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延安-7
在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为建立一支强大的人民空军而深谋远虑,作出了一系列英明决策,制定了空军建设的方针、原则,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民空军的孕育、创建和成长壮大起了决定性作用。据人民日报报道,毛泽东先后对空军的建设与发展作过170多项重要指示。
毛泽东十分重视空军在保卫国家主权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军事斗争中的重要作用,为空军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正是在毛泽东的支持和直接领导下,1941年1月,中央军委根据王弼、常乾坤的建议和当时延安的条件,作出了成立第十八集团军工程学校的决定,并指定王弼、常乾坤负责建校筹备工作。这所工程学校的任务,就是培养航空工程人才。
王弼、常乾坤经过两个多月的筹备,选定了陕北安塞作为校址,配备了干部和教学人员,选调了一百多名学员,后正式录用了40多名学员,其中有马杰三、刘玉堤、吴元任、林征、龙定燎等人。
3月6日,中央军委任命王弼为工程学校校长,丁秋生为政治委员,常乾坤为教务主任。
3月10日,工程学校在安塞正式成立。这也是中共的第一所航空学校。
4月6日开始上课,先学数学、物理、语文、俄文等课程,提高文化水平,尔后学习航空理论。
但是工程学校成立了才半年多,根据中共中央“精兵简政”的精神,工程学校便在10月奉命撤销,改组为工程队,隶属于延安抗大3分校。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毛泽东在延安时,非常重视平民百姓的怨言和骂声,进而从中了解我党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和群众的疾苦。
1941年6月3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的杨家岭召开县长会,研究征粮工作和农民负担问题。当天下午,大风、暴雨突然袭来,一个炸雷击断会场的一根木柱,在场的延川县代理县长李彩云不幸中电身亡。同时,附近农民的一头毛驴也被雷电击死。有一位农民听到此事后对邻人说:“老天爷不开眼,响雷劈死了县长,为啥不劈死毛泽东?”
保卫部门闻讯后,迅速逮捕了这个竟敢咒骂毛主席的农民,并要当作反革命事件来公开处理。毛泽东从警卫员口中得知此事后,立即阻止保卫部门的行动说:“群众发牢骚、有意见,说明我们的政策和工作有毛病。不要一听到群众有议论,尤其是尖锐一点的议论,就要立案追查,进行打击压制。这种做法是神经衰弱的表现。我们共产党人无论如何不要造成同群众对立的局面。”保卫部门很快放了这位农民。
不久,边区又发生了一件类似的事情:清涧县农妇伍兰花的丈夫在山上耕地被雷电击死,伍兰花哭喊着说了对共产党、毛泽东十分不满的话。中央社会调查部闻讯后,立即把伍兰花拘押到延安,并由保卫部门建议判处死刑,报边区高等法院审判及中央批准后执行枪决。
毛泽东从社会调查部送来的《情况汇报》中知道了此事,严肃地对调查部的人说:“你们不能这样做嘛……中央设社会调查部不是设几个官位。如果不做调查就随便抓人、杀人,这是国民党的黑暗做法!就这些而论,人家骂得就有道理呀!”
当晚,毛泽东心情很不平静。就叫来保卫部长钱益民,要他立即把伍兰花带到会客室。经过温和地聊天拉家常,毛泽东了解到伍兰花家里6口人,婆婆70岁得了瘫痪病,3个娃都还小,里里外外全靠丈夫一个人。现在丈夫死了,干部仍然多要公粮,还多吃多占,日子过得很困难。
毛泽东又把钱益民叫进来,当面嘱咐说:“马上把这个妇女送回去,派专人护送回家!去送的人要带公文,向当地政府讲清楚,她没有罪过,是个敢讲真话的好人。她家困难多,当地政府应该特别照顾。对清涧县群众公粮负担重的问题,边区政府要认真调查研究,该免的免,该减的减。我们决不能搞国民党那一套,不管老百姓的死活!”伍兰花回村后向乡亲们讲了在延安的经过,老辈人感动地说:“古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毛主席太了不起啦!”
