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9日星期三
第一章 关于牙与齿的习惯用语 《读懂牙齿的秘密》治牙亲历记
人类的牙齿
在中国古汉语中“牙”是指“臼齿”(牡齿、大齿),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称“析言之则前当唇者偁齿,后在辅车者偁牙。”齿小而牙大;且传统音韵学术语中,亦将软腭音称为牙音。
中国古代把大齿称为“牙”,现在“牙”是齿的通称,亦称“牙齿”。常用词有牙垢、牙龈、牙碜、牙祭。像牙齿形状的东西,如抽屉牙子。牙雕也特指象牙。 旧时,介绍买卖从中取利的人,则被称为牙商、牙行。
“牙齿”虽有部分习惯用语,如:象牙、獠牙,但牙与齿并不限用于人或动物,如人类用词“门牙”、“刷牙”,动植物用词“羊齿”“马齿苋”等等。日语则仍保留文言文“牙(きば)”和“歯(は)”的区别。
有关牙齿的别称:
牙:《周易•大畜》:“豮豕之牙。”《说文•牙部》:“牙,牡齿也。象上下相错之形。”
户门:《难经•四十四难》:“齿为户门。”集注:“齿为户门者,为关键开合,五谷由此摧废出入也。”
玉匙:道家所称。《黄庭外景经•中部经》:“玉匙金钥身完坚。”唐•务成子注:“玉匙,齿;金钥,舌。”
白石:道家所称。《云笈七签》卷十一:“呼吸元气以求仙,仙公公子已不前,朱鸟吐缩白石源。”注:“朱鸟,舌象。白石,齿象。吐缩,导引津液。谓阴阳之气流通不绝,故曰源。”
齿:古称。《墨子•非攻中》:“古者有语,唇亡则齿寒。”骨余:明•周履靖《夷门广牍》:“齿乃骨之余。”《本草纲目》“牙齿”释名:“齿者,骨之余也。”
酹:《龙龛手鉴》:“酹,齿也。”
在中国文化与典故中对牙齿也有不少描述:
唐•杜甫《垂老别》诗:“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本草纲目》卷五二《人部•牙齿》释名:“(李)时珍曰:两旁曰牙,当中曰齿。”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张吴兴年八岁亏齿,先达知其不常,故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张应声答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
《晋书•谢鲲传》:“谢鲲字幼舆,陈国阳夏人也。邻家高氏女有美色,鲲尝挑之,女投梭,折其两齿。时人为之语曰:‘任达不已,幼舆折齿。’鲲闻之,傲然长啸曰:‘犹不废我啸歌。’”
在满族中,萨满教认为,人的真魂居住在头发和牙齿中,真魂永远不死,能转世,意味着生命的永存。牙齿坚固耐磨,火化后的尸体唯有牙齿完好,所以牙齿象征生命的坚固和长寿。亡人的牙齿常和发辫一起被保留,以象征其永生。萨满佩饰中多有兽牙饰,勇敢的巴图鲁也佩野猪牙,以象征其勇猛、勤奋。
住在北俱卢洲的神仙,都有“整齐细密,白亮如玉”的牙齿。这种牙齿也是美女的特征。 在中国古代,美女牙齿称“玉齿”、“瓠犀”。
在南方少数民族中,也有敲掉年青妇女门牙的风俗。有的民族中,人们的牙全是黑的,这是嚼槟榔子的结果。梦见掉了门牙,表示父母亲不久将要死去。人们一般只在早晨刷牙,只有一本书上写到晚上应该刷牙,这可能与性卫生有关。咬牙是抵挡妖魔的一种办法。在进寺庙时,人们也习惯于咬咬牙齿。
牙齿存在于很多脊椎动物(鸟类,龟鳖类除外)的头部(或口部)内、功能用于咀嚼食物的钙化组织。肉食性动物尤其倚赖牙齿进行猎食或搏斗、御敌。牙齿的构成成分不是骨骼,而是由动物体内不同密度与硬度的复杂组织组成,它的根部则由牙龈包覆、固定。来自贵州石阡大约4.39亿年前的双列黔齿鱼(Qianodus duplicis)的齿旋是迄今最古老的牙齿化石,揭秘了最早有颌类牙齿的生长结构和发育特征。
一些动物牙齿里有着更复杂的神经,比如独角鲸,其牙齿有着上百万神经,是目前已知道最复杂的牙齿(以神经学而论)。这允许独角鲸牙齿具食物触觉,以及导航、交配作用。
随着人类文明的创建,各种语言的发音已发展得多样化。语言发音均非常依赖牙齿、舌头和口腔的合作,应用到人类生活中的说话、歌唱。牙齿在古代被称为“雅言”,牙齿的整洁,甚至关系到社交活动和地位。专门为牙齿服务的医学,称为牙科。
牙齿在生物学与解剖学上,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獠牙则是一些哺乳动物上颌骨或下颌骨上长出来的发育非常强壮的、没有牙根的、不断继续生长的牙齿。这些牙齿远远伸出这些动物的颚。有些动物的獠牙是门齿,有些是犬齿。獠牙没有确定的解剖学定义。
不同动物獠牙的用处非常不一样。尤其在雄性动物中獠牙往往可以用来现实群体中的地位。它们也可以被用来抵御肉食动物。
中国有不少形容牙齿的成语,如:
齿如齐贝:形容牙齿整齐洁白。贝,白色螺壳。
束贝含犀:指牙齿如紧密排列的贝壳和瓠犀。形容牙齿整齐洁白。
明眸皓齿:意思是明亮的眼睛,洁白的牙齿,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齿白唇红:牙齿白,嘴唇红。形容面容美。
蛾眉皓齿:蛾眉,像蚕蛾触须似的弯而长的眉毛。修长的眉毛,洁白的牙齿。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俗话说“牙痛不是病”,但是,我突然遭遇了痛苦的牙痛经历,牙痛要了我的命。除了让牙医诊治外,我开始研究起世界牙痛史。并开始撰写《读懂牙齿的秘密》,记述自己的治牙亲历记。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