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6年6月30日星期四

汇聚延安的中共地下党航空人才 (中国空军史话)

圣地延安-12

中国人民奋起抗日的消息一经传来,我党早期派往苏联学习航空的同志,立即联名上书,向党中央驻第三国际的代表提出回国参战和建设航空事业的要求。他们相继回国后,先抵达新疆,在我党驻疆办事处开办航空理论训练班。与此同时,中共地下党组织选送优秀青年,到国民党空军学校学习航空技术。这些我党早期的航空人才,后来大部分都辗转来到革命圣地延安。
1937年下半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和日益发展的时候,党组织派遣了一批年轻党员,经过考试到国民党空军航校学习。梁邦和、吴恺、魏坚等同志,就是在这时考取国民党空军航校,开始学习飞行的。他们在那里学了三至四年,掌握了飞行技术。梁邦和被校方送到美国留学深造,后来牺牲了。吴恺、魏坚辗转回到了延安,后来一直从事航空事业,为建设人民空军作出了一定贡献。熊焰于1936年初中毕业,便以优异成绩考入南昌航空机械学校,毕业分配到空军南昌第三器材库工作。1938年夏天,熊焰带着南昌地下党组织的介绍信,以探亲为名,来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后辗转到了延安,是延安早期的航空事业开拓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吴恺,1917年出生,天津市人。原名吴宝丰。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参加八路军。
1935年,吴恺参加了“一二·九运动”。 1937年,吴恺受党组织派遣,考入国民党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
抗日战争时期,吴恺历任军委特种兵参谋、编译处俄文军事翻译、翻译组组长、军委4局编译处战术科副科长。译有《苏联红军战士战斗勤务》。
在解放战争时期,吴恺历任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飞行科副科长、学员队队长、干部飞行队指导员、牡丹江飞行队队长兼指导员、飞行主任教员、飞行大队副大队长、飞行大队大队长。
新中国成立后,吴恺任空军第一航空学校副校长、校长。
195011月,在吉林省四平市成立空8师,吴恺任师长。空8师的机关由高空运输大队以及空军其他部队抽调的人员组成,下辖的22团和24团是以步兵504团和510团为基础组建而成的,部分大队以上飞行干部是从空军第4混成旅第12轰炸团调进来的,空、地勤人员则都是来自第1、第2航校。1951年,空8师共装备各型飞机70架,其中杜-2型飞机64架、杜-2型教练机4架、波-2型通信机2架。
1951102日,上千名受阅部队代表参加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的酒会,毛泽东望了一下前来敬酒的空中阅兵总领队吴恺,兴致勃勃地说:“现在有了空军就好了,空军万岁!”
1951116日,吴恺指挥空8229架杜-2型轰炸机,在沈阳于洪屯机场起飞,由空2师护航、空3师掩护,轰炸了朝鲜西海岸的大和岛。美军在大和岛上设有大功率雷达、对空台和窃听设备。空822团此次轰炸共投弹81枚,命中72枚,大和岛敌指挥被彻底摧毁。
19511130日,吴恺指挥空8249架杜-2型轰炸机,在空2师和空3师歼击机掩护下,轰炸搬到大和岛灯塔的敌指挥机构。联合编队进入海面后遭到美军30多架F-86歼击机的攻击,因担任巡逻掩护的空39团来不及截击偷袭之敌,吴恺发出“坚决前进,完成任务”的命令,24团在空战中击落1F-86歼击机,开创活塞式轰炸机击落喷气式歼击机先例。24团的这个大队,冲破敌机阻拦,飞到大和岛上空,对目标强行轰炸。在这次战斗中,空824团被击落杜-2型轰炸机4架,牺牲15人。吴恺后来总结说,第二次轰炸大和岛,轰炸机编队没有严格遵守时间,提前30秒起飞,带队机长转弯过早,提前5分钟通过会合地点,担任掩护的歼击机推迟了会合,导致联合编队损失严重。吴恺说,当时师指与前指之间没有专线,需东北军区空军总机转接,报告起飞后竟两个多小时未能通话。
回国后,吴恺历任空3军副军长、解放军空军技术部副部长、高炮指挥部副司令员、空军军训部部长、武汉军区空军顾问。
