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3年7月6日星期四

醒悟(239)

 


239

 

柴健华应武天鹰的邀请,来到了武天鹰开设的“天鹰武术馆”参观。武天鹰向柴健华介绍了武术馆及中国文治武功的传统文化。学校特聘请的名誉校长詹立松教授走了过来。

詹立松教授与柴健华握手后,他对柴健华说:在我校岳家拳总教练盛要强先生带领下,我们在传承岳飞武术文化和忠孝精神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仍不少。

詹立松教授对柴健华说道: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积淀下来的各种物质、精神、制度的事物的表征和总称,是指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涵盖了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民族特质、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从时间纬度上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指我国的古代文化,即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文化。要真正的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加强通识教育,在这方面,我们正在努力加强研究。

什么叫“通识教育”?

詹立松教授打开话匣子:

通识教育( General Education) 是指针对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而产生,最终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和理性发展的教育理念。其概念肇始于亚里士多德提倡的“自由教育”。19世纪后期,高等教育开始面临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唯科学主义及唯市场取向的挑战,高等教育体系内的专业分工越来越细,校内系科、专业之间的壁垒也愈凸显。以自由学科为基础的自由教育思想在美国发扬光大,演变为“一般教育”理念,并逐渐影响到包括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在内的一些著名综合性大学的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对大学课程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受社会经济发展影响,至20世纪末,我国本科教育仍主要以专业教育为主,系科分类严格,专业壁垒明显,通识教育的概念尚未引入。1995年,为纠正以往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忽视人文基础教育产生的弊端,原国家教委成立了“加强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协作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开始在高等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加强。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力图通过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综合教育,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及人文科学素质。在这一趋势之下,我国许多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开始纷纷提出类似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在教育理念上殊途同归,国内学者也多有共识。中国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就是通识教育,是对传统的专业教育理念和模式进行的反思。

詹立松教授叹息道: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很多大学都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仿效哈佛通识课程的外在分类方式上,很少认真考察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具体要求。美国大学通识课程是本科生前两年的“核心课程”,即国内的“必修课”,对教师和学生都有严格的教学要求和学术训练要求,这些课程也成为这些大学的精华和风格所在。而中国的素质教育通选课是在地位上不属于本科的主要课程和基础学术训练,仅仅作为在主课以外“扩大”一点学生的兴趣和知识面。目前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大多将有限的通选课切割成五类六类或七类八类,追求门类齐全、无所不包,门类之间并行排列,不分主次。

从历史沿革来看,中国大学的课程体系是在本土建立起来的“西方模式”,中国古代高等教育中以阅读儒家经典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以注重品德修养为中心的指向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在中国大学近代化过程中消失殆尽。而美国大学课程的内在核心价值没有经历过“中国式”的“课程中断”。因此,一味在形式上模仿西方模式的通识教育,违背了通识教育“沟通现代与传统、人文与科技,保持大学之道,而不致使文明断裂”的实质。

柴健华对詹立松教授的说法,显得有点茫然,他活了90多年,对“通识教育”还是第一次听到。

詹立松教授似乎并不在乎听者的反映,仍然象站在讲台上发言那样,眼睛直视着前方,继续发表自己的见解。

他说道:

近年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势崛起和综合国力的日趋强大, 对传统文化的呼唤和重新重视,已经成为国人寻根之路上的严肃命题。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是借用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因此,中国传统人文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结合,是在人才培养上对中国坚持文化自觉,以文化强国,建特色文化这一时代主题的回应。

公元前771年,尊崇礼乐的西周王朝灭于犬戎族。次年,平王都洛邑,自此中华民族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东周。与镐京的西周王朝崇礼乐、重尊卑不同,东周社会随着王室渐弱而来的是礼制的坏乱和征伐的无度。尚武精神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再度兴盛,并经数百年之流变和演化,最终固化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詹立松教授叹息道:

近来,中国终于又下召,要大力宣传爱国主义教育。什么是爱国主义?以我看来,国是 “国”和“家”的共同体。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 “家”也就没有“国”。 “国”和“家”不能分割。关于“家”的概念,容易理解。但对“国”的解释就难以得到明确的定义。七国争霸时,秦一统天下,那么六国的臣民是否都是亡国奴,归顺大秦者是否都是叛国者?国共内战时,在民国的版图中建立了不少苏维埃共和国,这是分裂国家还是统一国家?在国家体制中,究竟是国大,还是党大?由党统治的苏联解体了,追随以党治国的东欧国家全都改变了体制。这些国家的人民是不是都是叛国者?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版图是一成不变的,这是历史见证的。民族主义者强调自己的民族优越性,实际上随着民族的迁移或本民族的被征服,一成不变的民族不复存在,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是什么?美利坚民族的民族性是什么?犹太民族的民族性又是什么?我们常说振兴中华民族,那么是那个朝代的民族代表了中华民族?我们都 是炎黄的子孙,血肉相争的炎黄部落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吗?

柴健华茫然地看着眼前的詹立松教授,不知所措。

这时,武天鹰打圆场了:

“柴老,詹教授学识渊博,他希望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资源开掘, 汲取人文通识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精华,从思想自由之道出发对中国通识教育困境的作出回应。

詹立松教授似乎突然发现自己的见解不能说通眼前的柴健华,于是就笑着说:

“我说多了。其实,近年来,学界对上述问题已给予了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崇尚武功乃紧承西周而来,在旧的社会秩序渐被破坏,新的秩序尚未建立的社会大动荡时期,最能解决问题的是武力,尚武之风因之必然盛行。从国家战争的需要、国君的大力提倡、经济因素的发展、远古尚武风气的遗留等方面,初步分析当今的中国和世界,所谓的民族尚武精神,究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是灾难还是福祉?俄乌战争的爆发,已在警示世界;南海战争也风传已久。我不揣冒昧,随意说说罢了,请柴老不必当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