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4年3月16日星期六

削藩之谜(雪域寓言)

 


削藩之谜

 

缅甸马贩子方时地与阿古登巴、马车夫阿卓闲聊起吴三桂叛明投清的事,方时地说:吴三桂南下称王时,我是吴三桂的马官。

方时地说道:

明朝崩溃后,南明政权继续高举反清旗帜。南明隆武帝被俘死,桂王朱由榔自称监国。不久,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𨮁在广东广州继位,以次年为绍武元年,是为“绍武帝”。数日后,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亦登基称帝,年号永历,是为“永历帝”。绍武、永历二帝为争正统,随即开战,结果永历军大败。次年,清军攻陷广州,绍武帝兵败殉国,永历帝自此成为南明唯一的统治者。

清军攻陷昆明后,永历帝流亡缅甸东吁王朝。东吁王朝是缅甸历史上强盛的封建王朝。王朝于1531年在东吁创建,故名。东吁古代缅甸区域冲要,是明朝自云南布政使司、交趾布政使司通往缅甸各司的中心。

1659年,已降大清的吴三桂镇守云南。 随后,吴三桂率军入侵缅甸。缅王莽白得到清军进入缅境的消息后,将永历帝献给吴三桂。永历帝父子及眷属25人在昆明篦子坡遭弓弦勒死,终年40岁。其身亡处后改名为逼死坡。明朝皇统彻底灭亡。

吴三桂由于击败了南明短命王朝, 后来被康熙帝封为平西将军,并被册封为太子。 吴三桂与荆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

之前,清廷为方便与南明作战,将云南军政全权交付吴三桂。顺治帝曾颁布上谕:“……命平西王吴三桂、移镇云南。今思该藩忠勤素著。练达有为。足胜此任。当兹地方初定之时。凡该省文武官贤否、甄别举劾。民间利病、因革兴除及兵马钱粮一切事务。俱暂著该藩总管奏请施行。内外各该衙门不得掣肘。庶责任既专。事权归一……”

吴三桂逐渐利用此特权扩大自己的势力。他兹令各部委派其中意之人为官,各部畏于其势,即便之前已选定委任官员,仍然按其意思改易,因此一时有“西选”之称。

三藩仿照八旗兵制,军事实力较为雄厚。吴三桂由于常年与南明、缅甸、云贵土司作战,麾下精兵猛将聚集,实际兵力远超朝廷规定之编制。吴三桂设平西王府于永历帝五华山之旧宫、并将前明沐王府庄园纳为己有,又私自开山铸钱,

方时地说道:我在吴三桂麾下担任过马官,曾参与蒙古贸易购买军马。那时的吴三桂俨然有独立王国的架势,三藩遂渐形尾大不掉之势。康熙十二年,康熙皇帝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他决定裁撤以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为首的三位异姓藩王,也就是“撤藩”。于是引爆了“三藩之乱”。

中国历史其实就是封建王朝不断更迭的历史,实行的就是君王独裁的封建专制。要读懂封建专制、封建主义、封建思想,首先要读懂“封建”的意思。

秦汉之前的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呢?那个时候的“中国”概念,与我们现在讲的这个“中国”,那不是一个概念。当时人们讲到的中国是什么?是中央之国,也就位于地理中央的那个国,而中央这个国外面周边呢,还有很多的国,我们现在中国的这块地方,当时叫做“天下”,也就是说当时的人认为,天底下也就这么大一块地方,也就这么多人,“天下”这块地方,要有一个领袖,这个领袖就是天的儿子,叫“天子”,这是一个概念。

然后在“天下”当中有很多的国,有同民族的,有不同民族的,最当中的这个“天”,最正中的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叫“中国”,周边最远的少数民族东边的叫“夷”,南边的叫“蛮”,西边的叫“戎”,北边的叫“狄”。另外还有一些华夏族的国家,很多的国家,他们叫做什么呢?他们叫做“国”,每个“国”都有自己的元首,这个元首叫做“诸侯”。

那么天子和诸侯是一个什么关系呢?那就是秦以前的那个状况,应该叫做国家联盟,他们共同拥戴一个天子,就是国家联盟的盟主,当时称为“天下共主”,但是要弄清楚这个“天下共主”只是名义上的,虽然周代就提出一个概念,叫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是要清楚,这个“莫非”是名义上的。天子呢,它名义上是所谓“天的儿子”,拥有了上天授予他的这块土地,然后他就把这个土地封分下去,这个就叫做“封建”。

封,是什么意思呢?

“封”就是划定疆域,封的办法,是国与国之间有个国境,由周天子派人在那里犁一条沟,把这个沟里边的土翻上来,然后在这个土上面种树,这个叫做“封”,把这一片划给你了。

建,是什么意思呢?

