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8年11月29日星期四

第七章第八节  好学重教的戴安澜将军


沈阳先生 撰稿

  戴安澜将军是个非常勤奋好学又敬师重教的文武英才,在中国将帅中实为少见。
戴安澜将军是安徽无为人,7岁入私塾就读,14岁拜桐城派学者周绍峰为师,因古汉语基础很好,深得周先生青睐。后来他还在安徽公学学过半年,也颇受新思想与新文化影响。戴安澜与王荷馨是打小定下的娃娃亲,戴安澜生活在安徽平原地区,王荷馨则生活在山区。
戴安澜四子戴澄东曾撰文《明月寄相思:怀念亲爱的母亲王荷馨》,讲述了父母当年的那段婚姻经历。

父亲在黄埔军校毕业之后,留在了国民革命军司令部里面工作,是叔祖父将母亲带到了那里。1927年,父亲与母亲在广州结婚,当时母亲目不识丁,也没有名字,只是叫做“王家姑娘”。母亲的文化是父亲教的,母亲的名字也是父亲给取的,但并不是这封家书中的“王荷馨”,而是“王荷芯”。之所以取这个草字头的芯,是因为父亲说,做军人的妻子就要像荷花的芯,像莲子一样,要含辛茹苦。结婚一年之后,在父亲的帮助之下,母亲读书认字,两人感情也日渐升温,母亲自己把名字改成了“王荷馨”,取馨香之意。
父亲与母亲是1927 1 5 日结为伉俪的。成婚时母亲目不识丁,也没有大名。父亲为母亲取名荷心,意思是作为军人的妻子,今后的生活会像荷花的莲心一样是苦涩的,因此必须要有含辛茹苦之心及坚忍的精神。
父亲在司令部工作期间,他除了自己抓紧时间学习之外,还抽出时间教母亲认字读书,母亲勤奋学习,不到一年,不仅摘掉了文盲帽子,还能书写家信。父亲很高兴,第二年,父亲把母亲的名字由荷心改为荷馨,意思是荷花已发出了馨香。
为了让母亲能更多地学文化,父亲还让母亲以未婚的名义到学校去读书。

  戴安澜绝不仅只是一介军人。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戴覆东是戴安澜的长子,少年戴覆东曾与父亲住在军营里,戴覆东回忆,他在房间这头做功课,父亲在那头看书;小戴覆东看着看着就睡着了,睁眼醒来,却见父亲还在灯下看书,第二天又照例去部队视察。
戴澄东讲述了父亲戴安澜将军当年的那些勤奋好学的故事:

父亲很爱学习。小时候读私塾,不会几何代数,是后来自学所得,解不出的题会让他困惑自己怎么这么笨,好不容易解开了题又会开心得像个孩子。
当了团长之后,父亲还跟着东北来的大学生学习英语,到了缅甸之后,父亲已经能用英语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流。一些当时在缅甸当翻译的人告诉我,戴将军经常会问一些单词,比如缅甸天气很热出汗怎么讲,出汗出得很多又怎么讲。
  父亲自学英语十分认真,有一次他买了一本介绍美军编制和装备的英文书籍,有些看不懂,就不停地翻字典,直到弄懂才罢休。有一次他还问上了初二的覆东哥一句搞不懂的英文,覆东哥哥的答复,解释了他中心的一个疑问,父亲为此十分高兴。
父亲更爱看书,即便行军打仗期间,也不离书本,他规定自己一年要看一两百本书,如果到了年底发现没有完成目标,第二年还要再增加。
大哥哥跟父亲在一起的时间比较长,那时候大哥哥跟父亲一起在司令部,每天晚上就在俩人住的庙里看书。当时的油灯要用灯草,哥哥一根,父亲一根,哥哥在灯下做小学作业,父亲看自己的书。哥哥看完书灭掉灯草去睡觉,常常一觉醒来,发现父亲还在看书。
母亲希望我们都要好好的学习。母亲谈父亲喜欢读书,即使受伤休养的时间也不放松。母亲说,父亲脚气严重,每次上药前都要用热水泡脚一段时间,就这段时间父亲还捧着书在那里看。
为了学习,父亲经常问自己不懂的东西。母亲说父亲常说:“学问、学问就是又学又问,学懂了,问清了,就是有学问了。”

到达缅甸时的戴安澜已能和英军交流。戴澄东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

有一次,戴安澜被蒋介石叫去开会,却迷路了。后来看到一辆很好的汽车开过来,戴安澜以为是英军方面的汽车,于是走上前用英语问路。谁知对方回答:“老戴,你疯了?”仔细一看,坐在车前的是蒋介石的秘书陈布雷,蒋介石与宋美龄端坐其后。

戴安澜将军不仅自己勤奋好学,也要求部下和士兵们好好学习。戴澄东讲述了不少有关其父亲认真学习的故事:

  父亲小时候家里很穷,在安徽公学之后因为家里没钱就回了农村教书,经常喝点凉水充饥。在广州考黄埔军校的时候,体能考试要跑3000米,他跑了1000米身体就吃不消了。叔祖父要去找人说情,保荐父亲,但父亲他不肯,他说将来我假如要进黄埔军校的话,我将来就要过军人的生活,我要带兵,要打仗,我要有一段时间自己去当兵,去了解战士的情况。因此他也就去了国民革命军,当了个二等兵。在国民革命军里面有饭吃,还学广东人冲凉水澡,很快身体就壮实起来。192412月,父亲进入了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学习。

19391月份,父亲到了200师,扩成第五军之后,有一部分是老兵,还有一部分是临时拉来的壮丁,这样一个部队怎么才能带好?父亲是着实下了一番功夫的。
父亲要求团长以上包括师长,也就是他自己,各种型号的机枪都要会使用,由连长、排长、营长来教。父亲说,知识技术是没有官阶的,你懂你就是老师,你教我们就学。
湖南老兵李正义原来是父亲部下重机枪连中尉副连长,有一天父亲去到他们连队座谈,父亲问,如果重机枪晚上在黑暗中出了故障怎么办?李正义就举手说自己不需要用眼睛就能修理好。父亲真的叫人蒙上了李正义的眼睛让他拆装重机枪,又让他一个人扛着原本两个人才能扛起来的重机枪跑了十多米远。第二天9点多,师部来了一个命令,李正义升任重机枪连上尉连长。
父亲还给连队里发锣鼓、发纸笔,教大家学唱戏、学画画、学写字,用现代的话来说,应该叫“丰富士兵的业余文化生活”。

事实上,戴安澜让士兵们学习文化不单纯是为了丰富文化生活,还有更高的目标,那就是鼓舞士气,坚定信念。194232日清晨,一辆辆满载第200师官兵的军用卡车,从中国云南的下关市,向缅甸南部的战略要地东瓜(亦称同古)急驶。一路上他们高唱《战场行》,这首歌曲就是师长戴安澜作词谱写:
  
弟兄们!向前走,弟兄们!向前走,
五千年历史的责任已经落在我们的肩头,落在我们的肩头。
日本强盗它要灭亡我们国家,奴役我们民族。
我们不愿做亡国奴,我们不愿做亡国奴,
只有誓死奋斗,只有誓死奋斗,只有誓死奋斗。
......

戴安澜将军强调勤奋好学,目的是要求部下和士兵们提高军事素养和军队纪律。戴澄东讲述了有关其父在这方面的故事:

  除了军事素养,军队的纪律也是父亲严格要求的一方面,“忠、勇、勤、廉”四个字是父亲给200师士兵的要求。部队在云南保山一带时,有个士兵买烟没有给钱,差点让父亲枪毙。
父亲有严格的一面,也有另一面,在部队里士兵还称呼他为“菩萨”。十八九岁的士兵奶气未消,因为觉得笨重,晚上站岗不愿意穿棉大衣,父亲怕他们寒气入体,一定要拿了棉大衣给他们穿上。

戴安澜将军对克扣军饷,肥饱私囊的事极为憎恶,他从不吃空缺,喝兵血,那个时候的部队,团以上的官长就有用人权,会计、军需人员都是由他们圈定。不少部队的这类人员都是这些长官的三亲六戚。可是戴安澜将军是以人的品德好坏来知人善任,他的军需是一名品德优良、为人可靠、一心抗日的东北青年。
戴安澜将军要求自己的部属要忠、勇、勤、廉。他对廉的说明是,廉就是廉洁自爱、自重重人,再换句话说,就是不揽非义之财,不揽非份之权,也不拿非义之财和非份之权去引诱人。人能廉洁,才能无欲则刚,处处泰然,无牵无挂。他说,物质生活是最没有法子可以满足的,如要求物质生活的满足,其结果一定是趋于下流而不能自拔。他对部属们说,国家处在抗日的艰难时期,军人身负国家安危重任,应该效法古今伟人,洁身自爱,处处为国家民族打算,就是从个人事业讲,也应该如此。他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且看古今中外贪污自肥的人,有几个得了好结果。
戴安澜将军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即使是一直处在战斗的军旅生涯中,他也极愿在炮火连天中求得丰富的知识。戴安澜自黄埔军校毕业后,就自学代数,当了团长后,又让部队里的大学生教其两年多英语。戴安澜后来还在日记里记下这一细节,戏称“枪炮声交响曲”。
在戴安澜遗存的日记中,大量的内容是涉及到学习的。他给自己立下规矩:一事不知,不更二事;一书不解,不更二书。当他由团长升任旅长后,团队中许多繁杂琐事得以摆脱,具体事务减少,他想到的不是清闲一番,而是决定要好好地研究学问,以充实自我。
戴安澜将军认为不要为学习而学习,要扎扎实实不图虚名,学以致用。他对官佐们说,我们今天在军言军,所求学问,应以军事科学为主,学习的好坏,水平的高低,应以敌人军官为准绳,至少相当,应有超过的决心。他对一些年轻学生说,努力学习,打好基础,也是救国报国的一条途径,要能够做到与外国人并驾齐驱,国家才能有长足进步。
在抗日战争初期,他在河北农村,接触到一些青年,虽受过高等教育,学历很高,但他们留恋家室,不肯到社会实践中去,不肯进取。对于这些人,戴安澜将军认为他们所学的知识都是无用的。
戴安澜将军对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撰写了《自讼》一文,交由各级长官阅读,他在文中毫不掩饰地暴露自己思想深处的缺点,并严厉地鞭挞这些错误的思想,同时狠狠地抨击了当时社会上、军队内贪生怕死、卖国求荣、发国难财等腐败现象,指出这一切都是不利于抗日救国的,必须坚决杜绝,这样中华民族才有希望,中国才有希望。通过《自讼》,他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了解了自己存在的问题,他不气馁,对于克服这些缺点和错误思想充满了信心和力量,决心学习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精忠报国,不辜负时代所赋予的使命。
戴安澜贴身侍卫欧阳全回忆戴安澜的学习生活时说:

