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2年11月2日星期三

2022虎年大事记(11月2日星期三)

 


2022112日星期三

什么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化

 

習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常包含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二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内涵和新形式。那么什么叫社会主义国家,说白了就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或者采用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家,而这些国家的政体均为共和制。但即便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中也有很大的差别。比如说我们长期实行一党执政,并且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像这样的国家也被称之为共产主义国家,也就是所谓的狭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那么,这种狭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几个呢?除了中国之外,还有越南、老挝,古巴,但没有朝鲜。1992年,朝鲜方面决定修改宪法,他们直接删除了马列主义,将其更改为主体思想。朝鲜又在2013年剔除无产阶级专政相关条文。朝鲜删除了共产主义和马列主义,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所以严格来说朝鲜已经不再是纯粹的社会主义国家。那么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化昭彰了什么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呢?

 


1

 

习近平向越共中央总书记授予友谊勋章并举行隆重颁授仪式

 

2022-11-01 20:42

北京央视国际网

 

习近平向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授予“友谊勋章”并举行隆重颁授仪式_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委员会

 

  10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向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并举行隆重颁授仪式。

  宏伟的金色大厅内,气氛庄重、热烈,巨幅红色背景板上,友谊勋章的图案格外醒目。背景板前,中国共产党和越南共产党党旗、中越两国国旗整齐排列。

  仪式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礼兵正步进入会场,登上授勋台,分列两侧。

  礼乐声中,习近平和阮富仲一起步入大厅。中越双方嘉宾全体起立,热烈鼓掌。

  习近平和阮富仲登上授勋台。

  军乐团奏越中两国国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毅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勋令。

  礼兵护送友谊勋章入场。

  礼号响起,习近平郑重为阮富仲佩挂勋章。全场响起热烈掌声。

  习近平发表讲话。习近平指出,阮富仲总书记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同志和真诚朋友。在阮富仲总书记高度重视和亲自推动下,中越两党两国传统友谊得到巩固,政治互信不断增强,务实合作持续深化,交流互鉴日益密切。友谊勋章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阮富仲总书记和越南人民的友好感情,象征着中越同志加兄弟的深厚情谊,蕴含着两党和两国人民共同追求美好未来的殷切希望。

  习近平指出,中越是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好邻居、好朋友,是志同道合、命运与共的好同志、好伙伴,是致力于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的命运共同体。在两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程上,中国共产党愿同以阮富仲总书记为首的越南共产党一道,传承好毛泽东、胡志明等两党两国老一辈领导人亲手缔造和精心培育的传统友谊,共同引领中越关系取得更大发展。

  阮富仲致答辞。阮富仲表示,衷心感谢习近平总书记授予我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这一崇高荣誉体现了中国党、政府和人民对越南党、政府和人民以及包括我在内的越南历届领导人的深情厚谊,也是对越南长期致力于越中友好的巨大鼓舞。我十分荣幸地接受这一崇高荣誉,将在自己的岗位上同越南人民一道,继续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巩固深化越中同志加兄弟的友好关系,共同实现更加光明的前景。祝越中友好万古长青,祝同志加兄弟的越中关系世世代代成为国际关系的典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参加授勋仪式。

  授勋仪式后,习近平同阮富仲进行了茶叙,畅叙两党两国传统友谊和发展前景。

  当晚,习近平为阮富仲举行欢迎宴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参加。习近平向阮富仲一一介绍新晋政治局常委的同志。阮富仲对政治局常委们致以衷心祝贺,表示越共中央愿同中共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携手努力,推动两党两国友好合作取得新成果、迈向新高度。

 

2

 

外媒述评:中越积极深化两党两国关系

 

2022-10-31 17:52:30

来源: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1031日报导 据越通社河内1030日报导,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1030日起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访问将持续至112日。他是应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邀请访华的。

报导称,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和世界地缘政治动荡造成影响,中国仍是越南最大贸易伙伴,而越南继续是中国的第六大贸易伙伴,在东盟中排名第一。

报导认为,阮富仲对中国进行的正式访问也有望深化两国贸易关系。

 

资料图

 

根据越南工业与贸易部数据,中国是越南最大的出口市场,2021年越南对华出口额约为559亿美元,是2002年的37倍。过去两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双边年度贸易额仍超过1000亿美元。

越南海关总署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双边贸易额为16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6%

今年前9个月,越南对华出口额达到412.2亿美元,同比增长6.22%。与此同时,越南从中国的进口额为911.5亿美元,同比增长12.12%,占越南进口总额的33.08%

国外交学者网站就阮富仲访华发表多篇文章分析说,阮富仲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既是中共与越共两党特殊关系的突出体现,也是中越两国关系稳步发展的积极信号。

文章认为,阮富仲在此时访华至少发出两个重要信号。第一,阮富仲是中共二十大后访华的首位外国领导人。作为越共最高领导人,阮富仲希望传达一个明确信息,即越共和中共继续保持特殊关系。此外,阮富仲此访也显示,中越关系仍然是河内外交的重中之重。

文章还说,中国和越南加强两党之间的交流,也有助于寻求有效途径维护各自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最后同样重要的是,越南希望学习中国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经验,吸收更多中国投资和技术,以维持经济增长和社会凝聚力。就中国而言,努力促进中越友好关系也被认为是重要且有益的。

 

资料图

 

人生的第一次,总有着特殊的含义。政治家的第一次,有时更传递出丰富的信息。

举世瞩目的20大后,中国外交迅速进入新局面。1030日下午,一位邻国的总书记飞到了北京,看新闻报导,中联部部长刘建超亲自到机场迎接。

同寻常的礼仪背后,是一位非同寻常的领导人到访。他,就是越共总书记阮富仲。

显然,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访问。最大的不寻常,而是这三个第一,或者说,三个不寻常吧。

1,阮富仲是20大后我们接待的第一位外国领导人。

2,这也是阮富仲越共13大再次连任后第一次出访。

3,这是疫情三年来我们以正式访问的礼节第一次接待外国领导人。

如果你熟悉中国外交,你就会发现,过去三年,来访的外国领导人多是工作访问,但正式访问显然不同,这意味着全套的外交礼节。

为什么是阮富仲?

我觉得,应该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背景下来看,三个不寻常背后,是这三个特殊的背景。

 

第一个背景。

 

不用多说,用相关专家对我说的话是:这既是20大后中国接待的第一位外国领导人,也是我们的总书记第一次向外国领导人当面介绍20大的相关情况。

别忘了,现在的中国和越南,是世界最大的两个社会主义国家。

这样的第一次,毫无疑问,也是中国向越南发出信号。

中越关系,不一般。

更要看到,如果按照以往的惯例,越共总书记第一次出访,一般选择老挝,但阮富仲最近两年都没出国,连任过第一次就选择中国,肯定也不是心血来潮,也是对中国发出强烈的信号。

越中关系,很不一般。

 

第二个背景。

 

中越关系正渐入佳境,而且关系还在升温。

我们也不用回避,过去几十年,中越关系,曾经风风雨雨。但至少最近几年,在中越高层的共同努力下,尤其是两位总书记的密切互动,让两国关系走上了正轨。

记得2017年我们总书记到访越南,两人早餐外交+散步外交+茶叙外交,很多细节让人特别感动。尤其是总书记谈到中越老一辈领导人夙夜在公、一心为民,还感慨地说:凡是为人民做了好事,在历史上一定会留下佳话。

题外话了。中越关系正越来越密切,在经济方面。中国现在是越南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越南则是中国的第八大贸易伙伴,如果把范围限制在东盟,越南则是中国在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越南最近的发展,确实也让人刮目相看。前三个季度越南GDP增长8.83%,第三季度更是达到了13.7%。越南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这当中,也离不开与中国的大力合作。

必须指出,中越关系转圜,一个重要原因,是党际交流发挥了特殊的引领作用。毕竟,两个国家都是共产党执政。密切的党际交流,促进了两国关系的进步,所以,这次刘建超也特意去了机场迎接。

 

第三个背景。

 

美国的挑拨离间。我们也不用回避,最近几年,美国加大了对越南的各种工作。

 

资料图

 

按照美国的说法,美国要重塑中国的周边环境,一个重要突破口,就是越南。所以,炒作各种事件,在中越之间挑拨离间,这种事情,美国最近真没有少干。

怎么办?

