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4年2月7日星期五

魂断上海皋兰路


我的自述38


父亲参加了辽沈战役,战后调到上海地方工作,组织上分配了一套住房,那是一幢花园洋房,就在皋兰路15号。
皋兰路是一条很短的马路。但却是一条很幽静的马路,这条马路原叫高乃依路。从11号起到17号的所有建筑物,都是英国式的花园住宅,建于1914年。建筑物采砖木结构。坡屋顶错落组合,富于变化,立面露明木构架,强调清水红砖和仿石墙面的材质对比,开敞门廊或露台饰以简化的塔司干式,风格给人以轻声快之感。入口都设有阶梯,以曲线简单装饰。建筑整体尺寸不大,亲切怡人。现在已纳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在这条小马路的西端,从19号到29号,包括21弄和25弄,都有是欧式建筑的花园洋房。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则呈多样化,有砖木结构的,也有混合结构的;有英国乡村别墅式的,也有西班牙式和德国式的,甚至还有现代式花园住宅。这些建筑都建造于19141940年间。
这条小马路还是一条名人街。那些德国式建筑是由上世纪一个叫伊万的俄罗斯侨民投资建造的,一位扬州商人高怡生曾化了当时折合300石大米的黄金买下了27号。著名书法家徐伯清在这幢楼居住了五十多年,还给自己的斗室取名为“淮海堂”。
29号花园则有获得柏林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的李祖薰回国后,从一个俄国人手里买了下来。李家是浙江宁波望族,他的姐姐李秋君享誉民国画坛,她与著名画家张大千情同兄妹,张大千也常来皋兰路,并留下墨宝。著名电影赏康泰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未至八十年代初,曾在这里居住过。
我印象很深的是,我要读小学了,新小学就在皋兰路和瑞金二路口,也就是29号这一带。那是一座新建的小学。父亲带我去新学校报名,老师嫌我年龄未到,就劝我父亲明年再带我去那里读书。父亲火了:“我的孩子很聪明,你问什么,他都可以回答,为什么就不能入学呢?”
老师拒绝了:“入学是有年龄规定的。”
父亲一气之下,将我送进了一个新创办的成淮民办第二小学去读书:“孩子,早学知识,早懂事。学习不能落在别人的后头。”
我没有因为年龄小而落后于同学,入学后,我的成绩也一直不错。也就从那时起,我比同班同学在年龄上总小了一岁。
父亲有时接送我上学时,会指着那座新建的小学恨恨地骂道:“这里原先居住过一个坏蛋,我与他打过仗,他输了。”
我记得这些话,却搞不明白这里以前居住的是谁?
后来长大了,查了一些资料,才知道在皋兰路上曾经居住过不少国民党著名将领,如卫立煌、王耀武。
卫立煌就是东北剿共总司令,也是辽沈战役中国军的最高将领。父亲参加过辽沈战役,当然对卫立煌也就不陌生了。卫立煌就曾经居住在这29号。
上海皋兰路似乎与沈阳有缘。那幢西班牙建筑风格的皋兰路1号洋楼,曾是张学良和赵四小姐于193512月秘密来到上海后的寓居。在沪期间,张学良在此先后会见过杨虎城、李杜、杜重远等。我的儿童时代,有不少时间就是在张公馆的家门口度过的。我和孩子们经常在那里做游戏、赛跑、滑旱冰鞋和滚铁圈。
1911年辛亥革命后,沈阳成为奉系军阀张作霖统治的首府。
1923年,沈阳正式设立奉天市政公所,沈阳也首次出现市的建制。
1929年,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后,改“奉天市”为“沈阳市”。
张学良与沈阳有着不解之缘。当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侵占了沈阳, “沈阳市”才又改为“奉天市”。 抗日战争胜利后,“奉天市”恢复“沈阳市”名称。直到1948112,沈阳正式解放
回想自己童年时代留下的那些足迹,自然忘不了张公馆和张学良的那些人和事。我有一段时间,因工作的特殊原因,常会进出昔日的张公馆。自然也会常牵挂与自己同名的那座城市。  
19512月起,沈阳市多次划分城市中心区和分区,最多时达到21个分区。那时的沈阳城有多大呢?当时的沈阳市很小,东边到小东边门,北边到老瓜堡子,南边到小南门,西边到工人村,四周全是庄稼地,没有人家了。整个沈阳城热闹的地方集中在太原街和中街,太原街只不过是一个夜市,连接太原街与中街的交通工具只有两条有轨电车,其他主要靠马车和人力三轮车。解放初期,市内各区的名字太多,多得让人记不住。沈阳市是在1953年改为中央直辖市的,第二年才又改为辽宁省辖市。从那以后,沈阳就成了一座有着雄厚工业基础的城市。
父亲工作过的沈阳市第十一中学,创建于1952年,坐落于繁华的北行地区。1969年至1971年,曾与岐山一校合并,称沈阳轧钢厂学校。20世纪60年代初,被确定为辽宁省重点中学,1989年成为独立高中,现为寄宿式高中。
而我在上海就读的第二十二中学与张公馆仅一墙之隔。教学楼就在张公馆南面,上课时,能看到张公馆的花园。我就读的中学再朝南,仅隔一条香山路,就是孙中山故居了。后来孙中山故居改造,中学朝南的大门关闭了,改在朝西的思南路,即37号。
那一带,也是我青少年时代记忆犹新的地方。
我的家,推开东窗就可以看到我的中学分校的教室和操场。
与我家大门对大门的16号,是一座大教堂。我在童年时代,常到教堂里去捉蝴蝶和蚂蚱、蟋蟀。解放后,这里已经停止了宗教活动,但却让我从小就知道了,中国人有寺庙道观,外国人则有教堂。天上的神也分中国的和外国的。
这个大教堂设有钟楼,圆形的屋顶一统到顶,我们常仰起脖子往上看。
孔雀蓝的尖顶和顶尖上有金色的十字架。我们常会数着屋顶上的尖拱,1234……一共有九个金色的鼓型座圆顶。堂内平面是十字布置,主面厚墙上有小窗,墙面是黄色的面砖,室顶有大吊灯。
直到后来,我们才知道,这是拜占庭式的建筑,是典型的俄罗斯东正教堂,建于1934年。
自从父亲被打成“右派”后,中国的神,让我们全家离开了这条小马路,也离开了这座大教堂。全家陷入了生活的困境之中。

 
法国诗人高乃依



圣。尼古拉斯雕像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