吴恺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4月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文革”期间,吴恺被送往农场监督劳动。
2000531日,吴恺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83岁。

魏坚系河北省束鹿县人,193210月参加革命工作,19366月入党。魏坚受党组织委派,1938年在成都的国民党空军士官学校学习过飞行,但仅飞行了39个小时就停飞了,1939年底返回延安。历任书记、队长、干事、科长、副教育长、空军军事科学研究部部长、空军司令部科研部部长等职。
魏坚于194511月开始参加东北老航校早期的筹建工作,中央组织部最早选派创建航校的人员之一。
魏坚是空军第7航校首任校长。空军第七航空学校的前身是东北老航校第二飞行大队。19491118日,军委批准以原东北老航校驻黑龙江牡丹江旧址为基础,组建了第7航空学校。
195015日,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正式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航空学校,这是一所培养歼击机飞行员的飞行学校。
19688月迁至吉林省长春市,1976年改名为空军第七航空学校,198611月更名为空军第七飞行学院。
2004年与空军第二航空学院及长春飞行学院合并组建成立空军航空大学。第七飞行学院部分改名为空军航空大学飞行训练基地。至此,空军第七飞行学院的番号撤销。
魏坚为原空军工程学院顾问,因病于20058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熊焰是中国著名的航空工程技术专家,航空科研试飞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抗日战争胜利后,参与创建我党第一所航校,培养人民空军首批飞行员、研制高纯度酒精代替飞机燃料、拼装破旧飞机和保障飞行训练。出色完成领导组装100 架米格-15歼击机的任务,保证了抗美援朝前线空军作战急需。他还领导国产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试制及批量生产;负责筹建了中国飞行试验研究基地;并主持了对我国自行研制的初教6、强5飞机的国家级鉴定试飞;组织研制了中国第一套机载磁记录系统,为飞行试验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世纪70年代,熊焰主持了运10飞机研制,他科学求实,严格控制质量,确保安全试飞。
熊焰于1919227日(农历)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县一个教师家庭,原籍湖北省鄂县金牛镇(今鄂州市)。1936年初中毕业,便以优异成绩考入南昌航空机械学校。1937 年底毕业分配到空军南昌第三器材库工作。
在学校学习和仓库工作期间,熊焰接触到不少共产党人和革命青年,阅读了一些进步书刊,逐渐对共产党有了认识。1938年夏天,他带着南昌地下党组织的介绍信,以探亲为名,来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后又辗转到了延安,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也是延安早期的航空事业开拓者。
在延安早期航空队伍中,熊焰很快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为发展人民的飞机制造工业开始了艰辛的奋斗。那时延安窑洞的灯火,是熊焰心目中最美的画卷,也就是从这时起,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熊焰。
19389月,熊焰这一群来自国民党大后方的热血青年,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关卡和封锁,冒着生命危险,从西安出发,步行了8天,终于到达一心向往的革命圣地延安。
到延安后,组织上了解到熊焰懂航空技术,就分配他到抗大二大队学习。熊焰在二大队学习了几个月并入了党,又被分配到桥儿沟的职工学校学习。193978月间,熊焰又被选送到中央党校学习。