中国看在眼里,越南也看在眼里。

我们必须看到,越南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有自己的国家利益,在一些对华事务上,越南内部确实也有不同的声音。

但我们更要看到,越南也很清楚,两个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加强合作,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所以,用一位朋友的话说,虽然越南明确表态,不会选边站队,但越南坚持社会主义,坚决反对颜色革命,越南的立场其实就是鲜明的。

所以,这一次阮富仲的来访,也完全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最后,怎么看?

 

简单三点吧。

 

第一,中越关系,确实很特殊。

 

不然,也不会我们20大一闭幕,阮富仲马上到中国来访问。

当然,那么多外国领导人到访,但却是邀请阮富仲第一个来,也说明了我们的态度。我估计,这次访问,肯定还有不少的惊喜和特殊安排,值得期待。

中国和越南,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确实应该多合作多团结,做到真正的四好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

对中国来说,这是好事;对越南来说,何尝不是幸事?

 

第二,尊重越南,不要越吹也别越黑

 

我知道,因为过去的林林总总,一些朋友提起越南,多少有一点复杂感情。网络上也不乏越吹,越南发展如何如何好;还有一些越黑,越南发展咋的咋的。

说得过分的,肯定都是不真实的。我的看法,我们要尊重越南,这是一个我们非常重要的邻国,而且,坦率地说,也是我们潜力最大的邻国之一。越南人的勤奋,和我们同样的社会制度,越南的前途不可限量。

但更要看到,越南的底子还很薄,也没有中国那么完善的产业链,越南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因此,对加强与中国合作,越南确实也有很大的期待。

当然,对中国来说,越南不仅有1亿人的大市场,而且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一环,中越真的是兄弟之国,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否则,那就是两败俱伤。

 

第三,中国秋季外交拉开序幕。

 

现在正是深秋,北国红叶正盛,中国的秋季外交已拉开序幕。按照目前的行程安排,阮富仲第一个访华,随后,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坦桑尼亚总统哈桑、德国总理朔尔茨等外国领导人,都将陆续来访。

请注意,不是工作访问,都是正式访问或国事访问。

我们以前形容一个盛世,往往是六个字:近者悦、远者来20大后,很多外国领导人马上来访,至少说明了一点,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中国外交,确实很有一套的。将朋友搞得多多的,将敌人搞得少少的,肯定也最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

 


资料图

 

直新闻:吴先生,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30日开启了对中国的正式访问,他也是中共二十大后首位访华的外国领导人。如何看待阮富仲访华的特殊意义呢?

特约评论员吴蔚: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成为中共二十大之后首位访华的外国领导人,我认为这绝不是巧合,事先一定经过了中越双方密切的沟通,中方如此安排自然有其深意。

要知道,在中共二十大胜利闭幕之后直到11月中旬印度尼西亚G20峰会、泰国APEC峰会密集上演的这段时间里有一个大约十来天的窗口期。在这个窗口期内,越南、巴基斯坦、坦桑尼亚、德国四个国家的领导人都要展开访华行程。外交礼仪讲究客随主便,外宾来访的先后顺序往往由东道主敲定安排。因此我们不难看出,阮富仲同志这个中共二十大后首位访华外国领导人的殊荣,无疑是中越两党引领两国关系的重要写照。

另一个重要细节是,陪同阮富仲访华的是一个规格很高、规模很大的访问团。根据越南官方媒体披露,此次陪同阮富仲访华的有包括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内政部部长在内的多位越共中央高层,还有包括公安部长、国防部长在内的多位政府高官。它预示了阮富仲此访事关两党、两国交往的方方面面。

值得注意的又一个细节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中越两党保持着党代会后互致贺电、高层互访的惯例。在中共十九大胜利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外访的目的地就选择了越南。阮富仲此番访华选在中共二十大之后,正是对友好默契的遵循。2021131日,在越共召开的十三届一中全会上,阮富仲第三次当选为越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总书记当天发去贺电予以热烈祝贺。前几天,中共二十届一中全会胜利召开后,阮富仲也第一时间发来贺电热烈祝贺习近平再次连任党的总书记。阮富仲在贺电的最后着重写下:我期待早日同您再次见面,就重大战略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进一步增进双方政治互信,为两国关系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上述两个细节充分地体现出,中越党际交流引领两国交往的举旗定向作用,两党、两国的传统友谊无疑对这个双边关系的维系起到了关键的正面加持作用。阮富仲此次访华,中越双方会否就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注入新的动能、新的历史意涵,无疑是值得大家重点关注的。

此外,除了从中越两国关系的角度出发,我们还要从中越两国携手推动周边区域友好发展的角度展望阮富仲访华的意义。越南是东盟国家、是南海的域内国家,它的政治影响力、经济体量、军事实力都是区域内极具分量的。随着数个重要国际会议即将在东盟国家召开,国际政治舞台即将迎来所谓的亚洲时刻。在那一刻到来前夕,中国和越南这两个域内重要国家提前对表、商定下一步沟通的议题与方向,无疑为区域凝聚共识带来了令人心安的确定性。

此刻,阮富仲的专机已经抵达北京,相信更多悬念即将在未来几天揭开,它所传递的信号值得大家继续保持关注。

 

资料图

 

直新闻:另一方面,德国总理朔尔茨也将于114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前段时间,他在柏林公开发出反对与中国脱钩的呼吁。与之相对应的,德国执政联盟内部却出现所谓的战略审慎。吴先生,你如何展望德国总理的访华之行,哪些因素在综合作用?

