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春节文化
波特兰先生 撰稿
踩高跷,是我童年中难忘的记忆。我哥哥是木匠,每到春节来临,他总给我做高跷。我呢,自小就是弄堂里的踩高跷能手,每当我踩上高跷,就会感受到什么叫做高人一等。
长大了,才知道,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就已经出现。
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这些文字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
踩高跷的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达一丈多。
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
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
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
那是谁发明了高跷?又为什么会有这个技艺表演?
长大了,成熟了。我才明白: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原来,踩高跷与其它音乐舞蹈一样,源自劳动人民的劳动体验和文化积累的创意。
我爱踩高跷,我从踩高跷中再次体会到劳动能创造一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