1940年冬至1941年初,党在大革命时期及以后派到苏联学习航空专业的王弼、常乾坤、刘风、王连四位同志回到了延安。不久,经党中央批准,并在苏联的支持下,由他们四人主持,在延安成立航空学校,定名为第十八集团军机械工程学校。
熊焰先是在总部王家坪参与筹备机构,选择校址,编写教学方案,制定教育大纲,并着手勘察飞机场。机场初步选定在延安经小便沟到安塞的路上,那里是一片开阔地,两边山头也较低。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学校在安塞县杏子河畔的一个农村土窑洞里正式成立了。校长是王弼,政委是丁秋生,教育长是常乾坤,刘风、王连负责飞行训练。此外还调来一些文化程度高的,或学过航空的同志组成高级班并兼任文化教员,熊焰就是这时被调来参加筹办延安航校的。参与编写了文化课教材,包括数理化和语文。熊焰兼任物理教员。
当时由敌后部队选送的年轻体壮、文化程度高的连排级干部都来安塞航空学校学习。
正当安塞航空学校积极紧张准备的时候,苏德战争爆发了。党中央指示:“由于苏德战争爆发,现在苏联没有精力帮助我们建立航校,当前只有收缩和储备技术干部,积极为技术训练创造条件,等待时局的发展和变化。”于是,19419月,学校撤离安塞,回到延安清凉山,合并到抗大三分校,成立了三队,训练处工程科负责原安塞航空学校的学员教育工作。  
19421月,抗大三分校改为军事学院工程队,从清凉山搬到宝塔山下山沟里,按文化程度分三个区队进行教学,教数学、物理、语文和英语等课程。
19424月以后,开展整风运动,接着审查干部。1943年初,抗大总校由敌后搬到绥德,军事学院工程队又合并到绥德抗大总校干训队,学员中有一部分则留在延安学习俄语。  
1944年审干结束,做了政审结论后,熊焰就被分到延安瓦窑堡抗大三大队任数学教员。
194610月,党中央在延安组织了航空小组,赶赴东北接收日本的航空器材,开创我们自己的航空事业。航空小组是分批出发的,步行的同志途经绥德,由晋西北去东北。党中央派王弼等少数同志,乘坐汪伪空军起义人员蔡云翔驾驶的双发高练飞机赶赴东北打前站。飞机飞到张家口,由于敌人在机场跑道上设置了障碍,这架飞机着陆时,起落架被撞坏了。王弼同志留在了张家口,其余同志则弃机兼程奔赴东北。
晋察冀军区领导也打算在张家口发展航空事业,恢复飞机场,成立航空站,并将王弼同志留下任航空站站长。另外又从去东北的同志中留下一些人,熊焰和徐昌裕、油江等便被留了下来。在张家口建立了晋察冀军区航空站,设置了相应的机构开展机场的机务工作,并调来一些机床,修理日本留下的飞机残骸。
东北老航校成立后,遇到很多困难,器材、教材、教员、和技术人员很缺乏。汽油是飞机的血液,没有汽油,什么也办不成。当时没有汽油来源,只有自己想办法解决。航校领导听说日本人过去曾有过用酒精代替汽油的试验,修理厂就进行了试验。试验成功后,便将发动机的汽化器喷油嘴加大改装,用酒精来代替汽油。不过这种酒精不是一般酒精,而是高纯度酒精。熊焰被派到哈尔滨南山岗哈尔滨酒精厂任厂长,郦少安任经理,徐昌裕和胡华钦则去另一个酒精厂组织生产。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生产出了高纯度酒精,解决了航空燃料这个大问题。
    为了保证飞行训练,搜集航材和修理飞机,航校成立了一个机械厂、一个器材厂和一个飞机修理厂。机械厂由顾光旭任厂长,尚有郦少安、黎雪同志协助。修理厂由徐昌裕任厂长,刘子立任指导员,熊焰任副厂长(后任厂长),主管生产和技术。
19483月,随着我军收复四平,航校派熊焰和刘子宁一道随军去四平、锦州搜集航空器材。沈阳解放的第二天,熊焰先是奉命接收满洲飞机制造厂和东塔机场,后来又去了北陵机场。沈阳北陵机场是由航校飞行队刘风负责接收的。那里到处趴着各种各样的日本飞机和美制蒋机p__51飞机残骸。飞行队的飞行人员还未接触过这些在当时来说是最新式、最先进的飞机,于是,领导调熊焰过来,研究并修理这些飞机。并正式成立了空军第5修理厂,航校任命熊焰为厂长。
熊焰从1938年参加革命以后,一直战斗在祖国的航空战线上。从延安安塞的摩托学校(实质为航空学校)到张家口航空站;从东北老航校的讲台上到飞机修理厂的车间里;解放后历任112厂(沈飞前身)第一任厂长,试飞研究院院长,又到上海708工程设计组任组长。运-10是他最后的杰作,也是他最艰难的一段历程;他倾注了最后的,也是最多的心血。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