特约评论员吴蔚:客观地讲,德国总理朔尔茨的访华行程时间并不长,据德国媒体披露可能是一次当天到,当晚走的闪电式访问。但它的意义万不可小觑,尤其是当德国政坛已经实现政权更迭,俄乌冲突的外溢效应正在加速后默克尔时代的告别。中德两国关系、中欧两方关系今后的走势,我们都能在朔尔茨此次访华中窥见出一个大致轮廓。

前不久,朔尔茨在出席柏林机械工程峰会时明确表态称我们不能与中国脱钩,非但如此我们还要继续推进与他们的贸易往来。这番表态为他在总理任上的首次访华奠定了总体基调。

正如默克尔在任期间的历次访华,德国高访团的阵容都是含金量十足的,德国的商界大佬们非常清楚中国这个全球最大市场的决定性意义。德国媒体十分上地道梳理出此次陪同朔尔茨访华的德企大佬名单:大众、宝马、西门子、默克、德意志银行、巴斯夫化工、德国医药、拜耳制药、阿迪达斯等等。他们当中的许多都在中国有着稳健的投资以及广泛的市场占有率,我毫不怀疑这些德国企业的老总们将再一次把重注押在中国,在北京签署一系列订单,只是从订单的构成上看,恐怕不再是以往那种单纯的倾销式订单,而是与中国的产业升级、市场消费端升级深度嵌套的共生模式。

是的,经过辉煌十年的发展,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已经崭露头角,中国正在引领全球新能源产业革命。在个别领域,比如说新能源汽车,中国的起步时间、布局程度、市场占有率甚至要优于传统汽车制造业大国德国。在这个新趋势下,德国的名企们很难单纯通过卖车”“卖鞋”“卖家电等方式瓜分中国市场这块诱人的蛋糕。取而代之的是,用全球顶尖的业界解决方案、制程、加工技术,来参与中国市场的深度竞争,并最终以共赢的方式分享发展红利。一言以蔽之,强如德国这样的传统制造业强国,站在今天的中国市场面前,也必须拿出点压箱底的真本领了。

事实上,我强烈建议德国企业的大佬们认真研读一下中共二十大报告。在中国式现代化这张宏伟蓝图中,外资与外企的可参与性是很高的,随之而来的发展红利是无穷的。中国正在加快构建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全力推动的高质量发展,实际上也在以揭榜挂帅的方式欢迎世界各国的资本与企业深度参与进来。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将所谓与中国脱钩挂在嘴边的政客们真是非蠢即坏,要是听信了他们的谗言,那真是把车开进了沟里。

当然,我们也要意识到如今的德国政坛已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朔尔茨总理的执政根基与政治赋能的取得方式已经与默克尔时代大相径庭。欧洲媒体用交通灯来形容德国新一届执政联盟,红黄绿三种政党颜色充分表明了,这个执政集体在一些重大战略方向上多少是存在分歧的。尤其当俄乌冲突的外溢效应正在进一步冲击欧洲政治格局,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与偏见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影响德国的内政与外交决策。因此我们也频繁看到德国总理与德国外长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画面出现,这种看似前后矛盾的政治取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德国政府在战略抉择时的自我分裂。

 

3

 

古巴驻华使馆向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团结勋章

 

2022-11-01 21:59

中国新闻网

 

古巴驻华大使卡洛斯·米格尔·佩雷拉致辞苏婧欣摄摄

 

中新网北京111日电(苏婧欣)古巴驻华大使馆111日在北京向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由古巴共和国国务委员会颁发的团结勋章,以表彰其对加强古中团结作出的宝贵贡献。

古巴驻华大使卡洛斯·米格尔·佩雷拉在致辞中表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坚持不懈地促进古中民间交流,为加强双边关系作出了不可计数的贡献。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林松添致辞苏婧欣摄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佩雷拉用中文念出这句诗句,对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为古巴提供的帮助表示感谢。佩雷拉指出,在古巴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中,友协为古巴提供了重要的医疗物资,并在马坦萨斯省储油基地发生火灾和古巴遭受飓风伊恩影响时提供了各种支持。

 

古巴驻华大使向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颁发团结勋章苏婧欣摄

 

佩雷拉称,古巴和中国是合作的榜样。今后,古巴会继续努力确保两国友好协会之间高级别会议的连续性,并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林松添在致辞中表示,古巴政府决定授予本会团结勋章,是对本会长期以来致力于两国团结合作的肯定,体现了中古政府和人民的真挚友谊。今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将会与古巴伙伴一道努力,更好发挥两国地方企业、智库、媒体、青少年的民间友好力量的积极作用,着力加强双方在经验分享与能力建设、经贸互利合作与人文交流等领域的深化合作,为促进两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推动中古关系更好惠及两国人民,实现共同发展做出新的不懈努力。

 

佩雷拉、林松添与中国学生合影苏婧欣摄

 

在授勋仪式结束后,来自大厂幸福学校合唱团的中国学生为现场嘉宾演唱了评剧选段及《美丽的哈瓦那》等歌曲。

欧美同学会西葡拉美分会会长王卫华、中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友好协会副会长张拓等人出席活动。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理论与现实*

 

顾海良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5, 1

 

【摘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研究的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性,凸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的结合,揭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昭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常包含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具体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二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具体实际的过程中,总结中国的实际经验,把这些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使从中国实际中得出的新的思想和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内涵和新形式。这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后者是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过程;前者主要是理论指导和运用的过程,后者主要是理论概括和升华的过程。这两个方面交互作用、结为一体,呈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研究包含了上述两个方面及其内在统一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研究的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性,凸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的结合,揭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昭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这些基本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研究应该具有的主题和要旨。

 

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根本原则和主要方法

 

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根本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就其理论体系而言,是由一系列基本原理构成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性、革命性的高度统一。相对于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所作的个别理论判断和具体结论而言,基本原理是对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概括,具有普遍和根本的指导意义[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基石,没有基本原理就没有这一理论体系,不坚持和发展基本原理就不能坚持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同各国具体实际的结合中,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多样性的生动体现。毛泽东曾经指出: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各国应有所不同。在中国,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要和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2]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破除机械照搬马克思主义个别词句、个别结论或外国现成经验的有害做法和错误思想观念,立足中国的实际,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具体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始终成为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光辉旗帜,成为中华民族独立和振兴的精神支柱。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会议上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时就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3]534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得到进一步弘扬。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的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具体实践中拓展和丰富的过程,即在中国的具体环境之下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出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的发展特征,深刻地蕴含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过程之中。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曾对事物过程的重要意义作过深刻论述。他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这是伟大的基本思想。对事物过程的历史探索就成为把握事物本质和特质的必然视界。无论是历史逻辑还是理论逻辑问题,抑或是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相统一的问题,实际上都是事物发展过程在思维中的再现。这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研究的方法论要义。

 

二、以百余年来中国社会相继发生的历史性转变为基本的社会和时代背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是以中国社会的实际发展为出发点的。1941年,毛泽东就曾指出: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就是以中国社会和时代发展为背景,以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实际问题为中心展开的。

20世纪初以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就是以这些历史性变化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的。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封建制度日渐腐朽没落,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下,中国社会危机四起、战乱频发,人民苦难深重、民生凋敝,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为了探求救亡图存的正确道路,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带领中国人民坚持在苦难和挫折中求索,在风雨飘摇中探寻,但始终没有找到正确的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国主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919五四运动爆发前后,中国的先进分子在对当时纷至沓来的各种理论思潮和学说进行反复比较鉴别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开始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观察和思考中国的社会发展问题,探求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直面中国社会现实问题,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194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20周年之际,毛泽东总结道: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面对的特殊国情是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小生产及其社会影响根深蒂固,又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经济文化十分落后,选择一条怎样的道路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成为首要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以此实际问题为中心的。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牺牲,在战胜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后,经过人民解放战争,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践证明,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和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使中国这个占世界1/5人口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行,写就了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新篇章。

