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7年12月14日星期四

苏州易园古韵景观20 乾宝照壁

景观20
乾宝照壁


入苏州胥口太湖书院正门右侧沿路南拐,便是一条修竹小路。这里翠篁成行,绿筠摇缀。中国古人通常把竹文化和儒文化联系在一起,在竹子身上,儒生们或看到气节、风骨,或看到虚心、谦恭。竹子的那种挺拔向上的奋发精神,那种忍辱负重的高风亮节,更为众多文人志士所追求、推崇。漫行修竹路,多了些文化的感悟。似乎置身于无穷尽的流动立体画幅之中,在这四季变幻的画幅中游动、观赏、陶冶,对工作、生活和人生的感情也在不断升华。
修竹路中段即为书院乾宝楼”,“乾宝楼”为乾宝集团和太湖书院之办公楼宇。仿古的江南建筑,白墙黑瓦,多了些古韵清雅。“乾宝”二字,字由元宝图饰相绕。“乾”为“乾天恩赐”之意,“宝”乃“珍宝财富”之祈。“乾宝”与集团名称相喻,实为“乾宝人”之冀许厚望,“乾上乾下乾乾不息。”“乾宝”实为企业之精神再现和乾宝人之共识。
“乾宝楼”门前的砖雕“求是照壁”,更是一部警示大书,墙上镌刻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古训,启蒙了千古多少名人志士。这里构成了太湖书院又一文化胜景“乾宝照壁”。
自古以来,沧州曾数度为繁华之地。汉朝时,这里就是献王刘德的封国——河间国,如今在献县还有规模不小的汉墓群。而“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古训,则是刘德留给沧州、留给中国的宝贵精神财富。
刘德(前171年-前130年),西汉宗室、藏书家,封河间(今河北河间市一带)王,谥献,是为河间献王。汉景帝第三子,栗姬第二子。景帝前元二年(前1553月)受封为河间王,国都乐成(今献县境内)。
刘德修学好古,人称宗室之贤。他对中国古文化宝贵遗产的保存和延续做出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汉承秦制,到汉武帝时,感到光靠严厉的法制,没有德行的教育,国家难以长治久安。于是,依从大儒董仲舒“独尊儒术,罢黝百家”的政治主张,实行忠君爱民的孔孟之道。然而秦焚书坑儒,典籍湮缺,“三代之书”燔炀殆尽。读书之人也凤毛麟角,恢复儒术教育谈何容易。这时,河间王刘德应时而起,“于灰尽之余纂亡散篇卷,仅而复存”。他凡从民间得一善书,必好写以还,而留其真本,又加金银玉帛赏赐,以招四方之书。由是有旧书者,多奉奏河间王。所得书皆古文及先秦旧书,有《诗》、《左传》、《周官》、《礼记》等多达几十种,价值较高。得书之多,充满楼阁,可与汉官家藏书相等。。
为整理这些古籍,刘德亲自组织参与。他以名儒毛苌、贯长卿为博士、王定为史丞,又广招天下著名学士,对所得之书进行研究、整理,并在都所西南的滹沱河畔(今泊头市阎家铺村)建造了一所儒学研究院,名曰“日华宫”,署客所20余间,聚儒学之士上百人,“昼夜不停,校理编辑,写著从各地搜集来的古书”,“群儒个个褒衣雍客,弹冠奋袂”,“日华宫”每日读经诵典之声琅琅、数里可闻。
刘德古籍的态度极为严谨,对所得残缺不全、 字异文非和不同版本者,必组织群儒研讨辨析、勘误订正、精心校理成册。《枫桥夜泊》作者张继,称刘德“汉家宗室独称贤,遗事闲中见旧编。”
刘德为王26载,始终没有卷入诸王争权的政治漩涡,而将其毕生精力投入了对中国文化古籍的收集与整理。逝世后谥献,又称河间献王。
刘德一句“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古训,其魅力不仅在于它厚重的历史感,更在于它把曾经的沧桑化为今天的底蕴,锻造成为中国人“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铮铮风骨,造就了中华民族的好学之风。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