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4年2月7日星期五

沈阳印象


我的自述37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失去了父爱的日子里度过的。
这一切,还得从发生在19483月的那件大事说起。已经在东北站住了脚跟的解放军,在林彪的领导下,已经发展为近50万大军。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离开西北来到河北与刘少奇、朱德等会合,并讨论了当时形势,毛、朱等及时把握战略决战时机,命令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强攻锦州,切断东北蒋军退华北的路。以彻底歼灭东北国民党军卫立煌集团。
林彪为了更有把握,提出先打长春,以围点方式再歼灭沈阳援敌。经过毛泽东多次做工作,19487月,林彪决定按毛泽东意见办,南下攻击锦州。
此期间,蒋介石对东北蒋军的撤、守,也犹豫不绝,出于政治利害考虑,终于没有下定从东北全部撤至华北的决心。
1948912,辽沈战役终于在毛泽东的坚持下打响了。
1014,东野主力向锦州发起总攻,31个小时便克锦州。接着,长春宣告解放,沈阳、营口亦相继解放。
我的父亲参加了那次的辽沈战役。
战争胜利后,父亲因伤,留在了沈阳工作。父亲曾在沈阳市第十一中学门口为我的哥哥拍摄了一张照片,可见,那就是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沈阳是个历史悠久的古城。
早在7200年前,人类就在此农耕渔猎,繁衍生息,创造出新乐文化。
在春秋战国时期,沈阳曾是燕国的重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36郡,沈阳隶属辽东郡。
沈阳初具有城市轮廓,那是在西汉时期,称为“侯城”。 到唐代时,这里又改称“沈洲”。
公元921年,辽太祖移民到这片土地上,开始修筑土城,生产随之发展。
在金代时期,金太祖攻占沈洲后,仍沿用“沈洲”之名。
1296年,元代重建土城,改沈洲为“沈阳路”,归辽阳管辖。由于沈阳地处沈水北面,以中国传统方位论,即“山北为阴,水北为阳”,故改沈洲为沈阳。从此,“沈阳”这一名称正式出现在史料上,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后来,我知道沈水还有一名字,叫“浑河”。
父亲留在沈阳工作后,就将母亲和哥哥接到了沈阳。195074的清晨,父亲正准备上班,母亲临产了。她被接送到医院,我是难产儿,是个坐臀生,似乎我并不在乎来到这个人间,是医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我拖进了这个世界。
母亲终于睁开了眼,看到了我,也看到了窗外冉冉跃起的太阳。耀眼的太阳光芒四射,阳光洒满了大地,也给窗户涂上了一片金色。
父母在商量,给我取个什么名字呢?
母亲望着窗外的阳光:“这阳光多么温暖。阳光能照耀大地,也能照耀人间,温暖家庭。”
医院近邻沈水,沈水上空的太阳辉煌灿烂。母亲突然对父亲说:“就让孩子叫‘沈阳’吧,我永远记得这沈水上空的太阳,你也永远不会忘记自己参加过的解放沈阳的战役。孩子长大了,也让他记住沈阳这个地方,记住自己出生时的这个早晨,是个太阳升起的早晨,还有窗外的那条阳光大道。”
从此,我与沈阳就有了不解之缘。
长大了,开始学地理、学历史、学政治,我总要对沈阳这片土地格外留意。
1386年,明朝皇帝将这片土地改称“沈阳路”,为“沈阳中卫”。
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把都城从辽阳迁到了沈阳,并在沈阳城内着手修建皇宫,也就是今天的沈阳故宫。
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改称沈阳为“盛京”。
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后,沈阳就成为陪都了。
1657年,清朝以“奉天承运”之意在沈阳设奉天府,沈阳又名“奉天”。
在我五岁那年,我们全家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沈阳,随同父亲的工作调动,到了上海。
父母从小就在上海长大,长期生活在上海大都市中,因此对上海有着深厚的情感。