肇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历史进程,更是以第三大历史性转变为社会和时代背景的。这一历史性转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发展提出了新的诉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也成为推进社会和时代发展、实现伟大历史转变的光辉旗帜。

回望历史,习近平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8]497牢牢把握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征,紧紧扣住中国社会历史性转变过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的基本前提。

 

三、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和交融为形态特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社会现实相结合的过程,也是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粹实现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主要思想相结合的过程。毛泽东在1938年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在1942年又提出要追求一个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创造的要求。这两个重要观点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态特征的基本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本土文化密切结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理论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就是我们去研究。在毛泽东看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仅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的深相结合中,而且还体现于同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相结合中,他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的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联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就是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这两个方面的深相结合紧密相连、相互辉映,正如毛泽东所强调的: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一基本方法,在改革开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得到新的运用和落实。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思考中,总结历史经验,立足现实国情,将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和百姓的民生追求融为一体,赋予浸染着深厚传统文化意蕴的小康一词以全新的时代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后,在谈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习近平提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的新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文化沃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淀的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资源和文化源泉。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汲取和结合,是同思想文化的转化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如习近平所强调的: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要牢牢把握中国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在创造中转化,在创新中发展,使根植于中华大地的思想文化精华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之中,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形式。

 

四、以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社会变革独特实践中的理论创新为显着特色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社会变革独特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过程之中。

中国共产党始终面向实际,着力在中国社会变革的独特实践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1942年,陈毅在撰文阐释毛泽东的思想体系时曾提出:毛泽东同志领导秋收暴动,进行苏维埃的红军建设,进行实地的中国社会调查,主张以科学头脑、科学方法对待马列主义中国化问题,主张世界革命的一般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有了更具体完整的创获。正确的思想体系开始创立。毛泽东开辟的中国武装革命斗争的道路、工农红军建设的理论、社会调查的方法,如实于中国的实际,是以中国特殊的国情为背景的,因而是创获于中国实际的马列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正是这些基于中国社会变革独特实践的问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独特的理论创新。这就如毛泽东反复强调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理: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

正是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以及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这样一些道理,成就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铸就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面临建设社会主义的全新实践,中国共产党更是坚持走中国自己的道路,没有照搬苏联模式,坚持不懈地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正如毛泽东所一贯倡导的:照抄别国的经验是要吃亏的,照抄是一定会上当的。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变革独特实践中理论创新的成就更为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体现的独创性理论,既是关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探索过程的科学反映和总结,又是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概括和凝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化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色,深刻地蕴含着中国社会变革独特实践中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显着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正如习近平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发展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重要标志。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他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上,毛泽东率先冲破教条主义的藩篱,最早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化的科学命题和主题,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探索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殊路径。19454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毛泽东同志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人民,将人类最高智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中国这样的以农民为主要群众、以反帝反封建为直接任务而又地广人众、情况极复杂、斗争极困难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大国,光辉地发展了列宁斯大林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问题的学说和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学说。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重要文献中对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特殊贡献作出的第一次正式评价。党的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这是在党的章程中第一次明确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概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显着标志。

新中国成立后,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依据中国的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失时机地推进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走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崭新课题。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同志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他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提出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制定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思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内涵和科学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以创造性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

改革开放新时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历史进程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主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标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内涵,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形态的主题和实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标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内涵,也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内在联系及其在中国社会历史性转折中的接续作用。

 

六、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中以坚定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基本主题

 

党的十八大后不久,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追求的共同理想的生动的、深刻的概括。中国梦是对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历史进程的思想升华,表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主题的历史意蕴。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梦的追求,不是现在才开始的,我们的先辈,几代杰出的共产党人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中国梦的思想内涵。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无数志士仁人奋起抗争,历尽艰险,寻找救国救民道路。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但农民起义、君主立宪、资产阶级共和制等种种救国方案遭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及宝贵经验。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就是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在不同的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梦的追求都有非常形象、直观也非常深情、透彻的表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社会进入以改革开放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才能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梦是对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是对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一种宣示,更加突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题的时代色彩。中国梦表达的是一种提升中国软实力的理念,更多的是一种自信自强的精神和力量的激励。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从三个自信的高度增强对中国梦的理解,对于彰显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有着深刻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习近平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接续的基本主题,也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主题。

 

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发展中的时代化和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中国发展的新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其时代化、大众化是并行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为理论本质的。这三者之间,中国化是根本过程,时代化大众化分别反映了这一过程的科学精神和价值取向。三者结合在一起,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要求的概括,也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征的概括。

时代化,在根本上就是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成为体现和弘扬时代精神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中,形成过一系列能够解决重大实践问题、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和理论,根本就在于其深刻地把握时代变化的脉搏,准确地体现时代发展的精神。

紧紧扣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时代发展和时代主题,适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其实就是时代化的过程,即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来理解时代的变化,这是时代化的第一方面含义。时代化的第二方面含义是解决时代发展的根本问题,形成时代发展所要求的马克思主义的新内涵,形成新时代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这是时代化达到的结果和目标。所以,“时代化的基本含义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去解释这个时代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根据时代的变化来发展和推进马克思主义,来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使马克思主义取得新时代的新形式。

大众化,在根本上就是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始终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权益,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思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真诚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大众化,不仅在于凸显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还在于采取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使之更广泛地适合于当代中国的实际、适合于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适合于当今世界文明进步的新的时代特色。只有这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地为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所接受、所掌握。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使其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重要的是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大众化一方面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根本要求,另一方面也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所掌握、所运用,这是大众化的结果。只有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根本要求,才能化大众,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掌握群众后,才会成为群众手中的武器和思想,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所掌握、所运用,这是大众化的结果。没有化大众,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根本要求,人民群众就不会买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也就不可能为人民群众所掌握。

 

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也是写就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现代史

 

与时俱进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个理论与实践过程之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以接续推进的思想精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发展的与时俱进,首先在于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理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一样,具有显着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和发展的关系上,一方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这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和出发点,否则就会迷失方向走上歧途;另一方面必须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生命活力,以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坚持下去。这两个必须,是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阐述。这两个必须,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过程的两个显着特点的概括,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是反对和澄清各种违背和违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错误观点思潮的过程,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不断坚持真理、纠正错误的理论探索的艰辛过程。这两个显着特点,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全部过程之中,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党的十八大刚结束,习近平就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里提出的两个一定和三个着眼于的论述,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中必然呈现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习近平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要把党的十八大确立的改革开放重大部署落实好,就要认真回顾和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性,更加坚定地肩负起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责任。[10]67在习近平思想中,对现实问题的理解是时常与对历史和未来的探讨结合在一起的,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内在联系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发展的真谛。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强调:正是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历史经验不仅昭示当下现实需要的由来,而且预示现实需要的未来走势;不仅是现实的鉴镜,而且是未来的映照。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过程的分析中强调:“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一重大理论突破,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过程的这一历史的评论,也是马克思认为的对经济学发展过程的历史路标的探索。[14]历史路标或者说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形式所揭示的,就是历史、现实和未来链接的内在逻辑。历史路标不仅明示了前人探索的印迹,还留下了前人探索的智慧和勇气;不仅揭示了理解现实的基础,还留下了继续探索的台阶;不仅显现了未来发展的路径,还留下了接续前行的经验。回溯历史,理论就能以此为基础而赓续,现实也能以此为平台而前行。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趋势来看,习近平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进程中,开拓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的历史路标

