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花园耕读笔记 第四章
第三节 中国园林意境对西方造园艺术的影响
沈阳先生 撰文
中西园林艺术尽管由于各自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的类型,但它们都是世界园林文化的一部分,它们都具有园林艺术的共同特性,那就是补偿现实生活境域的某些不足,满足人类自身心理和生理需要。
中西园林艺术的交流,最早可追溯到盛唐时的丝绸之路。此后经马可·波罗的宣传,很多欧洲人开始仰慕中国园林之美。中国园林对欧洲的真正影响,则是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曾参与绘制圆明园40景图的法国画家王致诚对中国园林的介绍,使欧洲人更为详细准确地了解到中国园林的艺术风格。他在1747年出版的《传教士书简》中描述,中国园林艺术的基本原则是“人们所要表现的是天然朴野的农村,而不是一所按照对称和比例的规则严谨地安排过的宫殿”。中国园林是“由自然天成”,无论是蜿蜒曲折的道路,还是变化无穷的池岸,都不同于欧洲的那种处处喜欢统一和对称的造园风格。书中所描述的中国园林的造园思想,同当时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提倡的“反朴归真”、艺术必须表现强烈的情感的思想相符合。该书出版轰动了欧洲,不少王公贵族千方百计收集有关中国园林的资料。
在这种多方宣传、介绍中国园林艺术的风气引导下,法国人开始在他们的花园建设中采用某些中国园林艺术手法。1670年,在距凡尔赛宫主楼1.5公里处,出现了最早的仿中国式建筑“蓝白瓷宫”。其外观仿南京琉璃塔风格,内部陈设中式家具,取名“中国茶厅”。
1774年,凡尔赛的小特里阿农花园建成,里面安排了曲折的小径、假山、岩洞和不规则的湖面。在此期间,各地中国式花园相继出现,规模有大有小,但都出现了中国园林的布局风格。
1775年路易十五下令将凡尔赛花园里经过修剪的树全部砍光,因为中国式的对自然情趣的追求,也影响了法国人对园林植树原则的认识。有人将此看作是中国园林艺术在法国取得最后胜利的标志。
中国园林艺术对英国也产生了实际影响。早在1685年,坦柏尔伯爵便在《论造园艺术》一文中,称赞中国的花园如同大自然的一个单元,它布局的均衡性是隐而不显,中国园林表现了大自然的创造力。在当时对中国园林艺术所知不多的情况下,英国人还是竭力凭所了解到的一些中国的造园经验来构筑他们的花园。到了18世纪,中国园林艺术对英国人影响就更深更具体了。英国著名学者钱伯斯在1742~1744年间来到中国广州,收集了一批建筑、园林等方面的资料。他怀着对中国园林浓厚的兴趣,参观了一些园林,先后出版了《中国园林的布局艺术》和《东方造园艺术泛论》等著作。
1757~1763年间,钱伯斯在为王太后主持丘园设计和建造时,运用了一些中国园林的手法,辟湖叠山,构筑岩洞,还造了一座十层八角的中国砖塔和一座阁楼,这两栋建筑物比以前欧洲任何一栋中国式建筑都更接近真正的中国式样。钱伯斯的著作和丘园的设计,对当时的英国人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一时间,仿效中国园林池、泉、桥、洞、假山、幽林等自然式布局的新高潮在英国各地兴起。
受中国园林的影响,当时欧洲人不仅推崇中国园林的建筑,中国式的小建筑物也在欧洲花园中相当流行,而且也改变了原有园林水域设置的方法,水体被处理成自然式的形状和驳岸;在植物配置方面,也抛弃了原有的行列式和几何式的种植法,任树木自然生长,注意品种多样,讲究四时有景,自然配植园林花木。
中国园林艺术对法国和英国的花园设计、建造的影响,一直持续很久。有些按照中国风格设计的花园至今仍保留着。受法国和英国仿效中国园林之风的影响,欧洲大陆他各国也都竞相步英法后尘。德国卡塞尔附近的威廉阜花园,是德国最大的中国式花园之一。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郊区德劳特宁尔摩中式园亭,里面的殿、台、廊和水景,纯粹是中国风格。在波兰,国王在华沙的拉赵克御园中也建起了中国式桥和亭子。在意大利,曾有人特邀英国造园家到罗马,将一庄园内的景区改造成中国园林的自然式布局。在美国,许多城市都建有中国式园林。
中国园林艺术以其自然的倾向、“宛自天开”的布局、清雅幽远的意境,吸引并感染了欧洲人,对西方园林艺术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