况下,中共党内也将呈现更加激烈的权力斗争。因为以江曾派系为首的中共党内反习派看到了机会,他们一定会利用“动态清零”、“经济下行”,进一步利用舆论对习近平展开进攻。
不过,习近平显然不可能束手待毙,毕竟枪杆子、刀把子掌握在他的手中。
正如余茂春先生所说,"四年之内,毛泽东发动了一场更加致命的权力斗争,也就是文化大革命,清除了所有那些迫使他退位的中共领导人”。
习近平和江曾派系的政治博弈随着二十大的临近会更趋激烈。
一场大的政治风暴或正在酝酿之中。
来源:专栏作家
10
全网疯转的10万人会议,
和普通人到底有什么关系?
2022-05-26
11:38:39
来源: 大胡子说房 广东
昨天下午,金融圈、房产圈都嗨了,因为一个空前、重磅的电话会议召开了。
国务院于5月25日下午15:00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会议已经通知到各省、市、县(区)。
一个区级政府通知的参会者超过50人,以此标准,按照全国2844个区县计算,这次会议的规模超过十万人。
在我这篇文章发出之前,我相信很多人已经看过N个版本了,对这件事也做到基本清楚。
看到同行们凌晨发文,我不禁惭愧,还是追得不够早,但有些东西不能光早,还得说到点子上。
不啰嗦,今天这篇文章我想说3个点:
1、这个会议,和咱们普通人有什么关系?
2、多久能看到效果?
3、楼市会怎么样
和普通人有什么关系?
最简单的,你旁边火锅店老板能继续开下去了,你失业的地产朋友能找到工作了,你创业的发小,公司还能再坚持一会了。
实体经济好转之后,如果你失业,工作更好找了,如果你创业,会开始有项目有收入了,如果你打工,暂时不用担心公司会不会因为现金流锻炼而裁员了。
这场超重磅会议,最重要一点,就是千方百计让中小企业,活下去!
来,一起看看都说了什么?
1、让企业手上有更多的钱。
将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5个特困行业缓缴养老等三项社保费政策延至年底,并扩围至其他特困行业,预计今年缓缴3200亿元。
简单理解,你创业的发小开公司既要交税,还要给员工缴纳社保,但今年可以缓缴,给你留出更多的现金流,给员工发工资也好,开拓新项目也好,你都得有钱。
这个政策,就是把更多的钱留给企业手里。
2、银行,全力以赴放贷。
全力以赴,这四个字饱含深意。
会议提出: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再担保合作业务新增1万亿元以上,普惠小微支持工具的额度和比例都增加一倍。 将今年储备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的额度和支持比例增加一倍,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的增量,支持的资金比例由1%提高到2%,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的额度,引导中小金融机构加大为小微贷款的投放力度。
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贷款、货车车贷、遇困个人房贷消费贷,支持银行年内延期还本付息。
并且,1~4月,企业新发放的贷款平均利率4.39,是有统计记录以来的低位。
大家知不知道,其实中小微企业过去贷款没那么容易,银行往往需要借贷人有资产抵押,才可以放贷,而且商业银行本身也是个盈利机构,如果可以,他们更愿意放贷给买房的人。
所以有时候大规模放水,很多人根本感受不到,钱也只是在金融机构空转,根本流不到末端。
为什么这次说要全力以赴给中小企业放贷,就是改变这种情况。
不仅要缓缴税和社保,还要多给钱给银行向中小企业放贷,并且还要低息放贷,让中小企业能借钱,敢借钱,有钱才可能有运转的可能。
甚至,这个今年会是银行的主要KPI所在。
我们昨天文章其实说了,经济要刺激经济,不能单纯刺激末端消费,关键是要让大家有钱。
有钱自然有消费,而有钱的根本前提,是要稳就业,稳就业背后就是稳市场主体。
所以稳经济就必然稳市场主体。
谁不是这社会浪潮中,渺小的一名打工人呢,要有工打,公司就得存活。
3、关于疫情封控,我看到了转折点。
这次会议,有一个信号,我觉得值得拿出来说。
国常会特意指出要取消来自疫情低风险地区通行限制,一律取消不合理限高等规定和收费,不允许各地政策的层层加码。
海南美兰机场马上出台新的防疫出行政策,自5月25日起,进入海口美兰机场不再查验核酸阴性证明!