 

5

 

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郭建宁

2022061608:12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围绕着一个主题,贯穿了一条主线,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既在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思想体系,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科学性、人民性、开放性,也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提出并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百年历程中,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拓展和升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的新观点新概括新表述,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视野,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内涵,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认识、理论架构、学术研究、话语体系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宏阔视野,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的重要论述。1938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创新性概念,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20212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百年来,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从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的双向互动,创造性地提出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论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产生和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今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课题和历史使命就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理论创新,把握“中国化”和“中国道路”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谱写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关联看,创造性地提出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文明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是相融相通的,儒家讲的“行”“躬行”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学说之间,传统文化论述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改造世界之间,中国哲学讲的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物极必反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之间,都有某种契合和相通之处。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中所蕴涵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发展,并为人们选择和接受的思想文化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土壤,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民族性、本土性。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中国化,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现代性、世界性。两者的结合,激活了中华文明,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奇迹。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路径、内涵与方法看,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阐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具体实际并提,进而提出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重大论断。“两个结合”进一步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极端重要性,是我们党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认识和理论建构的一次升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结合”,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两个维度:一是实践维度,一是文化维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内容要在中国社会实践和中国文化传统两个维度上展开,既揭示其实践意义,也阐释其文化意涵。“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是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刻体悟,是新征程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从党百年奋斗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创造性地提出了“四个阶段”与“三大飞跃”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四个阶段概述了百年党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阐明这四个阶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飞跃,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程“三大飞跃”的基本经验,也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遵循。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与调整。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的主题、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刻阐释,体现了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广阔视野、历史主动和深邃思考。特别是关于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论述,形成了《决议》关于百年党史四个阶段的一个主题、四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四个阶段的实践探索、四个阶段的理论创新、四个阶段的鲜明标识、四个阶段的伟大成就、四个阶段的庄严宣告的总体框架和逻辑结构。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说到底是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说到底也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握历史主动,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说到底还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核心要义体现为“十个明确”。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在十三个领域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十个明确”和十三个方面的成就充分彰显了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和辩证统一,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和话语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时代脉搏,立足中国实际,凸显问题意识,响应人民关切,形成了内涵丰富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在阐释如何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和强调原创性贡献、标识性概念、引导性范畴,强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自主性、独创性、原创性、标识性;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加强中国道路的学理研究和学术表达,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道路;增强理论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特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理论体系也是话语体系,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标识性概念、范畴和论述。比如: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党的自我革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共建共治共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国家治理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把握历史主动、文明交流互鉴、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等等,这些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既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精髓,也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

 

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决议》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表述,表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文化发展史和中国精神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关于“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新阐释,是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重大课题。

“两个结合”的拓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程的经验总结,进一步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内容,指明了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方向,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意涵。“两个结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阐释、新贡献、新发展,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理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延续,同时也是“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延伸,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文化自信的彰显。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文明,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是坚定文化自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自强不息”与开拓创新,“民为邦本”与以人民为中心,“道法自然”与生态文明,“和而不同”与文明交流互鉴,“协和万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传承,也是激活,更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更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使中华文化更加具有新的时代特征、时代精神、时代内涵。

中国精神的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民族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伟大斗争需要伟大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握历史主动,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力量源泉,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守正创新的典范。在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之后,还有一个关键词“时代精华”。无论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还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都突出了其时代性,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典范,是“激活”中华文明的典范,是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是弘扬中国精神的典范,蕴含了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文明、弘扬了中国精神,充分体现了守正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中国精神的思想精粹相互贯通,思想的引领力、文化的凝聚力、精神的感召力融为一体。

(作者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6

 

观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BBC

2014915

 

蘇聯時代宣傳畫

苏联时代宣传画:列宁和斯大林十月革命期间在彼得堡向民众演讲

 

百年前,19149月,苏联十月革命领导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正在忙着著作《卡尔·马克思》。这本最终在当年十一月出版的「传记」书,实际成为早期俄共将马克思主义俄罗斯化——即「列宁主义」的经典工具书,并为五年后的血腥暴力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从那一刻起,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否真正在世界上实践过的争论就一直没有中断过。

百年沧海桑田,由俄国十月革命引发的全球共产运动,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之后的兴衰,如今只剩中国、朝鲜、越南、老挝和古巴几个屈指可数的至少理论上仍坚持共产专政的国家。

有分析人士指出,在在如今西方社会受困后金融危机时代,在主要工业国债台高筑、高失业,民间不满情绪高涨同时,残余共产国家中唯一有分量的中国式「马克思主义」或「共产主义」是否能继续维系,已成为西方政治经济精英们关注的一大理论难题。

中国当下实行的是什么主义?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还有关系吗?BBC中文网继近日发表的「重温《资本论》 再识马克思」专题报道后,再次关注有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现状的论争。

 

「红色朝圣」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部分人率先富起来,英国各地游人中的中国面孔逐年增多是不争的事实。多数中国游客旅英的重点是古迹和名牌精品店,然而也有越来越多官员和公派学者会选择百忙偷闲前往伦敦城北一隅——高门公墓(Highgate Cemetery)中的卡尔·马克思墓前留影,彰显自身「红色」本质。

 

中國學者

前往北伦敦马克思墓前献花留念的中国学者和官员络绎不断

 

北伦敦的马克思墓因此也成为时下中国人的「红色朝圣」一大目的地。

BBC中文网记者不久前就曾巧遇一位前往马克思墓朝圣的一位公派学者。这位在伦敦某大学短期进修的中国某大学学者表示,他是受「校党委委托」向伟人献花致敬。

此外,中国驻英大使馆在中共党庆等时节也会组织中共党员到马克思墓前瞻仰纪念。

不过,有不少包括中国官员和学者在内谙熟中国事务的人都会私下指出,尽管眼下还有这些大张旗鼓地纪念与朝圣,尽管中国官方和民间可能还有一定对「红色经典」的怀旧,但如今真正心口如一、笃信马克思主义的人恐怕已凤毛麟角了。

最近中国某搜索网站对在校大学生的一次民调结果显示,对马克思主义学习「有兴趣」的仅占13%,表示「一般」的占50%,而「没兴趣」的占37%;也就是说十之八九已经无所谓。

尽管这只是一次对大学年轻人的民调,但应该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目前中国人的思想现实。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更多关心的是学业、就业和事业,政治感兴趣的不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澤東像章

不少西方学者批评中国共产革命违反了马克思主义原则

 

西方很多学者对中国共产党马列理论的最大批评恐怕就是主义的中国化问题——随时随地因为自身需要而改变「主义」,修正「原则」。

阅读一些近年中国马列主义研究的书刊就不难发现,最热门的命题恐怕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中国特色」。

很多中国大学的政治教材直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而所有论述和论证的最终结果都是一个:中国共产党是唯一一个应该理所当然继续统治中国的政治力量。

很多西方学者指出,著作《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共产主义经典理论文献的马克思当年所憧憬的天下大同、无阶级社会、平权、民主等共产主义理念,后来在俄国化、苏联化,以及中国化、朝鲜化和古巴化之后,与马克思主义还有多少关系呢?