毛泽东对群众的怨骂声进行了深刻反思,决心与中共中央及边区政府的领导同志一道采取措施改进工作。
1938年10月侵华日本军队占领武汉后,改变其侵华政策,逐步将主要军事力量转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同时,国民党顽固派也不断掀起反共高潮,加紧封锁与破坏抗日根据地。抗日根据地日渐缩小,物质供应极端困难。由于党、政、军、民机构庞大,脱产人员过多,难以适应农村游击战争环境,使根据地的供给能力不胜负担。通过认真调查发现,“确实公粮太多,加重了群众负担”。
1941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军委在《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中提出实行精兵主义。随后,党外人士、不久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的李鼎铭等11人在陕甘宁边区二届一次参议会上提出有关财政问题的提案,建议“政府应彻底计划经济,实行精兵简政主义,避免入不敷出、经济紊乱之现象”,还提出了五项具体实施办法。
这个议案提出后,曾引起争议。有些人担心这会使边区在遭到敌军进攻时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抵挡。毛泽东看到李鼎铭等的提案后非常重视,在一旁加了一段批语:“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同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号召全党全军实行精兵简政,要求党、政、军各级组织机构切实进行整顿,精简机关,充实连队,提高效能,节约人力物力,并把精兵简政确定为1942年全党全军的中心工作之一。
1942年9月7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毛泽东起草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的社论,阐明中共中央实行的精兵简政政策,是根本解决庞大机构与战争情况的矛盾,粉碎日军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最后战胜敌人的重要办法。12月,毛泽东在《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中指出,精兵简政必须达到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五项目的。
中共中央指出:为进行长期斗争,准备将来反攻,必须普遍地实行精兵简政;精兵简政,节省民力,是目前迫切的重要的任务。中共中央要求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党、民众团体脱离生产的人数必须缩减,务求全部脱离生产的人数不超过、甚至更少于居民的3%。
中央军委也发出相应指示。要求全军整顿组织机构,精简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基层。中共中央还指示,精简下来的干部不应降级使用,而应集中于山地或送一部分到中央,加以长期培训,以备将来使用。
此后,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陕甘宁边区带头,三次进行精简,从根本上解决了“鱼大水小”的矛盾,减轻了农民负担,减少了消费支出,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效率。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根据中共中央“精兵简政”的精神,成立了才半年多的工程学校便在10月奉命撤销,改组为工程队,隶属于延安抗大3分校。
抗大的前身是1931年创建于江西瑞金的中国红军学校,1933年扩建为红军大学,1934年随中央红军长征,改称“干部团”。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红大恢复创建于陕北瓦窑堡,红军干部团和陕北红军学校合并,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不久改称“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周昆任校长,袁国平任政治委员。
1936年5月,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中共中央决定以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为基础,创办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6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 (校址为保安县)举行开学典礼,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出席并发表讲话。
1937年1月20日,红大随中共中央机关迁至延安,改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学校成立后,林彪任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毛泽东任教育委员会主席,罗瑞卿为教育长,刘亚楼为训练部长,杨至成为校务部长。副校长刘伯承不久调任援西军司令员,并没有负责抗大工作。第一期学员称为红大一期,后来也直接转为抗大一期。一期一科学员是红军军级干部和部分师级干部,由校长林彪抽调。保安校舍是学员自己动手挖的窑洞。
抗大的学生开始主要是中国工农红军中高级干部,后来也招收从陕甘宁边区外奔向延安的爱国青年。
1937年,抗日军政大学迁入延安。学制从4个月到半年、8个月、1年、3年多不等。抗大一期和抗大二期的学制都只有半年左右,第8期为3年多。这些毕业生很快就成为新组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主要骨干。
1939年7月,抗大总校、陕北公学等5000人在副校长罗瑞卿带领下迁往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太行根据地)。在陕北留下抗大3分校。抗日战争时期,各个大的根据地都组建了抗大分校,一般由根据地负责人兼任校长。
抗大总校有十四个大队。大队长是团级干部。大队下面分为中队、区队。
抗大3分校建立于延安,许光达任校长。1941年12月,改为延安军事学院,工程队改为军事学院的一个俄文工程大队。这个队就住在延安宝塔山附近,常乾坤为大队长,并主持俄文教学工作。
1942年夏天,军事学院迁往缓德,俄文工程大队改为总参俄文学校。10月,常乾坤被任命为军委编译局编译处长,主要从事军事条令的编译和俄文教学工作。
3分校的俄文队后发展成为黑龙江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现在北京第一外语学院的创建时间,其实就是从常乾坤在延安创办俄文大队算起的。
尽管在精兵简政时期,陕北安塞航校由第十八集团军工程学校改组为工程队,隶属于延安抗大3分校,后改为延安军事学院,工程队改为军事学院的一个俄文工程大队。俄文工程大队又改为总参俄文学校。但学员依然接受航空理论教育,还组织学员轮流到军械修理厂实习。
当时生活、学习条件非常艰苦,但只要对航空事业有益,学员们什么都学,如焊接、白铁、木器制作等。
大队还要组织考试,如考白铁活,拿一块铁皮做成一个茶杯;考木工活,做简单的凳子、盒子等。
1943年2月,延安军事学院改为抗大总校,工程队随之撤销。有一部分人留在俄文学校。
回顾“精兵简政”时期延安航校的艰难转型,可以看出在当时延安非常艰难的时期,毛泽东、党中央从没有放弃对中共航空学校建设。
空军是20世纪的产物。飞机在战场上的出现使传统的平面战争向立体战争转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空军已成为独立的军种,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然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在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的长期艰苦斗争环境下,当时没有条件建立空军,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一直筹划建设人民自己的空军。
1949年1月,在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即将向长江以南进军的时候,党中央、毛泽东提出:“1949年及1950年,我们应当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
东北老航校的筹建和发展壮大,实现了这一目标。东北老航校最终成为军史界一致公认的中国空军红色摇篮。
但我们缅怀东北老航校的光辉业绩时,也不能忽略和忘却延安时期筹建航空学校的艰难历程。从1941年3月10日,工程学校在延安安塞正式成立,到1946 年3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在通化二中正式宣告成立。一个萦绕在共产党人心头多年的梦想,终于在战争的废墟上变成了现实。这也是中共筹建自己的航空学校,走过的辉煌历史。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