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书院正门右侧路口耸立之碑石命名“不朽三立”。
“不朽三立”由一碑一石组合,石碑由苏州著名工匠陆云龙团队匠人雕书“立德立功立言”六字。
何为“立德立功立言”?又何为“三不朽”?
中国古代春秋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把“立德”、“立功”、“立言”称为“三不朽”,认为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这在《左转·襄公二十四年》里有记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是儒家最高的人生理想,在今天也并不过时。“立德”是指做人,“立功”是指做事,“立言”是做学问。首先,你要做一个有德的人,做一个好人。其次,你若有能力,可以建功立业。第三,如果你还拥有一颗伟大的头脑,你就可以著书立说,藏之名山,流传后世,永垂不朽。
人人都想“三不朽”,希望人人都“三不朽”。但天之生材不齐,自然并非人人都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
有一种说法,我国历史上能够做到“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孔子是一个,王阳明是一个,曾国藩算半个。
孔子之所以是一个,因为孔子集“立德立功立言”三者于一身。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宣讲规范人伦道德,自己以身作则,此为“立德”。他培养教育了“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开创了积极入世的儒家学派,成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此为“立功”。他提出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可以说是万世不刊之论,此为“立言”。
王守仁,又叫王阳明,是明朝的浙江人。王阳明也算一个,他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心学大师”,对于人生存在意义所作的哲学反思,具有反叛性、挑战性。他的功劳在于使得人的主体意识得到空前提高,这个也是一反思想意识的历史。人称王阳明是“治学之名儒,治世之能臣”。他的故居有一副楹联为“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
那么曾国藩为何算半个?
曾国藩,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文学上也有成就。他在中国近代史上颇有争议:他既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元凶,又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曾国藩大到治国、治军,小到治家、修身,都有很多东西值得人们思考和学习。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等都把他作为人格偶像来崇拜。毛泽东有一次给信黎锦熙写信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公。”蒋介石多次告诫他的子弟说:“应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书版及书札”。有人用对联总结曾国藩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在人生当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是最重要的,那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人生价值。
这“三立”可以简单理解为:
“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观;
“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
“立言”,即有真知灼见的言论。
人生可能这一辈子真的做不到这“三不朽”,不过,“立德、立功、立言”这“三立”,是不敢也不应该忘记的。“立德”,做一个好人,绝不做坏人;“立功”,多做好事,不做坏事,把事做好,做好自己本分内的事;“立言”,说好话和真话,不说假话和坏话。这又何尝不是“三不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