大家看到没有,防疫政策开始有所松动了。
不仅如此,会议中还提出:要承认疫情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并想办法解决。
疫情第3年,大家受到最大的影响是出行不便,一旦隔离封控,就是14天,半个月0收入,没有多少个人和企业受得住。
尤其是一些拉货的货车司机,针对受影响的货车司机,会议直接指出:支持银行年内延期还本付息,
货车司机异地核酸都要免费。
对于航空业提出:“增加1500亿元民航应急贷款,支持航空业发行2000亿元债券。有序增加国内国际客运航班,制定便利外企人员往来措施。”
对于疫情防控,我感觉是在过去的基础上,开始有了“纠偏”。
低风险的地区,可以适当放开,受到疫情影响的行业和个体,就要出台扶持政策。
说白了,今年大家担心借不到钱,又担心借到钱却赚不到钱还债。
所以既要让银行多放钱,且低息借钱,还要保障时间给企业去恢复生产,恢复业务量。
疫情第3年,谁都不容易,期待今年能有和疫情共存的新方式。
政策是真重磅,洋洋洒洒的讲话稿上万字,但普通老百姓除了关心和自己有没有关系,还关心这药方开了,药效什么时候起效果。
我的预计,6月份会有好转趋势,3季度过渡期,4季度能全面好转。
会议上,是有提及几个时间节点的:
要确保用于项目建设的3.4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6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力争在8月底前基本使用到位。 所以现在要明确要求各有关部门和各地方要采取措施,争取6月份能够稳定上升,有所恢复。
二季度要正增长,二季度的失业率要下去。 会议给大家提一个指标,努力确保二季度我国经济正增长。
里面的几个表述,均指向一个时间点6月。
这场会议结束,所有的执行最快的就是6月,6月把要吃下去,第三季度一定得看到好转。
所以三季度会有一个过渡适应期,真正的逆转,还会是在第四季度。
那么,问题来了。
楼市会怎么走呢?
这场会议提出楼市的关键点:
1、大基建来了。
抓紧推动一批论证多年条件成熟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做到应开尽开能开尽开,加快下达中央预算的投资计划。
会议很通俗说了:水利工程引水灌溉、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还有一些普通交通项目,不要都盯着快,高铁,普通铁路希望大家抓紧把这些项目要捋一捋。
有些高铁、有些地铁、有些通道,今年是有希望迎来批复好消息的。
早在今年年初大胡子李老师在视频和直播中也有提及,预计今年深珠信道会传来好消息。
2、住房是最大的消费,得合理拉动。
稳地价、稳房价、稳支持,还是要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现在政策上可以做相应的调整,拉动消费,要保持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业的平稳健康发展。
这句话也基本确定,今年楼市基调一定是:松。
现在强二线城市都已经一脚油门松到底了,楼市还没回暖,那是因为全局经济还没好转。
这场会议一开,三季度部分城市会有嗑药反应了,而四季度,我预计楼市上涨行情就会来了。
只要经济好转,收入提高,信心恢复,在大放水之下,最能兜得住的还得是楼市。
何况会议上为什么还要提及楼市,因为除了一箩筐针对企业的利好之外,还得靠楼市,需要大面积楼市的复苏,来带动经济的发展。
这就是为何屡屡谈经济,势必要提楼市的原因。
所以我的判断是,今年四季度会有一批城市迎来上涨和补涨行情。
一线城市不会大搞调控放松,但是一些细节的手段,可以悄咪咪地干。
调控放松后,一线城市还会有小幅上涨,而部分二线城市在疫情之后没有上涨的,今年有希望补涨。
今年经济真的很难,所以才需要超常规的手段,但像现在这样宽松的楼市政策和信贷政策,已经6年未见。
想在楼市里赚钱,靠的除了专业的选筹眼光,还得有机遇,踏对楼市周期,才能赚到钱。
今年,机会来了,你有勇气和魄力抓住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