但至少在以英国为例这样早已将马克思主义归限于学术研究范畴的西方国家,即使是最左翼的学者和社会精英,即使他们再笃信公有制和社会主义,也不会有人以马克思主义英国化为由而倡导威权与人治。现任工党党魁米利班德就出身于共产世家,父母均是共产党员,自己也是公开的社会主义者,他对现行资本主义制度反对的最大表现也仅局限于议会辩论和竞选前的执政纲领制定上。

 

反马克思主义的中共

 

中國大學生

(新华社图)中国大学生更多关心的是学业、就业和事业,政治感兴趣的不多

 

一些长期研究中国共产运动的英国学者,即使是左翼学者都长期批评说,其实中国共产革命从开始就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原则的。

这些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一大原则就是革命需要等到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工业化和布尔乔亚资本主义需要发展到相当的水平,要有相当觉悟的城市化工人阶级领导。

英国学者指出,苏联、中国、朝鲜、越南和柬埔寨等国的「共产主义」革命,尽管都曾经尝试拔推动苗助长式的激进工业化进程,但最终都因没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而沦为极端主义的「坯子革命」,对各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明发展都造成巨大创伤。

关注中国发展的英国保守派学者也指出,即使以马克思单一线性历史发展观,即人类社会要从「低级」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最终发展到「高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路来分析,当今中国也最多只是在尚未完全摆脱封建专制阶段,初步进入资本主义阶段发展,距离社会主义文明还有很长   一段距离,因此当权者继续坚持实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反马克思。

更多西方学者还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主要原则是具有高觉悟的劳动者联合起来推翻阶级社会,创造无阶级、民主平等自由的新世界,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如今所造成的现实却是极少数统治阶级打着共产主义的旗号,继续以封建威权压制和剥削劳动者,因此也与正统马克思主义唱反调。

当然,中国政府麾下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完全不同意英国和西方学者的这些观点和批评,这恐怕是政治学者们可以研争的一个大型命题。

(编撰:晧宇 责编:李莉)

 

7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2022-10-16 11:57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016日电 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他说,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习近平在报告中指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习近平强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8

 

纪念马克思:中国的绿灯行和西方的红灯停

 

BBC中文化网

201854

 

马克思小故事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的这句话,可能是许多特定年龄段的中国人第一次听说马克思这个名字。

后来,中国推崇马克思主义的华丽词藻,不仅连绵不绝,而且与时俱进:"革命导师""放之四海而皆准""指路明灯""万里长河之源、参天大树之根"……过去几十年来间,马克思无处不在,天安门广场有过他的巨幅照片,人气最高时,甚至连死个人都被俗称"见马克思去了"

1991年前苏联垮台后,中国成了世界上最后一个共产主义大国。

55日是马克思出生200周年,今年也是他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一贯宣称笃信马克思主义、推行社会主义的中国是怎样庆祝的呢?在西方、特别是马克思的故乡-德国小镇特里尔,人们又在说什么?

 

馬克思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中国在做些什么?

 

简言之:隆重纪念。概括起来,似乎是要让马克思主义更加:

  • 中国化
  • 时代化
  • 大众化

中国的纪念活动,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老到少,涵盖各个层面。上有习近平亲自训话;中有学术组织积极研讨;至于基层吗,电视台、电台黄金时段播出连续节目。正好赶上五一节放假,或许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学习?

 

中国化:习近平还是马克思主义者吗?

 

这要取决于你问谁。

5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马克思诞辰大会,习近平亲自讲话。

423日,习近平召集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说,马克思主义"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但他也强调,要坚持和发展的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至于中国化要走多远,这还有待观察。不过,西方很多学者对中共马列理论的最大批评恐怕就是把主义"中国化":随时随地因为自身需要而改变"主义",修正"原则"。很多西方学者曾经质疑,《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共产主义经典理论文献中马克思当年所憧憬的天下大同、无阶级社会、平权、民主等共产主义理念,后来在苏联化、中国化、朝鲜化和古巴化之后,与马克思主义还有多少关系呢?

427日,中共喉舌《人民日报》发表长篇文章,援引习近平在政治局的讲话称,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真经"。文章说,"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

不过,马克思也是西方人,他的理论,也是中国共产党当年从西天取回来的经。200岁的马克思主义,对解决当代中国的问题能有怎样的帮助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網絡圖片。 馬克思的故鄉安裝的信號燈

马克思的故乡、德国小镇特里尔安装这样的行人信号灯

 

时代化:国际盛会规模多大?

 

中国确实在探讨。学术界活动太多,最高调的之一是北京大学即将举办的第二届马克思主义大会。

北大即将迎来建校120周年,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中有一项是55日至7日的马克思主义大会。中国媒体称,大会是"全球范围内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国际级盛会"。查阅北京大学新闻网后发现,届时将有26国内外知名学者参会。

中国媒体另外一则报导中提到,427日无锡"民营企业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第二届一次会议"100多位会员及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人民日报》说,无锡这一家是中国唯一的定位于民营企业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社会团体。

民营企业,通常情况下,看到这个词,引发的联想应该是私有制,市场经济。民营企业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很有时代特色。

 

新華社播出通俗對話片

中国媒体保证你“四分钟get马克思”

 

大众化:90后不感兴趣咋办?

 

45月,十多家广播电台播出的系列节目《给90后讲讲马克思》中,马克思被称为"问题少年""学霸""十七岁时是一枚小鲜肉""追女孩的高手"、和燕妮搞"姐弟恋""在没有计算机、手机、微信、微博、Facetime的年代为心爱的姑娘写情诗"……

效果目前无从得知。但是在西方,马克思真曾有过不少年轻的粉丝,特别是各色激进的"造反派"。不过,这不应该是中共宣传攻势希望达到的目的。

 

馬克思葬於倫敦北部的海格特公墓

马克思的墓碑上写着:全世界劳动者联合起来

 

对政治不感兴趣,恐怕是全世界所有年轻人的"通病",那么,中国怎样向"明天的太阳"宣传马克思主义呢?

平常日子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已经是学校的必修课(可能叫的名字不一样)。但是,怎样让马克思不单单是90后在教科书中看到的一个符号呢?

中国媒体真是蛮拼的。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近日播出五集节目《马克思是对的》,官媒人民网、新华网同步播出。节目采用对话形式,用词通俗,非常接地气,或者可以说"洋溢着青春气息"。速览版保证你"四分钟get马克思"

 

西方有没有纪念?

 

有,活动不多,争议不少。

没有高调的活动。因为马克思主义在西方早已"盖棺定论"。比如在英国,早就被归限于学术研究范畴,仅此而已。即使是最左翼的学者和社会精英,即使他们再笃信公有制和社会主义,也不会有人用把马克思主义英国化、时代化为由去倡导威权与人治。

而在前东欧苏联阵营的国家,马克思主义还被视为共产主义革命的灵感和基石,共产主义暴政给数以千万计的人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不过,马克思的《资本论》还是经常被搬出来讨论、参考的,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眼下,全球化、社会两级分化等,依然是备受关注的议题。近日,西方诸多学术人士、媒体也在再次解读。

但是,屈指可数的纪念性活动,还是引起了争议。

日前英国有媒体报导,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有计划参加马克思故乡举行的为中国赠送的马克思塑像揭幕的仪式。容克为此遭到连串质问。批评人士说,马克思和他的理论都应该被扫入历史垃圾堆,但是,欧盟委员会女发言人为容克发声说,不提马克思这位"有争议的哲学家"几乎等于"否认历史"

 

馬克思

你会花三欧元买张零欧元吗?