父亲被分配在上海市北郊区中学当副校长。他在抗大分校学习过,参加辽沈战役后,因伤留在沈阳市第十一中学任教,应该也是个领导。
父亲喜欢摄影,为我们兄妹四人留下了童年时期拍摄的照片。这些照片的取景都很到位,甚至拍摄的角度也时有变化。父亲为妹妹在北陵公园拍摄的一组照片,充满了抓拍的动感。妹妹俯身去捡地上的钥匙,然后是将捡起的钥匙举过头顶。显然,父亲在拍摄这组照片是有事先构思的,他又能熟练地按下快门去捕捉这瞬间的记忆。这些照片也是父亲留给我们的唯一财富。
父亲以前总说起北陵公园,他留下的那些照片,也大多是拍摄在北陵。
沈阳市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多彩。
新乐遗址是我国北方新石器时代较早的一处母系氏族公社聚居部落遗址,距今已有7200多年。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大墓位于沈阳市于洪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群。叶茂台辽墓群位于法库县,是辽悉相萧义及其家族的墓群。永安桥位于于洪区,是沈阳市境内保存较为完整的清初石筑拱桥。
沈阳的名胜古迹有福陵、昭陵、新乐遗址博物馆、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大墓、叶茂台辽墓、永安石桥等。 
沈阳故宫是除北京故宫外我国仅存的一座皇宫建筑群,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营造和使用的宫殿。福陵和昭陵是闻名遐迩的“关外三陵”中的两个,是具有中国古代建筑特色和浓郁民族风格的帝王陵寝,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的陵墓;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瑞文皇后的陵墓,而且是清入关前留下的三个陵寝中规模最大的一个。
父亲所说的沈阳北陵,又称清昭陵。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乐济吉特氏的陵墓。昭陵也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昭陵因位于沈阳古城北约十华里,因此也称“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寝和现代园林合一的游览胜地。
园内古松参天,草木葱茏,湖水荡漾,楼殿威严,金瓦夺目,充分显示出皇家陵园的雄伟、壮丽和现代园林的清雅、秀美。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有关睢宫宸妃、麟趾宫贵妃、洐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
  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至顺治八年基本建成,后历经多次改建和增修而呈现现在的规模。陵寝建筑的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寝”的陵寝原则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个部分组成,其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两侧对称排列,系仿自明朝皇陵而又具有满族陵寝的特点。
  昭陵全陵占地18万平方米,共分三大部分。由南至北依次为:前部,从下马碑到正红门,包括华表、石狮、石牌坊、更衣厅、宰牲厅;中部,从正红门到方城,包括华表、石象生、碑楼和祭祀用房;后部,是方城、月牙城和宝城,这是陵寝的主体。
  方城正门称为隆恩门,上有门楼。方城四角有角楼。方城内有隆恩殿、东西配殿、东西晾果房和焚帛亭。隆恩殿后面有二柱门、石五供和券洞门,券洞顶端是大明楼。方城之后是月牙城和宝城,在宝城中心,上为宝顶,下为地宫。宝城后面是隆业山,登山俯视,陵园风光可尽收眼底。