“建”就是任命国君,不但给你封了一块土地,然后还给你指定一个国家元首,这个叫做“建”,“封”和“建”合起来就叫做“封建”。

这个“封建”是可以再封建的。天子封建诸侯国,诸侯得了这块领土以后,怎么办呢?他再封建,他又把他的土地再分下去,分给谁呢?分给大夫,那么大夫拥有的那块地方叫什么呢?叫“家”。

所以这个时候是三个层次的机构,就是天下、国、家,国和家是分开的,这个制度就叫做封建制。一个天下,许多国家;一个天子,许多国君。这就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封建制度。

方时地继续说道:

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就把分封制给废除了,代之以郡县制,什么叫郡县制呢?就是原来诸侯的国,现在都把它改成“郡”,原来大夫的“家”,把他改成“县”,郡管县,郡和县都直属中央政府,不再分封,也就是一个政府,一个主权,一个领袖,一个国家,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变革。那么秦始皇实行这个制度大概十几年。

秦始皇死了以后,这个王朝实际上就已经灭亡了,取而代之是汉王朝,那么汉灭秦以后,是实行原来周代的封建制呢?还是实行秦代的郡县制呢?这就是两条路线的斗争,最后汉高祖刘邦采取了一个妥协的方式,一个中间路线,就是在中央周围,京畿地区,京师周围这个地区,实行郡县制,就是实行秦的制度。在边远一点的地方呢,实行周朝的分封制,依然再封一些王国出去。那就是一个王朝,两种制度,不妨称之为“一朝两制”,也就是大多数史书上所说的“郡国并行制”。

那么分封在京师周围的这些国家呢,就称做藩国,为什么叫藩呢?藩是什么呢?藩就是篱笆,藩篱意思就是说你们像篱笆一样地,在周围保卫中央,所以这些王侯都称之为“藩王”,他们回到自己王国去,叫做“归藩”,也叫“之国”,但是我们要搞清楚的是,这些分封出去的王国是各自为政的,是有主权的,也是有财源的。

西汉时的藩国,它是独立王国,它是有独立主权的,有自己的财税,有税收,有军队,有领土,有政府,这么一个东西,你说它在这个中央政府外面,说它能保卫中央,这个事情不大靠得住,这就要抑制它,抑制的办法就是削减它的领地,不要让它这么大,今天切一点,明天再切一点,后天再切一点,一点一点把它的地方切小,这个就叫做“削藩”。

对于这个“削藩”,那些藩王们会愿意吗?这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就是不愿意,因为这是他们的既得利益,你说一个王侯他拥有这么多既得利益,谁甘心情愿把它供奉出去,就是阿猫,阿狗嘴巴里一条鱼,一块骨头,你也夺它不走,一个王爷,一个国王的既得利益,你拿走就拿走了,不造反才怪。

中国历史上有过多次削藩之乱:

一是西汉景帝的削藩,引发七国之乱,仅三个月便消灭叛乱七国,平定七国之乱后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权威。

二是唐代宗、德宗、宪宗、穆宗朝的历次削藩,先成后败,暴露了节度使制度的弊端,唐王朝也为藩镇所灭,这为宋代提供了教训。

三是明建文帝削藩,引发靖难之役,朱棣(即明成祖)夺位后再行削藩。

清康熙帝的撤藩比削藩更进了一步,撤藩就是中央收回封地的行政权、军事权,是实行独裁和巩固统治地位的手段。

因为三藩势力很强,成为当地的土皇帝,被清廷忌惮,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康熙十二年,康熙皇帝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决定裁撤以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为首的三位异姓藩王。三位异姓藩王会束手就擒吗?

康熙帝下令撤藩,吴三桂感觉到了巨大压力,非常恐慌。原本无奈投降大清的吴三桂面对朝廷撤藩,干脆造反了。随即,吴三桂自称“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由此,反清复明,引发了三藩之乱。

康熙帝削藩,历时八年才平定三藩,中央政权由此确定了对地方的垂直有效管理。

方时地唱起了一首民谣《何谓家和国》:

 

我爱我的家,

我爱我的国,

什么是家,

什么是国,

又有多少人能知晓?

 

古代中国称天下,

天下一块小地方,

位于区域正中央,

东边南边叫夷蛮,

西边北边叫戎狄。

天下拥有很多国,

各国元首叫诸侯。

天下共主周天子,

天子封地给诸侯,

派人犁出一条沟,

沟土上面栽上树,

封土就是定疆域。

建国任命新国君,

一封一建合起来,

这个制度叫封建。

封建可以再封建,

天子封建诸侯国,

诸侯土地再可分,

大夫封地就叫家。

一个天下许多国,

家国情怀是什么?

效忠天子得封地。

统一天下秦始皇,

分封制度给废除,

全国实行郡县制,

诸国全都改成郡,

大夫之家改成县,

郡县听命秦始皇,

一个国家一个王。

汉灭秦后出变化,

京畿实行郡县制,

边远地方分封制,

一朝郡国并行制。

藩国分封在京外,

就像篱笆围中央,

王侯由此称藩王,

藩国权大难抑制,

削藩由此乱不断,

中央地方两难全,

唯靠专制稳江山。

 

我爱我的家,

我爱我的国,

家是谁的家,

国是谁的国,

又有多少人能读懂?

1 条评论:

  1. 雪域文化涵盖了中国的西藏、青海、新疆,也包括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国和巴基斯坦、缅甸等。我以传说中智慧过人的阿古登巴为主角,运用诗歌体和散文体结合的传统寓言创作方法,故事中有故事,短篇形成長篇,並配置自己的漫畫插圖,开始创作汉英版《雪域寓言》。撰写寓言故事能让我返老回童。研究雪域文化则是我防止老年痴呆的药方。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