 

马克思的故乡在做什么?

 

特里尔今年举办的活动主要有:

  • 一处路灯上的小人成了马克思
  • 发行0面值(售价3欧元)的纪念钞
  • 树起中国赠送的马克思塑像
  • 年内举行系列展览

这些活动也引起争议。有人说马克思是小镇"最伟大的儿子"之一,值得纪念。有人说这是想拉马克思的大旗赚中国人"红色旅游"的钱。

在今天的德国,围绕马克思不仅存在代沟前西德人与统一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相比对马克思的了解可能更少,还有一条"地沟":地域鸿沟。冷战伤痛记忆犹在,资本主义的前西德和共产主义的前东德对马克思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仍有巨大差异。

 

馬克思信號燈

行人请注意:绿灯行、红灯停

 

还以中国赠送的马克思塑像为例。法新社日前采访"共产主义暴政受害者组织"的负责人、曾被东德当局投入监狱的多姆布罗夫斯基(Dieter Dombrovski)。他说,马克思为日后的共产主义独裁政权提供了基石,"根据现在的刑法制度,如果某人煽动另一个人去谋杀、那人真去谋杀了,前者也会被控煽动罪。"

特里尔镇府官员则辩解,不能把账都算到马克思头上:共产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扭曲了马克思理论。

特里尔小镇还被指,接受马克思塑像是为了吸引中国"朝圣"游客,赚钱。市长立博(Wolfram Leibe)则说,马克思毕竟是小镇"最伟大的儿子之一"。塑像不是为了吸引中国人来旅游。小镇现在每年接待500万游客,只有1%是中国人。

接纳更多游客?"就算有心、力也不足"

 

9

 

吴海龙大使:横下一条心与美西方竞争,我们不赌谁输,中国必须赢

薛小荣 上海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副教授

2022-11-01 21:31

 

1029日第88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会议在中国海南海口举行,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吴海龙大使在此次会议上做出一番精彩演讲。目前可以在观察者网上看到相关视频,而吴海龙演讲的主题是,阐明中国与当今世界,尤其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

 

 

第一,吴海龙认为,目前世界已经发生变化,无论是俄乌冲突还是中美贸易战,都已经明明白白、切切实实地告诉全世界:这个世界再也回不到过去。因此,要重新认识世界,而要想认识这个世界则必须把握三大关键词:世界秩序正在重塑、全球格局正在重整、国际关系正在重建,这便是吴海龙的主张,要想认清当今世界则需要把握以上三大层面。

第二,要重新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尤其是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吴海龙表示,中国对于中美关系的定位是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中国将与欧洲的关系定义为互为伙伴、合作共利。中国在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时有自己的态度,而无论是面对美国还是欧洲,中国的态度与立场已经亮明。问题在于,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对于中国这种新主张好像并不领情,由此带来了中欧、中美关系的复杂性,乃至在相当程度上表现出高度对抗性。

第三,吴海龙表示,要认识当今世界,而由于当今世界尤其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已经发生变化,对中国的看法也已经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如何处理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这是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因此,吴海龙认为,中国要想在这一变化的世界中寻找确定性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还需要掌握灵活的战略战术,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敞开,而中国必须横下一条心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展开竞争,尽管不赌谁输但中国一定要赢。

 

 

在对吴海龙大使的演讲视频及整篇发言文章进行认真拜读后,确实感到很提气,对于认识当今世界也的确有很大的启发性,吴海龙大使的三大观点也值得高度认同。理应重点谈及的是,吴海龙大使之所以表示,在处理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关系时,一定要横下一条心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展开竞争,而在这场竞争中中国必须赢,也基于多方面的考虑。

第一,当今世界已经面临巨大变化,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敌意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敌意之下,中美关系、中欧关系便出现了目前所看到并感受到的巨大动荡与颠覆,乃至在相当程度上出现激烈对抗。美国等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对华态度已经发生根本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仍然延续过去的政策,对美国抱有一定的幻想,最终一定会导致中国在认识美国政策时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

众所周知的是,2022年美国政府先后在上半年与下半年出台两份专门针对中国的文件,2022年上半年即5月至6月时,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乔治敦大学的演讲中专门阐述美国政府对华的战略文件。在这份战略文件中,美国第一次正式提出对华三分法,即投资、结盟、竞争,美国可谓毫不掩饰,就是要通过结盟、拉帮结派的方式与中国展开激烈博弈乃至全面竞争,以致于将中国拖垮。随后1012日拜登政府又出台了新的《国家安全战略》文件,在这一战略文件中,拜登政府再次确认,中国是唯一具有能力且有意愿,能够颠覆美国主导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最强竞争对手。为应对来自中国的挑战,拜登政府明确规定,2020年至2030年这十年对美国全球领导力而言是关键十年。

 

 

这也就意味着,无论是美国对华的三分法还是美国政府确定的关键十年,都已经表明,在目前以及未来十年时间内,美国一定会在中美博弈中无所不用其极,加强打压中国的力度。美国的立场以及对华政策都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须对美国具备清醒认知,也必须重新调整与美国的政策。要想让中国主张的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原则变成美国接受的原则,只有通过坚决斗争的方式,才能让素来奉行实力地位的美国在这一博弈的过程中慢慢接受。如果只依靠简单的口舌之争,中国的主张根本不会被美国接受,也不会被美国尊重,当美国对华政策已经发生变化时,中国的政策也应该进行适时地调整。

第二,吴海龙大使表示,中国一定要横下一条心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展开竞争,有一些人认为,目前,中国毕竟还处于整体势弱的地步,如果此时横下心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展开激烈竞争,会给自己造成更大的被动局面。这种观念与认知目前在中国还有相当的市场,但美国对华政策已经发生根本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竞争往往冷酷而残酷。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尽管披上了很多文明外衣,纠正了很多粗野行为,但仍然不可否认的是,国际社会的底层逻辑仍然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美国已经向中国展露出自己的敌意,并且对中国采取步步紧逼的政策时,中国一步都不能后退。对中华民族而言,后退一步便是万丈深渊,但前进一步则是海阔天空,因此,横下一条心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亮明车马、摆开阵势,直接进行兵对兵将对将的较量,才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唯一途径,毕竟大国崛起无坦途。因此,吴海龙大使表示中国应横下一条心,实际上这是血性,同时也是智慧,更是人间正道。

 

 

第三,吴海龙大使表示,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展开竞争,虽然不赌谁输,但中国必须赢,这句话同样值得深深表示赞同,同时也需要注意,中国具备高度信心。其原因在于,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尽管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但中国这一国家,中华民族这一民族,以及中国人民这样的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绵长的文明,这便是中国能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化解各种外来压力的最大资本。

这也就意味着,中国敢于战天斗地、敢于愚公移山、敢于亮剑,这便是中华民族集体意识与精神的最高体现。一个人要想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就不能躺平,一个国家要想实现自己的富强也必须经过努力与奋战,才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成果,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样,对于一个伟大民族而言,要想在这场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中为中华民族求得一条生路,走出一条金光大道,只能横下一条心兵抛弃一切思想负担,才能够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别开生面。

