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7年12月6日星期三

苏州易园古韵景观16 香溪云泉

景观16
香溪云泉


太湖书院易园建有曲栏天桥,南向桥栏外是灵溪荷池,北向桥栏外是一内园,可从桥上拾级而下,也可从黄石假山处举足叠石书阶而上,步入水榭。内园内也有池潭,池潭上有飞瀑流泻,水屏近在咫尺。过石阶徜徉地下内园,可见一石井,井名“云泉”取自白居易诗作《白云泉诗》,此为“香溪云泉”景观也
云泉井水源自苏州天平山白云泉汇灵岩山之香溪。
白云泉位于天平山半山腰,是“天平三绝”之一。这泉水是在岩崖缝罅中渗透出来的,苏州方言称之为“洇出来的”。这“洇出来的”就是慢慢向周围散开渗透出来,积少成多,聚水为池。这也如同苏州人的性情,有内涵积蓄,不善外露;若苏州人说话,吴侬软语,细声慢言;又宛如昆曲,一波三折,一腔宛转,如水磨磨出来一般。
据说山上寺僧一度用斋钵汲取泉水,白云泉又名钵盂泉。传闻,这股泉水还是白居易发现并冠名的。
白居易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至二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期间,政务十分繁忙冗杂,觉得很不自由。面对闲适的白云与泉水,对照自己“心为形役”的情状,不禁产生羡慕的心情。
自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贬官江州司马后,济世的抱负和斗争的锐气渐渐减少,而“知足保和”、独善其身的思想则逐步增加。
白居易在苏州刺史任上,他深深感到公私颇多事,渴望能早日摆脱恼人的俗务。
白居易公务之余便常游登天平山。一次,他行至一线天附近,突听到流水潺潺,如鸟鸣,似琴奏,寻声而上,拨开草丛望去,但见一股清泉从石罅中缓缓流出,欣喜万分,遂美其名曰:白云泉。现今崖壁上镌刻的《白云泉诗》,便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作。
全诗译文大意:太平山上的白云泉清澈可人,白云自在舒卷,泉水从容奔流。白云泉啊,你又何必冲下山去,给原本多事的人间再添波澜。
白云泉自被白居易发现并题诗后,两百余年间,却一直鲜为人知,可谓“久在深闺人未识”。直到北宋年间,因得到名贤范仲淹的荐举,才声名鹊起。白居易的《忆江南》,更是饮誉江南: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这首词描写江南春色。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   
清高宗乾隆南巡,六下江南时曾四次临幸天平山。乾隆是位精于茶道的天子,南巡时特制了一个银斗,随驾携带,每到一地,必精量天下名泉。乾隆品水的方法十分简单,无外乎用银斗汲满泉水,再作称量。若重量愈轻,则水中杂质愈少,水质愈好。且不说此种方法是否科学,但是乾隆还是一一品出了三六九等。
当乾隆登临天平山,品过白云泉,才深感其远可醉陆羽之心,激卢仝之思,如若再顺次排名,着实委屈。于是灵机一动,封了个“第一”的头衔。虽然在乾隆眼里,白云泉还不算“天下第一”,而是“吴中第一”。但乾隆对白云泉的这一评价,对于小富则安的苏州梓民来说,确是大大的满足了,正应了那句“小庙里格大和尚,蛮好哉,蛮好哉”。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