  昭陵前部在缭墙外,参道两侧有华表、石狮、更衣亭等,而正中是牌楼。牌楼是前部主体建筑,系青石建成,四柱三层,雕刻得玲珑剔透,精美无双,为罕见的艺术珍品。游罢牌楼,即可至正红门,这是游中部的开始。正红门为缭墙的正南门,层楼高耸,十分庄严,而其两翼所装饰的五色琉璃蟠龙壁,因造形生动,更引人注目。正红门内的参道两旁,有华表、石兽和大望柱,它们两两相对。既整饬又肃穆。石兽中最值得欣赏的是“大白”和“小白”。这两匹石马形象逼真,栩栩若生,据说是以墓主生前最爱骑的两匹骏马为原型雕琢而成。过了石马,即可至碑亭。碑亭与正红门相对,为颂扬墓主而建,里面所竖碑称“昭陵神功圣德碑”。
  出碑亭即至隆恩门。隆恩门是方城的正南门,与碑亭相对。方城为后部,它建造得如同城池一般,位于缭墙,仿佛是城中之城。隆恩殿居于方城中心,前有隆恩门,后有明楼,左右有配殿,四隅有角楼,犹如众星拱月一般,故显得异常雄伟。隆恩殿以雕刻精美的花岗岩台阶为底座,以金光闪闪的黄琉璃瓦为屋顶,再加上画栋雕梁、金匾红墙,故又显得异常华丽。隆恩殿后经过明楼,即可至宝城。宝城在方城北端,为月牙形。宝城又称宝顶,其下即地宫,安置着墓主夫妇的棺椁和陪葬品。登上宝顶,向四下一望,绿树环合,景色清幽,宛若置身于城市山林中,一种恬适之感油然而生。
北陵还有一座宝城。宝城在方城北端,为月牙形。宝城又称宝顶,其下即地宫,安置着墓主夫妇的棺椁和陪葬品。登上宝顶,向四下一望,绿树环合,景色清幽,宛若置身于城市山林中。
昭陵的另一特色是漫漫数里的古松群。现存古松二千余棵,松龄达三百多年,摇曳挺拔,参天敝日。这些苍翠的陵松在金瓦红墙中构成昭陵又一壮丽景观,其中的“神树”、“凤凰树”、“夫妻树”、“姐妹树”、“龟树”等更是别具特色。
民国十六年五月(1927年),昭陵以陵寝为中心辟为“北陵公园”,如今占地面积332万平方米。其总体规划是以陵寝为中心,分陵寝、陵前和陵后三部分。园内的自然景观千姿百态,五彩缤纷,其中芳秀园是北陵公园的园中园,总面积4万平方米,种植了近200种植物,四季分呈,各具特色。初春樱花盛开,满园飘香;盛夏荷花竞放,柳浪闻莺;深秋满山红叶,层林尽染;寒冬银装素裹,苍松挺拔。纵观整个园林,春有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青,奇花异石,小桥流水,颇有江南之秀。园内建筑与景观巧妙结合,用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将自然美和人工美合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天然画卷。
北陵公园还拥有30万平方米的人工湖水面,夏天碧波荡漾,柳岸成荫。北陵公园已是闻名中外的旅游景区。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谈到沈阳的那些老建筑和历史遗迹,母亲有时也会如数家珍。哪间老宅上的房角屋檐有故事,哪条胡同里有历史,她也都能讲得出一些。母亲说:“沈阳的老城墙,与别的地方的城墙不一样,不是方的,而是桃形的。”可惜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我的妹妹也出生在沈阳。父亲原想给她起个单名“利”,连姓带名,就是“胜利”的谐音了。姨妈说:“‘利’字不好,还是改为‘力’吧,既是‘胜利’的谐音,又是力量的象征。”女孩子取了个很男性化的名字,谁都不反对。妹妹就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力量,也成功地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唯有我出生在沈阳的小弟,命运不佳。在上海生活的五年中,他一直是生活在上海市民的最底层。那年发高烧,一连几天,高烧不退,家中却无钱为他医治。后来在邻居们的帮助下,将弟弟急送到广慈医院,那是上海最好的医院了。弟弟还能开口叫护士“阿姨”。谁又能想到,一打完针,弟弟就紧闭双眼离开了人间。母亲怀抱着自己刚才还能说话的儿子,痛不欲生。为此,母亲后来一直抱怨父亲,为什么要给弟弟起了那个不吉利的名字。因为弟弟也是单名,是个“陵”字。也许父亲总是想起沈阳的北陵吧,据说,他牺牲的战友就埋在那个公园里。
我还有一个大哥和小弟,他们都生在上海,但都过早夭折了。应该说,我母亲曾生下了六兄妹,而妹妹是家中唯一的公主,母亲对她也最疼爱,我却将她称为“女王”。





                    兄妹三人在一起(父亲沈志锐摄于沈阳北陵)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