当然,中国横下一条心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展开竞争也要讲究具体的战略战术。

一、中华民族的崛起从来不是冲着美国的霸权而来,而是为了不断超越自我,使得中华民族向着更富强、更自由、更民主的方向发展,这才是中国的目标。在这一总体战略目标之下,中国还要采取一切措施,避免直接的对抗与冲突,对外稳定的环境便是中华民族最大的利益,因此,中央的总体外交战略中强调,大国关系是中国外交的重点。

二、中国的总体战略确定后,还要具备相当灵活的策略,在相当程度上而言,正确的策略便是中国的性命。在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横下一条心进行竞争时,实际上美国等西方国家之间的很多裂痕也可以为我所用。因此,在对待欧洲与美国时,中国的对外关系定位存在很大区别,面对美国,中国要求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对待欧洲时中国则强调互为伙伴、合作共利也就是大家有钱一起赚。对待美国,中国把话讲得很清楚,目前美国搞不死中国,中国也搞不死美国,因此双方老老实实坐在一起,可以展开竞争但是不要撕破脸皮,撕破脸谁都不好受。虽然欧洲与美国的关系比较密切,但毕竟生活在欧洲大陆的国家有三十余个,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愿意将自己的国家利益绑在美国的战车上,因此,中国对待欧洲也可以采取分而化之的策略,强化中国与欧洲各国的关系。

与此同时,这个世界很大,除了美国等西方国家之外还有广大的中间地带,这也是中国能够有底气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甩开膀子、横下一条心展开竞争的底气。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的口碑可谓有目共睹,与此同时,中国作为新兴崛起的大国能够给世界提供公共产品,赢得这些国家的支持。这就使得中国在横下一条心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展开竞争时,能够拥有相当广阔的战略回旋空间,而这种宽大纵深的战略回旋空间也会在极大程度上为这一动荡不定的世界注入强大的稳定性。

归根结底,吴海龙大使表示,中国横下一条心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展开竞争,并不意味着中美要掀桌子。如今,美国因恐惧自己霸权衰落表现得像不着调得中二青年,对这一性格、脾气捉摸不定的对手,中国一方面要好言相劝进行正面教育,另一方面也要适时亮出自己的拳头,给美国划定红线并警告其不要越线。总而言之,横下心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展开竞争,说到底就是两句话:既要有菩萨低眉普渡众生的宏愿,也要有金刚怒目降妖除魔的决心。

 

 

10

 

世界上仅存的5个社会主义国家,除了我们国家外,究竟还有哪4个国家呢?

 

2020-12-18 11:18:35

来源: 网易号 搞笑小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世界格局内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叫做社会主义阵营。该阵营指的是以苏联为首的横跨欧亚大陆的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其中包括中国、波兰、朝鲜、东德等等。冷战时期的主要内容就是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两大阵营的领头羊分别是苏联以及美国,但是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社会主义阵营实际上已经荡然无存,尤其是到了后面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等,还能够坚持住的社会主义国家也仅剩下了5个,除了我们国家外,究竟还有哪4个国家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白一个定义什么叫社会主义国家,说白了就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或者采用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家,而这些国家的政体均为共和制。但即便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中也有很大的差别。比如说我们长期实行一党执政,并且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像这样的国家也被称之为共产主义国家,也就是所谓的狭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那么,这种狭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几个呢?

 



除了中国之外,还有越南、老挝,古巴,为什么没有朝鲜?对于咱们国家所坚持的社会主义道路,相信大家是非常了解的,不用过多地介绍。越南全称叫做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历史上的越南一直是咱们华夏政权的藩属国。到了19世纪中叶,越南变成了法国的殖民地。1945年八月革命,胡志明宣布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之后又改名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并且于1980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2001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来看的话,越南与咱们国家一样,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直坚持着社会主义道路,它也是一个非常纯粹的东南亚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个国家便是老挝。

1975122号,老挝国王退位,人民革命党接管政权。从此之后,老挝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19918月,老挝最高人民议会通过了其国内的第一部宪法。宪法中明确地指出,老挝是人民民主国家,全部权力属于人民。因此不管说老挝的经济有多么落后,人民的收入有多么少,单单是宪法中的这一条规定就注定了老挝也是一个纯粹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大家对老挝的历史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翻阅一下,老挝新政权建立之后所走的弯路与咱们国家几乎是如出一辙。

最后一个纯粹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古巴共和国。1961年吉隆滩猪湾事件后,这个国家便宣布开始社会主义。

 

既然说到了这段历史,就必须要提一个人,他就是菲尔特卡斯特罗,他曾经是古巴共和国革命武装力量的缔造者,被人们称之为古巴国父。1959年卡斯特罗领导古巴革命推翻了之前的巴蒂斯塔政权,在吉隆滩大胜美军之后,卡斯特罗向全世界宣布古巴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将古巴转为社会主义国家。

 



介绍完了4个最为纯粹的社会主义国家,咱们再来聊聊那些不太纯粹的,先说朝鲜吧。

在大家的认知中,朝鲜应该和咱们国家一样都是非常纯粹的,但事实上却并不是这样。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于194899号建立,这个时候的朝鲜与我们国家是一模一样的。

但是到了1992年,朝鲜方面却决定修改宪法,他们直接删除了马列主义,将其更改为主体思想。

朝鲜又在2013年剔除无产阶级专政相关条文。朝鲜这么做的原因我们无法判断,但是因为他们删除了共产主义和马列主义,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所以严格来说朝鲜已经不再是纯粹的社会主义国家。

除了上述的这些国家之外,还有一些国家属于非马列主义国家,但是他们的国家宪法却明确规定国家的主体为社会主义,究竟有哪些国家呢?

 



孟加拉国人民共和国,其宪法序言便是:我们要保证国家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民主进程实现没有剥削的社会主义。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他们的宪法序言是这样写的:尼泊尔是一个独立主权,不可分割,民主包容。

 



以社会主义为导向的联邦民主共和制国家——圭亚那合作共和国。相信对于这个国家了解的人并不多,名字也着实有些特别。他们的宪法是这样规定的:国家和社会组织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并且受社会主义原则的激励和指导。

 



除了上面这些国家之外,像斯里兰卡、坦桑尼亚、尼加拉瓜等等也都是此类政体的国家,其中还有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它就是葡萄牙,是不是不敢相信?绝大多数人的认知中,葡萄牙那可是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没有任何的关系。但现实中的葡萄牙却是这样的,葡萄牙全称的名字叫做葡萄牙共和国,他们国家的宪法序言里有这样一句话:制宪会议庄严宣布,葡萄牙人民决心保卫国家独立,捍卫公民基本权利,开辟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是不是有些大吃一惊?

通过葡萄牙来看,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确实是多种多样形形色色的,不管是最具有争议的社会主义国家朝鲜,还是穿着资本主义外套的葡萄牙,他们的存在都是独一无二的,至于他们究竟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也没有必要太过于硬性要求。

 

 


1 条评论:

  1. 2022 的世界主题:天灾人祸
    World theme for 2022: natural and man-made disasters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