我们师长戴安澜,治军极严,在军队里威望很高。
他是安徽无为人。我听其他的卫士说,师长从小就很聪明,特别爱读书。行军打仗也是书不离手。
他身边总共有五名贴身卫士各司其职。我的任务主要是帮师长整理并押送行李和书籍。其余四名贴身卫士有:湖南辰溪的易国英,河南漯河的谢泳年,信阳的樊临泉,加上安徽的侍从副官孔德宏。
这些人的名字我记得非常清楚。特别是易国英,他跟我都是湖南人,另外就是戴安澜任团长时,易国英就一直跟随他,在卫士中资历最老。
师长用的手枪是白郎宁,据说是一个高官送给他的。他倒是不很在意,就那样挂在衣架上。他爱看书,也爱写毛笔字,而且每天只要有空就会写,我没读什么书,我当然不知道他写些什么。就在边上帮他磨墨。
我抽烟就是师长带的,他特别爱抽烟,抽的是那种烟丝,就是555的那种,不过他不买烟,都是别人送,有时也会分一点给我们抽。
他的书房里有一幅对联,是他亲自写的,他还一字一字的教我认,我到现在都还记得这幅对联:放开壮志青云外,换得源头活水来。

戴安澜非常敬重自己的老师,在他身负重任后感觉自己为时不多了,他一直放心不下的是自己的老首长徐廷瑶。想到老首长徐廷瑶当时的处境,戴安澜心里猛地一揪。
戴安澜从黄埔军校毕业后,编入徐廷瑶的第17军。因为是安徽无为县同乡,徐廷瑶对戴安澜格外严格,要求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几何、代数、物理、化学、英语、机械等课程,强化战术研究。戴安澜则视徐廷瑶为自己的老师。
在徐廷瑶的指导下,戴安澜成为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掌握现代军事技术的将领,他的200师成为中国“王牌中的王牌”。
徐廷瑶还指导戴安澜加强战术研究,古北口战役后,戴安澜在养伤期间写了《痛苦回忆》一书,总结与日作战经验教训。后来又写了《磨励集》和《磨励集续》,用于军事训练。在徐廷瑶的培养下,戴安澜不断进步,被誉为“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
可是,因为桂南战役失败,徐廷瑶成了替罪羊,被蒋介石撤职降级。参加过桂南战役的戴安澜知道,那次战役的失败国防部应该负责。
昆仑关大战后,被嘉奖的戴安澜被蒋介石亲自召见伴寝,他就想为自己的老首长徐廷瑶辩解,可惜没有机会。
现在,自己已命悬一线,再不为老首长申辩就晚了。戴安澜便叫来参谋长,想让他记下自己为徐廷瑶的辩解。
高烧使戴安澜的头脑变得昏沉,他已经说不清了。戴安澜让部下将他扶起,颤抖着拿起纸笔艰难地写下“让我的功劳抵徐长官的过错”一行字,让参谋长呈给徐廷瑶的老部下第五军军长杜聿明,然后在地图上指明了回国的路线,深情地向北方——祖国的方向凝视片刻后倒下。
  戴安澜牺牲后,他对恩师徐廷瑶的那断牵挂故事,广
为传颂。广为传颂的还有戴安澜生前留下的那首著名绝句
诗:

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
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
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
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